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王昌齡詩歌在唐代的經(jīng)典化

      2020-02-23 11:34:58
      運城學院學報 2020年1期
      關鍵詞:七絕王昌齡詩壇

      羅 蘭

      (湖南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唐代詩歌研究一直以來是古代文學領域研究的重點,但學界更關注的是唐詩創(chuàng)作史的研究,較少從讀者的角度去研究唐詩的接受史。實際上,唐詩的輝煌不僅在于它豐富的創(chuàng)作,還在于其詩歌名篇對后世的傳播與影響。一部經(jīng)典的詩歌作品,如果沒有讀者的接受和持續(xù)性的影響效果,它就失去了生命和存在的價值。王昌齡是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其在當時的詩壇上已經(jīng)享有很高的聲譽,并創(chuàng)作出了很多流傳至今的經(jīng)典作品。然而在當今很多的文學史著作中,王昌齡的詩學地位卻不是很高,編者們把王昌齡簡單地劃分到以高適、岑參等為主的盛唐邊塞詩派中,并將他置于兩人之下簡要介紹。文學史上這種簡單地劃分難以完整地反映王昌齡詩歌全部的審美價值,且掩蓋了王昌齡在盛唐詩歌發(fā)展史中的地位。本文主要通過探討王昌齡詩歌在唐代的接受情況,來考察其詩歌經(jīng)典化的過程,進而透過王昌齡詩歌接受史來探尋唐代詩歌發(fā)展和審美風氣的轉變。

      一、王昌齡詩歌經(jīng)典地位在唐代的確立

      “經(jīng)典”是一個使用廣泛但內(nèi)涵較為模糊的概念,從字面意思上,其通常被解釋為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權威性的著作。但當進入具體的語境時,它的標準就開始變得模糊起來,因此目前學術界對于“經(jīng)典”的定義一直未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古代經(jīng)典形成的條件,包括一定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背景,典范作家的創(chuàng)作實踐,后世批評家的推選與貶斥,后世選本對其詩歌的選入,以及某一時期社會風氣、審美心理的變化與流行。古代文學經(jīng)典的形成具有累積性,有時候作品剛被創(chuàng)作出來就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認同,并一直流傳后世;有時候作品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fā)生解構、追認等一系列復雜變化。王昌齡(698-757)生活在唐代社會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在當時,詩學大家層出不窮,文化思想極度繁榮。王昌齡在盛唐著名詩人之中,年輩較長,詩名早出,其詩歌在當時已然頗負盛名,是當時具有典范意義且藝術價值較高的作品。王昌齡詩歌在盛唐經(jīng)典地位的建立,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名篇創(chuàng)作與入樂傳唱

      王昌齡詩歌在當時的唐代詩壇上之所以能占據(jù)一席之地,是因為他能順應詩歌發(fā)展的趨勢大力創(chuàng)作五言古詩與七言絕句。初、盛唐時期,詩歌觀念中最明顯的特點是重古體輕近體,自陳子昂提出“風骨”“興寄”的主張后,詩壇上對于齊梁繁縟文風的聲討日益激烈。當時提倡“風骨”的詩人,大多視近體為內(nèi)容貧乏、形式纖弱的詩體,對創(chuàng)作近體詩頗為不屑。而王昌齡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卻謀求古體與近體的兼?zhèn)?,以不同的寫作方式來凸顯兩者各自的優(yōu)勢。就其五古來說,王昌齡的五言古詩繼承漢魏風骨,寫的高古勁健、雄渾豪邁,表現(xiàn)出一種動態(tài)美與力量美。如其中描寫邊塞的詩作《塞下曲四首·其二》,開篇便描寫了關外凜冽的寒風和飛揚的黃土,渲染出嚴峻悲涼的氣氛,然后再以此景烘托出戍邊戰(zhàn)士們“昔日長城戰(zhàn),咸言意氣高。”[1]的報國豪情。全詩透露出龐大的氣魄與強勁的力量,是盛唐風骨氣象的表現(xiàn)。就其七絕創(chuàng)作來看,他是南北朝至盛唐以來,第一位大力創(chuàng)作七言絕句,并不斷開拓七絕生活容量與藝術特色的第一人。他將邊塞、宮怨、離別等題材寫入短小的七絕中,并創(chuàng)造出悲涼、含蓄、幽怨等一系列圓融的意境,如著名的《從軍行》等七絕名篇。王昌齡筆下的五言古詩與七言絕句,都充沛著龐大的氣魄與強勁的力量,自然受到同時代作家的大力追捧。殷璠在《河岳英靈集》中便大力稱贊王昌齡的詩歌為“中興高作”,他不僅選入了王昌齡的《放歌行》《過華陰》等五言古詩名篇,還選入了其《聽人流水調子》《長信宮》《從軍行》這三首七絕名篇。由此可知,王昌齡在五古和七絕方面的名篇創(chuàng)作已為時人所稱贊,并開始廣泛流傳。

