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市場觀察網(wǎng)2月26日文章,原題:一個因疫情隔離在家的在華美國人日記眼下,比起這個國家許多人,我的情況要好得多。上月我在中國兩個城市待過:成都和北京。二者都人口眾多,都受到疫情影響。也都沒實行硬性封城。
在成都時,我們被要求不出小區(qū),但仍能聽到一個男人常騎著三輪車在外面叫“賣菜”。他以某種合法的例外理由——人們確實需要食物——規(guī)避留在家中的要求,但最終每日叫賣也停了。那是在我們小區(qū)開始發(fā)卡時,每戶一張??筛鶕?jù)需要離開小區(qū),但每張卡只允許一人返回。
每天都會有事情提醒你目前正值何時。比如每天早上10時和下午5時,樓上婦女雷打不動地在案板上剁菜。每晚9時,悄無聲息的警車閃爍著紅藍燈光從我們的街道開過去……早知道會這樣,春節(jié)一開始我就不會待在屋里。其實那時也沒啥可做的。但無所事事、吃得多活動少的日子,卻變成長期足不出戶的單調(diào)生活。
由于運氣不好和計劃不周,我從成都去北京時,正好北京開始收緊人員流動。我在京自我隔離14天后,來自中國另一地區(qū)的朋友乘飛機來京住到我的沙發(fā)上。我知道她也須隔離。但沒考慮到,這意味著我要重新開始14天隔離。撰寫本文時,我已二度隔離好幾天了,感覺自己人已經(jīng)傻了。放眼窗外,碧空如洗。
我還學到其他一些東西:作為愛運動、每周都去健身房的人,目前的靜止不動反而會消耗精力。過去幾周,我打盹的時間比去年全年還多。
我重申:相比更大事件,相比那些受苦、死亡或失去親人,以及醫(yī)務人員和其他在英勇工作的人們,我的遭遇微不足道。只是,翅膀被“折斷”后,我才意識到我們是社會動物。等能重返北京街道時,不論霧霾還是結冰的日子,我都將在住處附近的路上跑跑,也許還會買些花,就在外面看著周邊一切,直到夜幕降臨?!ㄗ髡咛辜{·布朗,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