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古代的漢王、漢中王與漢中

      2020-02-25 04:31:17
      關(guān)鍵詞:劉嘉漢王漢中

      孫 啟 祥

      (漢中市檔案館, 陜西 漢中 723000)

      “漢中開漢業(yè)”。自公元前206年劉邦受封漢王、駐蹕南鄭,隨后北出三秦,奠定漢家四百年基業(yè)后,中國歷史上涌現(xiàn)了若干漢王、漢中王。這些王爵擁有者,有的像劉邦一樣,是巴蜀、漢中之地的實際統(tǒng)治者;有的 “名副其實”,只是漢中一地之王,享受這里的俸祿;有的名為漢王,卻與巴蜀、漢中這塊古老的“漢”地沒有多大關(guān)系。但是,“漢”之徽號畢竟來源于巴山漢水。所以,明代之前的漢王、漢中王,一般都與漢中有直接或間接的關(guān)系。他們或躍身崛起于漢中,或建功立業(yè)于漢中,或享用租賦于漢中,或借“漢”之王號而安身立命,被記入正史,在中國歷史、在漢中大地上留下了一些印記。

      一、 漢王劉邦及“帝業(yè)所興,不封藩王”

      秦朝滅亡后,軍事實力最強的西楚霸王項羽封沛公劉邦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1]316,這是歷史上第二次在漢中土地上建立諸侯國,第一次是夏王朝把自己的姒姓后裔封于褒,建立褒國于今漢中市西北。褒國跨越夏商周三代,存續(xù)了大約1000年,在周平王東遷后的政治角逐中被滅。劉邦的漢國與褒國沒有關(guān)系,但其都城南鄭(今陜西漢中漢臺區(qū))距褒國城很近,都在漢中盆地的中心地帶。劉邦封于漢中,對后世影響巨大。

      劉邦雖名為“漢王”,但其封地卻因巴、蜀而起。史載,當初楚懷王曾與伐秦的各路將領(lǐng)約定:“先入定關(guān)中者王之?!盵1]356劉邦先入關(guān)中,秦王子嬰投降,項羽使人詢問懷王,懷王答復(fù)仍然按照約定行事,即應(yīng)封劉邦為關(guān)中之王。但項羽倚仗將多士眾,借口“巴、蜀亦關(guān)中地也”,違約封劉邦為漢王,其內(nèi)心的想法是“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1]316,欲置劉邦于死地。不過,項羽此時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聽信了叔父項伯的建議,將關(guān)中與巴蜀之間的過渡地帶漢中也封給了劉邦,為劉邦隨后進兵關(guān)中、逐鹿中原提供了有利條件。設(shè)使劉邦“當初僅稱王巴、蜀,而漢中屬于雍王或塞王,不單他統(tǒng)一王朝的建立遙遙無期,偏安一隅、老死蜀中,甚或被章邯、司馬欣消滅都有可能”[2]。因此,劉邦封王雖因巴、蜀而起,但他再度崛起憑借的地理優(yōu)勢則是漢中。

      《華陽國志·漢中志》記載,劉邦建立漢王朝后,對于發(fā)跡之地漢中甚為看重,以自己信任的陘城(今河北無極)人田叔為漢中郡守,“叔既饋以軍餉,又致名材立宮室,帝嘉之。后為魯相。然以帝業(yè)所興,不封藩王”[3]108。怎么理解“帝業(yè)所興,不封藩王”,一般認為指漢王故國(包括漢中、巴、蜀三郡)不封諸侯,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妒酚洝じ咦婀Τ己钫吣瓯怼分校爸胶钣糊X”[1]906赫然在列。此“汁方”,過去一直認為即西漢的什方縣東漢的什邡縣(今屬四川),漢代屬廣漢郡(1)酈道元《水經(jīng)注·江水》:“(洛水)徑什邡縣,漢高帝六年封雍齒為侯國……”;見王國維《水經(jīng)注?!肪砣虾H嗣癯霭嫔?,1984年5月,第1047-1048頁。司馬貞《史記索隱》:“什邡,縣名,屬廣漢”;見司馬遷撰,司馬貞索隱《史記》卷一八,中華書局,1982年11月,第906頁。。 前些年馬孟龍先生考證,“雍齒之汁防侯國當在今山東省單縣、金鄉(xiāng)縣一帶”[4],觀點很新穎,但推測和間接證據(jù)多,缺乏直接證據(jù)。還是應(yīng)遵從什方之說。除了雍齒之汁方侯,《華陽國志》中還有劉邦將閬中(今屬四川)人范目“徙封閬中慈鳧鄉(xiāng)侯”[3]37之說,閬中慈鳧鄉(xiāng)亦為蜀地。因此,漢王故國不封諸侯不能成立?!稘h中志》為《華陽國志》之卷二,“帝業(yè)所興,不封藩王”之說不記在卷一《巴志》之巴、蜀、漢中總述中,而出現(xiàn)在卷二中,說明它只針對漢中而言。任乃強先生曰:“此乘上文‘立宮室’言之。謂南鄭城內(nèi)雖立宮室,不建藩封。非謂蜀、巴、漢無封國也?!盵5]即“帝業(yè)所興,不封藩王”指不在南鄭、漢中再建立藩邸。否則,不單封汁方侯、慈鳧鄉(xiāng)侯成為歷史疑案,后來包括劉備稱漢中王在內(nèi)的許多歷史問題都難以解釋。

