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羽衣甘藍是一種既可食用又具有觀賞性的植物。綜述了羽衣甘藍的生物學特性,對常見的觀賞型羽衣甘藍品種及觀賞型羽衣甘藍的栽植技術進行了介紹,供參考。
關鍵詞:觀賞型羽衣甘藍;生物學特性;栽植技術
羽衣甘藍原產(chǎn)于地中海至歐洲北海沿岸,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1]。現(xiàn)今在英國、德國、美國和荷蘭廣泛種植,品種繁多。我國引種繁育時間較短,近些年才從荷蘭、日本等地引入[2]。羽衣甘藍含有大量的礦物質(zhì),營養(yǎng)價值較高,因此一般作為蔬菜進行栽培。由于很多的羽衣甘藍品種色彩斑斕、形態(tài)特異,所以被廣泛用作觀葉植物,用于公園和花壇等環(huán)境景觀的布景,在一些大中城市的園林綠化中廣泛應用[2]。現(xiàn)對觀賞型羽衣甘藍的主要栽植技術進行介紹。
1 羽衣甘藍的生物學特性
羽衣甘藍(Brassica oleracea var.acephala),也稱牡丹菜、海甘藍,十字花科蕓薹屬植物,為甘藍種的一個變種,接近野生種[3]。因其葉片散生,既不形成花球,又不形成葉球,也稱羽葉甘藍。
1.1 形態(tài)特征
羽衣甘藍為2年生草本植物,在栽培繁育時,于第1年形成蓮花狀葉叢,株高30~40cm,經(jīng)冬季低溫春化后,于翌年春天抽薹、開花、結(jié)實,開花后株高可達150~200cm[4]。莖生葉為倒卵圓形,葉面光滑,被有蠟粉。總狀花序,小花20~40朵,異花授粉。角果,側(cè)膜胎座,千粒重3~4g。主要園藝栽培品種有2類:紅葉類,心葉呈淡紫紅、紫紅或雪青色,莖稈紫紅色;白葉類,心葉呈黃白色、白色或淡黃色,莖稈呈綠色。
1.2 生長習性
羽衣甘藍性喜冷涼氣候,具有極強的耐寒性,能耐受短時-10~-15℃的低溫。種子在3~5℃下可緩慢發(fā)芽,高于15℃發(fā)芽較快,在20~25℃時萌發(fā)最快。莖和葉的最適生長溫度為18℃左右,能耐受短期霜凍,并且在溫度回升后可正常生長。羽衣甘藍對栽植土壤要求不嚴,耐貧瘠、耐肥、耐鹽堿,但不耐澇,黏壤土至砂土均可以種植,適宜的土壤pH范圍為6.0~7.5。短日照植物,生長適溫為20~25℃?;ㄆ?月,于5~6月采收種子,以種子繁殖為主,一般在7、8月進行播種。田間管理要求比較簡單粗放。
2 常見的觀賞型羽衣甘藍品種
常見的觀賞型羽衣甘藍品系主要有圓葉系(葉為圓形或微皺形,葉緣圓形或波浪狀,耐寒力強)、皺葉系(葉緣有細小的皺折,耐寒力比圓葉系稍差)、珊瑚狀裂葉系(新形態(tài)的葉牡丹,葉面較寬大,葉緣有深裂的缺刻,形狀似珊瑚分支,耐寒力極強,但變色較慢)、孔雀羽狀裂葉系(葉緣缺刻比珊瑚狀更細小,形似孔雀羽毛,耐寒性極強)等品種[5]。每個品系中的代表種詳見表
3 羽衣甘藍的栽植管理技術
3.1 育苗方式
由于羽衣甘藍種子較小,千粒重僅3-4g,并且后期用于布景時需要移栽,因此一般采用穴盤育苗方式進行栽植[7]。穴盤育苗有以下4個優(yōu)點:一是出苗日期一致、苗大小整齊,植株健壯;二是植株根系能與基質(zhì)網(wǎng)結(jié)形成結(jié)實的根坨,脫盤移植時不易傷根,提高移植成活率;三是移栽后無明顯緩苗期,植株生長較快;四是利于規(guī)模化生產(chǎn)及管理,生產(chǎn)效率高[8]。
3.2 播種前準備
