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軍
在信息時代,“互聯(lián)網+”“智能+”等信息應用的多維度拓展不僅催生了新的應用場景、新業(yè)態(tài),也給現(xiàn)有的諸多行業(yè)帶來了新思維、新模式。就高等教育來說,基于“互聯(lián)網+”“智能+”的教育信息化正在引發(fā)教育全過程的深刻變革,改變著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及教育資源的配置。當下,信息技術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助力,兩者融合創(chuàng)新的體現(xiàn)就是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蓬勃興起。微課作為混合式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必將激發(fā)出更多的教學活力,帶來更高的教學效率。在公安院校,刑法課程作為專業(yè)基礎課,是法學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分支,不僅具有很強的理論性,還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在法律知識的學習中居于重要地位。不過,刑法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面臨知識點多、教學時間相對較少、忙于趕進度、教學模式單一等問題。在近年來的刑法課程教學實踐中,筆者日益感到基于微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將為上述難題的破解以及課程教學質效的提升提供積極可靠的幫助。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教育教學模式的變革提供了無限可能。當下,教育教學改革的新嘗試主要有慕課、微課、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其中關于“微課”的準確含義及其與慕課、翻轉課堂等的關系,卻多有爭議,莫衷一是。作為分析研究問題的前提,我們首先需要對相關概念加以厘清。
“慕課”系英文縮寫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音譯,意為“大型在線開放課程”?!胺D課堂”是指教師制作教學微視頻,學生在課前觀看微視頻中教師對知識點的講解,課堂上則通過師生之間或同學之間的互動將知識內化,在課后學生可利用微視頻進行復習鞏固?!盎旌鲜浇虒W”則是指在“互聯(lián)網+”時代,基于移動通信設備的支持,網絡學習環(huán)境與課堂學習有機結合,在線課程與課堂教學從相互依附、支撐、促進向著一體化方向發(fā)展。對以上概念的理解一般爭議不大,存在較大爭議的是“微課”的概念。
有學者將“微課”概念分為三類。其一指微視頻,即“以流媒體形式展示的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①夏冬生等:《微課、慕課和翻轉課堂的特性及其相互關聯(lián)性的探究》 ,《黑龍江教育》2019年第4 期。其二指微型課程,即“基于學科知識點而構建、生成的新型網絡課程資源。它以“微視頻”為核心,包含與教學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練習”“微課件”“微反思”及“微點評”等支持性和擴展性資源,從而形成一個半結構化、網頁化、開放性、情景化的資源動態(tài)生成與交互教學應用環(huán)境”②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fā)展》 ,《中小學信息技術》2013年第4 期。。其三指教學資源包,即“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體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精心設計開發(fā)的一種情景化、趣味性、可視化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包。”③鄭曉軍、張霞:“微課的六點質疑及回應”,《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2 期。筆者支持第一種理解,即微課是指以微型教學視頻為載體,針對某個知識點而制作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微型在線視頻網絡課程。理由在于:一方面,從“微課”概念的起源來看,它主要強調通過短視頻方式講授碎片化的教學知識點;另一方面,從教育主管部門的理解來看,教育主管部門主辦的各級各類“微課比賽”,其比賽規(guī)則中所指的“微課”就是指圍繞課程知識點而設計、制作的短小、精悍的微視頻。由此,筆者認為混合式教學是一個上位概念,而慕課和翻轉課堂都是其實現(xiàn)途徑或具體表現(xiàn),而微課則是三者的核心要素之一。換言之,缺了微課,也就不是真正的混合式教學、慕課或翻轉課堂了。微課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微”和“視頻”兩方面:“微”體現(xiàn)在課程的短時長、知識碎片化、功能的輔助性;“視頻”體現(xiàn)在課程是以視頻為其載體的。
