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永美,劉華龍,何文姬
浙江省人民醫(yī)院(杭州醫(yī)學院附屬人民醫(yī)院),浙江杭州 310014
心肌梗死是指冠狀動脈因病變血供急劇減少或中斷,導致心肌細胞急性缺血而死亡[1]。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能改善患者冠狀動脈缺血癥狀,促進血液再灌注。但PCI不能逆轉血管硬化程度,治療后仍可能發(fā)生支架內(nèi)血栓等并發(fā)癥[1]。通過心臟康復鍛煉,可幫助患者早日回歸正常工作及學習[2-4]。目前,國內(nèi)對PCI后患者近期生存質量的研究較多[5-6]。本研究旨在調查急診PCI 2年后患者生存質量現(xiàn)況及其影響因素,為提高其生存質量、改善生活品質提供科學依據(jù)?,F(xiàn)報告如下。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醫(yī)院行急診PCI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8歲,首次接受PCI且成功植入支架已達2年,自愿參加本次研究。排除標準:伴有嚴重全身系統(tǒng)疾?。话橛幸庾R不清或精神疾病。查詢醫(yī)院心內(nèi)科回訪信息庫,獲取符合納入標準患者207例。
1.2.1研究工具
1.2.1.1 一般資料調查表
根據(jù)研究目的及參考相關文獻,自行設計一般資料調查表,內(nèi)容包括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體質量指數(shù)、居住地、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吸煙史、糖尿病史、高血壓史、心肌梗死家族史、病變血管支數(shù)、植入支架數(shù)量、有無規(guī)律服藥、心臟康復鍛煉頻率、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腦鈉肽(BNP)、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C反應蛋白(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其中,體質量指數(shù)<18.5為偏瘦,18.5~23.9為正常,≥24.0為偏胖/超重[7];患者遵醫(yī)囑未自行將藥物減量或停藥者認為其規(guī)律服藥。
1.2.1.2 簡明健康量表(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8]
SF-36包括8個維度36個條目,即生理機能(physical functioning,PF)、生理職能(role-physical,RP)、軀體疼痛(bodily pain,BP)、一般健康狀況(general health,GH)、精力(vitality,VT)、社會功能(social functioning,SF)、情感職能(role-emotional,RE)、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MH)。SF-36計分方法依據(jù)各條目不同權重,計算各維度條目分之和后得到各維度的實際得分,再將實際得分按照公式轉換成0~100的標準分。得分越高,生存質量越好。
1.2.2資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對參與調查的工作人員進行統(tǒng)一培訓和指導,在患者來門診復查時,向患者解釋研究目的,取得知情同意后向患者發(fā)放一般資料調查表和SF-36量表,患者如有填寫疑惑給予當場解答。所有問卷均當場填寫、當場收回,收回后立即檢查填寫情況,及時補漏和糾錯。一般資料調查表中檢查項目結果數(shù)據(jù)由調查人員查閱病歷資料后獲得。
采用SPSS 19.0軟件雙人錄入調查數(shù)據(jù),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頻數(shù)、構成比等進行描述性分析,采用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歸分析急診PCI后患者生存質量及影響因素。檢驗水準α取0.05(雙側),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發(fā)放問卷207份,回收有效問卷200份,有效回收率96.62%。
200例患者SF-36總分為(85.61±9.62)分,各維度得分情況見表1。得分最低的維度是SF,得分最高的維度是BP。不同臨床特征患者SF-36得分比較見表2,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不同年齡、文化程度、體質量指數(shù)、居住地、婚姻狀況、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心臟康復鍛煉頻率、病變血管數(shù)、植入支架數(shù)、規(guī)律服藥、高血壓史、心肌梗死家族史、TC、TG、BUN、SCR、BNP、LVEF、CRP、Hcy的患者SF-36得分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患者SF-36各維度得分情況
