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云輝
苦學成才
金末元初理學家許衡從小就與眾不同,和小伙伴玩耍時,隨時遵守禮儀,進退有度。這種天生的氣度,令人非常敬佩。7歲時,他隨私塾先生學習章句,幾乎過目不忘,以至于先生在他面前自愧不如。
一次,他突然問先生:“讀書為了什么?”先生隨口答:“參加科舉考試!”許衡追問:“僅僅為這個?”先生大為驚訝,無言以對。而且,每次先生講完課,許衡都會刨根問底。先生自覺水平有限,對他父母說:“令郎聰慧過人,不同凡響,日后的成就必將超過他人!我已經無法當他的老師,你們另請高明吧!”許衡的父母一再挽留,都沒有留住先生。不料,后來請來的兩位先生都復制了第一位先生的言行。有個道士看見許衡,對他父母預言:“此兒氣骨不凡,當謹視之,異日名冠天下。”
十幾歲時,許衡更加“嗜學如饑似渴”,但因時逢亂世,家貧無書可讀。為解決生計,許衡跟舅舅到縣府謀職。當時,繁重的苛捐雜稅壓得百姓喘不過氣,而許衡的工作正是催討賦稅。他長嘆:“百姓已經苦不堪言,我不能再為虎作倀!我不干了!”
回鄉(xiāng)路上,許衡在一個熟人家里發(fā)現(xiàn)了一本皇室文獻《尚書》,大喜過望,請求在熟人家借宿,把《尚書》完整抄錄下來。他還精心研習,按照書中的標準嚴格規(guī)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后來,他又找到解說《周易》的權威讀本,更是喜出望外。即便在兵荒馬亂的逃命途中,許衡照樣“夜思晝誦,身體而力踐之”。一次,眾人走得口干舌燥,正好看見一棵碩果累累的梨樹,便爭先恐后摘食,許衡卻端坐在樹下不為所動。有人問他為什么不摘,他說:“不是自己擁有的東西而摘取,不可!”那人笑道:“現(xiàn)在是亂世,這棵梨樹沒有主人!”許衡道:“梨樹是沒有主人,但我的內心難道也沒有主人嗎?”由此,許衡的才德美名不脛而走。
躲避戰(zhàn)亂期間,許衡因禍得福,結識了名儒姚樞等人,并從他們那里得到程朱理學的著作,收益很大。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學問,凡經傳、子史、禮樂、名物等,無所不講。許衡總愛勸導別人:“天下不能沒有綱常倫理。即便位高權重的人不踐行,我們這些普通人也必須踐行!”在日常生活中,他既是提倡者,更是踐行者。他堅守清貧,親自躬耕,沒有糧食就吃雜糧,“處之泰然”。即使偶爾有點兒閑錢,許衡也會毫不吝嗇地分給族人和更清貧的學生。別人贈送的東西,只要不符合禮儀,許衡都不接受。
姚樞被忽必烈征召入秦中(今陜西中部平原地區(qū))時,把房子留給許衡居住,許衡堅決不接受,只答應替他看守房屋。在許衡的教化下,連他的書童都受到影響。姚樞家的庭院里有水果成熟到腐爛墜地,書童都目不斜視,不據(jù)為己有。許衡還倡導鄉(xiāng)親們一定按照禮儀進行喪祭娶嫁,因此成為當?shù)氐赖露Y儀的楷模。
兩炒魷魚
在姚樞的大力舉薦下,許衡被忽必烈征召為京兆提學(相當于長安地區(qū)的教育長官)。此時,秦中的年輕人剛從繁重的兵役下解脫出來,想要好好學習,正苦于沒有名師教導,聽說許衡來了,人人都來這里學習。郡縣還為此建了學校,民風因此大變。忽必烈率部南征后,許衡受到蒙古族部分高官的忌恨和刁難,于是憤然辭職還鄉(xiāng)。秦中學者們舍不得許衡,送了一程又一程,才戀戀不舍地分手。
忽必烈在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即位為元世祖后,問身邊人:“朕想找個像唐朝魏徵(現(xiàn)作魏征)那樣的人,卿知道嗎?”對方答:“敢于冒犯皇上來諫諍的人,只有許衡!”許衡再次被征召到大都。
許衡入朝后,與姚樞一起侍奉元世祖。他們志同道合,都主張治理天下必須“以義為本”,決不能急功近利,由此招致大權在握的另一名大臣的忌恨。那名大臣企圖將許衡和姚樞調離元世祖身邊,便奏請元世祖把他倆調往東宮輔助太子。元世祖果然中計,授予許衡國子祭酒(國立大學校長)一職。許衡滿懷喜悅到任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是個光桿司令,國子監(jiān)只是塊招牌,還沒有學生。許衡心涼了,以患病為由,辭歸故鄉(xiāng),開館教授家鄉(xiāng)弟子。
必行漢法
后來,元世祖任命安童為右丞相,希望許衡來輔助他,于是把許衡召回京師。安童素來傾慕許衡的名聲,親自到行館拜謁。與許衡一番暢談后,安童對許衡更是佩服,回家途中對左右說:“你們認為我與他相差多遠?不是差幾十幾百,而是差千萬里遠!”
許衡奉詔參與中書省政務期間,經過深思熟慮,上疏五條治國綱要。比如,把“必行漢法”作為“立國規(guī)?!?,即立國要以中國歷代所行的漢族各項制度為本,因為“古今立國規(guī)模,雖各不同。然其大要,在得民心”等。元世祖大加贊賞,全部采納。
數(shù)年后,許衡奉詔與他人合作,制定朝廷禮儀制度。制成后,元世祖親自審閱,非常滿意,又令他制定官制。許衡參考歷代官制體系,削減了一些臨時增設或旁設的機構,理順了上下隸屬關系,制成圖樣上奏。由于官制改革涉及貴族利益,遭到許多貴族的反對。有人嚇唬他:“政體改制是件大事,尚書臺和中書省官員都是宗親大臣,如果得罪了他們,只怕你會大禍臨頭!”許衡不為所動:“我論述的是朝廷體制,與個人何干!”此人把這番話告訴元世祖,元世祖完全支持許衡:“許衡說得對,我完全同意!”
