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哲學的定義、特征和圍繞哲學的爭論看哲學的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

      2020-01-19 11:56:24周貴華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20年10期
      關(guān)鍵詞:哲學家哲學定義

      周貴華

      (湖北文理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我們知道,哲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問,它肇始于古希臘,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哲學發(fā)展到今天,人們對它的定義盡管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公認的看法,但這并不影響哲學這門學問的存在意義和價值。哲學研究有它最基本的問題,這些問題盡管沒有統(tǒng)一的或者最終的答案,但這正是哲學的鮮明特征和魅力所在。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世界上只要還有人類存在,人們對哲學和人生的探討與追問就不會停止。所以,“哲學是什么?”的問題既是一個古老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嶄新的問題,它已然成為我們學習哲學、探討哲學的起始問題和終極問題。在這里,我們擬從哲學的一般定義出發(fā),通過探討哲學的產(chǎn)生、一般特征和圍繞哲學產(chǎn)生的爭論,重新審視哲學在當今時代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一、哲學是什么?——哲學的定義

      哲學是什么?這大概是每個想了解哲學的人首先要弄清楚和不可回避的問題?!罢軐W”這個詞的英文拼寫形式(philosophy)其實來源于古希臘文的兩個詞,一是philein(愛),二是sophia(智慧),合起來就是“愛智慧”“探求智慧”的意思,這大概是哲學這個詞最古老、最原始的含義了??墒牵覀兎置髦?,“愛智慧”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動詞,是對一個行為過程狀態(tài)的表述。那么,“愛智慧”何以能夠成為一門學問呢?更進一步說,作為一門學問,哲學為什么不是“智慧之學”,而是“愛智慧”之學呢?原來,經(jīng)過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哲學這個詞的定義有著它的文化背景。在西方(歐洲)的文化背景(《圣經(jīng)》和基督教教義)下,對于智慧來說,人、神是存在很大分別的。在西方的宗教神學看來,只有萬能的神(上帝)才是有智慧的,人是不配有智慧的。因此,人就只能“愛智慧”。所以,我們經(jīng)常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币驗橹挥猩系鄄攀巧衩骱蜔o所不能的,人則只能被神(上帝)支配和奴役。不管怎么說,哲學這個詞與智慧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并且還是對于“智慧”的“愛和追尋”?!皭邸?philein)在哲學的定義中是不能隨便丟棄的,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哲學”。

      在中國,我們在古代漢語里大概找不到“哲學”這個詞,但是卻能找到“哲”這個字。那么,“哲”在古代漢語里又是什么意思呢?我們可以在中國最早的典籍里找到對“哲”這個字的解釋。一是在《爾雅》《說文》里的解釋是:“哲,知也?!边@里的“知”是個通假字,通“智”。意思就是:哲學,就是智慧之學,使人聰明的學問。再就是在《尚書》(《孔氏傳》)里的解釋是:“哲,智也。無所不知,故能官人?!币馑际牵軐W就是智慧;因為哲學讓人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所以就能使人通達(做官),學而優(yōu)則仕。到了近代,哲學這個詞從西方輾轉(zhuǎn)經(jīng)由日本才傳到中國來。在日本有個叫做西周的學者最早把西方的“哲學”(philosophy)引進到日本并先后叫做“愛知學”“理則學”“論理學”等,最后又從中國古代漢語里“哲”的解釋得到啟發(fā)才最終叫做“哲學”(日文)。中國近代啟蒙學者黃遵憲又把日文里的“哲學”再引進到中國來,于是在我們的現(xiàn)代漢語里就有了“哲學”這個詞。于是,哲學這個詞的含義也就變成通俗而流行的“智慧之學”“使人聰明的學問”。對比一下古希臘文“哲學”(愛智慧)與漢語里“智慧之學”,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相同的就是都與智慧有關(guān),但在現(xiàn)代漢語里的“哲學”這個詞卻少了“愛”的成分,“愛智慧”變成了“智慧”,我們應該知道這個“愛”是不可或缺的,只是由于從日本引進“哲學”這個術(shù)語使用習慣了才簡稱并一直沿用下來。