刑法微課的合理性證成源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固有不足以及刑法課程與微課的契合性。
目前,高校課程教學仍面臨許多問題,如課堂教學模式落后、灌輸式的講授教學仍是主流、啟發(fā)式、互動式、探索式教學模式應用不足等等。概括起來,突出表現(xiàn)為以下兩點:
一是以教師為中心,采用灌輸式教授教學法。教師基于自己對課程內容難易的把握和教學時間的分配,考慮到課程考核的需要,往往著眼于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大綱確定的教學任務,疲于趕進度,“滿堂灌”。這樣一來,最易把控的教學方式當然是講授式教學方式。由于教學方法單一,未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往往缺乏主動參與討論的積極性”。④張珵、曾凡證:《微課在本科法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第5 期。
二是注重系統(tǒng)的知識傳授,沒有足夠重視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由于強調服從和尊崇權威,忽視合作、交流、共享意識的培養(yǎng),導致教師在教學中“授業(yè)”有余而“解惑”不足,“傳道”更難顧及,與當下強調的“課程思政”要求相去甚遠。
一方面,刑法課程作為法學主干課程之一,其教學內容包括總論與分論兩部分,知識點多,罪名多,知識結構具有很強的邏輯性,而公安院校的刑法課程教學時間一般在70 課時左右,要在課堂教學中把教學大綱涉及的知識點講完已屬不易,遑論進行透徹地剖析。相比之下,微課具有的知識點碎片化、短時長、可以不限時空學習的特點恰好能夠彌補刑法課程教學時間較少、所涉知識點多的特點,從而將刑法課程教學從線下的課堂教學延伸到線上的網絡教學,有效增加了教學時長。同時,“每個微課作品一般都只講解一個獨立的知識點,其中包含案例引出、問題介紹、問題講解、案例回評幾個部分。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使學生完整地學習一個知識點,同時還能夠加以反復思考練習。加之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和吸收知識點的精髓?!雹購埆灐⒃沧C:《微課在本科法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第5 期。
另一方面,刑法知識體系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并且刑法分論就是對具體罪名的分析理解,特別適合通過一些典型案件來說理明法,因此刑法課歷來強調案例教學,力圖通過“以案說法”的方式來溝通理論知識和司法實務。不過,在課堂上,教師用文字或口頭語言敘述案情往往比較“蒼白無力”,缺乏吸引力。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像相聲演員一樣,有很好的表達和表演能力。對此,微課能夠彌補缺憾,可以通過視頻或動畫的方式,用很短的時間生動直觀地揭示案情,使人有一種“現(xiàn)場感”,既省了教學時間,又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再加之法律適用的簡要分析,以及一些啟發(fā)性問題,更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分析案例的微課也可以應用于課外的預習和復習。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積極順應“互聯(lián)網+”時代的教育信息化潮流,運用混合式教學模式,以微課為紐帶,將線上與線下有機融合,應是實現(xiàn)刑法課程教學質效提升的合理且必然的選擇。
微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輔助資源,屬于混合式教學等教學模式的必備要素,但其實效的發(fā)揮仍然受制于具體設計的精致性與應用的科學性。這就要求教師能深刻理解教學的重點、難點,充分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問題與需求,重組教學內容,熟練運用各種教學工具與技巧。筆者在制作“罪過認定”“正當防衛(wèi)”等微課的實踐中對此深有體會。