      除此之外,盛唐時期的七絕詩的大量入樂也使王昌齡的詩歌聲名遠揚,擴大了其詩歌的影響力。唐代的《集異記》記載過“旗亭畫壁”的故事,其中王昌齡、王之渙、高適三位詩人彼此較量詩名高低的方式就是看梨園歌伎演唱的曲目。當時普通歌女只唱了一首高適和王之渙的詩歌,但最美麗的歌女卻連唱王昌齡的兩首絕句。這個故事雖然其真實性經(jīng)常受到質疑,但是其中反映的社會風氣和詩歌流傳程度應是符合實際情況的。盛唐時期,嗜好音樂是盛行的社會風氣,而且樂工多取當時著名詩人創(chuàng)作的絕句來入樂歌唱。資料記載,王昌齡當時的名作《出塞》便被譜為《蓋羅縫》,在社會中廣為傳唱。后世的楊慎也在《升庵詩話》中寫道:“唐樂府多唱詩人絕句,王少伯、李太伯為多?!盵2]以上都足以證明,王昌齡在當時創(chuàng)作的七言絕句有極高的藝術水準,因此才能被梨園伶人等廣泛譜成樂曲傳唱。這些樂曲不僅被傳唱于雅室宮苑,也傳唱于市井街頭,為王昌齡七絕作品的流傳和詩名的擴大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二)廣泛交游與江寧雅集

      王昌齡詩歌在唐代經(jīng)典地位的逐步確立也有當時詩壇環(huán)境的助推。唐代詩壇名家眾多,詩人群體之間經(jīng)常會相互集會與唱酬,詩人之間贈詩不僅聯(lián)系了雙方的情感,也擴大了他們的詩名。王昌齡當時與李白、孟浩然、高適、岑參、王維等著名詩人都有過交往,這在無形中提升了他的地位。這些詩人給王昌齡的贈答詩現(xiàn)存于世的有14首,其中李白3首、孟浩然4首、王維1首、王縉1首、裴迪1首、李頎1首、常建2首、岑參2首。從這些詩作中可側面反映出王昌齡的生平與遭際,其中著名的詩作有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3];孟浩然《送王昌齡之嶺南》:“數(shù)年同筆硯,茲夕間衾裯。意氣今何在,相思望斗?!盵4]。這些贈答詩依托創(chuàng)作者的影響力而不斷流傳著,彰顯著王昌齡的個人魅力。

      在這些集會中最具有轟動效應,并一度被當作詩壇盛事而為人樂道的是王昌齡在江寧任職時期的雅集。王昌齡于開元二十八年被任命為江寧丞,在他任職江寧丞期間,此地以他為中心的雅集之事眾多。實際上,后世對王昌齡在江寧時期的活動都存有記載,其中不僅有詩文,還有繪畫作品表現(xiàn)雅集之事,這就是《琉璃堂墨客圖》。《吟窗雜錄》中的《琉璃堂墨客圖》殘卷記載了當時畫中所記錄的許多人物,其中正文殘文中對王昌齡的評價是“詩天子王昌齡:‘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諸侯’?!盵5]考察王昌齡在江寧雅集的本事,可知他當時廣泛與江寧本地詩人交往,且周圍簇擁著一大批年輕的崇拜者。在唐代一直有名士被貶,當?shù)鼗蚋浇囊恍┳x書人便前來請教作詩方法的事例,如柳宗元、劉禹錫、韓愈等人都有過此類記載。這種相從問學的情況不僅是中唐時這樣,在盛唐時期也隨處可見。因此王昌齡在任江寧丞時,為了滿足士人學詩的請求,教授了他們詩文寫作的技巧與方法。大量的求學者與詩人的造訪自然使他成為當?shù)匚娜嘶顒拥闹行娜宋铮⒃诮瓕幃a(chǎn)生轟動效應。故辛文房在《唐才子傳》中云:“昌齡工詩,縝密而思清,時稱‘詩家夫子王江寧’?!盵6]

