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云 董慈紅
山西省晉中市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學校,又名“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晉中營地”(以下簡稱“晉中營地”),是首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自開展研學實踐活動以來,晉中營地多次受到教育部領導的肯定,社會反響強烈。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為廣大中小學生走出校園、體驗生活、獲得真知提供了新的育人條件。2020年新學期始,晉中營地聚焦研學課改,運用精準思維,瞄準問題,聚焦聚力,規(guī)范管理、精準實施、常態(tài)落實,全面提升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活動質量,全力以赴為全市中小學生的復學復課做積極準備,助推全域旅游發(fā)展邁出更大步伐。
問題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而深化?!被诖?,為了更好地補齊研學實踐教育的短板,改變當前“只旅不研”的研學現狀,晉中營地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不斷進行自我診斷與反思,結合三年研學實踐教育的工作經驗思考目前存在的關鍵問題。
首先是分與合的轉化。所謂“分”,是指如何將終結性的課程目標細化為過程性的教學目標;“合”則指如何將分散的學科知識在實踐教育中綜合運用,將研學實踐教育綜合落實到營地、學校、基地的共振聯動中,即真正落實“營地+”的理念。
其次是靜與動的轉化。即如何將靜態(tài)的研學課程設計轉化為動態(tài)的教學實踐;如何將靜態(tài)的“導師說教”模式轉化為動態(tài)的“主動探索”模式。
最后是分科到綜合的轉化。隸屬于綜合實踐范圍內的研學實踐,教師轉換思維,變成“研學導師”,完成“跨界”。
規(guī)范管理
為了全面提升研學實踐質量,晉中營地通過及時查找問題、補齊短板,不斷實現規(guī)范管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認真研讀各項文件,結合自身情況,內外結合,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以制度建設促進研學的規(guī)范化管理。
依據教育部等十一部門印發(fā)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及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等文件精神,我們對內出臺了《行走的課堂可行性論證報告》《行走的課堂實施方案》,旨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情教育,時刻謹記念黨情、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觀念,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提升關鍵能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對外則制定了《關于全面提升研學實踐教育活動質量意見的通知》《精準幫扶制度》《研學基地質量評價細則》《研學實踐基地評定規(guī)范》,通過和基地通力合作,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展現地方特色的高品質研學線路,推出系列高品質研學實踐課程,深度打造精品研學實踐基地和精品研學實踐課程。
精準實施
精準,即精細準確。晉中營地對準問題,精準實施,圍繞“營地+”課程理念,重點打造“有記憶的研學”,以《行走的課堂·國情教育篇》為載體,實施精準考察、精準幫扶、精準教研、精準研學。
晉中營地教師多次前往研學基地對其組織領導、研學課程、安全保障等方面進行全面的考察與分析,基于其存在問題開展幫扶。宏觀上組織培訓交流活動,確保研學基地的人員對研學實踐有清晰明確的認識;微觀上以課程為抓手,安排營地教師進行實景課示范,打破其原有的觀光式研學。同時,晉中營地內部亦力學篤行,在精準教研、精準研學的過程中,沖云破霧,總結出研學八步法:三定(定主題、定人數、定時長)、學情分析、前置課程設計、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分享與評價、學生成果、教師成果,成為研學實踐課改的重大成果。
常態(tài)落實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晉中營地以高站位、高效率、高質量的定位,落實研學課程的升級換代。
樹牢“愛國主義教育”主題,厚植家國情懷 晉中營地緊扣國家政策,重點打造國情教育板塊,在課程中融入愛國之心,促進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fā)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增強學生的時代使命,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
開創(chuàng)“兩條路徑”,盤活研學資源 晉中營地基于課程研學的原則,開創(chuàng)了獨具特色的“行走的課堂”和“流動的教研”兩條路徑。所謂“行走的課堂”,就是引導學生通過行走的方式進行探究、體驗,實現研學的目的。“流動的教研”則是引導教師在考察、教學等環(huán)節(jié)隨時隨地記載、教研、感悟,最終打造精品課程。
攥緊“三個精準”,締造完美課堂 晉中營地將精準思維貫穿研學課改的全過程,實施精準考察、精準幫扶、精準研學,每個節(jié)點扎實推進,為全市40余萬中小學生締造研學實踐的完美課堂。
研學實踐天地廣,研學課改的過程讓我們深感不易。下一步,晉中市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學校將進一步推進課改提質升級,繼續(xù)堅持育人思想與國家政治相統(tǒng)一,堅持課改目標與協(xié)調發(fā)展相統(tǒng)一,堅持科學推動與社會和諧相統(tǒng)一,助推從全面旅游到全域旅游,從原有單一粗放型旅游接待方式向資源集約型新型旅游經濟轉變。
(作者單位:山西省晉中市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