表2 不同臨床特征患者SF-36得分比較(n=200)
表2(續(xù))
表2(續(xù))
以SF-36得分情況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根據(jù)F值的概率α入=0.05,α出=0.10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結果顯示,病變血管數(shù)、心臟康復鍛煉頻率和LVEF是患者急診PCI后2年生存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見表3。
生存質量是指一個人在社會生活與日常生活中的技能能力與主觀感受,能夠反映生理、心理、社會適應三方面的健康狀況[9]。SF-36量表作為生存質量評估的重要量表,因其普適性而得到廣泛認可和應用。有文獻報道,SF-36量表可用于心臟疾病患者生存質量的遠期評價[10]。本研究中患者SF-36總得分為(85.61±9.62)分,其生存質量較高,得分最低的維度是SF維度,僅為(71.30±12.82)分。分析原因:患者行PCI后仍有可能發(fā)生胸痛、胸悶不適,勢必耗費患者一部分精力用于就醫(yī)治療,限制了患者全身心投入到正常工作中;有些患者自恃身強力壯,輕視了自身疾病的兇險,當行PCI后才意識到冠狀動脈已發(fā)生病變,患者對PCI產(chǎn)生應激反應,心態(tài)發(fā)生變化,引發(fā)焦慮、恐懼情緒,不愿意積極投身社會活動中[11]?;颊逺P維度得分為(74.88±12.32)分,與常模[12]得分差別不大,表明PCI后2年的患者生理職能已恢復接近正常人水平,想做的事情或工作也能夠堅持獨立完成。
3.2.1病變血管數(shù)較多的患者生存質量較低
心臟的血液供應來自左冠狀動脈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狀動脈,某一分支發(fā)生狹窄甚至堵塞時,可能造成供血區(qū)域的心肌發(fā)生缺血性改變。病變血管數(shù)越多,心臟缺血癥狀也更加嚴重,預后相對更差,生存質量也隨之下降。再者,病變血管數(shù)量越多,意味著植入支架數(shù)量也隨之增加,患者醫(yī)療費用支出增加,家庭經(jīng)濟負擔加重,生存質量也會受到影響。
表3 急診PCI術后2年患者生存質量影響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結果(n=200)
3.2.2心臟康復鍛煉可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心臟康復是指通過綜合的康復鍛煉,包括對自身身體、心理、行為與社會活動的訓練,改善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心臟和全身功能低下局面,預防心血管事件的再發(fā)生[13]。國內(nèi)心臟康復包括3個階段:Ⅰ期康復(院內(nèi)康復)、Ⅱ期康復(院外早期康復)、Ⅲ期康復(院外長期康復)[14]。本研究患者均處于心臟康復鍛煉的Ⅲ期康復階段,該階段主要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及運動習慣、及時消除危險因素。研究結果表明,每周心臟康復鍛煉次數(shù)超過3次者相對于心臟康復鍛煉次數(shù)較少者生存質量更高,這與Worringham等[15]的研究結果一致。適量的心臟康復鍛煉可促進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增強心功能耐力,降低血液中膽固醇濃度和血小板聚集率,減緩動脈硬化與血栓形成。同時,適當運動也可輔助調整患者焦慮情緒、改善睡眠、增強康復信心,并提高生存質量[16]。
3.2.3低LVEF提示患者生存質量偏低
LVEF是指每搏輸出量占心室舒張末期容積量的百分比。該指標可直接反映心肌的收縮功能,心肌收縮功能越強,則每搏輸出量越多,射血分數(shù)也越大[17]。本研究結果表明,患者生存質量與LVEF水平呈正相關,當射血分數(shù)下降時常伴有心力衰竭癥狀,有研究顯示,LVEF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常合并貧血、腎功能不全、心房顫動、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這不僅損害患者健康、增加經(jīng)濟負擔,還會影響其正常生活[18]。提高醫(yī)護人員對LVEF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加強早期預防,積極控制血壓、調整膳食結構并,提升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