需選用疏松、透氣性好、保水保肥的基質(zhì)用于羽衣甘藍的播種,如草炭+蛭石(體積比3:1)的混合基質(zhì),草炭+炭化糠灰+珍珠巖(體積比2:1:1)的混合基質(zhì)。將混勻的基質(zhì)進行高溫蒸汽滅菌,并使用多菌靈5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對基質(zhì)進行消毒。使用高床擺放穴盤,以便在雨季及時排水。播種前搭好拱棚架,覆蓋遮陽網(wǎng),準備塑料薄膜用于抵擋雨水沖刷,以提高出苗率,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3.3 播種
羽衣甘藍的觀賞期從11月持續(xù)到翌年的3月,一般在7~8月播種。對于北方寒冷地區(qū),可在8月下旬~9月下旬進行播種。播種在大棚或日光溫室內(nèi)進行,降霜前覆蓋薄膜,做好保溫。穴盤播種的程序包括裝盤、壓穴、播種、覆蓋、澆水和覆膜。
3.3.1 裝盤。復配基質(zhì)后,邊攪拌混合邊噴濕,以基質(zhì)剛好能手抓成團為宜。將噴濕的基質(zhì)裝滿穴盤,用刮板從穴盤的一方向另一方撥動,使每個孔穴都裝滿基質(zhì),并保證各個格室清晰可見。在裝盤時切忌用力壓實,壓實會導致基質(zhì)透氣性減弱,不利于種子萌發(fā)。
3.3.2 壓穴。將裝滿基質(zhì)的穴盤每4~5盤疊放成一摞,并在每摞上放1只空盤,將盤均勻下壓至深度達到0.5~1cm即可。
3.3.3 播種。用人工或機械(如六針式播種器、全自動播種機)方式進行播種,每穴播1粒種子,避免漏播。
3.3.4 覆蓋。播種后,覆蓋一層基質(zhì)(0.5cm),并用刮板將多余的基質(zhì)去掉。
3.3.5 澆水。播種覆蓋后的穴盤需及時澆水,采用噴壺或噴霧器澆水,噴灑時要輕而勻,需澆透水,以穴盤底部有水滲出為宜。
3.3.6 覆膜。將已播種澆水后的育苗盤鋪放到苗床中,然后在苗床上覆蓋一層地膜。在覆膜時,在育苗盤上放置小竹條,以保證穴盤與薄膜間有通氣的空隙。
3.4 苗期管理
播種2天左右,胚根長出,此時用噴霧器噴濕苗床,溫度保持在24℃左右。出苗后,及時將地膜揭去,防止形成“高腳苗”。子葉展開后,不僅要保持苗床溫度,還需給予適當?shù)墓庹?,及時間苗和移苗補缺,保證每穴有1棵幼苗,并將苗床噴濕。當所有幼苗長出真葉并且高度約為4cm時,適當施用50mg/kg水溶性氮肥以使幼苗健壯。這之后幼苗進入快速生長期,應適當控制水分,同時光照應充足。每7天施用50~75mg/kg氮肥1次。待幼苗長至4~6片真葉后,植株成形,此時需控制水分、加強通風、適當補充光照。
3.5 移植
待幼苗長至4~5片真葉時,可移植到營養(yǎng)缽中。選擇合適規(guī)格的營養(yǎng)缽(如15cm×13cm),既保證能滿足羽衣甘藍生長需要,又不浪費基質(zhì)。選用疏松透氣、保水保肥的混合基質(zhì),可適當添加有機肥(如雞糞)。移植前對基質(zhì)進行消毒和殺蟲(如加入20%克百威或地蟲凈顆?;靹颍?,用薄膜密封3天,然后去除薄膜晾置1周即可。移栽時營養(yǎng)缽中的土壤高度以接近子葉為宜。在上盆時,緩苗期需做好遮陽措施,防止小苗被日光灼傷失水死亡。
3.6 定植期管理
定植初期,需要控制基質(zhì)含水量,保持濕度在70%左右。澆水時把握“不干不澆,澆則澆透”的原則,以利于植株根系的伸展發(fā)育。
定植期羽衣甘藍幼苗生長迅速,對肥水需求量較大,需及時補充肥水。定植后1周左右,植株進入快速生長期,此時每周施肥1次;當羽衣甘藍冠徑達到20cm后,施肥周期延長至半個月,主要施加磷、鉀復合肥,施肥后及時澆水。
定植后需定期稀盆,以防植株生長過快,葉片互相遮蔽,導致下部葉見光少出現(xiàn)黃化或發(fā)生病害,一般每月稀1次盆,稀盆時及時去除長出營養(yǎng)缽底部的根系。