1.明確設計目標。依據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定罪原則,一個人的行為要構成犯罪,既要有客觀的社會危害性(法益侵害性),又要有主觀的罪過,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實踐中如何認定罪過往往成為區(qū)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關鍵所在。這是一個復雜的刑法知識點,學生往往把握不準。筆者在制作“罪過認定”微課時,首先明確所要達致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在課堂教學基礎上,進一步理解罪過的法律規(guī)定及各種類型罪過的區(qū)分標準。在制作“正當防衛(wèi)”微課時,則進一步將微課設計目標細化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三個方面。其中,知識目標在于通過微課的學習,使學生能夠進一步理解正當防衛(wèi)的法律規(guī)定及成立條件,理解不構成正當防衛(wèi)的各種情況,掌握正當防衛(wèi)、防衛(wèi)過當及特殊防衛(wèi)之間的區(qū)別。能力目標是通過微課中的理論分析和案例演示,幫助學生確立正當防衛(wèi)認定的應有理念,提高學生對于正當防衛(wèi)制度成立條件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處理正當防衛(wèi)案件的基本邏輯思路。素質目標是通過微課學習,著重培養(yǎng)學員對犯罪本質的理解能力、基于事實與規(guī)范的刑法思維素養(yǎng)和基于刑事政策的政治素質。
2.精心收集素材。由于微課的最大特點在于“微”,所以最佳的微課時長不宜超過十分鐘,最好在四到七分鐘。這就要求教學活動應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做到生動有趣。刑法教學中常用且有效的方法是“以案說法”,因此,筆者積極通過案例分析法來從總體上體現(xiàn)刑法教學中的知識點。這就涉及到案例的收集與選擇問題。在制作“罪過認定”微課時,筆者設想以一個案例貫穿整個微課教學過程,為此通過網上搜索、查閱報刊書籍等方式收集了各種視頻和純文字案例近百個,并最終選定了近期發(fā)生的丁某高空拋磚案。正所謂“兵無定勢,水無常形”,并非所有微課設計都需收集利用真實的案例,有時還可以根據需要對案例進行改編。在設計“正當防衛(wèi)”微課時,筆者既收集了引起很大反響的典型案件,如昆山“反殺”案,也根據教學需要,通過改編設計出新的案例。筆者設計的情節(jié)是甲追殺乙,乙逃入一戶人家院內,甲緊追不舍,也跟著闖入。乙情急之下,拿起架子上的古董花瓶砸向甲。此時,房主丙聽到動靜出來,正好看到乙拿起自己收藏的花瓶欲砸甲,便拿起一根木棍打向乙。這樣,幾乎同時出現(xiàn)了三個結果:甲被砸成重傷,乙被打成重傷,花瓶碎了。隨后,乙忍痛欲說明緣由,但丙仍然繼續(xù)擊打,乙無奈反擊,將丙擊倒并奪下木棍,致其重傷。經過改編,這個案件的認定就變得更為復雜,更能強化學生對正當防衛(wèi)的理解,同時又拓展到緊急避險制度,知識容量顯著增加。
3.構思片頭片尾。微課屬于短視頻,是給人看的,好的片頭設計能把學生吸引來,引起其觀看興趣;好的片尾能夠啟發(fā)思考,引起學生進一步的學習欲望。片頭導入和片尾導出應富有藝術魅力,微課設計者務必在此環(huán)節(jié)上多下功夫。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引起觀看者的興趣至關重要,否則學生在缺乏監(jiān)督的情況下很可能就放棄學習。微課的導入方法多種多樣,具體有故事導入、歌曲導入、視頻導入等,“不管哪種導入,都要有趣味性、藝術性、針對性”。①冷文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微課的教學設計與表達》 ,《北京教育(德育)》2016年第9 期。筆者設計構思“罪過認定”微課的片頭導入方式時,曾設想對新聞報道中的案例視頻進行剪輯后直接導入,但考慮到時長因素,最終放棄了。于是,筆者嘗試通過制作動畫的方式導入案例,因完全屬于自己制作,所以案情描述及呈現(xiàn)都很簡捷生動。片尾導出是指通過片尾的語句引起學生的思考,以加深理解。筆者把“丁某高空拋磚”的案例稍加變動,假設丁某在拋磚前曾向下張望,確認沒人后才拋下磚頭,結果不巧,正好有人從樓道中出來,還是砸死了人。然后,要求學生課后思考:此時是否還能得出間接故意的結論?這樣,就使微課有一種“余音繚繞、意猶未盡”之感。在設計構思“正當防衛(wèi)”微課的片頭導入時,筆者則對新聞報道適當剪輯并添加評論,從而引起學生的思考:“為什么防衛(wèi)行為致人死亡也無責任?”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微課設計就成功了一半。
4.合理組織內容。有了好的素材僅是微課設計的基礎,還需要合理的內容組織。在“罪過認定”微課設計中,筆者首先通過動畫視頻導入案例,然后提出問題:“行為人丁某是否構成犯罪?其主觀上是否有罪過?”接著,通過圖表的方式簡要介紹犯罪主觀要件的罪過及無罪過事件的基本認定標準,再順理成章地提出:“下面我們用所學知識來分析前面提到的案例吧!”具體分析過程是從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著手,通過“試錯法”逐個排除,最后分析確認丁某構成間接故意犯罪。在分析了前述案例后,筆者又對罪過的認定進行總結,指出:罪過認定的關鍵在于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的準確把握。把握認識因素就要準確判定行為人是否應當預見,如果不應當預見,就是意外事件,行為人沒有罪過;把握意志因素就要準確判定行為人是否有相對的意志自由。如果行為不是意志自由選擇的結果,就屬于不可抗力,同樣沒有罪過。
