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商鞅變法與全民普法教育

      2020-02-03 09:34楊百勝

      楊百勝

      摘 要: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改革變法和普法教育的歷史。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大凡改革變法比較成功的,通常都是高度重視普法教育,加強法令在改革變法中的利益調節(jié)與導引作用;而反之,凡是改革變法不成功的,無不是輕視普法教育,忽視法令在改革變法中的利益調節(jié)與導引作用。實踐證明,是否重視法令的作用以及普法教育的成功與否,與改革變法的最終成效有著非常緊密的正相關關系。從商鞅變法成功的諸多因素中可以明顯看出這種關系的存在,我國是非常重視全民普法教育的。

      關鍵詞:改革變法;普法教育;比較借鑒

      一、重視法令教育及其引領作用是商鞅變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人類社會離不開教育,一切生產、生活的經(jīng)驗和教訓都需要通過教育來傳承。學習經(jīng)驗汲取教訓,是人類前進的根本動力。唐太宗李世民謂梁公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教授劉哲昕也說過:“如果看不清過去,我們就不會看清未來。如果不明白自己從哪里來,我們就不會明白自己將到哪里去。”[1]因此,歷史的經(jīng)驗和教訓從來都是值得后人認真總結和汲取的,這樣我們才能在改革、變法和發(fā)展過程中盡量少犯錯誤、少走彎路。

      相較于歷史上其他改革變法,商鞅變法的成功經(jīng)驗或要素可以總結很多,筆者認為可以概括為七個方面:第一,與歷史上其它變法、改革相比,商鞅變法特別重視法令及其規(guī)范的作用,遵循無立法不改革的原則,并且始終貫徹、堅定不變。其每一步變法措施都是法令先行,逐條落實,沒有敷衍國人。做到了每一步變法都有法可依、“凡屬重大改革都于法有據(jù)”(習近平語)的程度。無論是農業(yè)方面推出的《墾令》(即現(xiàn)代意義上的農業(yè)法,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農業(yè)發(fā)展法),還是軍事上的軍功爵制改革,包括其他方面如戶籍制度的改革、小家庭制度的改革等,都是先制定、頒布法令,而后依法執(zhí)行,穩(wěn)步落實。如果沒有制定成熟的法律,出臺周密細致的執(zhí)行措施,商鞅絕不輕易行動。在前后近二十年的變法革新過程中,商鞅從來沒有“盲人摸象”,而是預先做好頂層設計和周密計劃,在實施過程中,逐步推廣落實效果好的,淘汰排除效果差的,從而積累了大量的經(jīng)驗。第二,變法先立法,立法首立信。商鞅變法始終將立信放在第一位,無論是變法開始前的長達三年的準備階段還是變法開始后近十七年的實施階段,商鞅將立信放在第一位,嚴格執(zhí)法、說到做到,毫不含糊。他虛心接受各方面的意見,不斷完善自己的改革理論,以減輕改革阻力。這表現(xiàn)為,四見孝公時,商鞅就以自己成熟的改革意見和通盤計劃,說服了孝公,獲其鼎力支持;通過朝堂議事中的精彩辯論、充分說理,理清了變法的利弊和后果,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來自宗室貴族集團對改革變法的阻力;通過朝堂之下的徙木賞金以立信,使變法得到了民眾的極力擁護,順利向前推進。這些都是商鞅變法注重立信的表現(xiàn),為后續(xù)變法的展開確立了根本的信用基礎和法令權威。第三,商鞅變法不是單一改革,而是全方位徹底改造秦國。其法制改革(包括改法為律)只是吹響了變革的號角,后續(xù)的改革方案都在法制的保護下陸續(xù)推出。商鞅變法不僅制定了符合秦國自身特點的完善的法制系統(tǒng),成為后來秦始皇頒布二十三大律的重要基礎,更重要的是,商鞅將以法治國的思想貫徹到秦國變法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其法制改革作為一種強國手段,借以全面推進包括經(jīng)濟改革、政治改革、軍事改革和生活方式、社會習俗改革等幾乎所有方面的改革,其中法令的重要作用是不能忽視的。商鞅變法先后經(jīng)歷了兩輪有計劃的系統(tǒng)配套改革。經(jīng)過變法、改革,一舉改變了秦國長期積弱積貧、被動挨打的局面,逐步積累起“壹天下、王諸侯”的物質基礎和軍事實力。第四,商鞅變法注重制度建設的原則性與策略運用的靈活性并舉,改革過程既有法制建設的原則性、系統(tǒng)性與連貫性的一面,又有變法推進過程中戰(zhàn)略戰(zhàn)術運用上的靈活性、策略性與有效性的一面,兩方面都做到了完美契合,所以改革過程雖然也有阻力,但總體而言還是比較順利的。第五,商鞅變法是增量改革與正和博弈,而歷史上的大多數(shù)變法與改革則是存量改革與零和博弈,甚至負和博弈,最終失敗的居多,而商鞅變法卻成功了。通過增量改革和正和博弈,商鞅變法可以使盡可能多的人從中受益,從而成為改革變法的中堅力量和積極因素。第六,商鞅變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凡事一斷于法,真正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使法治理念變?yōu)橹贫痊F(xiàn)實,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有學者(重慶大學原法學院院長陳忠林)經(jīng)過長期研究,發(fā)現(xiàn)古往今來,在所有改革變法中,唯有商鞅變法真正切實和嚴格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這十六字的要求,因而也最徹底、最成功。(參見陳忠林:《刑法散得集(II)》第一章 法理與情理)第七,商鞅變法注重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知人善任,不拘一格用人才,培養(yǎng)了大批精通律法的官吏和百姓,在變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商鞅在當時的普法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做到了婦孺皆知、老少咸宜。所謂“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戰(zhàn)國策·衛(wèi)鞅亡魏入秦》)。

