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哲學
◎趙士林
.
人的吃,有兩層意思:一是充饑,乃自然欲求,二是享受,乃文化消費。就第一層意思說,“吃”是人生第一需要,是人生頭等大事。古人說:“民以食為天?!倍鞲袼挂舱f:“人們首先要吃、喝、住、穿……”《漢書》有《食貨志》,“食”專講農業(yè),就是一個“吃”的問題。老子反文明,倡“寡欲”,也還知道要“實其腹”——讓百姓吃飽肚子。
就第二層意思說,“吃”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物質文明。人的“吃”不僅要充饑,還要講究味道,這就是文化了。從字源學的角度看,中國有“羊大則美”之說,《說文解字》釋“美”云:“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簡言之,好吃即美。中國文藝評論講審美鑒賞,常出一個“味”字,這又分明見出“美”從“吃”來的痕跡。
從吃飽充饑到吃好美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種普遍追求,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成果。因此,“吃”,作為一種歷史文化,應該繼承發(fā)展,作為一種人生享受,更應該合理滿足。
中國的“吃”文化可謂發(fā)達也矣。無論主食、副食,都是花樣翻新,嘆為觀止。講究“吃”表現(xiàn)出中國文化的入世性格。即便出家人的素食也搞得精致講究,一塊豆腐也能做出多少種花樣來。對中國人來說,“吃”乃人生一大樂趣,故而筷子上常刻有“人生一樂”四字。從孔子開始,就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楊朱更說:“人之生也,奚為哉,奚樂哉,為美厚爾,為聲色爾。”
當然,對“吃”,也大有批判者在。老子說“五味令人口爽”,要求人們“虛其心,實其腹”,學圣人的“為腹不為目”,意思是能吃飽就好,不要有那種華而不實的奢侈追求。
從人生境界的層次來看,人的道德追求、理想追求——精神追求當然要高于“吃”的追求??鬃又v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告訴人們顏色難看的食物不能吃,氣味難聞的食物不能吃,烹調不當?shù)氖澄锊荒艹裕瑳]有調味的食物不能吃,但他自己在生活中卻是“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認為“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他稱贊自己最得意的門生顏回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和后來陶淵明的“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可以說是同一境界。
一擲千金、揮霍無度的奢侈浪費,永遠是一種“惡”。暴殄天物是人類的恥辱,是降低人在宇宙中的尊嚴和地位。人的“吃”法也應該有所收斂。昔聞西南某地吃活猴腦,猴的悲啼慘號,人的津津然、陶陶然,何啻一幅地獄圖!
由此想到,孟子的“君子遠庖廚”頗耐琢磨,其實決不虛偽。
況且,真有文化的人,真有修養(yǎng)、風范、情操、境界的人,如蘇東坡,是“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他們的“吃”,如同他們的“飲”,能從中品味人生?!俺浴焙汀俺浴闭媸谴蟛灰粯印>颇绎埓?,肥肝厚肉,徒增其俗不可耐;吸血鬼,寄生蟲,只落個可憎可鄙。
故有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技巧借鑒
文章行文層層推進,在幾次轉折、遞進中,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吃”的哲學:講究味道,有文化之美;講究吃法,有人生樂趣;不求吃喝,有精神境界;避免奢侈,有人生品味。發(fā)人深省,耐人尋味。
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大量引用文化經典,列舉文化名人,使文章論證有說服力,也增強了文化韻味。作為一篇說理文,文章語言輕松明快,并不是一本正經說教,卻將作者思想意旨傳達得貼切到位。
中國力量
◎黃雨奇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中國綜合國力迅速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從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從載人航天上九天攬月、蛟龍?zhí)枬撍飨挛逖笞谨M,中華文化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無一不體現(xiàn)著中國力量。
在中國力量的眾多表現(xiàn)中,有一種精神力量尤為可貴。這就是:為國為民,不畏艱險,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這種力量構成了中國力量的根與魂!
2020年年初,面對新冠肺炎爆發(fā)的嚴峻形勢,廣大黨員沖鋒在前,各級機關英勇應戰(zhàn);面對陌生病毒的巨大威脅,醫(yī)護人員白衣執(zhí)甲,人民解放軍聞令即動;面對疫情下民生問題的重大挑戰(zhàn),社區(qū)人員不懼風雨,基層干部堅守一線。無論是當時疫情下的逆行出征,還是往日天津化學品爆炸時的向火背影,亦或是汶川地震時的八方呼應……無一不彰顯著中國人民不畏艱險,眾志成城,敢于在困境中逆行的精神。哪怕前路漫漫,哪怕前途未卜,甚至注定要做出犧牲,他們也從不退縮。
為國為民,不畏艱險的勇氣,自古便有?;突颓嗍飞?,孔子推行仁政,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舍生取義,留取丹心照汗青。正如魯迅所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睖婧IL铮瑹o論時代的風云如何變幻,為國為民、不畏艱險的精神始終薪火相傳、一脈相承,成為中國力量的根與魂。
江山代有才人出。在抗擊新冠病毒疫情的偉大斗爭中,九零后、零零后白衣戰(zhàn)士秉持中國力量的根與魂,匯聚成救死扶傷的中國力量,為當代青年樹立了標桿。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往往比前人受到了更好的教育、享受著更優(yōu)越的條件。生于盛世不應不知勤勉,長于和平年代也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在云淡風輕的日子,我們要做安靜的白鴿,低調、謙遜,默默耕耘——提升自我道德修養(yǎng)與知識技能;在暴風驟雨襲來時,我們要做頑強的海燕,英勇、無畏,逆浪飛行——以一流的專業(yè)素養(yǎng)、強烈的擔當意識與高尚的家國情懷,成為人民的倚靠,成為最美的逆行者。
中國力量從來都需要億萬人民齊心協(xié)力方可打造。讓我們每個人扎牢中國力量的根,堅守中國力量的魂,發(fā)自己的光,獻自己的熱,凝聚成更加磅礴的中國力量,在歷史的蒼穹中擘畫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畫卷!
點評
“中國力量”博大精深,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作者緊扣住“中國力量”的根與魂——“為國為民,不畏艱險”的精神立論。首先以抗擊新冠病毒疫情、撲救天津化學品爆炸、救援汶川地震為例,論證當代中國人民不畏艱險,眾志成城,敢于在困境中逆行;其次以孔子、范仲淹、文天祥為楷模,闡述“為國為民、不畏艱險”的精神始終薪火相傳、一脈相承;最后提出新時代青年要秉持和發(fā)揚“為國為民、不畏艱險”的精神。
文章邏輯層次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開篇引論,第二段立論,三四段古今論證,五六段升華,還靈活運用例證、引證、對比論證。全文語言精煉有力,把名言警句巧妙融入論證當中,增強了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