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shù)厍蛞蚴艽髿庵羞^量的二氧化碳影響而變暖時,降低碳排放(至少是大部分的碳排放)的解決方案就在我們的腳下,那就是土壤。
由分解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組織組成的土壤有機質是區(qū)分健康、充滿活力的土壤和普通土壤的重要指標。約占生產性農業(yè)土壤3%的土壤有機質,是有效的“碳匯”,可將植物從大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儲存到地下。所謂“碳匯”,就是通過植樹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復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降低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目前,除了減少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外,將土壤用作巨大的碳匯,被認為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策略。要想有效而且可持續(xù)地獲取土壤有機質,就需要對其形成、持久性和功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從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科學家研究結果來看,并非所有土壤有機物都能起到同樣作用。
研究發(fā)現(xiàn),只有認識到土壤有機質的多樣性,政府才能通過碳固存向前邁進,以幫助扭轉氣候變化的趨勢,同時提高土壤的健康性。
來自農業(yè)、工業(yè)和家庭的有毒物質正在危及歐洲的水質,進而威脅到生態(tài)系統(tǒng)和人類健康。作為“清潔能源解決方案”(the SOLUTIONS project)項目的一部分,由亥姆霍茲環(huán)境研究中心(UFZ)牽頭,100多名國際科學家共同參與的一項科研項目,開發(fā)出一種識別污染物的方法,這種方法還可對化學混合物的風險進行評估。
目前的做法是將化學污染的評估僅限于針對在整個歐洲被定義為優(yōu)先事項的某些物質,以及某些特定河流流域的污染物,不足以記錄全部污染?!妒澜缂Z食日》僅列出了45種優(yōu)先污染物,這些污染物在“優(yōu)質水體”中不允許存在或僅在有限的范圍內存在。但是,超過10萬種化學物質最終還是進入了環(huán)境和水體。也就是說,當前用于評估水質的指標不能用于識別污染熱點或啟動適當?shù)墓芾泶胧?/p>
科學家的研究使政策決策者更容易獲得保護水資源所需的科學信息,并提供制訂相應政策的支持,研究為整個歐洲人民的健康以及健康生態(tài)系統(tǒng)提供關鍵服務奠定重要基礎。
美國和歐洲煤炭使用量的意外下降,幫助降低了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長,可再生能源也越來越受歡迎。但是,由于2019年天然氣和石油使用量的上升,也連續(xù)第3年溫和地增加了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是說,雖然全球碳排放增長放緩了,但全球化石燃料燃燒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舊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根據斯坦福大學科學家羅伯·杰克遜領導的全球碳計劃(Global Carbon Project)的最新估算顯示,在天然氣和石油消耗量上升的推動下,2019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達到370億噸。
發(fā)表于《地球系統(tǒng)科學數(shù)據》《環(huán)境研究快報》和《自然氣候變化》的3篇新論文概述了這一發(fā)現(xiàn)。盡管排放量的增長速度比前兩年要慢,但研究人員警告說,除非能源、運輸和產業(yè)政策在全球范圍內發(fā)生重大變化,否則排放量可能會持續(xù)增長10年甚至更長時間。
奧斯陸氣候研究中心的研究者發(fā)現(xiàn)201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微弱增長是由于全球煤炭使用量的突然下降,但這種下降不足以克服天然氣和石油消費的強勁增長。2019年全球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比2015年增加4%以上。該研究還估計,森林火災和其他土地使用變化排放的二氧化碳在2019年增至60億噸,比2018年多出約8億噸,部分原因是亞馬孫和印度尼西亞的火災??茖W家認為如果這種放緩背后沒有任何結構性變化,排放量將繼續(xù)以平均水平逐漸增加。