      通過對《商君書》的深入解讀,我們發(fā)現(xiàn),商鞅變法之所以得以成功,主要在于它在七個方面(概括起來就是七個字)做得非常到位:法、壹、摶、農、戰(zhàn)、富、強。而其中,法令的頒布與宣傳普及是第一位的,在整個改革變法過程中起到了統(tǒng)領一切改革的作用——如商鞅變法總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是以法治國和依法辦事;中心任務是農耕和作戰(zhàn)(耕戰(zhàn)制度);最終目標是兵強與國富;保障手段是壹(即統(tǒng)一思想、刑罰與教育)與摶(即凝聚民力)。具體展開則是:以法令統(tǒng)一人民的思想即“壹言”;以法令統(tǒng)一獎賞和懲罰措施來貫徹改革變法即“壹賞、壹刑”;以法令為教育內容進行普法宣傳即“壹教”(以吏為師,以法為教);以法令凝聚人民的力量即“摶力”;以法令激勵耕戰(zhàn)活動即壹民并摶力于農戰(zhàn)。而變法的最終目標則是通過法制宣傳教育和貫徹實施的手段達到富國、強軍、利民,乃至于一統(tǒng)天下的目的??梢姡灤└母镒兎ㄒ磺协h(huán)節(jié)和自始至終發(fā)揮作用的關鍵就是一個“法”字。必須強調的是商鞅變法是真正的變法,這里的法是指法令的法、法規(guī)的法,而非通常意義上的行為方式與方法(辦法)。

      而在普法教育中,要確立的根本理念則是:法的基礎在于“信”(誠信和信用)——法無信則不立,法無信則不威。所以,商鞅變法開始前的取信(于君、官、民)就是為了立信,樹立法制的權威,是強調變法的合理性問題,說服秦國上中下各個階層的人民,下定決心去支持變法;變法開始后的取信(于國)則可被稱之為守信,強調的是變法的合法性問題與落實、推進變法各項具體措施的問題,即凡屬重大改革(變法)必定于法有據(jù)(習近平語)。在商鞅之法的指引下,變法成功推進了二十余年,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立信與守信分屬改革變法前后相繼但又緊密相連的兩個階段和環(huán)節(jié),是變法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性條件,兩者相輔相成,彼此配合,缺一不可。而法令宣傳普及與教育的成效如何,則是改革變法能否成功的基本要素和根本前提。

      二、推行“以吏為師,以法為教”的全民普法教育

      商鞅變法的重點是立法、改制。為了成功,需要全面推行新政,而新政的關鍵在于民眾知法、守法,對民眾進行廣泛的法制宣傳和普法教育,重點就表現(xiàn)為一個教育的基本原則:“壹教”原則,以便于統(tǒng)一法制思想和民眾的行為。即通常所說的“以吏為師,以法為教”,只有壹教才能壹行,思想統(tǒng)一才能行為統(tǒng)一。它要求排除法家法令之外特別是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以便在全體秦民中普及法律常識,而后人人知法、守法,推進改革變法的深入持久進行。在《商君書》中,“所謂壹教者,博聞、辯慧,信廉、禮樂、修行、群黨、任譽、清濁,不可以富貴,不可以辟刑,不可獨立私議以陳其上。堅者被,銳者挫。”在這里,商鞅的意思是強調要“統(tǒng)一教化,對于那些見聞廣博,聰慧而富有辯才的人,所謂誠實廉潔、精通禮制音樂、有道德修養(yǎng)、結成朋黨、保舉信譽、顛倒黑白的人,不能因為這個所謂的能力而富貴,不能因這個本事而逃避法令刑罰,不能因為這個獨自創(chuàng)立私人的學說,并用私人學說向君主陳述自己的思想。對于那些頑固不化的人要摧垮他,對那些鋒芒畢露的人要挫敗他。”“壹”教的目的是要求秦國人都認可“壹賞”、“壹刑”的標準,接受“壹言”的思想,學習和掌握法律知識,專心致力于農戰(zhàn),以之為立身成家之本,而不再心存任何別的私心雜念。所以,“壹言”、“壹賞”、“壹刑”和“壹教”是相互聯(lián)系,互為貫通的,共同為商鞅變法的農戰(zhàn)中心任務而服務。壹教使得“富貴之門”只對致力于農戰(zhàn)的人開放。

