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茜
隨著5G技術的出現,技術革命的風潮席卷而來,與此同時,社會公眾的主體意識也有了巨大的覺醒。媒體不再是傳統意義上自上而下的政治權利延伸,更多的是扮演消息的傳遞者、輿論的引導者、輿情的監(jiān)督者。但由于一些媒體不能及時轉變角色,在網絡輿情高度透明化的今天,次生輿情伴隨而生。網絡次生輿情是指在網絡熱點事件之中衍生出新的輿情事件,負面的次生輿情會動搖主流輿論的權威性,致使公眾對媒體的信任缺失,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
2019年10月10日晚6時許,江蘇無錫312國道高架橋發(fā)生坍塌,造成3死2傷。事故調查組初步分析表示,該事件由運輸車輛超載所致。微博認證為無錫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的“無錫發(fā)布”,卻在當晚的7時和8時許分別發(fā)布了執(zhí)行房地產利率新政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yè)遭到歧視的問題,而對312國道錫港路上跨橋“10.10”較大道路交通事故在次日5時許對外作出正式回應。網友戲稱無錫的網宣部門是否被人外包?為何在視頻早已流傳出來,民眾紛紛關心現場傷情、事故原因的時刻,官博卻接連發(fā)布兩條不相關的微博,似有模糊焦點之嫌;又距事發(fā)長達11個小時之久的次日對外作出回應,也有躲避熱點之疑。面對網友的質疑,官博在13日痛批網絡謠言與自媒體,文章雖然發(fā)布不到一個小時,當地主動刪除,但產生的眾怒問題并沒有消失。人民網等權威媒體立即對此事進行了評論。人民網評:輿論為什么對無錫發(fā)“脾氣”?制止謠言傳播本該與及時發(fā)布信息是并行不悖的,在受眾那里,后者甚至要遠遠優(yōu)于前者。謠言止于智者,謠言更加止于公開,唯有讓權威信息跑在小道消息前面,才能有效疏解群眾的焦慮。
作為無錫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無錫發(fā)布承擔的不僅僅是對外信息發(fā)布,更承擔了政府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在全媒體時代下,網友更愿意傾向于網絡大V的意見,對官方媒體的報道不屑一顧,認為官媒報道時間長,模糊新聞熱點話題,有推脫責任之嫌。主流媒體的傳播渠道和信息載體的優(yōu)勢已去,自媒體的盛行和活躍對主流媒體的傳播效果和輿論引導形成了明顯的沖擊和阻礙。
在發(fā)生重大突發(fā)事件時,無錫發(fā)布接連發(fā)布無關新聞,對熱點事件回應時間過長,在面對網友質疑時更是做出了不當回應,不僅未能將輿論向正面方向引導,反而引發(fā)了網友對事件無端的揣測,使得負面次生輿情爆發(fā)。無錫發(fā)布在13日回應的短評中,將網絡輿情的發(fā)酵歸因于是面對重大事故的自嗨,悲情的意味很少,認為網友對于重大事故的關注并沒有足夠的關愛,更多是出于看客心態(tài)。這篇短評雖然發(fā)布不到一個小時就被官博刪除,但還是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網友紛紛發(fā)貼吐槽無錫發(fā)布敢發(fā)敢刪卻不敢認錯的官老爺作風,隨之質疑媒體監(jiān)督大環(huán)境差,權力濫用,認為自媒體還保留一點點監(jiān)督力。網民對待媒體更多的是質疑與審視,而信任在一次又一次的負面次生輿情中消失殆盡。
中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基數國家,龐大的人口基數決定了我們必須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上有著基本一致的觀念,這時候主流媒體對意識形態(tài)領域把控的必要性就一展無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強做大主流輿論,事關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的鞏固”,“主流媒體借助移動傳播,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次生輿情的負面影響沖擊主流媒體的權威性,致使公眾對媒體的信任缺失,勢必會削弱主流輿論的傳播力,不和諧甚至反動言論會趁虛而入,擾亂健康的輿論傳播環(huán)境,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
卡茨、布魯姆勒等人在1974年提出了“使用與滿足”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們開始接觸媒介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后根據媒介接觸的可能性和媒介印象來選擇要接觸的媒介。接觸的結果分為兩種:滿足或未被滿足。無論接觸的結果如何都會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對媒介的印象,作為下次媒介選擇的依據。在重大事故發(fā)生時,公眾由于對信息掌握有限,出于對事件信息的渴望和關注,把目光鎖定在擁有信息發(fā)布權威性的主流媒體上,媒體的逾時不報、模糊焦點,會使網友與媒體之間產生信息逆差,由于信息需求得不到滿足,會引起網友對政府部門和官方媒體的質疑。在無錫高架橋坍塌事件中,本來網友關注的是事件的傷亡情況、原因本身,但無錫發(fā)布官博事后連發(fā)兩條無關微博,在11個小時之后發(fā)布事故信息,認為是自媒體博眼球假慈悲式的祈禱,使得輿情迅速轉向為政府不作為、媒體逃避熱點等各種負面次生議題。