      值得注意的是,王昌齡向生徒們講授作詩之法和章法結構時,依據(jù)的是他的理論著作《詩格》一書,這本書對王昌齡詩歌在后世影響力的持續(xù)推進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对姼瘛窌性敿氈v述了作詩應如何取勢,如何克服病犯避忌,并且多以他自身的詩歌創(chuàng)作為例,內(nèi)容實用細致。日本僧人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記載到:“王昌齡《詩格》一卷,此是在唐之日于作者邊偶得此書,古詩格等雖有數(shù)家,近代才子,切愛此格?!盵7]空海于唐德宗貞元二十年(804)來中國,于宗元和元年(806)八月回國,此時距離王昌齡逝世已經(jīng)五十多年,但是讀書人所“切愛”的仍是王昌齡的《詩格》。從這條記載中,可見王昌齡的這本《詩格》不僅在當時影響廣泛,且一直延續(xù)到了后世,加速了其詩歌在唐代經(jīng)典地位的確立。

      二、從唐代詩歌選集看王昌齡詩歌的經(jīng)典化

      唐詩的創(chuàng)作與它的接受密不可分,大方面來看其接受者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即專業(yè)讀者和普通讀者。其中專業(yè)讀者以其專業(yè)性的目光寫下的文本對研究當時的經(jīng)典詩歌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詩文選集。一部選本,不僅會符合選家自身的理論主張和審美標準,同時也體現(xiàn)出特定時代下的詩學觀點。從唐代詩歌選集對于王昌齡詩歌的選錄中,可體現(xiàn)出其詩歌經(jīng)典地位的變化。唐代有五本詩歌選集對王昌齡的詩歌進行了收錄,包括:

      1. 殷璠《河岳英靈集》

      殷璠的《河岳英靈集》成書于唐天寶十二年(753),共錄盛唐詩人如王維、李白、王昌齡等共24人,詩234首。殷璠主張詩歌應兼?zhèn)洹帮L骨與聲律”,倡導能體現(xiàn)“興象”的詩風?!逗釉烙㈧`集》中選錄王昌齡的詩歌最多,共16首,超過了王維(15首)、李白(13首)、高適(13首)選錄的詩歌。其中,殷璠十分贊賞王昌齡詩歌“聲峻”的特點,并列舉了王昌齡的數(shù)十句詩來贊嘆他詩風的“驚耳駭目”、“中興高作”。值得注意的是,殷璠在品評王昌齡時所列舉的8首詩中,有7首是古體詩,1首雜體詩。再細觀殷璠對王昌齡詩歌的選擇,可發(fā)現(xiàn)其選擇了12首五言古體詩,3首七言絕句詩,這既反映了殷璠詩論中推許帶有“風骨”的古體詩歌,也反映出在盛唐時期,詩人們更加接受王昌齡詩體中繼承漢魏風骨、雄健剛勁的五古。

      2. 芮挺章《國秀集》

      芮挺章的《國秀集》編于天寶三年(744),選錄初盛唐詩人90人,詩220首,其中王昌齡的詩歌選入5首,雖在選詩數(shù)量上不如盧饌(13首)、嚴維(8首)等人的多,但就其每位詩人平均不到3首的概率,王昌齡已屬于入選詩歌較高者。

      3. 韋莊《又玄集》

      晚唐時期,韋莊的《又玄集》三卷,收錄詩人146人,共選詩299首,涵蓋五七言古律及歌行體,以“清辭麗句”為標準。其中《又玄集》中僅收錄王昌齡詩歌一首,即《長信宮詞》(其三)。