      二、 漢中王劉備及其統(tǒng)轄區(qū)域

      時光流到400年后的東漢末建安二十四年(219),左將軍、益州牧劉備率眾經(jīng)過一年多的鏖戰(zhàn),從丞相、魏王曹操手中奪得漢中,并稱漢中王,邁出了與曹魏、孫吳鼎力的關(guān)鍵一步。劉備自許要繼承高皇、光武二祖之業(yè),興復(fù)漢室,這個目標有幾分可能成為現(xiàn)實且不論,但劉備王號、王國區(qū)域的確定確也與劉邦有關(guān),而且他們的稱號及形成的一些制度還影響到后世。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劉備在漢中郡沔陽縣(今陜西勉縣東)設(shè)壇場,自立為漢中王。在群下上漢獻帝表和劉備上漢獻帝言中,以曹操專權(quán)、荼毒社稷之危害為切入點,以周公輔佐成王、劉章剪除諸呂這類宗室大臣復(fù)興王朝的事例為依據(jù),極言應(yīng)該像漢高祖“割裂疆土,尊王子弟”那樣,封劉備為王,以“糾合同盟,掃滅兇逆”,除元惡,定乾坤。這與一年后漢中王太傅許靖聯(lián)名軍師將軍諸葛亮等勸劉備即帝位時,盛贊漢高祖、漢光武的功業(yè),讓劉備擔當“以纂二祖,紹嗣昭穆”之大任,其理論依據(jù)和道路選擇是一致的,即扶漢高祖所立大廈于傾覆,循漢高祖興起之路,光復(fù)高祖、光武之事業(yè)。

      許靖等勸進時說:“夫漢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國號也。大王(指劉備)襲先帝軌跡,亦興于漢中也?!盵6]888這是一條堂而皇之的理由。但是也正因如此,劉備不能不有所忌憚,即不能越劉邦之軌而行事。劉邦當初為“漢王”,他就不能再稱漢王,而叫“漢中王”,后來唐代不再封唐王,以回避李淵稱帝前為唐王;宋代不再有人任殿前都檢點,以回避趙匡胤“黃袍加身”前的職務(wù),與此異曲同工。漢代以漢中為“帝業(yè)所興,不封藩王”之地,所以劉備盡管在漢中郡之沔陽稱漢中王,卻只能“還治成都”,在成都建立王宮,這除了那里是其大本營外,主要還是顧及南鄭圣地只能針對劉邦,其后裔不宜在此再建藩邸。至于他的王國轄區(qū),包括漢中(治南鄭)、巴(治江州,今重慶市)、蜀(治成都,今屬四川)、廣漢(治雒,今四川廣漢市北)、犍為(治武陽,今四川彭山縣東),也大體即漢王劉邦漢中、巴、蜀郡的范圍。(2)廣漢郡為高祖六年(前201)分蜀郡而立,犍為郡為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分蜀郡和并新開辟的夜郎國之地而立。

