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蘭
摘 要:榛子營養(yǎng)價值豐富、經濟價值高,具備較大的市場需求。本文分析山西省雜交榛子栽培技術,以本省榛子種植條件為基礎,對雜交榛子栽培經驗進行總結,供相關人員及單位借鑒參考,創(chuàng)造更高的榛子經濟效益。
關鍵詞:山西省;雜交榛子;榛子栽培
雜交榛子具備產量高、果大皮薄、口感較佳等優(yōu)點,且其植株具備優(yōu)良的抗病害及抗旱能力,雜交榛子品種被越來越多的種植戶所選擇。但雜交榛子對栽培技術的要求較高,其栽培存在一定的風險,為進一步提高雜交榛子種植效益穩(wěn)定性,文章對其栽培技術要點進行總結。
一、山西省雜交榛子栽培條件分析
山西省為典型的山地高原,土壤以黃土為主,全省山區(qū)面積超過80%。山西省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每年6-8月為降水集中時段,全省降水分布受地形影響較大。綜合來看,全年降水量有限、土壤水分蒸發(fā)量大,當?shù)亻蛔釉耘噙^程中,缺水是影響栽培質量的主要原因。2002年,山西省開始引進平歐雜交榛子,經試驗,該品種能夠適應當?shù)胤N植環(huán)境。在多年的種植中,山西省雜交榛子栽培技術不斷發(fā)展成熟,并總結出不少值得借鑒的栽培技術經驗。
二、山西省雜交榛子栽培技術要點
1.整地技術要點
雜交榛子栽培整地在栽植前1年進行,深翻土壤30cm左右,清除地表及土壤內雜草、灌木、植物殘根等,整平地面。山西地區(qū)常用的整地方式為隔坡水平溝和魚鱗坑。其中,隔坡水平溝整地要求溝深50cm、寬度為60cm,外梗寬×高為30~20cm;魚鱗坑整地要求坑長寬高均為50cm。在整地過程中,將底土與表土分別堆放,使用生土堆砌田埂,將表土與腐熟的底肥混合均勻,填回到溝穴底部,在其上覆蓋熟土。底肥的用量要求20kg/株。
2.選苗技術要點
優(yōu)先選用1級雜交榛子苗木,即單株高度在80cm以上,地徑在0.8cm以上、根系發(fā)達粗壯、長度超過20cm的側根在8條以上、經過檢疫無任何病蟲害及破損的苗木。苗木運輸至栽植地點后,立即開展分品品種假植作業(yè),適當修剪根系并浸泡生根溶劑后進行栽植。
3.栽植技術要點
雜交榛子一般在春秋兩季種植,為確保植株存活率,需在移栽前進行萌芽護理。從北方地區(qū)引進的平歐21號雜交榛子一般在4月下旬山西當?shù)貧鉁叵鄬Ψ€(wěn)定時種植,此時種植能夠保證較高的存活率,若選擇秋季種植,應適當提前種植時間,如在苗木落葉后進行,促使苗木根系盡快適應定植土壤環(huán)境,汲取更多水分和養(yǎng)分,以在第二年天氣回溫后提前萌芽。
植株排布密度通常在3×3m,要求定植穴深度略大與苗木主根長度,且直徑在根系的2倍左右。在種植穴內堆砌土堆,將根系放置正中,確保苗木垂直進行埋土。根系覆土厚度控制在5~10cm,填土后進行踏實。定植后立即開展補水作業(yè),確保水澆透,一周后再次進行補水作業(yè),地表無無積水后覆蓋樹盤,促進植株扎根。
4.植株管理要點
(1)整形。雜交榛子植株整形需根據(jù)種植地地形特點進行。①大坡度山地、丘陵等種植地一般土壤貧瘠、缺水情況較為嚴重,再加上野生動物的破壞,建議將榛子樹整理為叢狀,以提高植株環(huán)境適應能力。即在苗木移栽后低定干,要求高度不超過20cm,從根部選取2~3個長勢相似、方向優(yōu)良的萌條作為主枝,培育側枝及結果枝。②在地勢相對平緩(坡角≤15°)的種植區(qū),土層較厚,但存在地力不足的問題,可將榛子樹整理為少干叢狀,促使植株提前定形、結果。少干叢狀植株的特點為物主干或主干極小,在根部預留3~4個萌條作為主枝,保證其生長方向不同,以形成叢狀。定干高度可選為20cm,栽植第2年,選擇3~5個生長方位不同的基生枝作為主枝,短截主枝1/2外側飽滿芽,其余根孽枝可直接剪除。之后的2年每年在主枝預留2~3個側枝,在側枝再預留2~3個副側枝,適當短截枝頭。③地勢平坦、土壤肥力充足的種植區(qū)域開展人工灌溉及機械化作業(yè)相對便利,可將榛子樹整理為單干自然開心形。即留明顯的主干,其高在35~45cm,主干保留3~4個生長方向不同的主枝。定植完畢后即開展定干作業(yè),要求高度在70~80cm。定植第2年,在主干選取生長方向不同的3~4個主枝,根據(jù)枝長適當短截,剪口下第1芽留外芽。之后2年每年在主枝選取2~3個側枝,每個側枝再留2~3個副側枝,枝頭適當短截。
(2)修剪。山西省雜交榛子栽培中植株修剪工作一般在冬、夏兩季進行,每年2-3月榛子樹液流動到發(fā)芽之前及夏季生長階段進行修剪。當榛子樹主枝張開45°左右時,清除蒙蘗枝、背上枝、病枯枝及其他對植株整體生長不利的部分。榛子進入結果期后,可使用短截、緩放、開角等手段進行修剪,保留結果量達到一定程度的大枝,對主枝的延長枝進行適當短截。清除病枯、細小、下垂的枝條,保留其他健康部分。
(3)除蘗。榛子樹生長期內技術開展除蘗作業(yè),清理雜交榛子植株根部的萌條,避免其爭搶水分及養(yǎng)分,防止越冬后植株發(fā)生抽條。除蘗作業(yè)一般手動進行,每年除蘗3次,山西地區(qū)雜交榛子栽培中除蘗活動開展于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七月中旬及八月下旬至九月上旬。為減輕人員工作壓力,可在栽培地設置專門的地膜,抑制植株根部萌發(fā)枝條。此類地膜在覆蓋后可連續(xù)使用5年左右。
5.病蟲害防治
雜交榛子常見病害為白粉病,一般在栽植后當年的5-6月份,噴施15%的粉銹寧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的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防治。若夏季雨量充沛,可再次進行噴施。雜交榛子常見蟲害為金龜子,可在成蟲階段,使用90%的敵百蟲晶體800~1000倍液進行防治。
三、結語
本文對山西地區(qū)雜交榛子栽培關鍵技術進行總結,在栽培過程中,需重點關注整地、選苗、栽植、植株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等工作,優(yōu)選適宜當?shù)胤N植環(huán)境的雜交品種,并為樹苗生長創(chuàng)建良好的條件。在雜交榛子栽培過程中,不斷總結栽培及管理技術,促進榛子種植水平提升。
參考文獻:
[1]趙君.山西雜種榛子栽培關鍵技術[J].山西林業(yè)科技,2019,48(03):37-38.
[2]李金玉.雜交榛子品種及栽培技術[J].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19(08):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