      “壹教”在古往今來的歷史上對于構建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法制主導的社會秩序都是非常重要的舉措和基本條件。正如民國著名史學家呂思勉先生所說,“治理國家最根本的,莫過于統(tǒng)一人民的心思了。古代社會,內部沒有矛盾,在下者的意見,常和在上者一致,此即所謂‘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論語.季氏》),上下同欲也。后世階級分化,內部的矛盾多了,有利于這方面的就不利于那方面。自然人民的意見難以統(tǒng)一。處置之法,最好的,是使其利害相一致;次之則當求各方面的協(xié)調,使其都有發(fā)表意見的機會;此即今日社會主義和民主政治的原理。但當時的人,不知此理。他們不知道各方面的利害有沖突了,就會有不同的見解,誤以為許多方面各有其不同的主張,以致人各有心,代表全國公益的在上者的政策不能順利進行。如此,自有統(tǒng)一全國人的心思的必要。所以在《管子.法禁》,《韓非子.問辨》兩篇中,早有焚書的主張。秦始皇及李斯就把他實行了。把關涉到社會、政治問題的‘詩、書、百家語都燒掉,只留下關系技術作用的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涉及社會、政治問題的,所許學的,只有當代的法令;有權教授的人,即是當時的官吏。若認為始皇、李斯此舉,不合時代潮流,他們是百口無以自解的,若認為有背于古,則實在冤枉。他們所想回復的,正是古代‘政教合一,官師不分之舊。古代的情形是如此,清朝的章學誠是發(fā)揮得十分透徹的??尤逡慌e,乃因有人誹謗始皇而起,意非欲盡滅儒生,并不能與焚書之事并論?!盵2]不能壹教,思想就會混亂,如果思行異步,力量就難以聚集,改革變法最終將無法順利展開,更無法取得真正成功。

      通過比較中國歷史上的歷代改革變法活動,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現(xiàn)象:即凡是改革變法比較成功的,無不是重視普法教育,注重法令在改革變法中的利益調節(jié)與導引作用。凡是改革變法不成功的,無不是忽視普法教育,輕視法令在改革變法中的利益調節(jié)與導引作用。而普法教育的成功與否與改革變法的最終成效則有著緊密的正相關關系或密切聯(lián)系。

      從歷史上看,商鞅的普法教育在當時基本做到了婦孺皆知、老少咸宜,秦國的百姓幾乎都能倒背如流,熟練掌握和運用。所謂“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保ā稇?zhàn)國策·衛(wèi)鞅亡魏入秦》)。在普法教育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他的變法革新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很多方面的影響及于后世兩千多年而不衰,以至于有“百代皆行秦政法”和“秦政者,商君之政也”之說。

      三、變法所采取的具體普法教育措施

      商鞅在推行變法時究竟是如何成功向秦國進行普法宣傳教育的呢?

