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洪飛,邢曉云
(東阿縣人民醫(yī)院,山東 聊城 252200)
冠心病心絞痛屬于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發(fā)病群體為老年人,主要病因是心肌激烈、短暫性缺氧和缺血,如果患者在患病后未得到及時治療,一旦再次發(fā)病便可能會導致惡性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這會增加患者的猝死概率,危及到患者生命。尤其是年齡較高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這是因為年齡的增加會弱化人體的機能,進而增加病情的危險程度,因此在發(fā)病時會出現(xiàn)會更加危急的臨床癥狀,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會進一步降低。因此,醫(yī)護人員針對高齡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需要科學選擇治療方式,做到對患者的針對性治療,在緩解患者臨床癥狀的同時,確?;颊叩纳踩9诿}介入治療屬于目前臨床醫(yī)學中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最為常見的方式,旨在通過心導管技術來改善患者閉塞血管、狹窄血管的情況,進而改善心肌血流灌注,起到緩解患者臨床癥狀的作用。為此,本文選擇在2018年到我院治療的高齡冠心病心絞痛患者50例,分析冠脈介入治療高齡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效果。
本文選擇在2018年到我院治療的高齡冠心病心絞痛患者50例,應用雙盲實驗發(fā)分為甲組和乙組,各自25例患者。甲組中,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齡72.32±3.24歲,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13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12例;乙組中,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齡72.62±3.28歲,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13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12例。
甲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治療,乙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治療和冠脈介入治療,具體如下。
1.2.1 常規(guī)治療
常規(guī)治療指的是保守藥物治療,具體有阿司匹林、鈣通道阻滯劑治療,應用劑量如下:阿司匹林0.1 g/d、波立維75 mg/d、立普妥20 mg/d,進行肝素輔助治療,并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選擇血管轉換酶抑制劑治療。同時,對患者的飲食進行控制,為患者提供富含維生素的清淡食物。
1.2.2 冠脈介入治療
選擇在患者發(fā)病1~5天內進行冠脈介入手術,以心電圖影像為依據(jù),確定患者缺血位置,并結合冠狀動脈造影影像,確定患者的血管病變位置,對患者病變血管進行經皮冠狀動脈內形成術,隨后置入支架[1]。如果剩余的血管狹窄部位在10%之內,并且向血流為TIMI3級,表示手術成功。
選擇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觀察指標。治療有效率統(tǒng)計中,痊愈表示患者心絞痛發(fā)病頻率降低超過80%,有效表示患者心絞痛發(fā)病頻率降低50~80%,無效患者心絞痛發(fā)病頻率降低未超過50%。
本次統(tǒng)計學處理使用SPSS 19.2.0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取x2檢驗法,計量資料以±s表示。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乙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6.00%(痊愈患者15例60.00%;有效患者9例36.00%;無效患者1例4.00%),甲組患者為76.00%(痊愈患者7例28.00%;有效患者12例48.00%;無效患者6例24.00%),乙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高于甲組患者,卡方值為5.3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乙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2.00%(心律失?;颊?例4.00%;心力衰竭患者0例0.00%;惡心嘔吐患者2例8.00%),甲組患者為36.00%(心律失?;颊?例8%;心力衰竭患者2例8%;惡心嘔吐患者4例20%),乙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甲組患者,x2為6.3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冠心病為發(fā)病率較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冠心病心絞痛主要和患者的不良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相關,這會導致患者的血脂水平較高,血脂在冠狀動脈內凝結成斑塊,便會堵塞冠狀動脈,進而導致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從而引發(fā)心絞痛。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在逐漸加劇,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人數(shù)也在增多,
冠心病的臨床治療已經有多年的發(fā)展歷史,臨床治療主要以改善患者心肌血
流灌注情況為主,目前應用頻率最高的治療方式是內科聯(lián)合外科治療,內科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如抗血栓藥物、阿司匹林(能夠起到解熱鎮(zhèn)痛、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氯吡格雷、硝酸甘油(能夠起到舒張血管平滑肌、擴張血管的作用)、他汀類藥物(能夠起到降低血脂、抑制血管斑塊形成的作用)、硝酸酯類血管擴張藥物、β-受體阻滯劑等,并結合患者臨床癥狀靈活配伍。但是藥物治療方式主要效果是緩解患者的心絞痛癥狀,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但是并不能起到根本治療效果,徹底消除臨床致病因素,這表示患者仍需要接受手術治療,此為外科治療方式。同時,藥物治療冠心病心絞痛還存在見效減慢、不良反應較多、患者存在耐藥性等問題,因此臨床治療效果也不是十分顯著。冠心病心絞痛外科治療方式目前最為常見的為冠狀動脈搭橋術、經皮冠狀動脈介入,相比較來講,冠狀動脈搭橋術的遠期通暢率較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遠期生活質量,但是這種手術需要應用全身麻醉方式,需要進行氣管插管,手術時間較長,手術難度較高,禁忌證較多,對患者耐受性邀請較高,對于年齡較大的患者存在極高的手術風險,因此不是最佳的手術治療方式,也難以廣泛應用在高齡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臨床治療中。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治療技術和方式開始被應用在冠心病心絞痛臨床治療中,這在極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預后效果,同時提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冠脈介入治療針對高齡冠心病心絞痛能夠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主要通過在患者病變血管位置處放置支架來改善患者心肌供血狀況、血運通道、缺氧狀況、機體缺血狀況,因此這種治療方式能夠徹底消除臨床致病因素,這不但能夠降低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還能夠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此外,冠脈介入治療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較小,患者不會感受到過多的疼痛和不適感,采用局部麻醉方式,手術風險較低,術后恢復時間較短,這在一定程度上會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減少患者的住院費用,因此更加適合應用在年齡較大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臨床治療中[2]。
總之,相比較傳統(tǒng)的藥物治療方式,冠脈介入治療治療效果較好,具體表現(xiàn)是患者的心肌缺血癥狀改善更加明顯、生活質量更高、生存率更高、心血管危險事件發(fā)生率更低、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心絞痛發(fā)病頻率較低、手術風險較低等。本次實驗中,乙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高于甲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甲組患者,表示冠脈介入治療高齡冠心病心絞痛,能夠提高治療效果,減少患者的不良反應,適合被廣泛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