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源,張素琴,陳盛陽,王武龍,黃劍輝,高文斌*
(1.深圳大學 第三附屬醫(yī)院腫瘤內科,廣東 深圳 518001;2.深圳大學 醫(yī)學部研究生院,廣東 深圳518071;3.深圳大學 第三附屬醫(yī)院藥學部,廣東 深圳 518001;4.內蒙古科技大學 包頭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腫瘤科,內蒙古 包頭 014030;5.浙江大學 麗水醫(yī)院腫瘤內科,浙江 麗水 323000)
惡性漿膜腔積液是惡性腫瘤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嚴重地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并限制其治療措施的實施.腔內積液的局部化療藥物灌注治療是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積液增長,緩解積液相關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鉑類藥物是常用的化療藥物具有良好的抗腫瘤作用,但是,鉑類藥物的骨髓抑制作用也是臨床上需要面對的問題.PEG-rhG-CSF是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的長效制劑,臨床療效滿意,安全性好[1].漿膜腔內灌注化療藥物由于漿膜腔積液的存在,使得鉑類藥物的漿膜通透、藥物清除、代謝等因素均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可能會引發(fā)藥物在體內滯留時間相比靜脈給藥長,是否會導致經(jīng)PEG-rhG-CSF激活后的骨髓造血功能更易受到化療藥物的損傷,本研究采用單臂、多中心臨床試驗觀察惡性漿膜腔內卡鉑化療后48 h給予PEG-rhG-CSF的療效觀察和安全性評價.
收集臨床資料完整的惡性腫瘤合并惡性漿膜腔積液患者126例,男61例,女65例;年齡28~72歲,中位年齡53歲;全部患者中肺癌30例,卵巢癌26例,乳腺癌22例,胃癌20例,結直腸癌12例,原發(fā)性肝癌10例,腎癌4例,原發(fā)灶不明的惡性腫瘤患者2例.全部患者中,合并腹腔積液79例,胸腔積液53例,心包積液8例,同時合并腹腔積液和胸腔積液14例.
患者入組標準:①經(jīng)病理組織學、細胞學確診的惡性腫瘤伴有惡性漿膜腔積液的患者;②年齡18~75歲;③一般身體狀況評分(ECOG)≤2分;④符合化療條件,WBC≥4.0×109,且無出血傾向;⑤心電圖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無明顯心功能障礙;⑥肝功能指標檢查:無肝轉移者ALT、T-BIL、AST均為正常上限的2.5倍以內,有肝轉移者ALT、T-BIL、AST均為正常上限的5倍以內;⑦腎臟功能檢查指標,Cr,BUN均為正常上限的1.25倍以內;⑧治療成員按照“深圳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倫理委員會”要求,自愿簽署“診療告知及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治療前4周曾接受其他毒藥物或者放射治療者;②具有難以控制的感染,尤其是漿膜腔內感染者;③治療前72 h接受過抗菌素治療者,或正在接受抗菌素治療者;④既往曾經(jīng)接受過PEG-rhGCSF治療者;⑤明確診斷具有骨轉移的患者;⑥具有明確未獲得控制的腦轉移患者;⑦有嚴重的心、腎、肝臟等臟器功能障礙的患者或者嚴重慢性疾病的患者;⑧無法配合完成全部診療的患者;⑨預計生存期小于3個月的患者.
全部患者常規(guī)采用漿膜腔穿刺置入“豬尾巴”導管方法實施漿膜腔積液引流術,最大程度的引流漿膜腔積液之后,由導管注入卡鉑注射液,劑量AUC=4,每3周1次.卡鉑灌注后48 h以后,皮下注射PEG-rhG-CSF(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出品,商品名:新瑞白)6 mg.化療后監(jiān)測血常規(guī),觀察以下指標:①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②ANC減少發(fā)生率和持續(xù)時間;③化療藥物應用后到ANC達到最低值的時間;④ANC減少從最低值達到2.0×109以上所需要的時間;⑤血常規(guī)其他指標,如PLT;⑥肝臟功能指標:ALT、T-BIL、AST;⑦腎臟功能指標:Cr,BUN.
抗腫瘤藥物骨髓抑制中性粒細胞減少評價標準采用NCICTCAE v3.0分級標準判定.如出現(xiàn)Ⅲ度及以上不良反應應及時上報研究負責人,做出對應處理.
本研究為單臂臨床實驗,結果以描述性統(tǒng)計為主,定性指標以頻數(shù)、百分率或構成比描述;定量指標以均數(shù)±標準差 ,或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數(shù)描述.
