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軍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102249)
習近平總書記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五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黨和人民事業(yè)發(fā)展到什么階段,黨的建設就要推進到什么階段。這是加強黨的建設必須把握的基本規(guī)律?!盵1]黨的十九大報告則首次明確提出“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2]的重要命題。那么,應如何理解“黨的政治建設”的內涵?黨的政治建設的歷史脈絡如何?
新時代黨的各項建設必須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tǒng)領”。[2]這就決定了只有搞清楚黨的政治建設的內涵,弄清楚黨的政治建設與黨的組織建設、黨的思想建設、黨的制度建設等其他諸項建設的異同,才能真正實現(xiàn)“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tǒng)領”的目標。
馬克思主義認為,與一定時期的經濟基礎相對應,政治屬于上層建筑的范圍,是社會各種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特定行為以及由此結成的特定關系。政治既然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就必然會隨著社會歷史進程而發(fā)展演變。從而,人們對“政治”的認識也同樣有一個日益多樣、逐漸深化的過程。關于政治的實質及其內涵,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試以當前我國高等學校中較為流行的政治學教科書為例:王浦劬主編的《政治學基礎》認為,政治是在特定社會經濟關系及其所表現(xiàn)的利益關系基礎上,社會成員通過社會公共權力確認和保障其權利并實現(xiàn)其利益的一種社會關系。[3]王惠巖主編的《政治學原理》認為,政治是階級社會中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筑,是經濟的集中表現(xiàn),是以政治權力為核心展開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總和。[4]楊光斌主編的《政治學導論》認為,政治就是人們圍繞公共權力而展開的活動以及政府運用公共權力而進行資源的權威性分配的過程。[5]正因為這一概念指涉眾多、牽連復雜,因此,要想給政治下一個眾所公認的準確定義,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關于政治的定義中,都不約而同地涉及幾個共同的核心概念:作為政治活動“主體”的人或人的集合體,作為政治活動“目的”的利益關系、政治理想及其表現(xiàn)形式,作為政治“運行過程”的組織形式及其運行狀態(tài),以及存在于政治主體之間、存在于政治目的中、存在于政治運行過程中始終的“政治權力”。因此,可以概括地說,所謂的政治,就是以權力為手段的特定的主體為了特定利益而進行的活動,它由政治主體、政治目的和政治運行三大部分構成,而權力關系貫徹“政治”全過程。
事實上,在中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或者經典文獻中,“政治”一詞都包含著作為政治主體的階級、階層、政府、政黨以及大量的個體政治參與者,包含著作為政治目的的利益關系、政治立場、政治綱領等,包含著作為政治運行的組織形式、政治意識、政治規(guī)矩、政治行為等,而“政治權力”則貫徹和滲透在上述的一切政治主體、政治目的和政治運行過程之中。如,在列寧“一個階級如果不從政治上正確地看問題,就不能維持它的統(tǒng)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產任務”[6]中,“階級”一詞是政治的主體,“統(tǒng)治”是一種政治運行過程,“生產任務”則是某種利益形式即政治目的,而“權力關系”則作為手段自始至終貫穿其間。再如,鄧小平“我這里說的政治,是國內外階級斗爭的大局,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現(xiàn)實斗爭中的根本利害”[7]中,“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一詞是政治主體,“現(xiàn)實斗爭”是一種政治運行,“根本利害”則是某種利益形式即政治目的。顯然,“政治權力”同樣體現(xiàn)在這一論斷的字里行間。
所謂的“政治建設”,主要應是指某些政治主體主動開展的、一切有助于增強自身所屬陣營的政治目的、有利于自身政治運行的活動。這里的“某些政治主體”,可以是階層、階級、政黨等政治團體,也可以是政治領袖、政治精英乃至一般民眾等個體政治參與者;“建設”包含著積極的、某種體系性的努力,所以當然是政治主體有意識的、明確的、主動的行為;這些行為的后果,一般來講,必然有助于本政治陣營中政治意識的明確、政治立場的堅定、政治行為的規(guī)范、政治運行的科學,并最終有助于政治目的的實現(xiàn)。
政黨作為現(xiàn)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政治組織,是由社會中一定階級或階層的積極分子,為了實現(xiàn)某種政治目的而有計劃地組織起來的。政治性是政黨的第一位的屬性。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和最大多數(shù)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就是中共主動開展的、一切有助于增強中國工人階級和最大多數(shù)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活動的總稱。