      4. 韋轂《才調集》

      韋轂的《才調集》十卷收錄詩人180人,共1000首詩歌,其選詩標準以秾麗為宗,專收“雅麗”的詩作。其中選入王昌齡的詩歌有5首,包含2首五古,3首七絕,可見其選入的古、近體詩歌比例已經(jīng)相當。雖然《才調集》中王昌齡詩歌入選的數(shù)量少,但仍舊可以從其詩歌入選的數(shù)目與體裁中看到晚唐詩壇對王昌齡詩歌的接受情況。

      以上四種詩歌選集主要反映了上層文人集團對王昌齡詩歌的接受情況,除此外,近年來出土的敦煌詩集殘卷則反映了王昌齡詩歌在下層市井百姓方面的接受狀況。

      5. 《敦煌詩集殘卷》

      據(jù)徐俊先生編撰的《敦煌詩集殘卷輯考》一書,可知敦煌詩集殘卷上卷收錄詩集詩抄63種,詩1401首,下卷輯錄詩歌524首,上下卷一共1925首(句)。王昌齡詩歌在其中的選入情況為:在上卷119首的《唐詩叢鈔》中入選7首,下卷入選1首(《長信秋詞》)。從敦煌殘卷中對于王昌齡詩歌的選入情況,可以看出當時的普通百姓對于王昌齡詩歌的接受已不再廣泛。

      在唐代入選王昌齡詩歌的五種選本中,選詩數(shù)量最多的是《河岳英靈集》,選詩數(shù)量最少的是《又玄集》。從選詩的體裁來看,盛唐時期的選本以王昌齡的古體詩為主,其所占的比例遠遠超過近體詩;而晚唐時期,王昌齡近體詩的入選比例大大增加,兩者的比例已經(jīng)接近。據(j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王昌齡詩歌在中晚唐時期已經(jīng)遠不如在盛唐時期流行。究其原因,應該是與中晚唐詩風的轉變有關。由于中晚唐時期,國家政治動蕩、藩鎮(zhèn)割據(jù),詩人們已經(jīng)漸漸失去了盛唐時激情昂揚的雄心壯志,而轉向佛道思想與享樂主義,他們精心雕琢字詞,逃避社會現(xiàn)實,因此王昌齡高舉建安風骨的詩歌在當時已沒有了適宜的文化背景。另外,從盛唐至晚唐詩歌選本對王昌齡詩歌體裁的選擇上,可以看出唐代詩壇從對王昌齡詩體的關注由其五古的轉移到七絕上。在盛唐時期,詩壇上所推許的是王昌齡能繼承建安風骨的五言古體詩,而隨著詩歌技巧的漸漸成熟,長于抒情、意境圓融的近體詩則更符合詩歌發(fā)展的趨勢,絕句律詩漸漸取代古體詩成為中晚唐詩歌的支柱。

      除此外,從唐代選集中還可體現(xiàn)出王昌齡詩歌的經(jīng)典化題材,主要包括邊塞詩、宮怨詩、贈別詩三種類型。其在選本中的分布如下:《河岳英靈集》中選入邊塞詩4首,宮怨詩2首,贈別詩3首;《國秀集》中選入邊塞詩2首,贈別詩1首;《又玄集》中選入宮怨詩1首,《才調集》中選入邊塞詩2首,宮怨詩2首。從以上的選錄情況,可看到唐代詩歌選集中主要入選了王昌齡詩歌中反映邊塞與宮怨題材的兩類詩歌,這兩類不僅數(shù)量較多,而且貫穿各個選本,可代表王昌齡詩歌在唐代接受程度的共識。其中重復率較高的詩歌是《塞下曲》(2次)、《從軍行》(2次)、《少年行》(2次)、《長信秋詞》(2次),這與后世對王昌齡詩歌的評價較為一致,象征著王昌齡詩歌經(jīng)典題材已經(jīng)在唐代定型。王昌齡的邊塞詩和宮怨詩在唐代被普通接受,究其原因,在于他獨具一格的創(chuàng)作風格。從其邊塞詩來看,王昌齡是盛唐時期邊塞詩創(chuàng)作的先驅,他于開元十二年甲子(724年)前后進赴河隴,出玉門,領略了邊塞的風光,并將其寫成邊塞詩。而此時盛唐邊塞詩派的其他代表作家如高適和岑參都年齡尚小,還沒有出游邊塞的經(jīng)歷,王昌齡首開盛唐邊塞詩派雄渾豪邁風格,使其詩歌在當時大受歡迎。再看他宮怨詩的創(chuàng)作,王昌齡的宮怨詩在繼承齊梁宮體詩婉轉精工描寫的基礎上,又能用細膩的筆觸去深入女子內(nèi)心情感世界,將情與景巧妙的融合在短小的七絕中,使之具有含蓄不盡的韻味。由此可見,后世對王昌齡邊塞詩和宮怨詩的接受是對其優(yōu)秀藝術特色的肯定。

