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子傲
摘 要:科學社會主義在世界的發(fā)展歷程,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大眾化和時代化的過程,同時也是社會主義現(xiàn)實運動的變革和推進過程。越南共產黨從“六大”前后到“十一大”期間,對本國社會主義改革的認識也有個不斷探索、深化和成熟的過程。其啟示是: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對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探索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需要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改革是社會主義自身實踐進程的客觀要求,是社會主義國家化民族化的客觀要求。
關鍵詞:越南共產黨;革新;深化;啟示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2.076
科學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歷程,既是馬克思主義在世界各地的傳播和發(fā)展過程,又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大眾化和時代化的過程,同時也是社會主義現(xiàn)實運動的變革和推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各無產階級政黨根據(jù)時代的變化,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本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的認識。越南共產黨從“六大”前后到“十一大”期間,對本國社會主義改革的認識也有個不斷深化的過程。考察這一過程,對我們了解當代國外社會主義,進一步加深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過程和規(guī)律的考察與把握,從而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1 越共“六大”:革新的探索期
越南共產黨(Dang Cong San Viet Nam)是越南唯一政黨,1930年2月3日成立,1951年更名為越南勞動黨,1976年改用現(xiàn)名。戰(zhàn)后的越南,在經濟建設上基本照搬蘇聯(lián)模式,這一模式在醫(yī)治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穩(wěn)定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方面發(fā)揮了一定作用。但隨著經濟建設的深入開展,蘇聯(lián)模式的弊端逐步顯現(xiàn)。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伴隨著世界性的社會主義改革浪潮,越南也逐步開展了社會主義的革新開放,重點集中在經濟體制改革上。從1979年9月到1986年12月,是越南改革的啟動和探索時期。這個時期國家陸續(xù)出臺了一系列新的經濟政策,為經濟全面革新做了有益嘗試,成為越南全面革新的先聲。
1986年12月越共六大召開,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工作重點,以經濟改革為主體的革新思路,同時確立了“按照市場機制運行的,由國家管理的,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多種成分的商品經濟”的改革發(fā)展總路線,并把關系到國計民生和經濟發(fā)展秩序的糧食食品、日用品和出口產品的生產作為革新的重點,拉開了越南全面革新的序幕,標志著越南進入了全面革新的新時期。1989年后改革進入全面深化階段。這一時期越共高層認為“改革勢在必行,符合全體人民的心愿”,“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改革是發(fā)展經濟的唯一辦法”,“為使黨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強而有力,我們必須在內容上和方法上革新黨的領導”,“這是確保我們革新成功的一個決定因素”。在這些認識和六大確定的指導方針的指引下,越共提出要全面地推進革新開放事業(yè),并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領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國民經濟出現(xiàn)了好轉的局面,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2 越共“七大”:革新的深化期
1991年越共七大召開,開始邁開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當時,國際局勢對越南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前蘇聯(lián)變化的趨向給越南造成了巨大沖擊,使他們認識到越南社會主義建設照搬前蘇聯(lián)模式的路子已徹底行不通了,但由于前蘇聯(lián)的局勢變化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影響到越南國內,也使得黨內外對社會主義認識以及如何進行社會主義改革出現(xiàn)了嚴重的分歧,甚至有人提出了改革就要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和放棄社會主義道路的主張;另一方面,盡管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出現(xiàn)了低潮,世界社會主義國家難免受到前蘇聯(lián)變化的影響而處于被動,但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深深地影響了近鄰越南。
在這種情況下,越南共產黨沒有迷失方向,而是選擇了毫不動搖地繼續(xù)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他們認為改革不是要把越南引到資本主義道路。所以黨的“七大”制定的《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建國綱領》仍然認為:“社會主義面臨許多困難和考驗,世界歷史正經歷著曲折,但人類終將進入社會主義,因為這是歷史進化的規(guī)律”。
“七大”是越共對社會主義改革認識深化的里程碑事件,這是因為:其一,從理論上來說,“七大”通過的《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建國綱領》,對越南社會主義改革的性質、道路、原則和方向等帶有根本性的問題,通過改革必須堅持的“五項基本原則”確立并強化下來,統(tǒng)一了越共黨內和國內對改革性質和方向的認識,厘清了黨內外關于“越南下一步的改革向何處去”等問題的模糊和糊涂認識?!断蛏鐣髁x過渡時期的建國綱領》明確規(guī)定,越南的改革必須堅持“五項基本原則”。到了1992年越南頒布新憲法,重申了“五項基本原則”,這樣對越南社會主義改革的性質、道路、原則和方向等問題不但用黨的決議而且用憲法和法律的形式固化下來。