關于黨的政治建設,近年來有學者嘗試著對其內涵進行探索。如中共中央黨校張榮臣教授認為,“黨的政治建設是指無產階級政黨為保證其在政治上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實現(xiàn)既定的政治目標,而進行的政治上的一系列政治方面的建設,歷來是黨的建設的根本問題”。[8]中共中央黨校張曉燕教授則從黨的政治建設的目的角度,推論出黨的政治建設的內涵、外延和構成要素。[9]這些關于黨的政治建設內涵的探討,都很敏銳地注意到了“黨的政治建設”的主體、建設目的、建設的運行過程等黨的政治建設的基本要素,有助于我們對此概念進一步深入思考和探析。但是其中要么是復雜含混、擴大內涵,要么是同語反復、循環(huán)論證,無法真正厘清什么是黨的政治建設。
結合之前本文對“政治建設”和“黨的建設”兩個概念的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建設,可以進一步概括為:中國共產黨及其各級組織機構乃至黨員個體主動開展的,一切有助于增強黨員和人民群眾實現(xiàn)根本利益、實現(xiàn)共產主義理想的政治組織改造、政治意識養(yǎng)成、政治過程推動等政治運行的行為。
在此定義中,黨的政治建設的“主體”,不僅包括“黨”這一最高組織形式,而且包括了各級黨的組織,包括了黨的領袖、黨的干部、普通黨員等眾多主體形式;黨的政治建設的“目的”,就是通過在黨的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意識等方面的引導,努力實現(xiàn)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產主義的共同政治理想,以及現(xiàn)階段黨的基本綱領、基本路線;黨的政治建設的“運行過程”,則體現(xiàn)在完善黨的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形式、建設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tài),以及政治規(guī)矩政治紀律的遵循、政治過程的科學化民主化,等等。因此,黨的政治建設就大體上可以分為黨的政治主體建設、黨的政治目的建設、黨的政治運行建設三大有機組成部分。
考察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黨的歷史,我們黨在加強自身政治建設方面可以劃分為三個不同的時期,即,以解決中國人民“站起來”為主要任務的新民主主義時期,以解決中國人民“富起來”為主要任務的新中國建設和改革新時期,以解決中國人民“強起來”為主要任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危亡之際誕生,在求亡圖存的斗爭中節(jié)節(jié)勝利,領導中華民族“站起來”的階段。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本身就是先進的中國人在擺脫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雙重政治壓迫、追求自身政治解放進程中日益實現(xiàn)政治自覺的產物。自黨誕生后,也以對人民的政治動員作為直接任務,通過宣傳國家意識、民族意識、階級意識等,推動廣大民眾的政治參與熱情。而在我們黨的內部,更是自始強調要從政治上打造一個堅強的黨。
早在1929 年古田會議前后,毛澤東同志就強調,加強黨的建設,“主要是教育黨員使黨員的思想和黨內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學化”,“ 每個同志都政治化實際化,黨的戰(zhàn)斗力就強大起來了”。[10]這一階段,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政治組織成立之始,就不斷從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加強自身建設。其中在加強黨的政治建設領域,日益從自身主體建設、黨的政治目的建設和黨的政治運行體制規(guī)律建設三大方面,不斷明確、不斷強化。其具體體現(xiàn)是:在黨的政治主體建設上,黨的政治領袖選拔和培養(yǎng)不斷完善,終于形成了穩(wěn)定的第一代領導核心;短短二十年時間造就出千千萬萬黨的核心骨干力量和完善的黨的各級組織機構;黨的隊伍迅速壯大,從初創(chuàng)時期的50 多人擴展到1949年的448 萬多名黨員和千千萬萬黨的追隨者。在黨的政治目的建設上,黨在最短的時間里明確了自己的無產階級性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治立場,確立了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政治理想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系列政治綱領和政治路線。在黨的政治運行建設上,黨確立了民主集中制的運行機制,明確了黨對軍隊的政治領導,增強了全黨上下的政治意識與政治紀律。
正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全黨高度“注意政治”的“政治化”努力,使中國共產黨及其廣大黨員和追隨者明確了自己的政治身份、政治任務、政治目標,將自己明確地跟中國其他一切政治力量進行了明確的區(qū)隔,使黨領導的、為人民大眾奪取政治權力為核心的事業(yè)順利發(fā)展。結果,“黨的戰(zhàn)斗力就強大起來了”,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致力于經濟、社會建設、解決人民群眾溫飽需要,實現(xiàn)中國人民“富起來”的階段。新中國成立以后,繁重的經濟建設任務擺在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面前。作為社會主義事業(yè)領導核心的中國共產黨如何調動黨內外、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毛澤東等領導人認為,要靠我們黨“講政治”來實現(xiàn)。
