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理由
雨果曾說:“人類所需要的,是富有啟發(fā)性的養(yǎng)料。而閱讀,則正是這種養(yǎng)料。”讀書,使人不知不覺受到熏陶,臉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朗之氣,談吐也自然高遠不俗。讀書是決心的起點,蹉跎的終點,每日讀書,都是與心靈對話。2019年中考湖北黃岡卷《讀書人是幸福人》、山東菏澤卷《讀書的三種姿勢》,2020年中考廣西貴港卷《讀書萬卷始通神》等,都是關于此類話題的閱讀題。
文本閱讀一
一起做“讀書種子”
向賢彪
①“讀書種子”一詞的“發(fā)明權”,當屬黃庭堅。他在《山谷別集》中說:“四民皆當世業(yè),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讀書種子斷絕,有才氣者出,便名世矣?!?/p>
②做一粒“讀書種子”,讓閱讀成為一種力量,推動文化傳統(tǒng)薪火相傳,可以說正是讀書人的自我期許。從“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淵明,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絕句當朝餐”的楊萬里,無不是“讀書種子”的精彩寫照。讀書滋養(yǎng)美好心靈,可以遇見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謂“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重視學習、重視詩書,千百年來融入中國人的血脈里,成為中國特有的文化稟賦。
③在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讀書種子”。彭德懷帶兵打仗“橫刀立馬”,平時卻非常注重抓學習,而且還經(jīng)常督促身邊工作人員養(yǎng)成讀書習慣。他常用呂蒙“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勵大家,樂于把自己收藏的書拿出來共享。為了檢查大家是否認真讀過了,他用飯粒把書中的頁碼粘起來,如果發(fā)現(xiàn)有人讀書做樣子,沒有把粘飯粒的書頁打開,他就會提出嚴厲的批評。在彭德懷的關心督促下,在他身邊工作的同志都養(yǎng)成了讀書習慣,以至于終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愛書癖,手指今馀把筆痕?!敝参锓N子是有形的,延續(xù)繁衍,生生不息;讀書種子則是一種無形的東西,不知不覺中變化氣質(zhì)、增長才干,在承接弘揚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正因為這樣,文明薪火不斷發(fā)揚光大。黃庭堅所處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讀書種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國學大師陳寅恪所說的,“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做一?!白x書種子”,靜下心來讀一點書、做一點學問,因為其中有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承襲,對高雅生活的追求,對時代潮流的引領。今天我們提倡有質(zhì)量有分量的閱讀,注重閱讀率的同時更加重視“閱讀力”,正需要像“讀書種子”一樣癡迷于對知識學問的追求之中。
⑤“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毖芯恐参锓N子的鐘揚不拘泥于書本知識,在科學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認為無法種植紅樹林的上海灘涂中栽種成功。鐘揚的故事向我們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識的力量,更有實踐的力量、創(chuàng)新的力量,賦予“讀書種子”以新內(nèi)涵。世人常常說,“知識就是力量”,但知識必須與實踐結合,使之變成能力或本領之后,才能產(chǎn)生力量?!白x書種子”與實踐“沃土”的緊密結合,必能孕育壯苗,結出碩果。
⑥閱讀是一種超越世俗的力量。今天我們提倡多讀書、讀好書,并不是為了滿足“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功利心,緩解“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緊張感。讀書足以怡情,足以長才。少一點對物欲的追求,多一點對知識的渴求;少一點無謂的應酬,多擠一點時間讀書;少一點人云亦云的跟風,多一點獨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達到嶄新高度,活出不一樣的精彩自我。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
訓練
