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劍仁
導讀
藺相如是我國古代的一個著名人物。城璧交易,澠池盟會,秦國恃強凌弱。藺相如以他超人的膽識,與霸氣十足的秦王針鋒相對,他大智大勇,凜然難犯,屢挫秦國,維護了國家的利益、君主的尊嚴。趙王封他上卿之職,位在廉頗之上,因而又引出一段“負荊請罪”的典故,既為歷史再添精彩一頁,又給后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和無限的啟示。
在邯鄲市的西北角,有一條寬不過五米的小街,小街的中段有一條橫插進去的小巷,叫回車巷,小巷的入口處,有一塊被歲月磨蝕得模模糊糊的石碑,石碑上記載著一個古老的故事。故事很小,小得就像回車巷那么不起眼。但這個小小的故事,揭示的卻是國家大義,是永遠值得我們贊美和推崇的一種“官吏”精神。
公元前8世紀,楚國珠寶專家卞和,找到一塊其中蘊藏著罕世珍寶的石頭,獻給楚厲王,楚厲王不識貨,認為是卞和欺騙他,下令砍掉了卞和的左腳。楚厲王死后,楚武王繼位。卞和再次獻寶,楚武王也認為卞和詐騙,下令砍掉了卞和的右腳??车綦p腳的卞和,懷抱寶石,在荊山腳下日夜啼哭。新繼位的楚文王派人詢問,并讓工匠把石頭剖開,發(fā)現(xiàn)其中果然藏著一塊寶玉,故取名“和氏璧”。
公元前283年,罕世珍寶和氏璧傳到了趙王趙何的手里。秦王嬴稷想得到和氏璧,提出用十五座城池與趙王交換。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陰謀。嬴稷想得到和氏璧是真,而提出用十五座城池交換是假。對此,趙何也看得清清楚楚。但趙何為難,不同意吧,失禮在先,況且秦國是當時的強國,經(jīng)常無端發(fā)起對別國的攻擊,如讓秦國抓住這個理由發(fā)起對趙國的掠奪,趙國將背著失禮的罪名,不僅難以找到同情者,而且戰(zhàn)火不可避免;同意吧,十五座城池明擺著是一個騙人的籌碼,和氏璧將一去不返,白白斷送。文武臣僚經(jīng)過一番謀劃,認為趙國不應先行失禮,而應把和氏璧送去,但如果秦國不用十五座城池交換,那么和氏璧就要帶回來。
誰能擔當如此重任?趙國的宦官繆賢推薦了他手下的一個小人物——藺相如。藺相如果然不負重望,懷抱寶玉,只身前往。在秦王領著臣僚嬪妃欣賞和氏璧時,藺相如看出秦王的真實意圖,設法從秦王手里拿到和氏璧,高高舉過頭頂,當面揭穿秦王的陰謀,并表示如果秦王強奪,他將與和氏璧同歸于盡。秦王抵賴不過,只好將藺相如放回,完璧歸趙。藺相如這次攜璧入秦,創(chuàng)造了我國古代外交史上的一個典范,既為趙國挽回了禮儀上的面子,又沒有激起秦、趙兩國間的劍拔弩張,還帶回了和氏璧。由于藺相如充分顯示了其外交上的高超才華,趙王破格任命他為上卿。
一塊價值連城的和氏璧,引出了一串曲曲折折的故事,樹起了我國史典上一面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光輝旗幟。在這面旗幟下,站立著藺相如、廉頗兩位世代稱頌的歷史老人。他們告訴我們這樣的“官吏”精神:一個人是否為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國家利益。因為為官,在排座站位上必然有先有后,但無論是排在第一位的,還是排在最末一位的,無論是站在第一排的,還是站在最末一排的,在維護國家利益上都處于同一位置,都屬于第一位、第一排。
(選自《石家莊日報》)
【賞析】
千百年來藺相如為什么仍受到后人的敬重?這是因為他給我們國人樹立了一面光輝的旗幟,這面旗幟到現(xiàn)在還有積極的意義。而要獲得承擔這種責任與使命的勇氣和力量,就需要自覺做到做官即為民,萬事民為先,把對人民的感情融入血脈,用人民賦予的權(quán)力服務人民,把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作為為人做官的最根本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