      清楚了哲學的詞源學含義,接下來我們來探討一下哲學的定義。因為哲學的源頭在古希臘,所以“愛智慧”就成為哲學最初始、最本源的定義,以至于在古希臘的城邦,產(chǎn)生了一批“愛智者”(哲學家)的群像,比如:泰勒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巴門尼德、芝諾、伊壁鳩魯、赫拉克利特、高爾吉亞等等都成為古希臘的圣賢。其中最為出名要數(shù)希臘七賢了,他們分別是:泰勒斯、柏拉圖、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畢達哥拉斯、歐幾里得和阿基米德。那么這些作為哲學家的智者都是怎樣理解“哲學”的呢?我們這里不妨稍加列舉:被譽為古希臘“哲學之父”的泰勒斯說“水是萬物的本原(始基)”,哲學就是探討世界本原的學問;蘇格拉底則從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出發(fā),認為“哲學是關(guān)于人生知識和道德行為的一門學問,學哲學就是學做人。”為此他提出關(guān)于人生哲理的四大命題:一是,我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自知其無知”);二是,不經(jīng)過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過(活)的;三是,認識你自己(后被鐫刻在雅典的德爾菲神廟上警醒后人);四是,美德即知識。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則創(chuàng)立了“理念論”(idealism),他認為,哲學是關(guān)于理念(idea)的一門學問。學哲學就應當做管理者(“哲學王”)以治理國家。到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那里,哲學則被進一步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而成為“第一科學的學問”。亞里士多德說:“作為哲學,要研究形而上學問題,所謂形而上學問題,就是經(jīng)驗之后的實在問題,即超驗的問題”。其“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名言也說明哲學是一門探究真理的學問。及至近現(xiàn)代,對哲學的定義和理解則更加多樣化,比如辯證法的大師黑格爾說“整部人類哲學史就是一個充滿著哲學家們互相批判、互相推翻、互相取代的斗爭的‘廝殺的戰(zhàn)場’”,所以,他把哲學定義為“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時代”;而馬克思則直接站在人類文明的時代高度說“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1]120、哲學是“人類文明活的靈魂”[1]121、哲學是“現(xiàn)世的智慧”[1]124。在現(xiàn)當代人文思潮盛行的背景下,對哲學含義的理解又出現(xiàn)了新的特征。在現(xiàn)當代,存在主義的大師海德格爾認為,傳統(tǒng)形而上學作為“存在遺忘”的形而上學業(yè)已終結(jié),哲學應該開啟新的方向,走向語言、開始思的征途。究竟什么是哲學?海德格爾說:“哲學就是對于那些超乎尋常的東西作超乎尋常的發(fā)問,這種學問就是哲學”[2]。比如,“為什么有‘存在物’(存在者)而沒有無?”意即:“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無反倒不在?”(即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存在(Sein)到底是什么?語言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則認為,哲學就是語言的游戲,它源于人們對語言的偏食。他認為哲學中使用的語言(抽象晦澀)與生活中使用的語言(通俗易懂)是根本不同的,盡管都是用的語言但卻“一仆二主”,從而提出著名的“語言游戲說”,意即:語言只有在游戲的狀態(tài)下才能真正發(fā)揮其職能。英國哲學家羅素則認為“哲學是介于科學和宗教之間的一門學問”[3]6。一方面,哲學要借助于理性思維,這一點像科學;另一方面,哲學研究超名言之域的問題,這一點又像宗教。他說“當有人提出一個普遍性問題時哲學就產(chǎn)生了,提出普遍性是哲學和科學的開始。”[3]14到后現(xiàn)代主義時代,現(xiàn)當代人文思潮盛行,哲學的理解被解構(gòu)化、碎片化乃至詩意化。在以海德格爾、荷爾德林和諾瓦利斯為代表的詩人哲學家那里,哲學的理解被詩意化。比如,德國詩人諾瓦利斯就認為“哲學就是懷著一種鄉(xiāng)愁的沖動到處去尋找家園”、而被譽為“詩人哲學家”的海德格爾則引用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詩句說“人生在世盡管充滿勞績、卻仍然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顯然,在這里哲學和還鄉(xiāng)等同起來,已然成為人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抑或生存方式了。