      三、從唐代的詩論、詩評中看王昌齡詩歌的接受情況

      詩歌能否經(jīng)典化,與讀者對詩歌的評價密切相關,這也是研究詩歌接受史的重要一環(huán)。目前,唐代對王昌齡詩歌的評價方面資料較少,且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即對王昌齡詩歌整體詩風的評價、對其詩名與官位不相符的評價、對其在唐代文學地位的評價。這些評價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大多偏向于對王昌齡整體詩風的評判,而較少有對其具體篇目的賞析。二是這些評價分散在散文、小說中,且較多涉及對王昌齡個人遭遇和品性的論述。雖然唐代對王昌齡詩歌評價的資料不太豐富,但也能讓我們從中窺見當時人對其詩歌的接受程度。

      在對王昌齡整體詩風的評價方面,殷璠的《河岳英靈集》第一次較為全面的評價了王昌齡的詩歌。他從其兼?zhèn)洹帮L骨”與“聲律”的詩學理念出發(fā),贊揚了王昌齡詩歌的“聲峻”,并列舉數(shù)首詩句來突出其詩歌剛勁雄渾的特點,盛贊其詩乃“中興高作”。最后他還對王昌齡詩名遠揚卻屢遭貶謫的人生遭遇加以嘆息,殷璠對王昌齡詩歌風格的總體評價也奠定了后人對其的評論基調。如后世顧陶把王昌齡視為僅次于李杜的大詩人,并盛贊其詩歌“得蘇李劉謝之風骨”、“為清德之所諷覽”。

      在對王昌齡詩名與官位不相符的評價方面,唐人評論最多的便是對他坎坷遭遇的喟嘆。如唐代李肇《唐國史補》(卷下)便直述王昌齡的“位卑而名著”。唐代鄭處誨的《明皇雜錄》也記載過:“王昌齡、……杜甫,雖有文章盛名,皆流落不偶”[8];此外,白居易還記載了一則對王昌齡的側面評價,即他在《滁州刺史鄭公墓志銘》中寫道“公(鄭朗)尤善五言詩,與王昌齡、王之渙、崔國輔輩聯(lián)唱迭和,名動一時。”[9]從以上都可反映出王昌齡在當時詩壇上享有盛名,因此后世的人們才會對其懷才不遇、坎坷漂泊的一生作出同情的寄語,也側面表示了后世文人對王昌齡詩歌成就的一種承認。

      在對王昌齡唐代文學史地位的評價方面,評論者多將其與盛唐時期的李白、杜甫比肩。如晚唐的張祜在《敘詩》中有言:“江寧王昌齡,名貴人可垂。波瀾到李杜,碧海東彌彌?!盵10]他將王昌齡與李杜等名家并列,可見其對王昌齡詩歌的肯定。司空圖在《與王駕評詩》中也寫道:“沈、宋始興之后,杰出于江寧,宏肆于李、杜,極矣?!盵11]在這里,司空圖很明確地指出作為年輩較長的王昌齡在盛唐詩歌上的地位,是引領一代詩風,并比肩李杜的大詩人。值得注意的是,張祜和司空圖都是晚唐時代的人,在這時期,詩壇上已經(jīng)不再追求盛唐時期盛行的雄健詩風,但兩人卻都能不囿于時代的限制而看到王昌齡詩歌獨特的價值,可見王詩中的審美價值與經(jīng)典名篇不會因為詩壇風氣的變化而被人遺忘。

