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蓉,王晶晶,楊鵬飛,王亞茹
患者,女性,40 歲。因停經(jīng)37 d 下腹墜痛5 d,陰道流血12 h 收入院。入院后查體:一般情況尚可,尿妊娠實驗13 618 mIU/mL 外院彩超檢查顯示子宮肌瘤、子宮內膜增厚。入院后復查彩超:宮內早早孕、子宮肌瘤。入院后根據(jù)病史、查體、輔助檢查,行診斷性刮宮,刮出物送病檢。病理檢查結果提示:分泌期子宮內膜,可見胎盤形成并滋養(yǎng)層組織,符合妊娠改變。出院前復查彩超顯示:子宮底前壁可見大小約25 mm×17 mm 的稍強回聲團,考慮子宮肌瘤。復查血HCG:8 216 mIU/mL,患者出院?;颊咴俅我颉安蝗鳟a(chǎn)、清宮術后8 d,下腹痛1 d”收入院。入院查體:體溫36.5 ℃,脈搏65 次/min,呼吸20 次/min,血壓84/53 mmHg,發(fā)育正常,營養(yǎng)良好,神志清楚,痛苦面容。入院診斷腹痛原因待查:①急性盆腔炎,②異位妊娠,③黃體破裂。住院后行腔內彩超檢查顯示:右附件區(qū)可見大小約73 mm×49 mm 的不均質回聲,子宮后壁肌層內可見2 個低回聲,較大14 mm×9 mm,子宮直腸窩可見55 mm×14 mm 液性暗區(qū),左側髂窩見46 mm×32 mm 液性暗區(qū),右側髂窩53 mm×35 mm 液性暗區(qū)。入院后完善相關輔助檢查,在麻醉下行腹腔鏡下子宮底部漿膜下妊娠切除術+子宮肌瘤剝除術+MTX 宮底注射術,術后抗炎對癥治療。術中宮底部見直徑2 cm 凸起,可見絨毛組織,活動性出血,盆腔有暗紅色血液及血凝塊約2 500 mL,術中切除組織送病檢。病理檢查結果提示:①送檢組織為胎盤絨毛及滋養(yǎng)層細胞組織,符合妊娠改變;②子宮平滑肌瘤。患者術后恢復好,彩超檢查子宮附件未見異常。
子宮肌壁間妊娠(IMP)是一種罕見的異位妊娠,是指受精卵在子宮肌層內著床、生長、發(fā)育,四周被肌層組織包圍,與宮腔及輸卵管不通,子宮肌壁間妊娠約占異位妊娠的1%,發(fā)生率約為1/30 000[1],而宮內孕合并肌壁間妊娠則更為罕見[2]。
IMP 病因尚無定論,大多數(shù)患者有妊娠史或宮腔內操作史,盆腔手術史,及盆腔炎病史,受精卵可通過受損的子宮內膜種植到肌壁間,亦可由輸卵管傘端游離出后,在盆腔內游走,種植在子宮漿膜的缺陷處而植入子宮肌層內[3]。此外,子宮腺肌病,輔助生殖技術的各因素均與IMP 的發(fā)病有關。本文報道病例,術中探查可見妊娠囊位于子宮底部,該患者曾于2014 年行腹腔鏡下子宮腺肌瘤剝除術,因此推測該患者IMP 的發(fā)生與腔鏡下肌瘤剝除手術造成子宮漿膜層損傷有關,值得注意的是子宮肌瘤剝除術作為一種常規(guī)手術方式[4],尤其是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目前在臨床應用廣泛,術中電凝止血及鏡下縫合技術不完善易增加IMP 的風險。因此,臨床醫(yī)生應重視此類患者手術方式的選擇及手術縫合技術的完善。
IMP 的患者均為生育年齡婦女,可有停經(jīng),不規(guī)則陰道流血,腹痛,血HCG 升高,彩超檢查提示子宮肌層內不均質回聲,有些患者開始診斷為宮內孕而行多次清宮不成功,也可合并宮內妊娠。本文患者下腹墜痛5 d,陰道流血半天,入院診斷為宮內早孕、子宮肌瘤,行診斷性刮宮,病理提示:符合妊娠改變,出院前復查血HCG 值8 216 mlU/ml;清宮術后8 天,患者下腹痛再次入院,行腹腔鏡下子宮底部漿膜下妊娠切除術+子宮肌瘤剝除術+MTX 宮底注射術,術后復查血HCG 基本正常,患者術后恢復好,彩超復查子宮附件:未見異常。本病如不及時診斷治療,可導致子宮破裂,臨床表現(xiàn)與輸卵管妊娠破裂時的急性內出血相似,但更兇險。
子宮肌壁間妊娠的處理,可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行手術治療或藥物治療或聯(lián)合治療。手術治療的原則:①切除妊娠病灶,修補子宮[5];②若子宮壁破損嚴重需做子宮切除術,手術方式可選擇開腹式或腹腔鏡下切除術,肌壁間妊娠常用的放療藥物為甲氨蝶呤(MIX),可全身或局部子宮肌層內,甚至孕囊內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