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淄博,有一位家喻戶曉的老軍人,被譽為中國的“當代保爾·柯察金”。
他14歲參軍,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失去了雙腿雙臂和一只眼睛,忍受了常人無法想象的病痛才重新“站”了起來;憑借一雙義腿、一副拐杖,他又用25年的時間扭轉(zhuǎn)了家鄉(xiāng)貧困落后的面貌。沒上過學的他,更在退休后用殘肢抱筆,寫下過百萬字的手稿,完成了兩部自傳體長篇小說《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
他就是“人民楷?!敝鞆┓颉P轮袊闪?0周年之際,朱彥夫被正式授予“人民楷?!眹覙s譽稱號獎?wù)隆?/p>
經(jīng)歷過47次手術(shù)的戰(zhàn)斗英雄
1933年,朱彥夫出生在山東省淄博市張家泉村,1947年,14歲的朱彥夫瞞著母親參加了華東野戰(zhàn)軍,成為一名光榮的戰(zhàn)士。1950年,在抗美援朝的戰(zhàn)場上,朱彥夫在嚴寒中拼殺三天三夜,在敵人的狂轟濫炸中,他全身多處重傷倒在了血泊里,待增援部隊把他送到醫(yī)院時,朱彥夫的四肢已經(jīng)潰爛,只有截肢可以保命。
昏迷93天,先后經(jīng)歷47次手術(shù),朱彥夫奇跡般醒來了,但卻面臨著殘腿斷臂、沒了左眼的殘酷現(xiàn)實,成了一個重殘軍人。還不到18歲,卻要面對如此殘酷的現(xiàn)實,縱然他有剛強的性格也擋不住眼里的熱淚滾滾。一星期后,朱彥夫終于平靜下來,他想到了那些已經(jīng)死去的戰(zhàn)友,決心重整旗鼓活下去,“只要還有生命,就能有作為?!敝鞆┓蜻@樣勉勵自己。
放棄榮軍療養(yǎng)回到故鄉(xiāng)
1952年,朱彥夫住進了山東省榮軍療養(yǎng)院。雖然斷了手腳,朱彥夫作為一名軍人的信念并沒有斷,深信自己還能為國家為人民作出貢獻。他必須重新開始——學站立、學走路,學會用“手腳”自理生活?!盎钪荒墚斠粋€啥都靠別人的‘寄生蟲!”朱彥夫說道。
重新學習的過程是艱難苦澀的。他先是讓人幫他安上假肢,后來嫌麻煩自己裝假肢,再拄上拐杖學走路。盡管每次要耗費半小時以上才能出門,朱彥夫心里仍十分激動,因為他朝著自己的信念邁了一大步。
1956年,他放棄榮軍療養(yǎng)院的特護待遇,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鄉(xiāng)。
當了25年村支書
張家泉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剜l(xiāng)后朱彥夫“閉關(guān)”了一段時間,既為了繼續(xù)磨煉自理能力,也在琢磨如何改變村里落后的面貌。他決定用退伍撫恤金采購書籍,又將老母親的房間騰出來做圖書室。消息一傳開,鄉(xiāng)親們踴躍前來,但鄉(xiāng)親們大多數(shù)不識字,朱彥夫只得給大家一篇篇講解。時間長了,朱彥夫想,何不順勢而為,在村里辦夜校?
村干部們對于這個大膽的想法很支持,很快在山上為他騰出一間倉庫,用石頭壘了板凳桌子,再裝上黑板,張家泉村的夜校正式開學。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報,村民們不少都學會了寫信和看書,還培養(yǎng)出了幾個會計,村里的文化水平提高了不少。
后來,村里的老支書請辭,村民們紛紛推舉“朱老師”,朱彥夫就這樣當上了村里的書記,一干就是25年。之后,朱彥夫每天一早裝好假肢,戴上墨鏡,帶上擦汗毛巾,深入到田間地頭督促生產(chǎn)。張家泉村的路不是上山就是下坡,為了考察村里的每個角落,朱彥夫這位村支書摔的跟頭比之前更多了。但朱彥夫格外樂觀,總結(jié)出四種走路方法:站著走,跪著走,爬著走,滾著走。
25年奮戰(zhàn)在村支書崗位上,他為村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先后用壞7副假肢。
(摘自《廣州日報》 蔡凌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