      唐代對王昌齡評論的兩個主要特色也值得我們注意,一是其評論側重于對王昌齡整體詩風的品評,而少有對他具體某一篇目或某一經(jīng)典傳誦名句的賞析。如殷璠對王昌齡詩歌評論為“風骨”、“聲峻”“中興高作”等。二是唐代對王昌齡的評價主要集中在散文、小說中,除了上文提到的《國史補》、《唐詩類選序》、白居易《滁州刺史鄭公墓志銘》外,還有薛用弱《集異記》中記載的王昌齡旗亭畫壁、祈禱神靈誤獻金錯刀的故事,和后世畫家繪制的《琉璃堂墨客圖》。這些側面的補充材料更好地還原了王昌齡在唐代的詩壇地位與社交活動。

      四、王昌齡經(jīng)典名篇對后世的影響

      從以上王昌齡詩歌在當時的影響狀況、唐代選本對其詩歌的選錄情況,以及不同時期讀者對其詩歌的評價這三點,我們可以看到王昌齡詩歌在唐代經(jīng)典化的過程。王昌齡的經(jīng)典詩歌,是那些被歷史篩選出來,具有典范意義,藝術價值較高的作品,其流傳后世的名篇在唐代就已經(jīng)逐漸確立,如《出塞》《長信秋詞》《從軍行》《芙蓉樓送辛漸》等。這些作品自產(chǎn)生初始,便已經(jīng)成為名篇流行于詩壇,其后它們經(jīng)典的地位被一步步抬高,最終成為流傳至今的佳作。王昌齡詩歌經(jīng)典名篇的建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眾多因素綜合起來的結果。艾布拉姆斯將藝術批評分為四個要素來進行分析,即作品、藝術家、世界和欣賞者,這對考察王昌齡詩歌經(jīng)典的建構十分具有啟發(fā)意義。

      就作品作家而言,它們在文學經(jīng)典形成的過程中是相輔相成的。王昌齡在盛唐時巨大的詩學聲望依賴于他創(chuàng)作的經(jīng)典作品,一旦作品寂寞無聞,附在詩人身上的經(jīng)典光環(huán)將黯然無光。經(jīng)典的詩歌作品應該具備豐富的內(nèi)容和較高的藝術價值,王昌齡留下來的經(jīng)典詩歌都是七言絕句。他第一次將廣闊的社會內(nèi)容加入到短小的七絕體裁中,使之達到了無事不可言、無意不可入的境地,并且他還善于從中創(chuàng)作出鮮明生動的形象和深邃幽遠的意境,開創(chuàng)了七絕多樣性的藝術風格。大力創(chuàng)作七言絕句這種體裁并影響后世的詩人,王昌齡可謂是第一人,同時代也僅有李白一人可與之比肩,再往后,已無人能出其右。因此,王昌齡優(yōu)秀的詩歌創(chuàng)作是其詩歌經(jīng)典化建構的基本條件,諸如《芙蓉樓送辛漸》《長信秋詞》《出塞》等七絕作品在當時廣為流傳,便在于這些詩歌自身優(yōu)秀的藝術價值。

      就世界而言,在詩歌經(jīng)典化過程中則是指詩歌賴以生存和傳播的社會環(huán)境。不同的社會有特定的審美思潮和詩壇風格,這些都會對詩歌經(jīng)典的建構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盛唐時期,崇尚剛勁雄健,繼承風骨的古體詩,因此王昌齡的五古受到選家和評論家的一致推舉。但是,隨著近體詩的逐漸成熟與繁榮,王昌齡七絕詩歌的影響力漸漸超過五古,成為流傳后世的經(jīng)典名篇。再如,明代詩壇上盛行文學復古的熱潮,其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寫作風尚,因此在這時期王昌齡的七絕被樹立為典范,并被抬到與李白七絕雙峰對峙的地位,如明代著名的詩論大家胡應麟在《詩藪》中贊嘆王昌齡的七絕為“神品”、“千秋絕調”??梢?,時代文化背景和審美風氣會影響經(jīng)典作品在當時的接受程度。