      三、 劉備的王國為什么不包括荊州

      在《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表》中,申明漢中王劉備“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所署置以漢初諸侯王故典”[6]885,這使后世產(chǎn)生了一個疑問:當時劉備實際據(jù)有的還有荊州之江南四郡和南郡之大部分,這五郡為什么不在“漢中國”內(nèi)?對于這個問題,現(xiàn)代學(xué)者做了各種解釋,或認為劉備重益州輕荊州,有意放棄;或認為劉備擔心激怒爭奪荊州的孫權(quán),想緩和矛盾;或認為漢中王集團有意讓關(guān)羽身處險境,以絕后患。這些說法,表面上有點道理,但皆非問題實質(zhì)。如果說劉備重益州輕荊州,無異于否定作為國是的“隆中對策”,他又何必在關(guān)羽敗亡后率大軍親自東征,以致軍敗身殞;孫權(quán)時刻覬覦荊州有目共睹,荊州在不在漢中王國范圍內(nèi)矛盾都不可避免;至于有意置關(guān)羽于險地而不顧,借孫權(quán)之手消滅之,這無異于劉備自毀長城(3)郭允蹈《蜀鑒》卷二:“關(guān)云長以萬人之敵臥護荊州,昭烈君臣以為長城……”,巴蜀書社(影印),1984年12月,第94頁。,又言劉備對待關(guān)羽,表面上“恩若兄弟”,實則“假手于吳人,以隕關(guān)羽之命”,[7]以消除自己死后繼位者難以駕馭之隱患,這實屬后人之妄測,沒有史實依據(jù)。劉備和關(guān)羽年齡相當,劉備不可能認定他先關(guān)羽而亡。給漢帝上表,關(guān)羽名列其中,如果“漢中國”不包括荊州屬于不正常現(xiàn)象,難道關(guān)羽不會提出異議。這表明漢中王國不含荊州是慎重的正常的。

      人們對漢中王國不包括荊州地域之所以存在疑慮,緣于混淆了“漢中王劉備”和后來“漢皇帝劉備”的區(qū)別,認為劉備稱漢中王時應(yīng)該像稱帝時一樣,其控制范圍均應(yīng)在王國行政區(qū)域內(nèi)。這是錯誤觀點?!皾h中王”只是當時還存在的漢王朝里的一個諸侯王,劉備名義上還是漢獻帝之臣,是漢王朝的大司馬,因而稱王時不能不遵守成規(guī),有所顧忌。

      劉備仿“漢初諸侯王”行事,而漢初劉邦在消滅異姓王,大建同姓王國時,諸侯王所領(lǐng)“大者或五六郡”[1]802,當時最大的齊國,也只有七郡,而最小的梁國,僅有二郡,且無跨越二州之諸侯王。東漢光武帝以后,王國封地已經(jīng)很小。東漢末,盡管“尺土一民,皆非漢有”,但各路軍閥都自命為漢室之臣,打出的旗號幾乎都是“興復(fù)漢室”。建安年間,曹操幾乎控制了整個北方,且“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其魏國名義上也只有冀州一州之河?xùn)|、河內(nèi)、魏等十郡。在此情況下,劉備如果跨益、荊二州之十郡稱漢中王,豈非表面上“跋扈”程度過曹操而無不及,這是劉備絕對不會做的蠢事。所以,劉備以益州五郡而稱王,并自認漢王朝的大司馬,這樣形式上他和董督荊州事、漢壽亭侯關(guān)羽就成了兩個具有獨立性的軍事實體的代表,他們還都是漢獻帝之臣。當然,這并不妨礙關(guān)羽還是漢中王之臣,就像曹操帳下許多人具有魏國之臣和漢朝之臣雙重身份一樣。劉備為漢中王之后,拜關(guān)羽為前將軍,并假節(jié)鉞。關(guān)羽既為劉備守護荊州,也為漢帝抗擊曹操,所以他在隨后獨立發(fā)起襄陽之戰(zhàn)就成為名正言順之事。

      四、 漢代的另一位漢中王

      在劉備稱漢中王之前約200年,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一位漢中王,這就是西漢末年更始帝劉玄所封的漢中王劉嘉。

      劉玄是在推翻王莽政權(quán)的農(nóng)民起義浪潮中被平林、新市農(nóng)民軍擁立為皇帝的。劉玄為漢室宗親,這位過渡時期的皇帝不善于也不樂于治理天下,但在封賞宗室、功臣方面卻毫不吝嗇。劉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于更始二年(24)初被封為漢中王、扶威大將軍的。大概因為屬農(nóng)民起義建立的政權(quán),且處于兵荒馬亂中,禮義退居其次,劉玄使劉嘉率數(shù)十萬眾持節(jié)就國,且“都于南鄭”[8]568,應(yīng)該說有違南鄭“帝業(yè)所興,不封藩王”之祖訓(xùn)。