      在中國,西方意義上的哲學雖然屬于舶來品,但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其間產(chǎn)生了悠久而豐富的思想文化遺產(chǎn)。應該說,中國既有著不同于西方的泱泱文明史,也就有著絲毫不遜于西方的哲學思想。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西方的哲學也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海通幾百年來,中國學人負笈海外,游學歐美東洋,在廣泛學習借鑒西方思想文化的過程中,對西方哲學的引進和傳播也尤為深入。除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外,康德、黑格爾、叔本華、弗洛伊德、尼采等一大批西方近代哲學家的思想也得到研究和傳播。僅從對哲學的理解和定義來看,中國學者所理解的西方哲學雖然帶有濃厚的中國文化的色彩,但也不失為對西學獨到的探索。比如,國學大師胡適對哲學就有一個經(jīng)典的定義:“凡對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尋求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就是哲學?!盵4]著名的中國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對哲學的定義是“對人類精神生活的反思”;著名的邏輯學家和哲學家金岳霖先生則把哲學定義為“說出一種道理來的道理,或者是說出一種道理來的成見”。前武漢大學著名的德國古典哲學研究專家陳修齋先生在晚年得出他研究哲學的結(jié)論是“哲學無定論,理性有自由”。當代著名學者李光程則說“哲學是一種沒有統(tǒng)一對象、沒有統(tǒng)一問題和統(tǒng)一答案的智力探險活動”。這種觀點顯然有失偏頗,哲學雖然沒有固定的研究對象、研究問題和研究答案,但還是有著一般或是最基本的問題和對象的。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專家孫正聿老先生說“哲學就是對思想的前提性批判”。顯然這一定義與哲學的反思和批判的功能相吻合,符合哲學訴諸理性的傳統(tǒng)。十九世紀德國古典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伊曼努爾·康德的“三大批判”(《純粹理想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正是西方哲學理性至上的標志,它表明哲學進入一個學院化的批判的時代。

      歸結(jié)起來,哲學盡管有以上種種不同的理解和定義,但我們從哲學發(fā)展的整個歷史階段來看,哲學的定義不外乎在以下三種最基本的意義上使用。一是,古希臘的原初含義“愛智慧”;二是,哲學在古希臘發(fā)展成熟階段時亞里士多德所定義的“形而上學”(metaphysics)(可以直譯為“物理學之后”或者叫做“后物理學”)。可是這里為何又叫“形而上學”呢?我們知道,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一生研究領(lǐng)域廣泛,涉及學科門類眾多,既有自然科學領(lǐng)域(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yī)學等),又有社會科學領(lǐng)域(如形而上學、政治學、倫理學、修辭學、詩學、美學等),后人在編纂他的著作的時候,就對其作品進行了簡單的歸類,把類似于《物理學》等自然科學的內(nèi)容放在著作的前面,而把類似于《形而上學》等社會科學的內(nèi)容放在自然科學(如《物理學》)的后面,所以象《形而上學》(哲學)就叫做“物理學之后”或“后物理學”。那“形而上學”這個名稱又是怎么來的呢?原來是中國有部古代典籍叫做《周易》(又作《易經(jīng)》),原本是部帶有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古人卜筮預測吉兇禍福的書,其中《系辭傳》里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話,意思就是:凡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的東西就叫做“器”,凡是看不見又摸不著的無形的東西就叫做“道”。哲學研究的剛好就屬于自然科學之上或之后的概念范疇體系,它無形無相,看不見也摸不著。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說的“哲學屬于‘為道’的學問”。這樣一來,哲學也叫做“形而上學”,“形而上學”也就是哲學。當然現(xiàn)在的“形而上學”的含義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它是與辯證法相對立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三是,“批判”。哲學發(fā)展到近代,特別是到十九世紀的德國古典哲學的階段,從康德開始,哲學被理解和定義為“批判”(critique)并一直沿用至今。比如“哲學就是對思想的前提性批判”(孫正聿)就是在此意義上使用。今天,我們通常說,何為思想?何為批判?從嚴格的哲學意義上講,所謂思想,就是“切中現(xiàn)實,自作主張”;所謂批判,就是“澄清前提,劃定界限”。顯而易見,能夠稱之為思想的一定是與時代相契合的獨立思考的產(chǎn)物,而作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哲學批判,也一定是不接受任何未經(jīng)審查的前提性的反思。如此看來,哲學確實沒有定論,而人的理性思考總是自由的。那么,在此我們要問,作為發(fā)展了兩千多年的形而上學的哲學難道從產(chǎn)生之日起就沒有一個一般的規(guī)定性抑或基本的規(guī)定性嗎?人們圍繞哲學的存在意義和價值都有過哪些爭論呢?