網絡意見領袖是在網絡空間中提供信息,并在極大程度上能左右一部分人意見的群體,他們擁有更高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尤其在公共事件中、在輿論喧嘩中影響格局的變化。如今輿情進入“人人都有麥克風”的2.0時代,意見領袖在網絡輿情的形成和發(fā)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是次生輿情發(fā)酵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此次無錫發(fā)布回應高架橋事件中引發(fā)的次生輿情就跟意見領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原生輿情發(fā)生之時,熱心網友上傳了現場視頻,許多網絡大V、自媒體都在第一時間轉載了視頻并報道最新傷員情況,高架橋坍塌的新聞迅速登上新浪微博熱搜榜,并引起了網友的廣泛討論。作為官方微博的無錫發(fā)布報道遲,發(fā)布無關信息,并認為自媒體是假慈悲博眼球式的同情,呼吁網友要理性關愛重大事故,迅速激起了網絡大V和網友的口誅筆伐。人民網評無錫要做的是改變刻板說教的傳受模式,以平等姿態(tài)與網友對話。網絡傳播中的意見領袖在此次原生輿情發(fā)生時搶占了輿論制高點,首先上傳事故現場視頻并對事故進行發(fā)聲,而后在媒體處理輿情不當的狀況下迅速提出質疑,產生了次生議題并引發(fā)了次生輿情。
沉默螺旋理論前提是假設人都是害怕孤獨的個體,會擔心自己提出不同意見而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tài)。而由于網絡傳播的匿名性、開放性等特點,使得個體更加趨于積極地表達個人觀點。于是,反沉默的螺旋理論應運而生。該理論主要闡明了民眾在網絡空間表達意見時不用過多地去顧慮“意見氣候”形成的壓力,從而尋求價值觀一致。這樣持“一方觀點的少數派”會獲得越來越多認同者,最終在輿論斗爭中實現反轉。在以往,主流媒體象征著政治權利自上而下的延伸,具有不可置疑的權威性,民眾往往在沉默的螺旋理論的作用下,因為害怕異化而使輿論意見高度統一,甚至容易陷入“真理制度”。而現在,互聯網以它即時性、交互性、開放性等的特點,促進了民眾的主體意識覺醒。積極地在公共事件中發(fā)聲,自我表達和自我分享成為社交常態(tài)。此次事件中,在網絡意見領袖的帶領下,網友也紛紛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和觀點,在網上進行討論和質疑,是網絡次生輿論的主力推動軍。
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主流媒體已經很難掌握到突發(fā)事件的第一報道權,很難在報道源頭上掌握輿論導向。因此更應當合理研判輿論動向,順應輿論大方向,合理運用“議程設置”功能,在重大突發(fā)事件的深入報道、連續(xù)報道上多下功夫,在次生輿情出現時抓住輿論引導的主動權,準確把握公眾在次生議題上的訴求,以緩和輿論壓力和社會恐慌帶來的負面影響。
簡單的原生輿情事件通過媒體不規(guī)范報道和網絡意見領袖的輿論引導,必然會發(fā)酵成被公眾輿論廣泛關注的熱點事件。民眾在這一刻更多的是情緒的宣泄,而對事件本身的真相往往并不會得到關注。而網絡次生輿情通常帶來的都是負面影響,民眾對社會現狀過于悲觀,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增加,言論自由是相對的,是建立在維護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團結的基礎上的,網絡并不是法外之地。應建立網絡信息凈化機制,發(fā)揮主流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作用,倡導互聯網行業(yè)自律,及時遏止謠言的傳播。在次生輿情發(fā)酵時,積極主動地向民眾報道事實真相,同時也對不實傳言進行澄清,確保網絡空間信息的凈化,避免次生輿情走向不可挽回的態(tài)勢。
馬克思曾在主持報紙工作的時候對刊物主編說:“您在哲學和神學新聞中心,所以我很希望從您那里聽到一些有關時局的消息。這里固然可以看到時針的運動,但是看不到分針的運動”?!胺轴樢庾R”常常使馬克思主刊的報紙獨占鰲頭,在當代以秒計時的全媒體傳播時代,對時間的高要求自然是不言而喻了。我們要有24小時的發(fā)稿意識,特別是在重大突發(fā)事件發(fā)生之時,要讓主流媒體的話語權搶占制高點,減少與網民的信息逆差,讓真相跑在謠言的前頭,在源頭阻斷次生輿情的出現。
本文意圖尋找原生輿情和次生輿情的鏈接節(jié)點,在節(jié)點處尋找應對次生輿情的應對策略,在原生輿情報道中面對公眾關注熱點不失聲不缺位,及時有效地回應民眾關注點。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政府和主流媒體引導輿情方向,搶占輿論制高點,以權威信息疏導民意;自媒體平臺后臺把關篩選信息謠言,對謠言制造者、再傳播者進行法律規(guī)制,凈化網絡信息機制,多方合力消解次生輿情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