      不過,漢中王劉嘉稟賦較好。一則“性仁厚”[8]567“素謹善”[8]568,待人友善,做事沉穩(wěn);二則善作戰(zhàn);三則識大體。劉嘉先前曾在南陽境內(nèi)擊潰筑陽(今湖北谷城縣北)人延岑的武裝,使延岑投降。待他受封為漢中王,延岑又反叛,圍攻南鄭,劉嘉無奈敗走,使南鄭隨后落入據(jù)蜀郡稱帝的公孫述之手。劉嘉收聚散卒,任用柱功侯李寶為漢中王相,先后與延岑在武都(今甘肅西和縣南)、大散關(guān)(今陜西寶雞市西南)激戰(zhàn),最后在陳倉(今陜西寶雞市東)將延岑擊潰;同時,劉嘉還大破鄧王廖湛所率的18萬赤眉軍,手刃廖湛。盡管戰(zhàn)敗了延岑、廖湛,但劉嘉丟失了南鄭,退守云陽(今陜西淳化縣西北)。此時,劉玄已被赤眉軍殺害,劉秀大軍已自南陽西進,部屬勸劉嘉觀望等待。而當劉秀遣太中大夫來歙前往規(guī)勸時,劉嘉審時度勢,毅然歸順劉秀,于建武三年(27)到洛陽,從劉秀征伐,后出任千乘郡太守,受封為順陽侯,蔭及子孫。

      五、 兩晉南北朝時的漢王

      從漢王劉邦,經(jīng)漢中王劉嘉,到漢中王劉備,漢中成了著名的分封王國之地。兩晉南北朝時,漢中成為南北政權(quán)爭奪之地,歸屬屢變。南朝的宋、齊、梁和北朝的魏不曾在漢中封王,晉、成漢、北周曾封漢王于漢中。

      晉之王國多以郡而置。太康十年(289),武帝司馬炎大封宗室,皇孫司馬迪被封為漢王,漢中郡更名“漢國”。司馬迪本為淮南王司馬允之子,兒時過繼給始平王司馬裕為嗣,是時改封?;莸塾揽翟?300),發(fā)生“八王之亂”,司馬允舉兵討伐篡位的趙王司馬倫,兵敗被殺,漢王司馬迪受牽連伏誅。次年,惠帝復(fù)立皇侄司馬固為漢王,后又改封其為濟南王,但漢國之稱一直延續(xù)至懷帝永嘉初年。此后,流民起事,氐族楊氏、賨人李氏攻掠,漢中成為各方爭奪的地方。自晉愍帝建興二年(314)起,漢中屬于賨人李特、李雄建立的大成政權(quán)。

      成玉衡二十四年(東晉咸和九年,334),以陰謀奪取帝位的成主李期為籠絡(luò)人心,加大將軍、建寧王李壽大都督,徙封漢王,食梁州五郡,領(lǐng)梁州刺史。漢興元年(338),漢王李壽廢李期,自稱皇帝,以自己的王號改國號為“漢”,史稱“成漢”、“漢(成)”或“成李”。李壽成了繼劉邦之后第二個以漢王而登上皇位之人,也是第三個因漢中之地為王而成為皇帝之人。

      李壽為成漢第一位君主李雄之堂兄弟,其父李驤助李雄之父李特開創(chuàng)了成漢基業(yè)。李雄傳位于侄李班,遺詔“素貴重,有威名”的李壽輔政,但李壽未能阻止李雄之子李越、李期奪位。李期即帝位后,驕虐日甚,濫殺無辜,人心惶恐,身為漢王的李壽在巴西處士龔壯、妹夫任調(diào)幫助下,自涪(今四川綿陽市東)攻入成都,殺死李期的親信大臣,廢李期為縣公;沒有聽從龔壯等“降階一等(指稱成都王,任益州牧,稱藩于晉),而子孫無窮,永保福祚”的規(guī)勸,溺于“可數(shù)年天子”[9]3044之誘惑,做了四年多皇帝,無所建樹。其子李勢繼位后,不恤國事,刑罰苛濫,于晉永和三年(347)被安西將軍桓溫滅國。李壽雖做過漢王,但他除食采梁州外,與漢中直接關(guān)系不大,徒有漢王之名而已。

