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晏紅緣
第44 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8.54 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61.2%,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8.47 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1%。全媒體時代,網民的數(shù)量與積極性達到空前的高度,對于高校的負面新聞,網民們也持有高度的關注。因此,把握網上輿情是高校治理的重中之重。高校負面新聞包括學術不端、校園欺凌、教師品德敗壞、濫用職權等方面引起的新聞事件。由于全媒體時代帶來的便捷性和開放性,這類事件容易引發(fā)網友們的強烈關注,并且通過互聯(lián)網進行二次傳播與評論,制造了各種話題,加大了輿論的影響與力量,有可能會干擾教學秩序和帶來不良社會風氣。
2019年10月9日北大女生自殺事件成為輿論的焦點,《南方周末》發(fā)布該事件的新聞后,各個網絡平臺紛紛轉載。其中,微博名為“樓幾抗要米袋一”的網友發(fā)表了一篇關于該事件的文章,三天后達到了近30 萬的閱讀量。《中國經營報》在微博發(fā)表的文章閱讀量達到21 萬。除此之外,成千上萬的網民都在微博上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引起了軒然大波。
高校負面新聞總是毫無征兆地出現(xiàn),并且多是由于師生的品德敗壞引發(fā)的新聞事件,不符合大眾心目中高校育德育人的印象,因而備受關注;加上受眾的獵奇心理,導致該類新聞的輿論也具有突發(fā)性。全媒體環(huán)境使得網民之間互相交流的渠道增加,且渠道更加暢通和便捷,一旦出現(xiàn)引人關注的新聞事件,就會成為輿論的焦點。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為網民們的情感宣泄提供了場所,并且得到了快速與廣泛的傳播。因此,近年來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將應對網絡輿情“黃金24 小時”調整為“黃金4 小時”,正是基于網絡輿情傳播速度升級這一現(xiàn)實①。由此可以看出許多輿論包括高校負面新聞輿論具有爆炸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提到,網民大多數(shù)是普通群眾,來自四面八方,各自經歷不同,觀點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門的,不能要求他們對所有問題都看得那么準、說得那么對。
高校負面新聞的特殊性導致新聞發(fā)布后,網民們對新聞當事人的其他相關問題備感興趣。全媒體條件下,輿論的演變獲得了一個廣泛的空間,且輿論場的開放程度高,使得高校負面新聞引發(fā)的輿論又衍生出各種各樣的話題。如翟天臨學術造假事件發(fā)生后,又衍生出網民對其他明星學歷的關注,以及對翟天臨的私生活、翟天臨在綜藝上的各類表現(xiàn)等問題的關注,使得“翟天臨”這三個字每天充斥在受眾的眼前。
由于互聯(lián)網的“去中心化”模式,每個網絡用戶都能成為傳播主體,加之網絡的“泛娛樂化”帶來的過分自由隨意,低級趣味的信息暴增并充斥網絡②。大多數(shù)情況下,網民看不清事實的真相,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并就此做出判斷。這樣容易激化社會矛盾,帶來不良的社會風氣。微博短小精悍的信息文本使得新聞消息總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現(xiàn),這樣一來,人們接收到的信息只是全部事實的某個部分,因此人們容易被眼球效應下的某個具體細節(jié)遮蔽雙眼,在未了解事件全貌的情況下發(fā)表言論③。受眾在不了解事實情況的基礎上在網上肆意傳播信息,會激化社會矛盾并引發(fā)不良的社會風氣,因此加強高校負面新聞的輿論引導迫在眉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抓住時機、把握節(jié)奏、講究策略,從時度效著力,體現(xiàn)時度效要求”。主流媒體應站在群眾的立場上,及時且真實地發(fā)布事實真相,避免別有用心的“大V”通過散布不良信息和虛假信息蒙蔽群眾的雙眼。目前來看,雖然自媒體發(fā)展迅速,但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在群眾的心目一向較高,群眾在紛繁的社會輿論面前渴求通過主流媒體尋求事實的真相。主流媒體切記不可“不發(fā)聲”,應盡量滿足群眾的訴求,他們渴望知道事實的真相并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若主流媒體不進行相應的回應,任憑自媒體發(fā)布不良言論,那么主流媒體將會降低公信力,且必定帶來極大的社會問題。
主流媒體必須在事件發(fā)生的第一時間發(fā)聲。這也是由高校負面新聞輿論的突發(fā)性和爆炸性決定的。及時報道高校負面新聞不僅有利于正確的輿論引導,還帶來了正面的社會效應。這個正面效應指的是給各個高校和其他受眾帶來了警示作用。高校負面新聞突發(fā)時,受眾的情緒受到波動,很容易被自媒體發(fā)出的不實信息所影響。這些自媒體發(fā)出的信息往往會夸大其詞,混淆視聽,從而更加吸引受眾注意。全媒體時代,自媒體給主流媒體帶來了挑戰(zhàn),但同時也帶來了機遇。當這類新聞出現(xiàn)時,新聞工作者就必須立即走入校園調查事實真相,獲得第一手資料并如實報道,謹防一些自媒體發(fā)布的信息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
隨著網絡的發(fā)展,相較于紙媒,受眾更傾向于依賴新媒體。新媒體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碎片化,人們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閱讀碎片化的信息。但是碎片化的閱讀也有很多負面影響,受眾往往只了解新聞事件中的一部分,沒有看清事實真相,很多自媒體甚至會利用“蒙太奇”(原指剪接組合鏡頭以形成完整的影片)的手法拼湊出一個不符合事實的新聞事件。
新興媒體的廣泛應用帶來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長,加劇了后真相時代獲得真實信息的難度④。因此,主流媒體應針對高校負面新聞發(fā)布有始有終的新聞報道,報道應結合實際情況向受眾公開事件的全過程、事件發(fā)生背景、高校對此事的態(tài)度與解決方案,以及一系列與事件相關的問題。報道要做到面面俱到,以免給一些受利益驅使的非主流媒體留下“發(fā)揮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8年8月21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是創(chuàng)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高校負面新聞突發(fā)時,受眾的情緒受到波動,很容易被自媒體發(fā)出的不實信息所影響。這些自媒體發(fā)出的信息往往會夸大其詞,混淆視聽,從而更加吸引受眾注意。全媒體時代,自媒體給主流媒體帶來了挑戰(zhàn),但同時也帶來了機遇,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要加強自身的新聞素養(yǎng)。
增強腳力在高校負面新聞中的體現(xiàn)主要是要“進高?!?,調查與采訪事件中與之相關的人和事時要做到細致嚴謹,對高校中的不良風氣要調查其根源,邁開自己的雙腳進行調研,展開采訪;增強眼力要求新聞工作者具備敏銳的辨別能力,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從細節(jié)入手探尋事實真相并進行分析;增強腦力要求新聞工作者時刻保持清醒,學會思考和學會分析;增強筆力要求新聞工作者要有深厚的語言表達能力,學會運用語言藝術,善于運用自己的表達能力傳播正能量。
注釋:
①佘穎玲.手機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負面輿情應對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8(14):35+37.
②于慧敏,耿步健.從“娛樂至死”到理性回歸:網絡輿論場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提升[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9(06):37-41.
③史楠.微博輿論的現(xiàn)狀分析與引導[J].視聽,2019(11):140-141.
④張國慶.全媒體時代新聞的“后真相”困境與破局[J].視聽,2020(01):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