      二、哲學產(chǎn)生的前提和一般規(guī)定性

      一般說來,哲學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在古希臘人“仰觀天象”的日常生活中,就在古希臘各城邦類似集貿(mào)市場的公共場所,古希臘人日復一日地從事著集會、演講、辯論、打官司的活動,在此過程中就產(chǎn)生了一大批類似于哲學家的智者群像。對于哲學產(chǎn)生的前提條件,一般認為有三個:一是,閑暇(school)?!皊chool”(學校)這個詞在古希臘文里的含義就是“閑暇”的意思,直到今天我們還把從事哲學研究的活動叫做“閑暇之思”。無獨有偶,古希臘的智者柏拉圖在雅典的“阿加德米”(Academy)創(chuàng)立了一個學園,名字就叫Academy,這個詞后來就演化成現(xiàn)在的academic(學術(shù))。我們可以想象,柏拉圖和他的眾弟子每天迎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漫步在學園的林蔭道上,談笑風生探討著與哲學相關(guān)的問題,何其愜意、逍遙和快樂!后來在古希臘果然就產(chǎn)生了一個名為“逍遙”的學派。試想,沒有閑暇,一味為生計所困,就不可能有“仰望星空”的機會,也就不可能有哲學產(chǎn)生了;哲學產(chǎn)生的第二個前提是:驚異(wonder)。柏拉圖在其著作《泰阿泰德篇》里說:“驚訝,這尤其是哲學家的一種情緒。除此之外,哲學沒有別的開端,哲學始于驚奇?!眮喞锸慷嗟乱舱J為:“由于驚異,人們才開始哲學思考?!盵5]這里所謂的“驚異”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好奇心”,中國古人叫做“疑”。并且自古就有“學問貴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學問之道也”的古訓??梢?,驚異對于哲學的產(chǎn)生至關(guān)重要。哲學產(chǎn)生的第三個前提條件是:自由(freedom)。這里的自由不僅僅指身體的自由,更重要的是指心靈的自由狀態(tài)。心無掛礙,沒有功利之心,不為稻粱謀,不被利益困,身心靈魂自在無紛擾,這大概就是一種哲學的狀態(tài)。正如黑格爾所說:“思想自由是哲學和哲學史起始的條件?!眹鴮W大師陳寅恪先生就曾把“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看作是一個知識分子做人做學問的人格和氣節(jié)所在。所謂“不自由,毋寧死”正是強調(diào)人的精神和思想自由的重要。

      閑暇、驚異和自由既然是哲學產(chǎn)生的前提條件,而我們知道每個人的思想和身心狀態(tài)又都是各不相同的,這是不是表明哲學本來就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門、莫衷一是的呢?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它到底有沒有普遍或者一般的規(guī)定性呢?我們說,盡管哲學的產(chǎn)生條件對于每個哲學研究者來說都有著不同的理解,但這并不表明哲學就沒有一般的問題、研究對象和特征。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學問題作為哲學的基本問題,事實上他所講的這個“經(jīng)驗之后的實在問題”又叫做“存在論”(又作“本體論”)(ontology),在中國叫做“是論”或“有論”?!癘ntology”(存在論)字面的意思就是“關(guān)于存在的邏各斯(logos)”。比如,“存在”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有多種含義,海德格爾進一步追問,“存在”有沒有一種最基本的含義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海德格爾寫了《存在與時間》這本著作。馬克思主義哲學產(chǎn)生以后,“思維和存在的關(guān)系問題”成為哲學的基本問題。所以恩格斯說:“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guān)系問題”[6]。至于哲學研究的對象,一般說來是整個世界,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三大領(lǐng)域。

      從哲學的定義、產(chǎn)生條件、研究對象和問題,我們不難看出哲學有著它一般和基本的規(guī)定性。具體說來,作為一般的規(guī)定性有:哲學是“智慧之學、致極之學、超越之學和問題之學”。首先,哲學初始定義就是“愛智慧”,所以哲學自然就是一門使人聰明、給人智慧的一門學問。當然,知識和智慧是不能等同的,也不成正比。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博學并不能使人智慧”;其次,哲學要探討世界的本原問題,正如古希臘“哲學之父”泰勒斯所說的“水是萬物的始基”“萬物產(chǎn)生于水,終又復歸于水”。本原問題也就是終極性的問題,比如,人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人生的目的、意義和歸宿是什么?所以,我們通常又把哲學看作是一門“刨根問底”的學問,所謂“打破砂鍋問(紋)到底”,哲學起源于人類的“閑暇之思”,是一種對世界本原的“無盡的追問”。柏拉圖有句名言“學習哲學就是練習死亡”。對于這句格言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死亡是生命的終結(jié),哲學要探討終極問題,所以要探究死亡。另一種解釋就是認為哲學要借助于理性思維認識世界,人本來是感性與理性并存的,只有到人臨近死亡的時候,感性慢慢消失,理性功能才能漸漸發(fā)揮作用。再次,哲學既然要研究終極性問題,就一定不能滿足于有限的世界,它一定要超越有限從而達至無限的領(lǐng)域。再者,哲學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反思,所謂“思想的前提性批判”,這也決定了哲學具有超越性;最后,哲學起源于“驚異”(對世界的“好奇心”),驚異成為哲學的基本狀態(tài),有好奇心就勢必會產(chǎn)生困惑,所以哲學也是一門“問題之學”,是對“超乎尋常問題(本原、終極性問題)”的發(fā)問。