1.請仔細閱讀全文,寫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對第②段畫線句作簡要賞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請結合文章內(nèi)容作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簡要概括第⑤段所闡述的主要觀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結尾一段在表達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閱讀二
“云時代”當有“云閱讀”
白龍
①打開電子書閱讀器,海量圖書一鍵下載;掃一掃二維碼,手機自動朗讀繪本;戴上增強現(xiàn)實眼鏡,書中的古代戰(zhàn)場和將士如在眼前……5G時代的數(shù)字閱讀,能助人實現(xiàn)“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不久前,一項調(diào)查顯示,2018年我國數(shù)字閱讀產(chǎn)品數(shù)量大幅提升,手機閱讀、平板電腦閱讀等數(shù)字化閱讀方式日趨普及。
②身處移動互聯(lián)時代,已經(jīng)很少有人認為,只有讀紙質(zhì)書才叫閱讀。如果說閱讀的意義在于引導我們進入精神世界,感受古今作家的筆端雍容,那么毫無疑問,科技發(fā)展拓寬了閱讀世界的入口。幼時讀詩,不懂什么是“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5G時代可以用聲音圖像為詩句作注;青年讀史,不解為何“上黨從來天下脊”,通過3D電子地圖,中國古代歷史地理得以立體呈現(xiàn)……這些,都應該歸功于科技的進步,使我們能夠更加真切地感知書中乾坤的博大之美。
③“云時代”的“云閱讀”,將世代滄桑、萬千人物裝在指掌之間,更有利于涵養(yǎng)當代人含弘光大的精神氣象。的確,“云時代”是一個時間碎片化的時代,捧讀一本書幾乎成了“古典式”的閱讀。但從“一卷在手”到“一屏萬卷”、從讀書到“聽書”的改變,“云時代”帶來的方便快捷,也讓我們隨時隨地都能享受閱讀的樂趣。同時,也只有閱讀,才能像黏合劑一樣,完成精神世界的“碎片整理”。面對海量信息和快速節(jié)奏,在閱讀中沉潛往復、滋養(yǎng)心靈、開闊境界,能讓人更有底氣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更加理性地在紛紜萬狀中激濁揚清、明辨是非。閱讀的絲線,拾掇起日常生活的斷章,將我們頭腦中的奇思妙想編織成華美的思想畫卷。
④不論是數(shù)字閱讀還是傳統(tǒng)閱讀,其中不變的,是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對中國人來說,典籍中蘊藏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地圖,我們按圖索驥,就能觸摸到前人的精神足印。同一本書,唐人讀過,清人讀過,我們也讀過。就像亙古的月光,籠罩過王昌齡詩中的龍城飛將,也陪伴過馬致遠筆下的天涯旅人?!缎绿茣穼懤蠲茉谠L友途中把《漢書》掛在牛角上,“行且讀”;北宋詩人蘇舜欽以《漢書》佐酒,讀至妙處,“滿飲一大白”。知曉了這些,今天我們捧讀《漢書》時,無論是通過紙墨還是電子屏幕,都能在觸動心靈的一刻,思接千載,感受到光照過古人思想天空的那一輪明月。
⑤對青少年來說,我們?nèi)匀灰珜Ф嘧x紙質(zhì)書。這不僅是為了保護視力,也不僅是為了養(yǎng)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專注力,更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和紙墨書香的親近感。中國人有“敬惜字紙”的傳統(tǒng),5G時代的到來,或許拓寬了“字紙”的概念,但對于孩子來說,氤氳于紙墨之間的書香、彌漫在字里行間的文氣、跳躍在掌心指間的觸感,共同營造出一方帶著暖光的精神角落。中國古人讀書,講究體會氣象、意蘊、神態(tài)、風骨,這些可意會不可言傳之物,往往隱藏在書卷和書香中。民族的文化血脈,正是在這一縷書香中得以傳承。
⑥“云時代”的到來,使閱讀以多種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令人隨時隨地都能走進“數(shù)字書房”。用好“云書房”,在信息時代拓寬精神世界的入口,我們就能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守護好人文之光。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
訓練
1.第①段告訴我們的主要信息是什么?(15字以內(nèi))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畫線句中的“這些”具體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青少年來說,我們?yōu)槭裁慈匀灰珜Ф嘧x紙質(zhì)書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傳鵬/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