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笛 羅敏
摘 要:花木蘭的故事源自北朝時期的樂府民歌《木蘭辭》,敘述了愛國女英雄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隨著跨文化交際的不斷加深,花木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被賦予了不同的精神文化內涵。2020年美國華特?迪士尼公司的真人版電影Mulan,充分體現(xiàn)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本文從中西方文化的主流意識出發(fā),通過對比不同視域下花木蘭的形象內涵, 探討了中西方文化視域下花木蘭形象差異的精神內核。
關鍵詞:花木蘭;主流意識;精神內核;女性主義;個人英雄主義
一、導語
花木蘭的故事源自北朝時期的樂府民歌《木蘭辭》,它以中國傳統(tǒng)的敘事方式講述了愛國女英雄花木蘭替父從軍、征戰(zhàn)沙場的傳奇故事,展現(xiàn)了忠勇孝義的儒家精神內涵。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隨之而來的文化交融、碰撞和融合,花木蘭形象也經歷了多次的改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呈現(xiàn)出不同的精神內核。從東方集體主義到西方個人英雄主義,從傳統(tǒng)忠孝倫理到追求個人價值和自由,2020年迪士尼呈現(xiàn)的電影Mulan詮釋了一場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為花木蘭這一傳統(tǒng)形象注入了新的血液。
二、中國傳統(tǒng)主流意識下的精神內核
中國傳統(tǒng)思想里,人的成功源于后天的磨礪。中國傳統(tǒng)故事中的主人公總是在經歷坎坷和磨難后才能功德圓滿,有一種“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感覺?!赌咎m辭》中描述的花木蘭也要經過如此的“套路”——逐漸年邁的父親上戰(zhàn)場,面臨的就是絕對的死亡,自己上戰(zhàn)場也許還存有一線生機,在這樣無法選擇的情況下,木蘭只能背水一戰(zhàn),代父從軍。戰(zhàn)爭歷時十年,這十年中經歷的淚和血使得花木蘭變得強大起來,最終和家人團聚在一起,享受屬于自己的幸福。
中國古代受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熏陶,忠勇孝義的精神內涵為社會主流意識, “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傳統(tǒng)觀念也被人們代代相傳。不同于西方的女性意識,基于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森嚴的政治制度和傳統(tǒng)觀念,女子參軍是絕不可能發(fā)生的。北魏時期佛教空前發(fā)展,主張移風易俗和民族融合,雖然這時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但仍要遵循體統(tǒng)。《木蘭辭》中花木蘭的女子身份歸鄉(xiāng)之后才揭曉,如果同迪士尼電影Mulan中的情節(jié)一樣,木蘭在中途就暴露自己的女兒身,那她面臨的就是被處死的結局。在詩中花木蘭的身份在最后才被隱晦的提出,忠勇孝義的倫理綱常得以恪守和保全。
三、西方主流意識下的精神內核
迪士尼作為美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符號,其所刻畫的花木蘭形象有著明顯的美國文化色彩。2020年迪士尼真人版電影Mulan,借助中國魏晉南北朝時的文化大背景,融合西方主流意識,塑造了一個自由獨立的女英雄形象。
(1)“貴族出英雄”
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王侯將相寧有種呼?”的思想意識相對立,西方受傳統(tǒng)貴族政治的影響大多認為“英雄自貴族出”。從古典時代到中世紀,貴族政治傳統(tǒng)不斷發(fā)生演變,由希臘精神到羅馬美德再到中世紀時的貴族意識,西方社會不約而同地認為,貴族占據著社會的核心地位[1]。古列維奇曾概括說,在封建社會體系中,“最貧窮的騎土也比最富有的自由民的社會地位高?!盵2] 這種潛移默化的貴族政治思想傳統(tǒng)不可避免地滲透進了文化領域。
就電影整體來看,迪士尼加入了“Phoenix”這一經典元素,賦予了花木蘭不平凡的出身。鳳凰在西方被稱作“不死鳥”,最早由希臘詩人赫西奧德提出,認為其與太陽有著神圣的關系。迪士尼用這一經典元素強調了出身對一個人的影響,而這一思想理念也不是首次在西方電影中出現(xiàn)?!豆ㄌ嘏c密室》中,鳳凰作為鄧不利家族的圖騰有著巨大的作用;《沉睡魔咒2》瑪琳菲森作為最后的鳳凰血脈有著巨大的神力。同樣在電影Mulan中,鳳凰也充當著花木蘭“保護神”的角色,這些無一不體現(xiàn)了西方社會中的精神理念——“英雄從貴族出而非草根出”。
(2)個人英雄主義
與《木蘭辭》中大篇幅著墨于集體的戰(zhàn)斗場面和集體意識不同,電影Mulan更多渲染花木蘭個人的關鍵性影響。影片中花木蘭以一己之力引導軍隊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并挽救了王朝,向觀眾呈現(xiàn)了一個美國式個人英雄主義的形象。