      作為一門古老的學問,哲學除了有著它一般的規(guī)定性以外,還有著其基本的規(guī)定性,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五個方面:第一,高度的抽象性;哲學要借助于概念、判斷和推理等理性思維的形式才能透過現(xiàn)象把握事物的本質(zhì),所以高度的抽象性是哲學的一大基本特征;第二,反思性;哲學要借助于反思才能澄清前提、劃定界限從而得出讓人信服的結(jié)論。第三,批判性;這里的批判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檢討,對事物和現(xiàn)象的前因后果、前提和結(jié)論進行客觀的分析和論證,比如康德的“三大批判”就是在此意義上對純粹理性、實踐理性和判斷力進行再考察、再分析和再論證。第四,時代性;不論是馬克思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還是黑格爾的“哲學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時代”都無不表明哲學與時代的關(guān)聯(lián)。以至于馬克思說“哲學家的成長并不像雨后春筍,他們是自己時代自己人民的產(chǎn)物,人民最精致、最看不見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學思想里?!盵1]121這足以證明: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哲學當隨時代。第五,實踐性;哲學既是社會時代的表征,又是人類實踐的產(chǎn)物。馬克思說得好“哲學把無產(chǎn)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zhì)武器;同樣,無產(chǎn)階級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盵7]121(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哲學既離不開時代,同時也離不開人類的生產(chǎn)實踐活動。在當今的時代,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哲學已然成為人的存在方式、生產(chǎn)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對于一個真正的哲學家來說,其哲學與生活完全可以是“合二為一”的。正如中國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在其著作《中國哲學簡史》里所描述的“他像蘇格拉底,他的哲學不是用于打官腔的。他更不是塵封的陳腐的哲學家,處于人生之外。對于他,哲學從來就不只是為人類認識擺設的觀念模式,而是內(nèi)在于他的行動的箴言體系;在極端的情況下,他的哲學簡直可以說是他的傳記?!盵8]10所以說,實踐性是哲學存在的一個鮮明特征。

      三、當今時代圍繞哲學產(chǎn)生的爭論和哲學何為

      當今時代,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一切人文社會科學的存在意義和價值不斷受到質(zhì)疑,哲學因為“不能烤面包”也被冠之以“無用之學”而備受冷遇。事實果真如此嗎?當前,中華民族正處在偉大復興的征途上,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自信、繁榮哲學社會科學成為當務之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時下圍繞哲學“有用、無用”乃至這門學科有無特定的研究對象和內(nèi)容、是否有存在下去的必要的爭論卻一刻也沒有停止。大致說來,圍繞哲學這個話題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爭論:一是,哲學到底是“有定論”還是“無定論”?古往今來,對于哲學的定義可謂是不勝枚舉,那么哲學到底有沒有一個最好的或通用的定義呢?再者,作為“科學的科學”的哲學,它的研究對象涵蓋整個世界,那么它可不可能或者需不需要有一個唯一或最好的定義呢?此外,對于哲學的許多問題都是存在爭議的。然而陳修齋先生的“哲學無定論、理性有自由”的說法還是被學界普遍認同和接受。二是,哲學到底是“萬能的”還是“無用的”?曾幾何時,在中國出現(xiàn)過一個“全民學哲學、全民用哲學”的時代,為此還出版了專門的哲學教材《大眾哲學》,當時幾乎是人手一冊。于是就出現(xiàn)了所謂“種田的哲學”“養(yǎng)豬的哲學”“美容的哲學”;甚至“桌子哲學”“板凳哲學”等等,不一而足,真可謂是“哲學滿天飛”。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似乎哲學是萬能的。今天看來,那時的過激做法顯然是把哲學庸俗化了。改革開放以來,對于哲學的看法又走向另一個極端,人們普遍認為哲學就是崇尚空談,其實是一無所用的。一時間,人們嘲笑哲學、厭惡哲學、鄙視哲學、拒絕哲學,對于哲學嗤之以鼻。顯然,這里的“哲學無用論”無疑也是淺薄和短視的。在這里,無論是“萬能論”還是“無用論”的觀點都是有失偏頗、不客觀、不科學的。實際上,就哲學本身的性質(zhì)而言,它既不是萬能的,也不是無用的,而是“以無用為大用”的??此茻o用,其實有著潛在和長遠的大用。第三,哲學到底是“永恒的”還是“終結(jié)的”?哲學這門學問到底是永遠存在的,還是終有一天會消失。一般說來,哲學既然產(chǎn)生于人類對世界的好奇和困惑,那么,只要人類還存在,哲學就不會消亡。著名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所斷言的“哲學的終結(jié)”指的是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終結(jié),也就是兩千多年來、作為柏拉圖“理念論”注腳的“探尋世界本體”的傳統(tǒng)哲學應該告一段落(畫句號),哲學要開啟新的方向:走向語言,走進詩意,回歸澄明之境??梢詳嘌?,正是當前圍繞哲學的爭論,會在當今新的時代引發(fā)我們對于哲學乃至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存在意義和價值進行重新審視和思考。