3.7 出圃
觀賞型羽衣甘藍的出圃時間一般在11月中下旬。出圃時,保證植株冠幅達到30~35cm,株型整齊,顏色均勻。
4 病蟲害防治
4.1 常見病害防治
羽衣甘藍抗病能力強,病害較少,主要防治霜霉病、黑斑病及菌核病等病害[9]。這些病害癥狀及防治措施詳見表2。
4.2 常見蟲害防治
羽衣甘藍易發(fā)生的蟲害有菜蚜、斜紋夜蛾、菜青蟲等,如果不及時預防和清除,將會極大地影響觀賞效果[10]。常見的蟲害及防治措施詳見表2。
5 預防早抽薹
羽衣甘藍的最佳觀賞期一般從11月中下旬持續(xù)到翌年3月,隨著春天溫度的升高,羽衣甘藍植株會逐漸抽薹,導致觀賞價值降低。因此,延緩或者抑制羽衣甘藍抽薹,將會大大提高其觀賞價值,延長觀賞時間,增強春季羽衣甘藍的觀賞價值。在羽衣甘藍的培育過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延緩其抽薹:①選育晚抽薹品種,如江蘇省農(nóng)科院培育的耐凍性強、晚抽薹品系——冬春系列。②推遲播種期,調(diào)整羽衣甘藍播種育苗的時間,從7月底~8月初調(diào)整到9月上中旬,在幼苗長到7~8片真葉時進行定植。③合理施肥,定植期施足基肥,667m2施加腐熟的有機肥2000~3000kg及三元復合肥80~100kg作為基肥。④噴施植物激素:2月底~3月初時,結(jié)合澆水給羽衣甘藍植株噴施1000~2000mg/kg的青鮮素溶液,均勻噴濕全株葉片。
(收稿:2019-07-23)
參考文獻:
[1]趙秀樞,李名揚,張文玲,等.觀賞羽衣甘藍高頻再生體系的建立[J].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09(1):141-148.
[2]張淑梅,高慧.日本羽衣甘藍引種栽培試驗研究[J].延邊大學農(nóng)學學報,1998,20(2):133-135.
[3]陳俊愉,程緒珂.中國花經(jīng)[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
[4]王洪興,邱李梅.羽衣甘藍的栽培管理技術[J].中國林副特產(chǎn),2008(01):60-61.
[5]趙華淵,李瑩瑩.羽衣甘藍的觀賞特性及園林應用[J].黑龍江農(nóng)業(yè)科學,2011(2):96-97.
[6]解莉楠,丁兵,李玉花.羽衣甘藍新品種‘紅羅裙和‘白羅裙[J].園藝學報,2007,34(4):1071.
[7]張艷.羽衣甘藍的園林應用及其穴盤育苗技術[J].湖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13(01):48-50.
[8]王合芳.羽衣甘藍的栽培與病蟲害防治[J].現(xiàn)代園藝,2011(13):17-18.
[9]王鑫.北方地區(qū)露地羽衣甘藍栽培技術[J].上海蔬菜,2010(05):32-33.
[70]黃寅玲.孟憲粉.曹忠順.羽衣甘藍蟲害特點及綜合防治技術[J].河南農(nóng)業(yè),2006(02):26.
作者簡介:湯陽澤(1990-),男,湖北省黃岡人,漢族,博士,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新優(yōu)園林植物品種的引種、快繁、應用和推廣,植物促生菌菌劑開發(fā)與應用,黑臭水體生態(tài)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