      首先,確立了“使民明知而用之”的普法思想與實踐。商鞅行法的歷史特點之一,便是法律公行天下,一力反對法律神秘主義。為此,他確立了兩大普法原則:其一是法典語言要使民眾能夠能解,而反對晦澀難懂;其二是建立“法官”(釋法官)制度,各級官府設立專門解答法律的“法官”?!眺笔埂胺蠲靼住钡哪康模谟谑姑癖姸梅?,從而能“避禍就福以自治”?!眺边€詳細論說了法官的工作與考核方式。對法官不作為或錯解法令進行處罰[3]。所以,普法的前提就是要做到所制定出臺的法律必須明白易知,通俗易懂,這就需要加強法律的解釋和宣傳教育工作,讓人們真正認識到守法和實行法治的重要性?!胺傻慕忉尡阌谒倪\用,不經(jīng)過解釋的法律是無法適用的。法律的解釋,其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宗教解釋、社會解釋、利益解釋、規(guī)范解釋、效益解釋、系統(tǒng)解釋、理性解釋、人文解釋、文化解釋、歷史解釋、權力解釋、文學解釋、語言解釋、溝通解釋、身份解釋、比較解釋等。法律解釋是一門關于方法的藝術?!盵4]“法明白易知而必行?!保ā渡叹龝?定分第二十六》)商鞅變法過程中重視法令的解釋和普及工作,最終效果奇好,真正做到了“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保ā稇?zhàn)國策.秦一.衛(wèi)鞅亡魏入秦》)從國君、大臣到庶民百姓,秦國幾乎人人都了解商鞅的法令,并且能記憶、背誦甚至熟練運用。商鞅強調法令有富民強國之功效,告誡民眾只要學法、知法、守法、用法,就能改變國家和自己的命運,過上幸福的生活。“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所以備民也。”(《商君書.定分第二十六》)“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保ā渡叹龝?畫策第十八》)。一切秦人都應守法,守法就能夠獲得名譽和土地。這是一種利益上的引導,說明學法、知法、守法、用法是有好處的。

      其次,商鞅制定法律,盡量讓法律接近民眾和社會的生活實際,便于記憶與背誦,讓普通人(無論智愚)均能朗朗上口,“夫微妙意志之言,上知之所難也。夫不待法令繩墨而無不正者,千萬之一也。故圣人以千萬治天下,故夫知者而后能知之,不可以為法,民不盡知;賢者而后知之,不可以為法,民不盡賢。故圣人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名正,愚知遍能知之?!保ā渡叹龝?定分第二十六》)。意思是:微妙深奧的言論即使上等才智的人也不易理解。所以不需要法令作準則而行為都自然是正確的(像孔子所說的那個境界,“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也要到七十歲以后才能做得到),在千萬人中可能才有一個。圣人是針對千萬人來治理天下,所以只有智者才能理解的東西不能用來作為法令,這是因為老百姓并非人人都是智者,什么都知道;只有賢能的人才能理解的東西,也不能用來作法令,因為老百姓不是人人都是賢人,所以圣人制定法令一定要使它明白易懂。確定名分后,愚人和智者都能懂得它的意思。

      再次,商鞅設立了釋法官,負責對法律問題的疑難咨詢和條文解答。商鞅強調,“道明,則國日強;道幽,則國日削?!保ā渡叹龝?錯法第九》)。法令一定要明白易懂,這樣民眾才能自覺遵守,“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保ā渡叹龝?君臣第二十三》)。要廣泛設置法官,“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諸侯、郡、縣皆各為置一法官及吏,皆比秦一法官?!保ā渡叹龝?定分第二十六》)。官吏和百姓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向法官咨詢即可,“吏民欲知法令者,皆問法官?!保ā渡叹龝?定分第二十六》)?!肮侍煜轮裘?,無不知法者?!保ā渡叹龝?定分第二十六》)。所以天下百姓和官吏沒有不懂得法令的。商鞅“以吏為師,以法為教”,其目的是“圣人必為法令置官也,置吏也,為天下師,所以定名分也?!保ā渡叹龝?定分第二十六》),“圣人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名正,愚知遍能知之。為置法官,置主法之吏,以為天下師,令萬民無陷于險危?!保ā渡叹龝?定分第二十六》),讓官吏和百姓知道什么對自己有利,什么對自己有害,從而知所避就,趨利避害,而不至于陷入危險之中?!笆ト肆?,天下而無刑死者,非不刑殺也,行法令,明白易知,為置法官吏為之師,以道之知?!保ā渡叹龝?定分第二十六》)?!叭f民皆知所避就,避禍就福,而皆以自治也?!保ā渡叹龝?定分第二十六》)。人人能夠知法、守法,則天下自然就能治理的很好了。

      最后,商鞅在普及法令時,有一個非常特別的規(guī)定,就是“遇民不修法,則問法官,法官即以法之罪告之,民即以法官之言正告之吏。吏知其如此,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又不敢犯法。”(《商君書.定分第二十六》)。釋法官必須對其所解釋的錯誤負責?!袄裘髦裰钜?,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商君書.定分第二十六》)。老百姓從法官那里了解到法令的內容后,就可以告之執(zhí)法官,執(zhí)法官不能曲解法令的意思而任意侵害老百姓的權益,而老百姓自己也不敢犯法,這樣就在二者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監(jiān)督的微妙關系,從而節(jié)省了大量治國所需要的運行成本。如果法官不告訴法令的意思或解釋法令的意思內容上有錯,則他必須承擔相應責任,“諸官吏及民,有問‘法令之所謂也于主法令之吏,皆各以其故所欲問之法令,明告之。主法令之吏不告,及之罪,而法令之所謂也,皆以吏民之所問法令之罪,各罪主法令之吏?!保ā渡叹龝?定分第二十六》)。等到他們(百姓)犯了罪,而所犯之罪如果正好是他們所咨詢的那一條,那么就可以按他們所咨詢的那一條來懲罰主管法令的法官(釋法官)。如此一來,專門負責解釋法令的釋法官們就對自己的崗位力求做到盡職盡責、小心謹慎,而不敢有絲毫懈怠和瀆職的行為。