這種美國式的個人英雄主義風格與歐洲傳統(tǒng)文化和美國本身移民國家的氣質有關。根據胡泊[3]的觀點,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扎根于英雄的土壤,長于美國的牛仔精神。16-17世紀,一些生活艱苦的農民、工人以及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移民北美,這也就有了美國的前身。英國殘酷的殖民統(tǒng)治和壓迫使得這些美國的開拓者立意追求平等獨立和個人自由,這種“理想”式的精神追求成為了美國個人英雄主義萌發(fā)的土壤。工業(yè)革命后美國迅速成長,相繼擊敗英國、西班牙等,逐漸獲得了世界霸主地位。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美國向來認為自己是維護世界民主和自由的絕對力量,加之歷史上古希臘文化對美國核心價值觀的深遠影響,個人英雄主義的精神理念不斷根深蒂固。迪士尼影片中花木蘭“孤膽英雄”的形象特點無疑是美國個人英雄主義思想精髓的體現(xiàn)。
(3)追求自由的女性意識
在《木蘭辭》的基礎上,迪士尼在電影Mulan中增添了木蘭相親、以一己之力挽救王朝、與女巫的對立等戲劇化的處理效果,塑造了一個追求自由的獨立女性形象。
與1988年迪士尼改編的動畫電影Mulan又有所不同的是,2020年真人版電影Mulan中增添了一個與花木蘭對立的另一個女性形象——女巫。她有著同花木蘭相似的人生經歷,同樣是具有超凡能力的女性,同樣被族人所排斥,但不同的是女巫選擇了叛逃,而花木蘭選擇了堅守。影片的最后迪士尼不僅反其道行之,讓花木蘭以女子的身份接受皇帝嘉獎,更展現(xiàn)了花木蘭與女巫一段精彩的對手戲:花木蘭的勸慰使女巫回心轉意站到了正義的陣營。其中女巫有一句經典的臺詞:“Ive lived a life of exile. The more power I showed, the more I was crushed.”(我終生徙流,我展現(xiàn)的力量越大,遭受的壓迫就有多重。)這些迪士尼風格式的經典刻畫都突出展現(xiàn)了強烈的女性意識。
早在19世紀40年代末,美國就興起了女權主義的浪潮,極大改變了美國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自由、平等主義和改良主義的理想由中產階級、農民和城市勞動者擴大至婦女,社會輿論強調婦女在民主共和國中的作用。進入20世紀后,年青一代的婦女熱衷個體自由、自我實現(xiàn),逐漸意識到父權制在各種政治、經濟制度中的作用、影響,提倡女性應該加強自身在社會政治、經濟等各個層面的權利和影響。[4]
美國這種覺醒壯大并延續(xù)至今的女性意識滲透進了各個領域,迪士尼電影作為美國文化一個代表性的宣傳載體,改編的電影中女性的依附感大大縮小,給中國觀眾一個全新的文化體驗。
四、結語
盡管《木蘭辭》經歷了多次改編,但其中蘊含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內涵仍然不會改變。隨著跨文化交際的不斷加深,文化輸出成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何解讀西方視角下重塑的中國文化形象成為了我們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隨著全球一體化的加快,“花木蘭”必然不可能只是個例,我們需要成為文化交流的主動者,不斷推動自身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參考文獻:
①黃相懷. 論西方政治史中的貴族傳統(tǒng)[J]. 學海, 2014(3):109-115.
②古列維奇:《中世紀文化范疇》,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 197頁。
③胡泊.從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看美國式個人英雄主義[J].電影文學,2014(10):88.
④張立平. 當代美國女性主義思潮述評[J]. 美國研究, 1999(02):113-133.
作者簡介:
吳小笛(2000-),女,湖北荊門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
羅敏(1977— ),女,湖北洪湖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跨文化交際。
*基金項目:本文系武漢輕工大學校級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中西方文化比較下的花木蘭形象研究——以《木蘭辭》和電影《花木蘭》為例”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X202010496035)。
(武漢輕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湖北 ?武漢43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