其二,從實踐上來說,“七大”后,越共領導人徹底擺脫了前蘇聯(lián)模式的制約,同時堅定地拋棄了戈爾巴喬夫式的改革,轉而模仿鄧小平式的改革模式,更加獨立自主地把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實際相結合,走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之路。如在社會主義改革與發(fā)展關系問題上,明確提出了“在我國向社會主義過渡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將經歷多段路程。第一段路程的目標是通過全面改革,社會達到牢固的穩(wěn)定狀態(tài),為下一階段迅速發(fā)展打下基礎。”到了1993年,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步伐加快,國會直選的具體落實成為政治改革的實質開端。無怪乎西方這樣評價越南堅持的改革道路:“在目前全世界的五個共產黨執(zhí)政的國家中,越南是唯一一個緊跟中國“改革開放”道路的國家,而中國和越南這兩個接納了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國家也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前兩位國家。外界,包括中國人甚至很多越南人都把越南的“革新政策”看成是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翻版,越南也一直稱為是中國的“好學生”。
3 越共“八大”到“十一大”:革新發(fā)展成熟期
1996年6月底7月初,越共“八大”召開。八大再次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反對和平演變,維持政局穩(wěn)定;堅持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定向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戰(zhàn)略方針。在改革的目的和性質上,八大報告指出,革新是為了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而不是否定社會主義,越南“進行革新的目的,不是要改變社會主義目標, 而是通過適當?shù)男问?、步驟和措施來實現(xiàn)這一目標”。“為了發(fā)展生產力,必需發(fā)揮各種經濟成分的力量”,要“建立按市場經濟機制運作的多種成分的商品經濟, 同時要按照社會主義既定方向加強國家的管理作用。運用各種經濟形式和管理市場經濟的方式是為了利用其積極面, 服務于建設社會主義的目的, 而不是走資本主義道路”。
八大后越共對社會主義改革的認識越來越成熟,在實踐上也不斷進行大膽探索。2001年4月19-22日越共九大召開。九大對社會主義改革性質等問題的認識進一步拓展,使得其政治報告具有了明顯的特色。九大政治報告指出:在越南革新的指導原則上,“我們黨和人民決心沿著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和胡志明思想為基礎的社會主義道路建設越南”;在經濟制度和模式上,“社會主義定向的市場經濟是處于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越南所采取的總的經濟模式”; 在評價工作得失的尺度上,提出了三條根本標準,即生產力的發(fā)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會公正的實現(xiàn);在國家機構和黨的領導改革方面,國家行政機構的改革與黨的建設和整頓、與黨領導國家的內容和方式的革新緊密相連;在革新的具體做法和措施上,提出要依靠人民、符合越南具體實際、不斷創(chuàng)新、有新突破。
越共2006年4月18日召開了十大。十大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越共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對改革的性質、原則和目的認識與把握完全建立在社會主義發(fā)展現(xiàn)實的基礎之上,更加強調社會主義的民族特色,認為改革不是放棄社會主義,而是對社會主義有更正確的認識和得到更有效的建設。報告還體現(xiàn)了實現(xiàn)社會主義理想和在改革中解決具體現(xiàn)實問題的有機統(tǒng)一,論述了解決民生問題的原則和規(guī)劃,強調要將經濟目標與社會目標緊密結合起來,保障人們在教育、培訓、保健、文化、信息、體育等方面權利平等。
2011年1月12日越共十一大召開。在大會開幕前夕召開的國內外記者會上,越南高層領導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明確表示,越南將堅持越南共產黨一黨執(zhí)政,不會搞多黨、多元體制。在十一大報告中,越共總結出了堅持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革方向不動搖的成功經驗:“不管在任何條件和情況下,必須堅持革新的目標和路線,堅定并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和胡志明思想,堅定民族獨立和社會主義的目標;革新要全面、協(xié)調并采取適當步驟;積極、主動地融入國際要與建設獨立、自主的經濟制度和保護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本色相結合;擴大和發(fā)揚民主必須與加強紀律和紀綱相結合……?!?/p>
4 啟示
通過對越共改革認識不斷深化的考察,給我們的啟示是巨大的:第一,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對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探索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需要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因為建設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yè),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可循。第二,改革是社會主義自身實踐進程的客觀要求。恩格斯說過:“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現(xiàn)實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基本上都是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基礎上起步的,有些矛盾不是一下子就能解決的,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些矛盾的解決需要花費更長一些時間,而且舊的矛盾解決后,還會不斷有新的矛盾產生。第三,改革是社會主義國家化民族化的要求。社會主義的國家化與民族化,其實質就是指社會主義在某一國家的實現(xiàn),必須要結合本國的具體實際,從而使社會主義在實現(xiàn)形式上具有該國的國家特色與民族特色,它像任何事物一樣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是通過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具體特點來體現(xiàn)的,科學社會主義必須同本國的國情結合,社會主義不僅應該而且必然會具有多種模式,不僅應該而且必須具有不同國家和民族的特色。
參考文獻
[1]張訓常.前越共總書記阮文靈的改革思想[J].世界經濟與政治,1998,(10).
[2]李慎明.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23.
[3]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建國綱領[Z].參考資料,1991-09-07.
[4]張家文.越共改革對中國的啟示[EB/OL].http://bbs.cnhan.com/viewthread.php?tid=229727.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3.
[6]越南.古巴社會主義現(xiàn)狀與前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7]古小松.2007年越南國情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8]越共十一大報告解讀[EB/OL].http://panjineblog.blog.163.com/blog/static/8462820920110229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