      通過對哲學的定義、特征和圍繞哲學的爭論的梳理分析,我們相信哲學無論是對國家、民族還是對每個獨立的個體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特別是在當今的時代,在文化多元并存、人類文明面臨種種挑戰(zhàn)的條件下,奉行理性至上的哲學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就顯得尤為重大和迫切。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習哲學能夠幫助我們提高理論修養(yǎng)、提升理論思維能力和水平;偉大的革命導師恩格斯說過:“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而“理論思維僅僅是一種天賦的能力。這種能力必須加以發(fā)展和鍛煉,而為了進行這種鍛煉,除了學習以往的哲學,直到現(xiàn)在還沒有別的手段?!盵7]467我們知道,在西方哲學發(fā)展的歷史上,從古希臘一直到近現(xiàn)代,產(chǎn)生了燦若星辰的哲學家,他們的哲學思想不斷地啟迪著后人的智慧,乃至不斷提升著后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認識自我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哲學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反思和批判的視角;反思和批判是哲學的兩大基本功能,哲學是“思想的前提批判”正是哲學“澄清前提、劃定界限”的主要任務,而哲學“不接受任何未經(jīng)審查其前提的思想”原則也正是哲學反思和批判功能的要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分析現(xiàn)象,解決問題;無論是換位思考,設身處地;還是辯證分析,綜合施策,都要用到哲學的反思和批判的功能。

      第三,哲學有助于我們把問題說清楚,或者清楚地說明問題。我們知道,哲學以理性思維為標志,通過概念、判斷和推理等理性思維的形式來把握事物的本質(zhì)。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質(zhì)特征的思維形式,要把握事物的本質(zhì)我們就必須得借助于概念。比如,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我們要討論“制度和國民性”到底哪一個更根本,如果只是認為二者是相互作用的,這是遠遠不夠的。辯證法的大師黑格爾在其《小邏輯》中曾說:“如果我們對兩種事物關(guān)系的把握還僅僅停留在相互作用的層面的話,就說明我們對事物的雙方的任何一方都不曾真正把握過。比如說,要探討斯巴達人的風俗習慣和斯巴達人的性格的關(guān)系,如果我們只停留在二者是相互作用或相互決定層面的話,這就表明我們既不曾理解斯巴達人的風俗習慣,也不曾理解斯巴達人的性格。因為在這里我們需要借助于一個更上位的概念才能把握,這個概念叫作“斯巴達精神”,而“精神”是需要通過概念才能把握的?!币虼?,語言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才有“凡是可以說的東西都可以說得清楚;對于不能談論的東西必須保持沉默?!盵9]無獨有偶,著名中國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在其《中國哲學簡史》的最后結(jié)尾說:“人必須先說很多,然后才保持沉默?!盵8]295要說清一個問題,沒有概念和理性思維是不行的。換言之,只有哲學的理性思維借助于概念才可以幫助我們說清問題從而明辨是非曲直,進而獲得真理性的認識。