早在1960 年毛澤東同志在談到蘇聯(lián)《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就認為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必須要“講政治”。之后,1975 年,鄧小平同志在一次講話中,批駁了“體育沒有政治,不能講政治”的錯誤觀點,認為體育事業(yè)也必須講政治;后來他進一步把“講政治”認定為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優(yōu)勢,說,“到什么時候都得講政治”。這一階段黨在自身政治建設上的主要成就是:在黨的政治主體建設上,力圖并成功建立起黨的領袖任期制和退休制,努力推動黨的各級干部尤其是高級干部年輕化、專業(yè)化、知識化、革命化,推動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真正樹立并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并力圖解決黨的各級干部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執(zhí)政過程中的“本領恐慌”問題;在黨的政治目的建設上,突出了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進程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7]這一重大政治判斷的理論和實踐指導地位,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和基本路線,并在世界性的政治風波中團結、依靠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抵御了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進襲,堅持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黨的政治運行建設上,在借鑒歷史經驗教訓基礎上,根據黨和國家事業(yè)的需要正確處理了民主與集中的關系,制定了全黨全國人民必須堅持的四項基本原則,完善了黨的政治規(guī)矩和政治紀律,成功開展了“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教育、黨的先進性建設、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反腐敗建設等黨內斗爭。
這一階段,我們黨通過“講政治”,讓全黨和全國人民都能樹立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現(xiàn)代化建設是最大的政治”的思想,通過“講政治”,實現(xiàn)全國一盤棋,培育全體黨員和人民群眾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理順黨和政府執(zhí)政權力的運行,確保了黨領導的改 革開放重大政策的推動和執(zhí)行,實現(xiàn)了中國人民由“站起來”到“富起來”的重大轉變。
這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際,全面加強黨的領導,領導中國人民從“富起來”逐步走向“強起來”的歷史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qū)、各種社會利益關系錯綜復雜、黨內反腐敗斗爭極為艱巨的形勢,毅然把樹立黨的政治規(guī)矩、政治紀律為突破口,推動反腐敗斗爭深入發(fā)展,黨的政治生態(tài)不斷好轉。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深化了黨在國家生活中的地位,以黨的文件的形式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黨的政治建設”的概念,并予以高度重視,強調“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決定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全黨必須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 。[2]
新時代以來,黨在自身政治建設上的主要成就,在黨的政治主體建設上,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強調在國家生活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核心領導地位,強化黨的領袖的領導權威,加強“四個意識”、實現(xiàn)“兩個維護”,加強對黨的高級干部“關鍵少數(shù)”的制度管理;在黨的政治目的建設上,全面加強對全體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堅定正確的政治意識和政治立場,明確了黨在新時代的政治路線和政治綱領;在黨的政治運行建設上,堅定反對黨內腐敗現(xiàn)象和權力濫用問題,加強了對黨員高級干部權力運行的監(jiān)督制約,初步建立起更具有操作性的政治規(guī)矩和政治紀律,努力構建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tài)和政治文化氛圍,等等。
黨的政治建設理念的提出,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建思想的重大突破。它意味著我們黨在經歷了自身建設“政治化”、“講政治”之后,實現(xiàn)了新的飛躍,明確揭示了無產階級政黨的本質屬性,更加深刻認識到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對于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發(fā)揮,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本質特征的重要意義。它必將對推動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y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