憤然辭職
不久,權臣阿合馬被任命為中書省平章政事,統(tǒng)領尚書省及六部,權焰熏天。一些大臣阿諛奉承,小心翼翼。許衡卻從不摧眉折腰,還在議事時與阿合馬針鋒相對,正氣直言從不讓步。不久,阿合馬的兒子被拍馬屁的大臣舉薦擔任樞密僉院官,朝臣們?yōu)槊髡鼙I矶茧S聲附和,唯獨許衡堅決反對。許衡提醒元世祖說:“朝廷大權集中在兵、民、財三個方面,現(xiàn)在阿合馬掌管民財,他的兒子又掌管兵權,這萬萬不行啊!”元世祖問:“您是擔心他會謀反嗎?”許衡答:“即使不謀反,父子倆總管國事也不符合道理呀!”
阿合馬得知此事后,當面斥責許衡:“我看你才是真正的謀反者!”許衡不屑與他爭執(zhí),轉身離開。阿合馬由此懷恨在心,極力舉薦許衡到中書省任職,好找個機會陷害他。許衡識破了阿合馬的陰謀,極力推辭。
有一次,趁著跟隨元世祖巡幸的機會,許衡上疏彈劾“阿合馬專權同上、蠹政害民若干事”。由于元世祖偏袒阿合馬,許衡便以病重為由,請求不再參與朝廷機務。元世祖覺得愧對許衡,詔令許衡的兒子入朝為官,又請許衡舉薦能替代他的人選。許衡說:“陛下用什么人,臣等只有權利議論此人是否賢德。如果要授予官位,就應該看陛下的心意。微臣如果舉薦替代者,豈不是有以私惠取悅他人之嫌!”元世祖拗不過他,同意他辭職。
太學育才
幾年后,許衡又被元世祖召回,擔任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元世祖親自挑選出一批蒙古族子弟交給許衡教育。許衡欣然從命,招來十幾個弟子做助教。他以身作則,夜思晝誦,身體力行,言辭一定符合義理才說出口。他奉行“循循善誘,潛移默化”的施教原則,對這些年幼的蒙古族子弟視如己出,除了教他們熟讀詩書,還教他們學習各種禮儀和算術,讓他們“習拜跪揖讓,進退應對,或射,或投壺”。在許衡的熏陶教育下,這些孩子彬彬有禮,“號稱名卿士大夫者,皆出其門下矣”。
阿合馬對許衡一直耿耿于懷,見許衡在國子監(jiān)干得風生水起,十分忌恨,故意設法陷害他,使國子監(jiān)經常出現(xiàn)糧食供應不足的情況;許衡看破了阿合馬的險惡用心,為了讓國子監(jiān)更好地生存,強烈要求辭職。元世祖為此征詢某重臣的意見,重臣答:“許衡教育人才頗有章法,學生們現(xiàn)在跟隨他學習,以后必將成為人才。許衡的去留關系到朝廷政體,陛下不能讓他辭職!”許衡得知后,態(tài)度異常堅決,再次遞交辭職報告。元世祖無奈,只得同意。許衡辭職后,一些大臣請求留住許衡的幾個弟子為助教,以保持許衡制定的教學規(guī)矩,得到元世祖批準,算是彌補了許衡離開的遺憾。
制定歷法
是金子總會發(fā)光。元朝一直沿用金朝的《大明歷》,由于此歷法不夠精確,元世祖詔令制定新歷。重臣認為一般歷家只知歷數(shù)不知歷理,應該讓理學家許衡來主持這項工作。于是,許衡又被召回京師,與郭守敬等人合作,研制新觀象儀。
之后,許衡參照舊有歷法,剔除其中錯誤,歷時4年終于制成新歷。元世祖賜名為《授時歷》,頒行天下?!妒跁r歷》定一年為365.2425日,和地球繞太陽公轉周期所經歷的實際時間只差26秒,比世界通行的《格里高利歷》早出300年。
因病情加重,許衡再次辭歸,回家不久,已是病勢危急。但即使這樣,他也沒有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家祭當日,“雷電大風拔木”,許衡強拖病體,一絲不茍地完成了祭奠禮儀。祭奠結束,許衡吃完祭品,溘然長逝,終年73歲。噩耗傳出,當?shù)厝瞬徽撡F賤少長都擁到許衡家拜哭。“四方學士,不遠數(shù)千里拜”。
作為一代名師,許衡言傳身教,循循善誘,言語如春風般溫暖,即使和孩子們說話,都會照顧到他們的自尊心。所以他不論在何處講學,“無貴賤賢不肖皆樂從之”。這些學生跟隨許衡學習后,幾乎都學有所成,成為朝廷的棟梁之材。1313年,元仁宗詔令把許衡與孔子并列享受廟廷祭祀,同時設立“魯齋書院”以祭祀許衡,并賜良田做祭祀的經費。
許衡雖時運不濟,接連遭逢權臣的陷害,但是,他堅守正義,以屢炒皇帝魷魚的膽色來維護儒學和自身的尊嚴,以高尚的品德言行深受世人推崇,同朝高官心悅誠服地稱贊他:“先生,神明也?!焙笕烁鼘⑵渥u為“元朝第一人”。由此可見,人在官場,只要心底無私,光明磊落,那么,他即便炒皇帝的魷魚,也可以理直氣壯!
田宇軒薦自《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