      第四,哲學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為人生提供安身立命之本。中國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曾說:“哲學,特別是形而上學,它的用處不是增加實際的知識,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8]289,他把人生的境界歸結(jié)為四重:“自然的境界、功利的境界、道德的境界和天地的境界?!痹谒磥?,哲學屬于“為道”的學問,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可見哲學是非功利的人生境界之學。正如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醫(yī)學能夠醫(yī)治身體的疾病,哲學則能解除人靈魂的煩惱”。所以馮友蘭先生說“研究哲學不是一種職業(yè),但每個人都要學習哲學,正像西方人都要進教堂一樣。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盵8]10這就是說,哲學并不能給人提供一種職業(yè),但卻能夠完善我們的人格,提高我們的精神境界。正如黑格爾所說:“追求真理的勇氣和對于精神力量的信仰是研究哲學的第一個條件。人既然是精神,則他必須而且應該自視為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切不可低估或小視他本身精神的偉大和力量?!盵10]這也就是說,人的精神總是高貴的,而哲學正是精神的產(chǎn)物。所以說,哲學使人高貴和給人尊嚴。

      第五,哲學還有“預言”和“啟示”的功能;真正的哲學總是時代的先聲,馬克思曾把哲學比作迎接黎明的“高盧雄雞”,能夠知曉未來、預示事物發(fā)展的趨向,這體現(xiàn)了哲學“事前預言”的功能;同樣地,黑格爾也有一個通俗的比喻,說哲學就象密納發(fā)的貓頭鷹一樣,它只在黃昏時才起飛。這里的“密納發(fā)”即希臘羅馬神話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棲息在她身邊的貓頭鷹則是思想和理性的象征。黑格爾用密納發(fā)的貓頭鷹在黃昏中起飛來比喻哲學,意在說明哲學是一種“反思”活動,是一種沉思的理性。按照黑格爾的說法,“反思”就是“對認識的認識”“對思想的思想”,即思想以自身為對象反過來而思之。哲學的這種反思功能我們也可以叫做“事后經(jīng)驗教訓的總結(jié)”。

      綜上所述,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小到一個集體和個人,哲學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毋庸置疑的。黑格爾說,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哲學,就像“一座巍峨雄偉的殿堂里面卻缺少一尊至圣的神像一樣”,徒有其表,沒有靈魂。這就好比一座廟宇,外表裝飾得富麗堂皇,但里面卻沒有供奉的菩薩,這還算是廟嗎?同樣地,對于一個人來說,沒有哲學就意味著沒有信仰、沒有靈魂。當前,我們正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途中,繁榮哲學社會科學成為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內(nèi)容,堅定“四個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為我們黨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也不例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lǐng)”,學哲學、用哲學,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只有“掌握了這把總鑰匙,再來看看社會萬象、人生歷程,一切是非、正誤、主次,一切真假、善惡、美丑,自然就洞若觀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確判斷、作出正確選擇?!?1)參見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哲學是思想的事業(yè),哲學是人生的信仰,哲學是民族的精神,哲學是時代的號角,哲學也是人類生存的智慧。

      猜你喜歡
      哲學家哲學定義
      菱的哲學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哲學家的幽默與智慧
      學生天地(2017年22期)2017-11-02 01:53:04
      《與哲學家的一天》(組詩)
      長江叢刊(2016年19期)2016-11-26 14:24:31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成功的定義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25
      修辭學的重大定義
      當代修辭學(2014年3期)2014-01-21 02:30:44
      山的定義
      公務員文萃(2013年5期)2013-03-11 16:08:37
      晾衣哲學
      視野(2009年20期)2009-04-09 06:18:56
      幽默哲學
      視野(2009年6期)2009-03-10 09:50:30
      教你正確用(十七)
      海外英語(2006年11期)2006-11-30 05:16:56
      白河县| 广州市| 孝昌县| 林州市| 文化| 黄山市| 措勤县| 北票市| 色达县| 双鸭山市| 尼玛县| 乐亭县| 开江县| 木里| 澜沧| 洪洞县| 大悟县| 广丰县| 翁源县| 宜宾县| 麟游县| 唐海县| 达孜县| 镇康县| 筠连县| 谷城县| 仁布县| 简阳市| 东兴市| 石首市| 红安县| 保定市| 南投市| 长白| 囊谦县| 永靖县| 册亨县| 九寨沟县| 祁东县| 札达县| 滕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