      距李壽受封漢王二百多年后,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在南北朝混亂局面即將結(jié)束前夜,另一位漢王出現(xiàn)了,他就是周武帝的次子、先前的漢國公宇文贊。宇文贊屬拓跋氏,是漢中歷史上繼李壽之后又一位“少數(shù)民族”漢王。宇文贊雖然被封漢國公、漢王,但他的生平與漢中基本沒有關(guān)系,他早年做過益州刺史,梁州(漢中)曾經(jīng)屬于益州(治成都),這是他的爵位與經(jīng)歷之間僅有的一點微弱聯(lián)系。漢王宇文贊在朝中先后任柱國、上柱國、右大丞相、太師等高官,但“外示尊崇,實無綜理”[9]207。武帝的太子宇文赟胸?zé)o大志,品行惡劣,武帝很不滿意,作為次子的宇文贊本來有繼承皇位的可能,但因其“不才”[9]713,使宇文赟仍然得以繼位,從而斷送了武帝的事業(yè),宇文贊隨后也被篡位的隋文帝殺害,漢國也被撤銷。

      六、 隋唐北宋時的漢王、漢中王

      隋、唐、北宋三代,都有漢王或漢中王之封。隋代,文帝子楊諒為漢王;唐代,高祖子李元昌、李元慶,太宗子李恪、李貞曾為漢王,玄宗侄李瑀為漢中王;宋代,太宗子趙元佐、徽宗子趙椿都曾被追封為漢王。

      楊諒于開皇元年(581)被立為漢王,后任雍州牧、右衛(wèi)大將軍,隋文帝死后舉兵謀反,被廢為庶人。李元昌原為魯王,累遷梁州都督,后徙封漢王。元昌有勇力,善騎射,后與太子承乾相結(jié),承乾事敗,元昌賜死,國除。李元慶先于元昌于武德六年(623)受封漢王,八年(625)改封陳王,后又改封道王,故史家以道王稱。李恪亦善騎射,且具文武才,其母為隋煬帝之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11]3566。始為長沙王,旋進封漢王,貞觀二年(628)徙為蜀王,又改吳王。高宗時拜司空、梁州都督。后因房遺愛之禍而被誅,追封郁林王。李貞原封漢王,后徙原,又封越,故史稱越王。趙元佐為宋太宗長子,生前曾為楚王、興元牧(4)興元即漢中,系宋因唐制而設(shè)之府。,死后追封齊王,改魏王[12]8693,徽宗時,又改魏王為漢王。子允升襲爵漢王[12]8695。趙椿于正和二年(1112)五月受封慶國公,次年閏四月即死去,其漢王系追封。上述人物除李元昌外,楊諒、李恪、李貞、趙允升、趙椿雖有漢王之爵,與漢中并未發(fā)生直接關(guān)系,就連趙元佐的興元牧,也未到任,他們只有此官爵、歷史有此記載而已。只有漢中王李瑀生平還可圈可點。

      李瑀的父親李憲與玄宗李隆基為異母兄弟,皆睿宗李旦之子。李憲因堅辭太子,深得玄宗敬重,死后被追謚為“讓皇帝”。史載,李瑀“有才望,偉儀表”[13]363,始封隴西郡公。安史之亂爆發(fā)后,玄宗于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奔至河池(今陜西鳳縣東北),知蜀土豐稔,甲兵全盛,十分高興,遂決定循褒谷出漢中,并封賞隨行大臣,進封李瑀為漢中王,拜山南西道防御使,以前華州刺史魏犀為梁州長史,體現(xiàn)了對李瑀等的信任。肅宗乾元初,李瑀以特進試太常卿,送寧國公主至回紇,充冊立使。后以言忤肅宗,貶蓬州長史,當因其受玄宗器重之故。是時,詩圣杜甫寓居蜀中,兩人曾幾次在梓州(今四川三臺)相見,交誼甚契,之后杜甫陸續(xù)寫了多首詩記錄和回憶他們自京城始即建立的友誼,杜甫還把李瑀的漢中王與漢王劉邦聯(lián)系起來,戲稱李瑀為“西漢親王子”,自己是“成都老客星”[14]937。李瑀頗知音律,能分清笛音臥吹與立吹,明辨“琵聲”與“琶聲”,亦能詩,這也是他與杜甫交往的基礎(chǔ)。

