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內(nèi)
一、寫景美
有學者評論朱自清先生的寫景散文如同“工筆畫”,景物描繪精雕細刻,細膩傳神?!逗商猎律返谒摹⒌谖遄匀欢纬浞煮w現(xiàn)了朱自清先生散文“工筆畫”的特點。
1.層次變化。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的“荷塘月色”細分為“月色下的荷塘”與“荷塘上的月色”兩部分?!扒壅鄣暮商辽厦?,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這一段以月色為背景,重點描寫荷塘之景;“月光如流水一般……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边@一段以荷塘為背景,重點描寫了月色的層次變化。
2.“精耕細作”。朱自清先生對剖開來的“月色下的荷塘”與“荷塘上的月色”兩部分作進一步的“精耕細作”,從視覺(“彌望”“不能見”等)、聽覺(“渺茫的歌聲”“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等)、嗅覺(“清香”等)等角度去描寫景物的形狀、色彩、大小、數(shù)量、氣味、聲音,以及它們的運動變化。這樣,就把景物表現(xiàn)得非常細膩。
3.運用修辭?!霸律碌暮商痢迸c“荷塘上的月色”兩部分的描寫表現(xiàn)出朱自清先生高超的修辭技巧。這兩段僅比喻就有11處,另有擬人2處,通感2處以及排比、夸張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通感的運用巧妙而自然。這樣,就把“荷塘月色”描繪得細致入微,形象生動,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二、語言美
朱自清散文的語言基調(diào)是樸素的,有一種清新、自然、典雅的美。
1.清新。朱自清認為文學只有像“尋常談話一般,讀了才能親切有味”。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一開篇就說“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似乎把讀者當作可以傾訴的朋友,讓人覺得誠懇自然,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了那種情境中。再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等,都平白如話,自然流暢,讀來使人感覺分外親切。
2.自然。朱自清的語言看似普通,不做驚人之語,但實際上是經(jīng)過其精心錘煉的。如“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浮”這個動詞把水氣和月色交織在一起,霧的輕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漸擴散的特點被準確地表達出來,給畫面涂上了一層素淡清雅的底色,月色朦朧,若有若無,給人以無窮的想象。一個“浮”字,絕妙之極。
3.優(yōu)美。朱自清常常運用疊字疊句來深化物態(tài)情貌的形象感。在《荷塘月色》中,他共運用了“日日”“漸漸”等疊詞25個26次(“淡淡”重復了一次),使文章柔美、舒緩、流暢。同時“裊娜”“仿佛”“斑駁”“均勻”“到底”和“蒼?!薄蔼毺帯薄傲阈恰薄巴鹑弧薄昂摺薄耙焕钡入p聲疊韻詞的運用也增加了語言的音樂美。
4.生動形象。生動形象的比喻、擬人、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也是《荷塘月色》這篇文章語言的一大特點。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用“一粒粒的明珠”和“碧天里的星星”兩個喻體同時比喻“白花”,分別突出月光下荷花的光亮和白花在綠葉叢中隱約閃爍的動態(tài)。從色彩和光華上寫荷花之美,生動形象,又不落俗套,喚起讀者詩意的聯(lián)想和想象。
5.詩意。朱自清也善于運用通感手法來塑造形象美。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朱自清把樹影與月光交織在一起時所構(gòu)成的黑白相間的優(yōu)美畫面的視覺形象,轉(zhuǎn)化為聽覺形象,激起讀者無窮的遐想。這樣寫不但可以促使讀者進一步想象荷塘上和諧的畫面、寧靜的氣氛,而且大大豐富了月下荷塘詩一般美的意境。
三、結(jié)構(gòu)美
《荷塘月色》包括“外結(jié)構(gòu)”和“內(nèi)結(jié)構(gòu)”,即明暗兩條線索,二者均呈現(xiàn)圓形的特點,而圓形結(jié)構(gòu)在文章的結(jié)構(gòu)中是最嚴謹、最美的。
1.作者在文中構(gòu)思了以空間線索而形成的“外在結(jié)構(gòu)”。從出門沿小徑到荷塘再歸來,作者按地點空間的變換描繪了一個夏日月色荷塘游的過程,呈現(xiàn)一種圓形結(jié)構(gòu)。這是本文的一條明線。除了整體上的外結(jié)構(gòu),還有局部的外結(jié)構(gòu)。如第四、五、六段中對“月色荷塘”和“荷塘月色”景物的描摹,作者的視角由遠及近,由上而下地變化,景物描寫是上下四方,空間轉(zhuǎn)換非常自然,而這也是圓形結(jié)構(gòu)。
2.從內(nèi)結(jié)構(gòu)上講,作者的情思變化“不寧靜——暫得寧靜——不寧靜”,也呈現(xiàn)一個圓形,這是作者心路的變化過程,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淡淡的喜悅中摻雜著淡淡的憂愁。這是文中的一條暗線。明暗兩條線索以“圓”的形式巧妙地延展、結(jié)合在一起,首尾呼應,結(jié)構(gòu)嚴謹。從文本的內(nèi)蘊傳達來說,這種內(nèi)外一致的圓形結(jié)構(gòu),正表達了朱自清先生的人生境遇、個性與精神追求。
3.全文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句文眼領(lǐng)起、貫串全文。正是因為“心里頗不寧靜”,才要出去走走,看到月色荷塘的景致,有了“暫得的寧靜”,但最后還是回到家里,心里依舊“不寧靜”。“文眼”串聯(lián)了空間線索和情感線索,這種形式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結(jié)構(gòu)都呈現(xiàn)了圓融的特點,不事雕琢,渾然天成。這樣獨特的結(jié)構(gòu)讓這篇散文具有了無限的內(nèi)涵和無窮的魅力,擴展了讀者想象的空間。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這種形式和內(nèi)容的圓形的、巧妙結(jié)合的構(gòu)思,很值得同學們在寫作時借鑒。
【蔡桂萍/供稿】
出乎其外
月光下的探訪
◎李漢榮
今夜風輕露白,月明星稀,宇宙清澈,月光下的南山顯得格外端莊嫵媚,斜坡上若有白瀑流瀉,那是月輝在茂密的青草上匯聚搖曳,安靜,又似乎有聲有色,斜斜著涌動不已,其實卻一動未動,這是層出不窮的天上雪啊!
