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宛玲
三年級習作的最核心寫作要求就是先學會觀察周圍的事物,再根據(jù)具體的事物來進行描寫。學生只有通過觀察、描寫,才能在習作的田野上演繹出自己如癡如醉的畫面,將自己的想象能力和描寫能力盡可能地展現(xiàn)出來。
一、對話習作,解析文本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要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學生如何在具體的習作學習中,能夠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首先要對話習作、解析文本。
1.學生分析,立足根本
三年級是學生小學學習的轉折點,由低年級的看圖寫話發(fā)展到三年級的作文,開始接觸時,對師生來說確實存在著不小挑戰(zhàn)。低年級有具體的畫面讓學生進行想象,從而構造出寫話的內(nèi)容。而三年級的作文沒有提供具體的畫面,而是由學生根據(jù)平時的所見所聞來回憶、再現(xiàn)、想象自己的寫作內(nèi)容。只有那些平時善于觀察的同學,面對三年級突如其來的作文才入門快、得道深。
2.習作解析,提示要求
在單元習作里,教材是這么要求的:“讓我們把身邊的美景介紹給別人吧!寫之前仔細觀察,看看這個地方有些什么,是什么樣子的。寫的時候,試著運用課文中學到的方法,圍繞一個意思寫。寫好之后自己讀一讀,改正錯別字,然后讀給同學聽,和同學分享你發(fā)現(xiàn)的美景?!睆倪@些語句中,我們提取關鍵信息:“介紹身邊的美景”“仔細觀察”“課文中的方法”“圍繞著一個意思寫”“分享”。簡單來說,就是運用課文中的方法,圍繞著一個意思把平時仔細觀察的美景介紹給他人,然后同學間再進行分享。
二、觀察之法,隨身攜帶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我們親身體驗到課堂教學藝術不是傳授藝術,課堂教學藝術是激勵、喚醒和鼓舞?!睂懞帽締卧曌鞯那疤嶂痪褪菑慕滩闹辛暤梅椒?,并為自己所用。
1.觀察順序,開啟之路
本單元除了詩歌外,其他的課文設置都體現(xiàn)了不同的觀察順序?!陡火埖奈魃橙簫u》按照海面、海底、海島的地點轉移順序為我們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逗I小城》從大海、沙灘、小城、公園的空間轉移順序教會了我們視覺遷移的重要性。《美麗的小興安嶺》按照一年四季的時間順序,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年四季中的小興安嶺。在同單元的課文設置中,各篇課文采用多種不同的觀察順序寫法,這是在提醒我們無論是哪種觀察順序,只要觀察得法,用好觀察法,習作就會別具一格。
2.觀察異同,初出茅廬
以本單元《美麗的小興安嶺》為例,作者抓住小興安嶺春季的柳枝、融雪、溪水、溪邊散步的小鹿,為我們帶來了小興安嶺充滿生機的畫面;扣住夏木的蔥蘢、乳白的濃霧、草地的野花,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區(qū)別于祖國各地的夏景;勾住秋季的碩果累累、名貴藥材,為我們展示了東北作為一個聚寶盆的存在;擒住冬雪、紫貂、黑熊、松鼠的生活形態(tài),為我們帶來了一個白雪皚皚卻又不失活力的小興安嶺。作者就是抓住四季的差異,根據(jù)不同的細節(jié)描寫出小興安嶺的美與眾不同。
3.觀察細節(jié),屹立佳作
從整個單元的課文來分析,課文的寫作手法不外乎幾點:按照一定的寫作順序、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具體的描寫、采用總分的結構、運用比喻和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這里給了我們提示:想要寫出出彩的習作,除了會觀察,還要會描寫,要觀察到事物的細節(jié)特點,從而在自己的習作中將寫作技法平鋪而上,讓自己的習作游刃有余。
三、具體運用,遍地花開
學習完本單元的課文,并學習了課文中所滲透的觀察法,但只有在具體的習作中得心應手,才是真的學到了觀察法的真金。
1.課前——以觀察為導
在本單元學習的伊始,課前布置學生學會觀察身邊的景物,選擇自己觀察的景物,找出景物的三個特點,并在自己的本子上記錄下來。以學校的校園為例,讓學生觀察校園區(qū)別于周邊建筑的特點,抓住校園的景物美進行觀察,學會按照一定的觀察順序觀察校園。學生以一周為觀察周期,每天的行走路線不同,所看到的景物不同,也就是從不同的觀察視角來對校園美景進行跟蹤,根據(jù)每天的觀察寫下對校園美景的贊美詞。
2.課中——以自悟為線
在課堂上,教師出示課堂的交流任務,首先讓學生先在小組內(nèi)交流自己的觀察周記,接著,以小組為單位,采用句式“親愛的朋友,如果你來到我們美麗的校園參觀,我會這么介紹我們的校園,首先……接著……然后……最后……”進行表達,代表們在全班匯報自己的觀察心得,全班學生最后分享交流的心得。
學生在交流分享后,對自己心中的校園美景有了新的理解,在舊識和新知的基礎上,觸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引導其對校園美景進行習作。在寫作之前引導學生對本單元的習作《這兒真美》進行品讀,讓學生說說單元習作的要求是什么,然后通過“哪兒美、美在哪、有方法”的寫作思路對自己的習作進行構思,最后才讓學生動筆書寫。
3.課后——以修改為結
好的習作都是靠三樣法寶“觀察、品讀、修改”,學生在寫完習作的時候,要求“三改三修”,“一改”時自己寫完用鉛筆修改,修改錯別字,修改相關的語句,使之更通順;“一修”是學生增添好詞好句作為得分亮點;“二改”是同桌之間對調(diào)交換作文本,根據(jù)習作中的幾點要求:觀察順序、習作結構、圍繞一個意思、景物特點,看看對方是否寫清楚了這些基本要求,同桌用鉛筆寫下修改意見;“二修”是在同桌交換本子互改之后,拿回自己的本子,對自己的習作進行再品讀、修改;“三改”是教師對學生的習作進行點評,看看學生是否抓住了本次習作的核心要求“哪兒美、美在哪、有方法”;“三修”是學生拿到教師的點評記錄,參照本單元的習作要求,對自己的習作進行末次修改。在多重修改的磨練下,學生不僅磨煉了自己的耐心,而且還跟其他同學取經(jīng),形成了自己的習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