      七、 一位有實無名的“漢中王”

      上述十多位形式和名位不同的漢王,除劉邦、劉備外,無論是對于歷史,還是對于漢中,都沒有產(chǎn)生多大影響,反而是一位沒有王爵,只有口碑的“漢中王”,對歷史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使?jié)h中人士不能忘懷。他就是東漢末五斗米道教主張魯。

      張魯為沛國豐(今屬江蘇)人,原為益州牧劉焉麾下之督義司馬。劉焉有割據(jù)之志,遂遣張魯與在漢中的五斗米道創(chuàng)始人張修聯(lián)合,攻殺了漢中太守,占據(jù)了漢中。隨后,張魯又殺死張修,奪其部眾,托言其祖張陵、其父張衡為五斗米道創(chuàng)立、傳播人,自己繼承父、祖之業(yè),以弘揚五斗米道為己任。[15]由于五斗米道能救人之急,且教義簡便,引人向善,不重懲罰,得到民眾的普遍歡迎,四方之貧困農(nóng)民、流散軍人、無業(yè)游民紛紛涌向漢中,加入該教,使?jié)h中一時出現(xiàn)了“人口滋盛,戶出十萬,財富土沃”的興盛局面。

      張魯羽翼豐滿,即脫離劉焉,并武力阻止朝廷使臣與漢中、巴蜀的聯(lián)系,形成了政教合一的獨立政權(quán)。此時,有人詭稱從田地中發(fā)現(xiàn)了玉印,這是古人所謂稱王稱帝的“天意”顯現(xiàn),后來劉備稱帝就與關(guān)羽供獻從漢水中發(fā)現(xiàn)的天子玉璽有關(guān)。因此,有人趁機勸張魯稱王。但是,張魯聽從功曹閻圃的勸諫:“今承制署置,勢足斬斷,不煩于王。愿且不稱,勿為禍先”[6]264,認為已經(jīng)有獨立行使權(quán)力之實,不需要為一虛名首先招來禍患。這樣,從建安五年(200)起,張魯雄據(jù)巴郡、漢中二十多年,盡管屬分裂勢力,卻也保證了一方相對安寧。

      建安二十年(215),魏公曹操率十萬之眾征討張魯,在陽平關(guān)(今陜西勉縣西)打垮了張魯?shù)牡挚龟犖?,張魯逃往巴中。臨行前,有人勸他燒毀南鄭倉庫的糧物,張魯再一次做出了理智的決定,他認為“寶貨倉庫,國家之有”,遂封藏而去。這在那個時代,是難得的高尚選擇,它不光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維護,也間接減輕了百姓負擔,使人民受益。后來,張魯出降曹操,官拜鎮(zhèn)南將軍,封閬中侯。

      曹操離開南鄭時,將漢中數(shù)萬戶人口遷至關(guān)中,后來又徙八萬余口至洛、鄴(今河南、河北地帶),形式上瓦解了張魯?shù)膭萘?,卻產(chǎn)生了一個預(yù)想不到的結(jié)果,這就是大量信奉五斗米道的人將其教義傳到了北方,直接促成了后來“天師道”“正一道”的形成。而在五斗米道的故鄉(xiāng),張魯之影響更是綿延不絕。唐人修《隋書》,感嘆漢中之人“崇重道教,猶有張魯之風(fēng)焉”[16]829!明清的地方志中,依然有漢中人“崇敬鬼神”“信鬼不信醫(yī)”之記載,一些五斗米道習(xí)俗至今猶存。而在人們的口碑,甚至一些文史材料中,仍以張魯并未接受的“漢中王”或“漢寧王”(當時漢中郡更名漢寧)來介紹他,張魯成了無冕之“漢中王”。

      八、 封建制度與漢王、漢中王

      《魏武故事》載有丞相曹操分析漢末形勢的一段話:“設(shè)使國家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盵6]33確實如此,在曹操生前,袁術(shù)稱帝,身死名裂;宋建在偏遠的枹罕(今甘肅臨夏)稱王,也被曹操剿滅;只有劉備“向他學(xué)習(xí)”,裂土稱王。從漢王劉邦,漢中王劉嘉、劉備而后,漢中類似于春秋戰(zhàn)國時的宋、齊、梁、楚等地,成為封王之地。自西晉至北宋封漢王、漢中王,就與此類制度和慣性有關(guān)。