對大堡礁近期歷史的一項新研究展示了大堡礁如何應對快速的海平面上升和其他環(huán)境壓力。這項由悉尼大學 One Tree Island 研究站進行的研究顛覆了“全新世時代”礁石生長的既定模型。
通過對12個新的珊瑚礁巖心進行前所未有的分析,得出的數(shù)據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之前。該研究表明,自大約11000年前的“更新世時代”結束以來,珊瑚礁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這項研究發(fā)表在《沉積地質學》上,揭示了在7000-8000年前,珊瑚礁的生長由于受到多種壓力(包括可能沉積在珊瑚礁上的營養(yǎng)物和養(yǎng)分流量增加)而減慢。同時,據估計,在6000-8000年前,海平面溫度可能升高了幾攝氏度。礁石的過去有助于我們預測其未來。這篇論文更廣泛地研究了海平面、地表溫度、水中的沉積物、營養(yǎng)物質的涌入對珊瑚礁的影響。由于這些環(huán)境因素之間的微妙平衡,珊瑚礁系統(tǒng)得以生存。但是人為的氣候變化正威脅著這種平衡。
科學家發(fā)現(xiàn),加利福尼亞的海洋霧中汞含量很高,他們認為來自海洋霧中的汞沉積在陸地上并向上流向食物鏈。這項研究近期發(fā)表在 《科學報告》 雜志上。
來自于美國加州大學圣克魯斯分校的研究人員檢查了94只沿海美洲獅和18只非沿海美洲獅皮毛和胡須樣本中的汞含量。沿海樣本中汞的平均濃度約為1500ppm,而非沿海樣本中汞的平均濃度約為500ppm。研究人員還發(fā)現(xiàn),沿海霧帶的地衣和鹿體內的汞含量也高于霧帶外相同物種體內的水平。由于地衣不可能從土壤中吸收汞;因此,地衣中甲基汞含量的升高肯定與大氣有關。
汞是一種自然存在的元素,通過各種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釋放到環(huán)境中,包括采礦和燃煤發(fā)電。汞也是一種全球性的污染物。當大氣中的汞大量降落到海洋中時,它會被深海中的厭氧細菌轉化為甲基汞,這是最具毒性的汞。在高濃度下,甲基汞會造成神經損傷,包括記憶喪失和運動協(xié)調能力下降,還會降低后代的生存能力。上升洋流會將一些甲基汞帶到大洋的表面,在那里它被釋放回大氣并由霧攜帶到大陸。霧是甲基汞的穩(wěn)定介質。它以微滴的形式飄向內陸,聚集在植被上,滴落到地面,汞在生物體內積累的緩慢過程由此開始。沒有根的地衣中甲基汞含量的升高證明了這種污染來自大氣。
這些從大氣中積累下來的汞通過食物鏈積累在哺乳動物體中??茖W家發(fā)現(xiàn)山獅的汞濃度接近有毒閾值,可能導致神經系統(tǒng)損害,影響繁殖并威脅生存。
幾種常見的住院原因都和短期PM2.5暴露相關,包括敗血癥、體液和電解質紊亂、腎衰竭、尿路感染、皮膚和皮下組織感染等。根據哈佛大學T.H. Chan公共衛(wèi)生學院領導的一項全面的新研究顯示,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危害和經濟的影響比以前認為的要大得多。此外,即使PM2.5暴露量的小幅增加也與可觀的醫(yī)療保健和經濟成本有關。
隨著PM2.5濃度的增加,這些疾病導致的住院風險也隨之增加。短期暴露的PM2.5濃度每增加1μg/m3,以上疾病相關的住院每年將增加5692例,住院天數(shù)增加32314天,死亡增加634例,相當于每年增加1億美元的住院醫(yī)療費用,因病情而損失65億美元的經濟價值。當然,對于人們已經了解的與空氣污染有關的相關疾病,在這項研究中也得到證實,包括心衰、心梗、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肺炎、慢阻肺、支氣管擴張、呼吸衰竭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以及帕金森病、糖尿病、血栓、靜脈炎和血栓性靜脈炎等。
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PM2.5水平低于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空氣質量標準(25μg/m3)的日子里,上述提及的問題仍然存在這種關聯(lián)。研究者指出,這也支持了PM2.5沒有安全下限的觀點。該研究報告發(fā)表在 《英國醫(yī)學雜志》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