我爬上斜坡,來到南山頂,是一片平地,青草、野花、荊棘,石頭都被月色整理成一派柔和,蟈蟈彈奏著我熟悉的那種單弦吉他,彈了幾萬年了吧?這時候曲調(diào)好像特別孤單憂傷,一定是懷念著它新婚遠別的情郎。我還聽見不知名的蟲子的唧唧夜話,說的是生存的焦慮,饑餓的體驗,死亡的恐懼,還是月光下的快樂旅行?在人之外,還有多少生命在愛著、掙扎著、勞作著、歌唱著,在用它們自己的方式撰寫著種族的史記?我真想向它們問候,看看它們的衣食住行,既然有了這相遇的緣分,我應該對它們提供一點力所能及的幫助,它們那么小,那么脆弱,在這龐大不測的宇宙里生存是怎樣的冒險,是多么不容易?。∪欢?,常識提醒我,我的探訪很可能令它們恐懼,最大的幫助就是不打擾它們。慈祥的土地和溫良的月光會關(guān)照這些與世無爭的孩子的,這么一想,我心里的牽掛和憐憫就釋然了。
我繼續(xù)前行,看見幾只蝴蝶仍在月光里夜航,這小小的宇宙飛船,也在無限地做著短促的飛行,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探索存在的底細,花的底細。此刻它們是在研究月光與露水相遇,能否勾兌出宇宙中最可口的綠色飲料?
我來到山頂西側(cè)的邊緣,一片樹林寂靜地守著月色。偶爾傳來一聲鳥的啼叫,好像只叫了半聲,也許忽然想起了作息紀律,怕影響大家的睡眠,就把另外半聲嘆息咽了回去——我驚嘆這小小生靈的偉大自律精神。我想它的靈魂里一定深藏著我們不能知曉的智慧。想想吧,它們在天空中見過多大的世面啊。它們俯瞰過,超越過多么多么多的事物,它們肯定從大自然的靈魂里獲得了某種神秘的靈性。我走進林子,看見一棵橡樹上掛著一個鳥巢。我踮起腳尖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空巢,幾根樹枝一些樹葉就是全部的建筑材料,它該是這個世界最簡單的居所了,然而就是它庇護了注定要飛上天空的羽毛。那云端里傾灑的歌聲,也是在這里反復排練。而此時它空著,空著的鳥巢盛滿寧靜的月光,這使它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微型的天堂。
如果人真有來生,我希望我來生只是一只太陽雀鳥或知更鳥,幾粒草籽、幾粒露水就是一頓好午餐。然后我用大量時間飛翔和歌唱。我的內(nèi)臟與靈魂都樸素干凈,飛上天空,不弄臟一片云彩,掠過大地,不傷害一片草葉。飛累了,天黑了,我就回到我樹上的窩——我簡單的臥室兼書房——因為在夜深的時候,我也要讀書,讀這神秘的寂靜和仁慈的月光。
(選自《散文》,有刪改)
同步訓練
1.本文標題是“月光下的探訪”,仔細閱讀全文,請你說說作者在月光下“探訪”了哪些對象?
答:
2.文章的第一段屬于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
答:
3.仔細閱讀文章,我們發(fā)現(xiàn)雖同是探訪,但作者在第二段和第四段流露的情感是不同的,請分別用一個詞加以概括。
答:
4.本文語言優(yōu)美,富有詩意,讀后給人以豐富的美感享受。請從文中選擇你感受最深的一處,作簡要賞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