      中國古代的分封制經(jīng)歷了西周“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秦代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等歷史演變。漢初總結(jié)經(jīng)驗和教訓(xùn),認為廢除分封制是秦朝速亡的原因之一,于是郡縣制與分封制并用。但漢代的分封制又有分封異姓諸侯王、分封同姓諸侯王、“推恩”分封、增加諸侯王數(shù)量而減低其封地和權(quán)力等階段及過程。漢初的諸侯國王不光占地廣大,而且還可以大體對應(yīng)中央設(shè)立官職。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后,諸侯王國的封地因被分割而大大縮小,一些政治制度也有所改變,但相對于隋唐以后,漢代特別是西漢的諸侯王,還是“名正言順”得多。就連亂世中的漢中王劉嘉,還可以設(shè)置官吏,“以(李)寶為相”[8]568。秦末劉邦受封為漢王,是改朝換代之際由實力強大的西楚霸王項羽硬性“分配”的;漢末曹操獲封魏王、劉備自立為漢中王,是亂世中的反?,F(xiàn)象,他們的王爵,都是靠政治、軍事實力獲取的,且都是稱帝的前奏。劉邦、劉備雖名漢王、漢中王,但王國范圍廣至巴蜀,后來各朝各代的漢王、漢中王則望塵莫及。無論是漢代的漢中王劉嘉,還是晉代以后的各個漢王、漢中王,都是因宗室或皇子而為王,沒有劉邦、劉備那樣的經(jīng)歷和實力。晉初,“雖有封國,而王公皆在京都”,后來雖然“詔徙諸王公歸國”[17]2147,但歸國情況參差不一,年幼的、皇帝倚重的,往往不可能歸國。隋代以后,諸侯王更只是虛封,并無實土,當然也不享有治民之權(quán),漢王、漢中王爵號,只代表他們當時的地位。

      “漢王”“漢中王”之名號,雖都因漢中而起,且如前文所述,第一位漢王(劉邦)和第二位漢中王(劉備)其王國區(qū)域甚至基本相同,但在歷史長河中,這兩個王號的實質(zhì)卻顯示出很大的不同:漢王之名號延續(xù)時間長,受封人多,但與漢中之關(guān)系漸行漸遠;漢中王之名號延續(xù)時間短,獲封者寡,始終與漢中之地有直接關(guān)系。從現(xiàn)存史料看,歷史上只有劉嘉、劉備、李瑀三人有漢中王之號,從劉嘉受封的更始二年(24),到李瑀離世的唐肅宗朝后期(5)李瑀卒年史無明載?!缎绿茣と谥T子·李瑀》載,肅宗乾元初,李瑀以特進、太常卿送寧國公主至回紇,后,“肅宗詔收群臣馬助戰(zhàn),瑀與魏少游等持不可。帝怒,貶蓬州刺史。薨,贈太子太師?!崩瞵r應(yīng)卒于乾元、上元之間(759-761)。,漢中王號維持了700多年。在三位漢中王中,劉備登王位于漢中、“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且不說,劉嘉“都于南鄭”、李瑀“加銀青光祿大夫、漢中郡太守”[13]363,其爵位都與漢中直接相聯(lián),只不過劉嘉的王國范圍應(yīng)包括整個漢中郡,即今天的陜西漢中、安康兩市的地域,李瑀為虛封,僅按實封戶數(shù)在漢中境內(nèi)享受租稅而已。

