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云
一、 將美滲透儀式,關注儀式過程的審美化
豐富活動過程,讓儀式過程多樣化、精致化。我校在組織十歲成長禮的活動中,前后有十幾個活動,如:觀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視頻、和父母說說心里話、過成長門、講習爺爺?shù)墓适碌?。豐富多彩的活動最符合兒童的認知發(fā)展特點和審美教育的需求,更能夠吸引少先隊員的注意力,幫助他們發(fā)現(xiàn)儀式教育當中的美。當然,儀式教育的有效化離不開組織者對于每個節(jié)目的把關和指導,只有這樣才能讓兒童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以及創(chuàng)造美。
滲透情感教育,讓儀式過程情感化。我校在六年級學生的畢業(yè)儀式當中,著重三種情感來開展畢業(yè)儀式。一是愛國之情。我們安排了一位畢業(yè)生專門來說說我們的校園、我們如今的生活,在回憶的過程中就會發(fā)現(xiàn)是誰為我們準備了這么好的學習環(huán)境,是誰為我們提供如此好的生活,是祖國。二是感恩老師。我們通過播放他們一到六年級的學校生活的照片,讓他們體驗成長離不開老師的無私奉獻。三是愛家長。我們將他們剛入學的時候父母寫給他們的信拿出來,讓他們去讀,讓他們感受父母的愛和期待。
二、 將體驗融入儀式,強調儀式過程的體驗性
兒童在儀式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體驗的意義也千差萬別。小學的儀式設計要重視兒童參與儀式的情感體驗,要讓全體兒童包括旁觀者兒童在儀式中找到自己的身份角色,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
讓兒童的需求成為儀式設計的指南針,讓兒童由儀式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和設計者,在組織活動之前就應該要走進學生,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然后再來明確儀式教育的主題。我校曾經開展過一次“我做一天媽媽”的儀式體驗,這個主題的確定就是來自兒童,當時正好是母親節(jié)到來之際,學校通過廣播以及國旗下講話的方式都對學生們進行了母親節(jié)主題教育。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理解不了母親十月懷胎的辛苦。于是,根據學生的建議,我們設計了“我做一天媽媽”的儀式教育活動,要求每個學生回家用布縫一個袋子,在里面放20斤米,然后在母親節(jié)當天將布袋子綁在身上一天。有了這樣的體驗,學生們自然明白了母親的不容易。
讓兒童由儀式的旁觀者變?yōu)閰⑴c者,其實就是要充分體現(xiàn)兒童在儀式教育當中的主體性。一是在儀式開始之前要讓所有的參與者知道這是什么儀式、儀式的過程以及儀式的最終目標。二是通過創(chuàng)新儀式過程讓更多的兒童參與其中:活動的主持人、活動的表演者、活動的講話等環(huán)節(jié)都由學生來擔當。同時,我們還讓學生們參與到活動設計中來。如升旗儀式,升旗手、國旗下講話人員、班級簡班級特色展示等由學生自主完成。
讓兒童即時分享儀式體驗后的感受。儀式結束后,要立刻組織學生表達他們的真實感受。同時,也讓學生們對本次儀式教育進行評價,指出優(yōu)點和不足,以便更好地設計服務兒童的儀式活動,通過儀式活動促進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 將樂趣融入儀式,突出儀式教育的童趣性和生活性
關注儀式教育的童趣性。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受年齡的影響,過于枯燥的東西,他們是比較難以接受的。所以,主持詞用兒童的語言,節(jié)目的安排從內容到形式要與時俱進,活動過程加入孩子們喜歡的元素等等。
關注儀式教育的生活性。儀式內容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豐富儀式的內涵。比如,生日儀式、西餐使用儀式、問候儀式、祭奠儀式、班隊儀式等等。這些儀式的出現(xiàn)都是來源于學生們的生活實際。
小學儀式教育的有效化構建策略除了以上幾點之外,還需要一線的德育工作者們站在兒童的角度用行動去實踐,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作者單位:太倉市新區(qū)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