      就欣賞者而言,這是詩歌經(jīng)典形成的關鍵因素。王昌齡詩歌經(jīng)典的形成其實就是讀者接受的過程。在唐代時,他的《芙蓉樓送辛漸》《長信秋詞》《出塞》就被譜為歌曲,被伶人歌伎們傳唱一時。及至明代,王昌齡的七絕受到極大的重視,有的選本在選錄其詩時,七絕入選的數(shù)量占其入選總數(shù)的7/8,如《唐詩歸》。除此之外,后世對于王昌齡經(jīng)典詩歌的品評也十分多,其中較為重要的是詩壇對王昌齡《出塞》的評價,明楊慎最早將《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推為唐絕壓卷之作,后又有李攀龍明確了此說法,直到清代也一直延續(xù)著對《出塞》七絕之冠的爭論。王昌齡詩歌經(jīng)典化的過程,在后世文人對其的一次次解讀與爭論中不斷鞏固,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在其詩作中不斷獲得新知,找到解讀的新角度,促進其詩歌一直保持旺盛的影響力,并延續(xù)至今。

      結語

      王昌齡詩歌經(jīng)典的構建是由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詩歌本身豐富的內(nèi)容與獨特的藝術形式是其形成經(jīng)典的前提,社會政治文化背景與詩壇風貌是影響其經(jīng)典形成的外部條件,后世讀者的閱讀與批評則是其經(jīng)典形成的關鍵因素。通過梳理唐代各個層面對王昌齡詩歌的接受情況,可以清晰展現(xiàn)其詩歌在唐代詩壇中的發(fā)展變化。王昌齡詩歌以雄健激昂的風骨和活潑明暢的藝術特色一舉奠定了其在唐代詩壇上的重要地位,雖然他的詩歌在中晚唐精工婉麗詩風的沖擊下有過暫時的衰微,但仍舊不能掩蓋其詩歌在審美價值上的光輝,并始終影響著部分文人的創(chuàng)作。王昌齡詩歌在唐代的接受過程只是其詩歌經(jīng)典化走的第一個階段,后世他的七絕被推崇至極高的地位,并成為與李白雙峰對峙、比肩而立的“七絕圣手”。王昌齡的名篇如《出塞》、《長信秋詞》、《從軍行》等也多次被選家選入詩集,并在不斷的流傳中越發(fā)閃現(xiàn)出其耀眼的藝術魅力,成為唐代詩歌中的佼佼者,這正如聞一多所說:“王昌齡的詩,在文學史上值得大書特書”。

      猜你喜歡
      七絕王昌齡詩壇
      Poesía En la frontera
      七絕一首
      中華詩詞(2021年7期)2021-12-31 08:35:04
      [唐]王昌齡詩二首(書法作品)
      出塞①二首(其一)
      關于推薦《當代詩壇百家文庫》入選詩家的啟事
      中華詩詞(2019年1期)2019-11-14 23:33:56
      荷珠亂滾:詩壇重現(xiàn)唐大郎
      中華詩詞(2018年12期)2018-03-25 13:46:36
      積素凝翠(七絕)
      寶藏(2017年11期)2018-01-03 06:45:12
      圣潔(七絕)
      寶藏(2017年11期)2018-01-03 06:45:12
      永恒(七絕)
      寶藏(2017年6期)2017-07-20 10:01:01
      當代詩壇上的空谷之音——讀《空谷幽蘭十四行詩九首》
      邛崃市| 都兰县| 甘泉县| 宜良县| 达日县| 准格尔旗| 福清市| 饶河县| 奉新县| 公安县| 开平市| 衡水市| 宁波市| 曲阜市| 碌曲县| 阿坝| 祥云县| 晴隆县| 百色市| 台湾省| 镇原县| 平昌县| 偃师市| 郧西县| 自治县| 邻水| 晴隆县| 桓仁| 鹤山市| 互助| 大悟县| 长垣县| 龙南县| 阜新| 招远市| 克拉玛依市| 买车| 银川市| 昌黎县| 都江堰市| 南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