      漢王情況就復(fù)雜一些。在北宋封漢王之后,南宋時未見有漢王之封。入明,太祖、成祖有子孫為“漢王”者。明太祖第十四子朱楧于洪武十一年(1378)封王,成祖第二子朱高煦于永樂二年(1404)封漢王。清代宗室的爵位有親王、郡王、貝勒等名稱,“漢王”“漢中王”之爵號遂消逝。如此,從公元前206年劉邦獲封漢王,到最后一位漢王朱高煦,漢王爵號跨越了1600多年。其間的十多位漢王,其王國區(qū)域及與漢中的關(guān)系差異極大。漢王劉邦稱雄于漢中、巴蜀廣大的區(qū)域內(nèi);西晉以郡為國,司馬迪、司馬固的“漢國”亦即漢中郡范圍;成主李期加封的漢王李壽,其食邑“梁州五郡”(漢中、梓潼、廣漢、巴西、宕渠),大體相當于今陜西漢中和四川東北部地區(qū),王國范圍小于劉邦而大于西晉的漢國。漢王李壽的職責(zé)為“知北事”[3]669(主管北方事務(wù)),但李壽既不駐成漢北方的漢中郡,也不駐當時梁州的治所晉壽(今四川廣元市南),而屯于靠近成都的涪縣,這為他后來攻殺李期提供了地理之便。周振鶴先生論曰:“自隋代以后,已永遠取消了封建制,皇子只是虛封,并無實土?!盵18]56而且在多數(shù)情況下,王爵與官職分離。所以隋、唐、北宋的幾位漢王,大多未與漢中發(fā)生直接聯(lián)系,但從他們中有的人曾“任雍州牧”(《周禮·夏官·職方氏》以梁州合于雍州,漢中屬之)、“遷梁州都督”“拜梁州都督”“為興元牧”等經(jīng)歷分析,這一時期的漢王爵位與此前的漢王、與漢中之地還是有關(guān)聯(lián)的。明代則大異。朱楧封漢王,但王國不明,后改封肅王,藩邸在甘州(今甘肅張掖);朱高煦封漢王,“國云南”(王國在云南境),高煦不接受,后改封青州(今屬山東),仍不就國,最后的封地為樂安州(今山東惠民)[19]3616-3717,顯示明代的“漢王”已不像北宋之前的漢王那樣,與早期的巴漢之地有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明神宗封其子朱常浩于漢中,但稱瑞王,說明漢王封號與漢中已脫離關(guān)系。

      漢王劉邦、漢中王劉備和無冕之“漢中王”張魯,對漢中乃至中國歷史都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劉邦君臣在漢中興修水利、修筑城池之史事?lián)渌访噪x,固然難以肯定,也難以否定,但大漢王朝四百年中漢中“異人并挺”“冠蓋相繼”確是事實,鄧公、張騫、李固的事跡和精神,一直激勵著后人。劉備稱漢中王進而稱帝,給歷史樹立了一個以弱小勝強大、靠頑強建基業(yè)的標桿,后來的滅蜀魏將鐘會、賨人首領(lǐng)李特等,都有效仿劉備之意;劉備為漢中選擇了一位優(yōu)秀的太守魏延,既保障了蜀漢北疆幾十年的安全,也使?jié)h中人民度過了幾十年安定的生活;而魏延的無罪受戮,為后世留下了深深的惋惜,也為歷史留下了探討功臣命運的素材。而張魯不務(wù)虛名、冷靜理智的行事風(fēng)格,值得軍事強人們深思。被張魯發(fā)揚光大的五斗米道教義,更成為漢中巴蜀一帶民眾歷久不減的精神慰藉。連他那生平模糊的女兒,也成了漢中人祭祀的神祗。晉代以后的漢王、漢中王,其生平跟王國往往沒有關(guān)系,最多按實封戶數(shù)享受租稅,因而不可能對王國的政治、文化、社會產(chǎn)生影響,就連成漢時以漢王而登上皇位的李壽亦如此。他們的功罪,已成為歷史陳跡,逐漸被人們淡忘。這真應(yīng)了當今的一句時髦話,“功名利祿乃過眼煙云,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猜你喜歡
      劉嘉漢王漢中
      多科目訓(xùn)練見招拆招練硬功
      險象環(huán)生,見招拆招練硬功
      互黑互愛,王勵勤的麻辣婚姻
      漢中之戰(zhàn)(續(xù))
      漢中為王(二)
      漢中情
      臘節(jié)
      漢中仙毫
      陜西畫報(2016年1期)2016-12-01 05:35:27
      移動互聯(lián)新探索
      準確 高效
      永川市| 龙海市| 民权县| 东平县| 徐水县| 甘德县| 桦川县| 和政县| 瑞金市| 阿克苏市| 兴化市| 玉树县| 鸡泽县| 冷水江市| 嘉义县| 德兴市| 芒康县| 嫩江县| 龙山县| 临澧县| 连平县| 久治县| 呼图壁县| 克东县| 岑溪市| 阳东县| 新密市| 玉林市| 南京市| 鱼台县| 澄江县| 沙湾县| 五华县| 卢氏县| 仁寿县| 张家界市| 法库县| 尉犁县| 东兴市| 中阳县| 车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