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曉昀
梁實秋在《拜年》中寫過:回憶幼時,過年是很令人心跳的事。平素輕易得不到的享樂與放縱,在這短短幾天都能集中實現(xiàn)。
中國年帶來的心跳絕對與各色美食有關,以前過年所需的儀式感,被各種食物演繹得活色生香,年糕更是其中的代表。
江浙的年糕是用晚熟的粳米泡水數(shù)日,磨成米漿瀝水后蒸制成塊狀,即水磨年糕。
清代蘇州文士顧祿的《清嘉錄》中引用過徐士鋐的一首《吳中竹枝詞》:片切年糕做短條,碧油煎出嫩黃嬌。年年撐得風難擺,怪道吳孃少細腰。
蘇州吳縣現(xiàn)已撤制,其原本的轄區(qū)相當于今天的虎丘區(qū)、工業(yè)園區(qū),吳中區(qū)、相城區(qū)全境,正是戰(zhàn)國時吳國所在。大將伍子胥因讒言被賜死于吳縣,相傳他以大米為城磚修筑城池,其身死后越軍圍城,這些城磚讓全城百姓免于饑荒之苦。后百姓便制作小米糕紀念伍子胥,這便是年糕起源的一說。
1909年,上海環(huán)球社創(chuàng)刊發(fā)行的《圖畫時報》上刊登過一則廣告:寧波年糕白如雪,久泡不壞最圣潔。炒糕湯糕味各佳,吃在口中糯滴滴。
至今江浙人還是愛吃這樣的水磨年糕,寧波慈城便是最馳名的產(chǎn)地。寧波民俗學家王靜出版過一本水磨年糕的專著,名為《慈城年糕的文化記憶》。2007年馮驥才先生特地叮囑她:到農(nóng)村去,到古玩市場去加緊收集年糕模板。
馮驥才是慈城人,他每年為母親備足的八樣年貨里,少不了寧波年糕。
準備年貨的過程中,做年糕是最耗時也是最歡樂的。
一次要做上百斤的年糕,所以通常這一天都需熬夜不能睡覺。凌晨兩三點鐘,做年糕人家請菩薩,放鞭炮,在院子里擺開了架勢,庭院里人進人出,磨粉的、刷粉的、舂粉的各司其職,大冬天干活的人忙得熱火朝天,連衣服都穿不住。
小孩子在這天最興奮,推推搡搡,打打鬧鬧。手巧的大人從軟熱的米團中揪出一塊,隨手捏成小動物的樣子,便逗得小孩子們?nèi)绔@至寶。這應該就是梁老筆下“不易得的享樂和放縱”了吧。
中國古代神話中“年”是吃人的怪獸。聰明的部落“高氏族”,每到嚴冬預先將糧食搓成條塊狀,置于家門外保平安。這種避獸害的方法,便由“年”和“高”組成,諧音“年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