陳正堃
四橫排,十縱列。一群身著黑色戲服的青年和幾位面目慈祥的老人莊嚴地站立在一個戲臺前,這一幕永遠地定格在一張黑白照片里。這張照片沒有什么特色可言,沒有裝裱,再簡單不過了,可細細想想,它的內(nèi)涵卻并不簡單。
我常來敬老院看望姥爺,不久我就發(fā)現(xiàn),和姥爺住一個房間的那位老人很特別。他的床收拾得一塵不染,被子疊得整整齊齊,他常常步履蹣跚地扶著輪椅來到窗前欣賞窗外的美景。我們熟悉后,他把我們當成了自己的親戚,和我們又說又笑,還給我們送這送那。
一天,他同往常一樣來到窗前看風景。不一會兒,他轉(zhuǎn)過身,看著我神秘地說:“來,給你看樣東西?!?/p>
說著,老人彎下腰,從床下艱難地拖出一個皮箱子,然后顫顫巍巍地直起腰,哆哆嗦嗦地掏鑰匙。
我瞪大眼睛看著,猜測著箱子里是什么。
打開箱子,里面全是照片,最上邊的一張最大,是黑白的,上面有很多人。老人哆哆嗦嗦地拿出這張照片,用袖子擦了擦。其實上面沒有灰。照片確實很舊了,已經(jīng)泛黃,黑的部分近似于灰色,白的部分則變成土黃,隱約看出照片上幾排年輕人和幾位老人莊嚴肅穆地站在一個戲臺前。
我看看照片,看看老人,有些摸不著頭腦。
老人臉上微微泛紅,笑意寫在臉上,他的語調(diào)變得輕柔起來。他說:“那時我二十歲,拍話劇……《龍須溝》,《龍須溝》你知道嗎?”
我點點頭。
他繼續(xù)說:“老舍先生……是個好人呢……好人?!彼钢虚g那個穿西服的人說。
說著,老人的眼圈紅了,聲音有些哽咽。稍微平復了情緒,老人說:“我唱幾句你聽聽——‘有一天,溝不臭,水又清,國泰民安享太平……”
老人平時說話有氣無力的,唱起來當然有些中氣不足。
他唱著唱著咳嗽起來,臉憋得通紅,他擺手示意不唱了。一陣長時間的咳嗽后,他瞅著我一字一句地說:“話劇,雅俗共賞,老少皆宜,好劇!”
站在我面前的原來是位藝術(shù)界的老前輩!
我被深深地感動了——他雖已到了風燭殘年,但仍然深深地愛著話劇藝術(shù)。
歲月斑駁了照片的質(zhì)地,淡化了原來的顏色,卻沉淀了老前輩對藝術(shù)的執(zhí)著。
(指導老師 賈春枝)
簡 評
文章講述了作者在敬老院被一位雖已風燭殘年仍執(zhí)著于藝術(shù)的老前輩深深感動的小故事。本文的亮點是故事開頭的懸念設(shè)置很成功。作者在開頭細致地描述了一張看似簡單的黑白照片,迅速吊起讀者的胃口,吸引讀者往下閱讀一探究竟。另外,文章的細節(jié)描寫也很到位,例如對老人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的描寫,符合人物的身份,使得人物形象立體、豐滿。
(付認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