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惠婕
從2019年9月開始,澳大利亞的山火已經持續(xù)燃燒了4個多月,至今仍沒有任何將要熄滅的跡象。起初無人在意的小小山火逐漸蔓延開來,烈焰熊熊燃燒,濃煙遮天蔽日,仿佛末日降臨般的景象。據統(tǒng)計,此次澳大利亞山火的總過火面積相當于2019年亞馬孫雨林大火的6倍,約有1000萬公頃的土地被燒毀,超過5億野生動物在大火中喪生,很多人流離失所。
除了人為的因素外,自然條件也是一大原因。澳大利亞受到氣候變化影響出現(xiàn)的極端天氣是“史上未有”的。澳大利亞氣象局(BOM)在最新發(fā)布的2019年年度氣候報告顯示,2019年,澳大利亞的全年平均氣溫比1961-1990年平均氣溫的21.8℃高出1.52℃。2019年還創(chuàng)下了單月氣溫和單日氣溫最高紀錄, 1月成為澳大利亞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個月,12月18日則是最熱的一天。此外,2019年澳大利亞全年平均降雨量為277.63mm,遠遠低于1902年314.46mm的歷史最低記錄。
此次山火波及的范圍不僅僅在澳大利亞境內。大火燃燒產生的煙霾在太平洋上空橫跨12000公里,已擴散到南美智利、阿根廷、巴西、烏拉圭等國。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2020年1月7日報道,智利氣象局表示澳大利亞山火煙霾顆粒集中在“5千米以上的高度”,高空強氣流推動煙霾,主要向東飄散。智利氣象局發(fā)言人帕特里西奧·尤拉表示,“就像火山噴發(fā)一樣,大約8天的時間到達智利”。而世界氣象組織(WMO)的發(fā)言人稱,山火煙霾可能已經抵達南極。
山火產生的影響還遠不止于此。森林燃燒釋放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在大火過后,大片森林變作焦土,還會導致碳儲備量的降低,從而進一步加劇全球的溫室效應。
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廣泛而深遠。氣候變暖造成了冰川退卻、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事件日趨頻繁、生物多樣性受損。而這種威脅是全球性的,誰也不可能獨善其身。
近日,《自然》雜志上發(fā)表的文章稱,地球上11個氣候臨界點(北極海冰、格陵蘭冰蓋、西南極冰蓋、永久凍土、北方針葉林、大西洋經向翻轉環(huán)流、暖水珊瑚、亞馬孫雨林、東南極部分地區(qū))中超過一半的臨界點現(xiàn)在或許已經被激活。20年前,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提出了臨界點的概念。當時認為,只有當全球氣候變暖超過前工業(yè)化時期水平5℃以上時,才可能到達氣候系統(tǒng)中的這些臨界點。但IPCC2018年和2019年的兩份特別報告表明,即使氣溫升高在1℃-2℃的范圍內,也有可能會突破臨界點。雖然未來臨界點及其相互間的作用難以預測,但科學家認為,如果發(fā)生連鎖反應,將不排除面臨全球性的臨界點轉折,這將對人類文明的存亡產生重大威脅。
溫室氣體減排已經刻不容緩。雖然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氣候變化帶來的危機,但是如何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卻是擺在我們眼前的一個難題。
在剛剛結束的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COP25)上,雖然各國廣泛認同采取氣候行動的緊迫性,但是最終,各國談判代表未能就加強 《巴黎協(xié)定》執(zhí)行的具體計劃達成共識。
這次會議上指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自2015年《巴黎協(xié)定》簽署以來已經增長了4%。此外,根據2019年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發(fā)布的《排放差距報告》,只有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20-2030年間,每年下降7.6%,才有可能實現(xiàn) 《巴黎協(xié)定》1.5℃的溫控目標。而在目前各國無條件承諾的基礎上,世界正朝著升溫3.2℃的方向發(fā)展。G20成員國的碳排放量幾乎占到全球排放總量的80%,但是其中15個國家尚未承諾或出臺“凈零排放”時間表。
作為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政府對應對氣候變化始終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是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內在需要,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中國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引領者之一,不斷踐行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理念,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堅持走綠色、低碳、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應對氣候變化,道阻且長,但行則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