在“正當防衛(wèi)”微課設計時,筆者首先通過導入昆山“反殺案”,引出“正當防衛(wèi)”之問:什么樣的行為才是正當防衛(wèi)?通過介紹1979年刑法典和1997年刑法典的不同規(guī)定,歸納出正當防衛(wèi)成立的五個條件,即起因條件、時間條件、對象條件、主觀條件和限度條件,接著通過案例教學法對五個條件逐個進行分析。例如,在分析起因條件時,筆者重在分析何謂“不法侵害”。面對動物侵襲,能否正當防衛(wèi)?面對精神病人和未達刑事責任年齡人的侵害行為,可否防衛(wèi)?在分析主觀條件時,筆者則針對“偶然防衛(wèi)”提出不同觀點并順勢簡單介紹刑法上的重要理論之爭——結果無價值論和行為無價值論,這樣既增強了微課教學的理論深度,又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課后進一步查閱資料,以搞清楚兩種理論的區(qū)別所在。在分析了正當防衛(wèi)的限度條件后,筆者合乎邏輯地接著分析了防衛(wèi)過當的認定及處理。到此,似乎給人一個感覺:正當防衛(wèi)制度已經掌握了。但筆者卻再次提出一個疑問:“片頭提及的昆山‘反殺案’是否防衛(wèi)過當?”這時也就自然地引出特殊防衛(wèi)的問題。作為微課教學,總結是不可少的,筆者最后進一步強調了認定正當防衛(wèi)所應秉持的理念,指出利益權衡的天平應適當向防衛(wèi)人傾斜,貫徹“正不得向不正讓步”理念;在具體認定是否防衛(wèi)過當時,應當“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只有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5.推敲語言運用。微課的特點在于“微”,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講好“故事”,考驗著微課制作者的專業(yè)理論知識、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微課的語言不但要簡明扼要,還要盡可能具有藝術感染力,富有激情,這就要求制作者反復推敲,精益求精,力戒生硬、說教式語句。例如,在強調公安院校學生作為未來的執(zhí)法者,必須正確理解并合理運用正當防衛(wèi)制度、防止執(zhí)法偏差時,筆者插入了昆山“反殺案”中防衛(wèi)人在看守所里的痛苦畫面,同時引用了一位檢察官的話:“我們辦的其實不是案件,而是別人的人生!”從而在無形中感染學生的情緒,引起他們的共鳴。
另外還需注意,微課設計是微課制作的前提和基礎,后續(xù)還有視頻錄制及后期制作等環(huán)節(jié)。由于微課制作具有一定的技術性,如果教師作為設計者,不具有微課制作條件或資源而委托他人制作,則必須與制作者進行深入、及時溝通,反復打磨修改,以確保自己的設計意圖能夠得到充分實現(xiàn)。
刑法微課的應用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現(xiàn)代教學理念,有機融入混合式教學模式,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通過教學方法手段的不斷創(chuàng)新,努力提升課程的教學效果。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強化刑法微課的應用效果:
1.提高課前預習質量。教師精心設計制作微課視頻(包括合理設計課前針對性練習),通過內網上傳教學資源庫,供學生預習使用。如作為開放課程,則可通過愛課程等平臺發(fā)布。學生可以通過手機或電腦在網絡上自主進行預習。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微課并非獨立的教學資源,還需結合混合式教學的其他要素(如配套的習題等),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確定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并做好充分準備。
2.協(xié)助課堂教學中的系統(tǒng)講解,實現(xiàn)有針對性地答疑解惑。考慮到微課的知識點碎片化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簡要地對相關章節(jié)內容做系統(tǒng)性歸納講解,然后再根據課前學生的反饋和大數據分析結果,突出解決學生在觀看微課過程中提出的疑問。
3.改善課后復習效果。微課不像課堂教學,它具有可反復觀看的特點。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可重播各知識點的微課視頻組合,隨時進行復習和鞏固,防止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