      四、商鞅變法給后世普法教育留下的啟示

      荀子說,“法者,治之端也”(《荀子·君道篇第十二》)。意思是法制是國家治理的源頭。一切重大改革概莫能外,法治是先行者。無論是經(jīng)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都必須欲“立”而置于法治之后,得到法律授權,按照法律程序進行,確保在法治軌道上“革故鼎新”。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如此在“法治語境”中聚焦法治中國,這作為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中央全會,尚屬首次,亦即“治之端也”。在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出18個年頭之后,開始把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改革也就必須有法可依、于法有據(jù),四中全會開啟了一個法治改革的新時代[5]。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也推行過多次普法教育,取得了不小成果,人民群眾的法治觀念顯著增強,守法意識明顯提高。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國的社會變革仍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習近平總書記歷來就非常重視改革、變法中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和進行普法宣傳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強調在新時代條件下,法制建設與普法教育要做到齊頭并進,相得益彰。他早在2014年就提出了“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jù)”的著名論斷,是今后改革、變法的重要理論依據(jù)和實踐指南,非常及時。對于“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jù)”,明顯是說今后的立法將對改革起到引領作用,在黨中央有了正確的決策之后,要先立法后推行,確保一切改革舉措都在法治軌道上進行,不允許再存在法治軌道之外的改革試點。我們也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認識和理解這句話:

      第一,法制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長期性,搞法治靠得住。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fā)揮法治在改革中的推動和引領作用,確保在法治的軌道上推進改革。換言之,不能再“摸著石頭過河”了。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jīng)基本形成,我們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總體上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有法可依?,F(xiàn)在是如何加強執(zhí)法,貫徹落實改革精神的問題。第三,要處理好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的關系,把深化改革同完善立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先立法、后行動,在改革過程中要處理好法律的立、改、廢工作,加強法律系統(tǒng)內部的協(xié)調、統(tǒng)一。

      通過普法教育與宣傳,使全民知法、守法,并很好地用法,這是當下我們在改革變法過程中,服務于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長遠戰(zhàn)略目標的重要手段和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普及公民法制教育、形成全社會法治風尚,對建設國家具有全局性、先導性、基礎性、決定性的作用。法治精神是法治的靈魂。人們沒有法治精神、社會沒有法治風尚,法治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根之花、無源之水。古人所說‘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其實,使法必行之法就是法治精神。從客觀上說,法治也并不體現(xiàn)于普通民眾對法律條文有多么深透的了解,而在于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觀念熔鑄到人們的頭腦之中,體現(xiàn)于人們的日常行為之中。包括培養(yǎng)人們的理性精神、誠信守法的精神、尊重法律權威的精神、權利與義務對稱的精神、依法維權和依法解決糾紛的習慣等等?!盵6]這段話既是習總書記對改革開放以來多個五年普法教育計劃和實踐成果的歸納與總結,也是下一個階段我國依法治國,加強法治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根本方向與行動指南,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劉哲昕.文明與法治[M].法律出版社,2014.

      [2] 呂思勉.呂氏中國通史[M].民主與建設出版,2015.

      [3] 孫皓暉.中國文明正源新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4] 徐亞文.西方法理學新論——解釋的視角[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5] “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jù)”[N].中國改革報,2014-10-29.

      [6] 習近平.之江新語[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灵丘县| 许昌县| 韶山市| 沙河市| 沅陵县| 宜城市| 三亚市| 镇原县| 崇阳县| 泰和县| 会宁县| 蒙阴县| 离岛区| 衡阳市| 依兰县| 马尔康县| 威宁| 太湖县| 盘锦市| 策勒县| 阿图什市| 开平市| 祁东县| 中西区| 阜新市| 正阳县| 哈密市| 馆陶县| 蓬安县| 周口市| 库伦旗| 南安市| 襄樊市| 伊宁市| 龙口市| 郓城县| 望江县| 永德县| 北川| 伊宁县| 高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