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陽光從窗戶里透進來,在地板上投射出斑駁的光影。遠處的房子和樹林,在冬天的陽光下熠熠生輝。今天的北京沒有霧霾,我稍有時間,于是坐在房間里的懶人沙發(fā)上,打開了這本《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書的英文名字《Educated:A Memoir》和中文翻譯毫不相關。不管怎樣,先把書讀了再說吧。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美國作者塔拉·韋斯特弗所寫。塔拉·韋斯特弗是美國歷史學家、作家,1986年生于愛達荷州的山區(qū),十七歲前從未上過學,通過自學考取楊百翰大學,2008年獲文學學士學位。隨后獲得蓋茨劍橋獎學金,2009年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0年獲得獎學金赴哈佛大學訪學;2014年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18年出版處女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2019年她因為此書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
這本書是塔拉的自傳,真實地回顧了她從小到大的家庭生活,家庭的宗教信仰以及家人的觀念行為對她產生的影響。后來通過大學學習,一點一滴對于自己過去的環(huán)境、信仰和心理進行反思,最終擺脫了舊的身心桎梏,在教育和反思中解放了自己的心靈,在痛苦的涅槃中獲得了一個全新的自我。
塔拉個人的成長故事,很容易讓人認為這是一本成長的勵志書籍。只有當你讀完這本書,你才會發(fā)現(xiàn),書的內涵和深度遠遠超過了勵志書的范圍。剛開始讀,你會以為這是一本小說,但實際上是作者用非常嚴謹?shù)膽B(tài)度寫的一本自傳,而最終傳遞的意義,遠遠超過了自傳的范疇。在每一句文字你都能夠讀懂的背后,蘊含了可以讓你無盡思考的深刻。
比爾·蓋茨把本書列為他年度薦書的第一名。他說:“這是一個驚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開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每個人都會喜歡這本書,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p>
塔拉自己說:“人們只看到我的與眾不同:一個十七歲前從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卻戴上一頂學歷的高帽,熠熠生輝。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來自一個極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那里沒有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不上學,不就醫(yī),是父親要我們堅持的忠誠與真理。父親不允許我們擁有自己的聲音,我們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惡魔。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博士……我知道,像我這樣從垃圾堆里爬出來的無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應當感激涕零才對。但我絲毫提不起熱情。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里有什么東西腐爛了,惡臭熏天。直到我逃離大山,打開另一個世界。那是教育給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無限可能?!?/p>
塔拉在接受《福布斯》雜志訪談時,對于教育的內涵做了深刻的闡述:“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它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么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于他們的想法?!?/p>
在書的后記中,塔拉也說:“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全新的自我——轉變、蛻變、虛偽、背叛,而我稱之為‘教育。”
但我們讀到的東西,要遠遠多于教育的意義,也遠遠超出成長的意義。整本書的內涵,放大了看,幾乎可以當作是人類文明從愚昧、固執(zhí)、狹隘走向理性、寬厚、包容的發(fā)展史,也可以看作是對人類現(xiàn)狀的描述。
人類從來沒有單一過,到今天已經信息全球暢通的時代,人類在可見的未來,依然會是狹隘和寬容并存,愚昧和開明糾纏,固執(zhí)和理性交鋒,暴力和公正較量,而且將必然生生不息。
人類通過幾千年的努力,已經在大部分地區(qū)取得自由和獨立,但這并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一不小心就會被極端思想和極端權威所覆蓋。與走向理性需要付出的努力相比,人類走向狂熱、極端和自我肯定的路徑,似乎更加符合人性的自然傾向。
看完塔拉的故事,我認真回顧了我至今為止所走過的人生道路。當然我的家庭并不極端,盡管父母從我記事起就一直打架吵鬧,但我對家庭的記憶基本上還是溫馨的,母親鼓勵我學習,父親帶領我耕耘,姐姐照看我學習。所以和塔拉相比,我是很幸運的。但我最大的幸運是考上了北京大學。北大不僅僅讓我接受了大學教育,更加讓我學會了獨立思考、精神自由,學會了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學會了對于任何想當然、自以為是真理和正確的理論和學說,抱以堅持自己、獨立判斷的態(tài)度。這一態(tài)度引導我走到今天,并必然引導我走向未來。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兩個自我,一個是過去的自我,一個是未來的自我。走向未來的自我,必然需要對過去的自我進行否定和批判。這一批判并不僅僅局限于自身,還必然涉及到和你密切相關的人物、環(huán)境和信仰,因此從過去蛻變將會變成一場洗心革面的痛苦歷程。在這個過程中,塔拉精神是如此痛苦,以至于多少次都差點放棄,甚至得了夜游癥和精神恍惚。與艱苦前行的精神重塑相比,回到原來的渾渾噩噩似乎要更加容易。
從人類歷史的發(fā)展來看,我們也更多看到了先行者的悲劇和開歷史倒車之人的狂歡。那些率先打破舊觀念和舊信仰的人,往往以悲劇告終:哥白尼、伽利略、戊戌六君子等,還有那些古代千千萬萬想要突破封建枷鎖,尋找自由愛情的男女主角,有多少人被逼上絕境或裝籠沉江。塔拉是幸運的,她盡管出生于一個嚴格的摩門教家庭,但至少在大環(huán)境上,她成長于對個人自由和發(fā)展充滿鼓勵精神的國家。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反思一下,我們現(xiàn)在堅持的想法、態(tài)度是正確的嗎?我們通過什么標準來確定我們的堅持必然是正確的?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不正確,我們需要怎樣的勇氣來改正?我們如何能夠確定,我們的堅持或者改正,從長久意義上講,是人類進步和發(fā)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走向未來更寬闊道路和更閃光遠方的正確方向?
據(jù)說,中文書名《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作者親自確定的。因為中文直譯《教育》或者《受教》,都沒法表達書中所傳達的深刻含義。于是編輯找到了塔拉,塔拉給了另外一個名稱: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但中譯過來依然沒有味道。后來中文編輯找到了《圣經·詩篇》中的一句話“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這句話蘊含的正是作者逃離了故鄉(xiāng)的山峰,像飛鳥一樣去尋求教育,找到自己真正信仰的山林。
就像書中講的一個故事:塔拉一家曾救助過一只野生的大角貓頭鷹。這個受傷的野性生靈發(fā)現(xiàn)自己被囚禁,險些將自己拍打致死,于是他們只好將它放生。塔拉的父親說,它和大山在一起比和我們在一起更好。它不屬于這里,也不能教它屬于這里。
我們生命中都有一座真正的山屬于自己,希望每一個人最終都能夠像鳥一樣,飛往我們自己的山。
俞敏洪
作者系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