全部患者均順利完成至少一個周期的治療,全部患者共完成治療306周期治療,平均為2.43周期,最多治療5個周期.患者中無因為發(fā)生ANC減少而導致死亡發(fā)生.126例患者完成306周期治療中,發(fā)生Ⅰ~Ⅱ度ANC減少的37例次,發(fā)生率為12.09%,ANC減少持續(xù)時間為1.78±1.12 d,中位時間為2.0 d;發(fā)生Ⅲ~Ⅳ度ANC減少的17例次,發(fā)生率為5.56%,ANC減少持續(xù)時間為2.23±1.95 d,中位時間為2.5 d.
化療藥物應用后到ANC減低達到最低值的時間為9.33±1.49 d;發(fā)生骨髓抑制的患者,ANC減少從最低值達到2.0×109以上所需要的時間為1.68±1.87 d,中位時間為2.0 d;
全部患者中發(fā)生血小板Ⅲ~Ⅳ度骨髓抑制的15例次,發(fā)生率為4.90%;以ALT、T-BIL、AST為肝臟功能評價指標的Ⅲ~Ⅳ度肝臟毒性反應的23例次,發(fā)生率為7.52%;以Cr、BUN為腎臟功能指標的Ⅲ~Ⅳ度腎臟毒性反應的3例次,發(fā)生率為0.98%.
PEG-rhG-CSF是在rhG-CSF的氨基酸序列的N末端共價結合聚乙二醇(PEG)而形成的一種蛋白質.齊魯制藥有限公司的PEG-rhG-CSF(商品名:新瑞白)具有分子量大,藥物穩(wěn)定性強,不易被酶解等優(yōu)點,通過與特異性的細胞表面受體結合,作用于造血干/祖細胞,刺激粒系單核系祖細胞的增殖、分化以及同時激活終末細胞,是防治腫瘤放療、化療所引起的中性粒細胞較少或者缺乏癥的有效藥物.此外,PEG-rhG-CSF主要通過中性粒細胞的胞吞作用清除,與腎小球濾過功能無關,其藥物代謝與患者年齡,肝臟、腎臟功能不相關,尤其適合中晚期患者、合并漿膜腔積液,肝腎功能受損患者的臨床應用[1-2].
PEG-rhG-CSF在臨床應用中,明確提示一般在化療結束后24—48 h給藥,不建議該藥物與放化療同步或者放療過程中使用,也不建議在化療期間使用.其主要原因在于PEG-rhG-CSF激活后的骨髓造血功能更易受到化療藥物的損傷,反而會使得造血功能進一步惡化[3].而合并有惡性漿膜腔積液的患者,在進行局部漿膜腔內卡鉑藥物注射的時候,由于漿膜腔積液的存在,將使得卡鉑的藥物漿膜通透、藥物清除、藥物代謝、藥物在體內滯留時間等因素發(fā)生較大的變化.可能會引發(fā)藥物在體內的滯留時間相對于靜脈給藥更為延長.藥物在大量漿膜腔積液中的游離(腹膜)清除率相對較高,卡鉑腹腔給藥經(jīng)腹膜藥物代謝時,約5 h即可以達到腹腔積液與血漿的藥物濃度趨向平衡,卡鉑以二室開放模型在24 h內可以被清除63%~73%,在48 h內清除代謝98%以上.由此而言,雖然漿膜腔積液會在一定程度上延長藥物在體內的滯留時間,但是,經(jīng)過24—48 h的代謝后,漿膜腔內局部灌注給藥與靜脈給藥的藥物代謝結局是相似的.而卡鉑的相關數(shù)據(jù)明顯優(yōu)于順鉑的代謝,也體現(xiàn)出卡鉑在體內排泄、代謝速度快,體內停留時間短的優(yōu)勢.可見,PEG-rhG-CSF的使用“涉嫌”增加藥源性血液毒性可能的想法也無須過分顧慮[4].
在本文的研究中,腹腔藥物灌注后48 h采用“一級預防”模式進行PEG-rhG-CSF注射,較好的預防ANC減少和缺乏癥的發(fā)生,取得了滿意的治療療效,外周ANC治療后的表現(xiàn)與PEG-rhG-CSF預防靜脈化療結果相當,患者ANC出現(xiàn)的雙峰值時間、峰值程度、ANC低水平狀態(tài)、恢復時間等指標均與既往相關研究相近[2,5-6].未見有相關“藥源性造血功能受損”現(xiàn)象發(fā)生.此外,患者治療中發(fā)生的Ⅲ~Ⅳ度血小板抑制、肝臟毒性反應、腎臟毒性反應發(fā)生率均較低,考慮主要為化療藥物卡鉑所致,與PEG-rhG-CSF關系不大,提示臨床安全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