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主人
今天立冬了!站在家鄉(xiāng)的坡頭,放眼村北的蒼山,注目山下起伏的蒼龍,風(fēng)吹黃葉沙沙作響。眼前的景象漸漸幻化成小時候的往事,模糊而又清晰地浮現(xiàn)在眼前……
我村坐落在許亭河與槐河交匯處的北面。兩條流淌的小河環(huán)抱著我美麗的村莊——南潘。兩河兩岸,垂柳綠楊遮天蔽日,樹上喜鵲喳喳報喜,布谷聲聲啼鳴不已。春風(fēng)吹拂,山花遍野,蜂來蝶往。夏日炎炎,勞作了一天的人們坐在河溝兩岸,天南地北地講著過去的故事。小孩們仰望天空,邊看星星眨眼,邊聽大人們講軼聞趣事。涼風(fēng)不時吹著浪花撲在人們身上,激靈一震,涼爽愜意!清晨,天剛蒙蒙亮,一種村里人都叫它“明經(jīng)”的候鳥便高喊“起床,起床”。于是,仍在夢鄉(xiāng)中的人們,睜開惺忪的睡眼,便下地干活兒了。秋天,當(dāng)大雁南飛時節(jié),正是收獲和小麥播種的季節(jié)。豐收了,人們洋溢著燦爛的笑臉,真有“秋日勝春朝”的感覺。如若收成不好,一個個像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似的,一聲聲哀嘆,“這個冬天可怎么過!”
到了“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初冬季節(jié),河水尚未結(jié)冰,河中小魚自由徜徉的身影還清晰可見,樹上的葉子已經(jīng)不起北風(fēng)的呼嘯,嘩啦啦飄零而落。大人們高聲喚醒沉睡的小孩,挑上早已備好的榆苞簍子,帶上竹筢子,趁著殘?jiān)滦枪?,急匆匆走在村外的小路上?/p>
初冬季節(jié)“布褐”尚未“裝棉”,寒風(fēng)割耳,凍得瑟瑟發(fā)抖。路邊樹上的貓頭鷹不時發(fā)出幾聲瘆人的鳴叫!前邊幢幢黑影中,不知誰幽怨地唱了兩嗓:出滴門來好黑的天,伸出手來望不見拳,走道不敢高抬步,很怕絆著小金蓮。聽到這幾聲小唱,才又意識到路上走的不只自己。于是膽子又壯了起來,仿佛又回到了人間。
那個年代,這個季節(jié),正是農(nóng)村“糠菜半年糧”的時候。撂下肩上沉甸甸的擔(dān)子,摘下頭上熱騰騰的帽子,端起母親準(zhǔn)備的早飯——山藥、窩窩頭和熬菜湯,呼嚕嚕吃下肚,背起書包,提上用土布做成的袋子裝的午飯——兩個玉米面餅子,步行三里山路,蹚過一條大河,一路小跑上學(xué)去。
下午,放學(xué)鈴響起,匆匆忙忙回到家,放下書包,拿起鐵鏟,背上挎簍,趁天還沒黑,三五成群地去村外地里撿拾社員們刨山藥時丟下的山藥去了。記得清朝高鼎老先生有兩句著名的詩:兒童散學(xué)歸來早,忙趁東風(fēng)放紙鳶。對于我小時候說來,放學(xué)回去放紙鳶,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兒!
坡頭矗立良久。坡下水邊一只失群的雁叫,把我喚醒。歲月如煙,白駒過隙,轉(zhuǎn)眼之間,離那個年代相去了半個世紀(jì)。那個摟樹葉的我,早已花甲有余,兩鬢斑白,垂垂老矣。想想那個年代的那些事兒,看看如今的生活,不由訥訥自語:不易,不易!感激,感激!珍重,珍重?。ㄘ?zé)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