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兩句詩膾炙人口,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林則徐。林則徐禁煙抗英有功,卻遭清政府投降派誣陷,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被革職發(fā)配新疆伊犁,這首詩是他在西安與妻子離別赴伊犁時所寫。
詩句表現(xiàn)了林則徐為國家不顧個人安危的堅貞態(tài)度,讓人感受出滿滿的擔(dān)當情懷,雖遭革職遣戍也毫無悔意。詩句的下兩句為“謫居正是君恩厚,養(yǎng)拙剛于戍卒宜”——即便被撤職戍邊了,林則徐還是念著道光皇帝的“君恩厚”。
林則徐為何被革職遣戍還念叨“君恩厚”呢?這固然跟封建時代的儒家文化不無關(guān)聯(lián),但也不排除道光皇帝對林則徐確有知遇之恩。
乾隆五十年(1785),林則徐出生在福建一個貧寒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教書養(yǎng)家,林則徐從小就專心向?qū)W、文思敏捷,從少年到青年時期,幸運地得到福州地區(qū)幾個名家大儒的悉心指點,以及地方大吏的賞識和幫助。嘉慶十六年(1811),林則徐第三次赴京會試,殿試高中二甲第四名,“改翰林院庶吉士”,從此踏上仕途,26歲的年紀正是意氣風(fēng)發(fā)之時,金榜題名,躊躇滿志。
此后多年,林則徐一直在京城任小官,家里負擔(dān)重,俸祿根本無法應(yīng)付家庭開銷,他不得不抽時間到私塾去教書,或是出售自己的書法獲得些額外收入來補貼家用。林則徐為官做事都很認真,這段時間,林則徐擔(dān)任過江西鄉(xiāng)試副考官、全國會試同考官以及云南鄉(xiāng)試正考官,都秉持公正嚴肅的作風(fēng),因此在京城士林中名聲漸起。
林則徐畫像
當了8年文學(xué)侍從官后,嘉慶二十五年(1820),林則徐轉(zhuǎn)任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其時,河南段南岸黃河堤決口,河南巡撫琦善辦事不力,引發(fā)了大水災(zāi),造成人員傷亡、百姓財產(chǎn)損失,林則徐不畏懼琦善的滿洲貴族身份,向嘉慶皇帝參劾他。有清一代,河工是國家要務(wù),但營私舞弊很嚴重。在河南儀封南岸河堤修筑過程中,材料供應(yīng)商同河工官員勾結(jié),抬高筑堤工料采購價格,從中牟取暴利,林則徐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后,不顧得罪利益集團,“以(工)料販囤積居奇,奏請飭地方大吏嚴密查封,平價收買,以濟工需”,這條建議被朝廷采納,為國家節(jié)省了一大筆河工工程款,使不良商人和蠹吏失去了一個發(fā)財機會。
當時一個叫張寶的海盜被官府招撫后,封官為副將,沒多長時間,朝廷又要將他升為總兵。在清代,總兵官居正二品,屬于高級將領(lǐng)。作為監(jiān)察御史的林則徐認為,一個投誠沒多久的“海盜”獲得這樣破格的提拔,“恐其驕蹇不可制”,而且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他上奏阻止,獲得嘉慶皇帝的認同。
林則徐不畏權(quán)勢,勇于任事,接二連三地上奏彈劾官員、整飭吏治,得到了皇帝的嘉許,但也因此得罪了一些官場勢力,同僚們冷嘲熱諷,明里暗里排擠他。這讓為人正派的林則徐在思想上很困惑,對官場產(chǎn)生了厭倦。盡管他在嘉慶朝最后一年的京城官員考察中被列為“京察一等”,而且“記名以道府用”,被任命為浙江杭嘉湖道——這是一個有實權(quán)的地方正四品官員,管理杭州府、嘉興府、湖州府。一個30多歲的貧寒子弟能有這樣的仕途也是造化了,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林則徐辭官回家了,報告朝廷的理由是父親生病了,回去照料老人家。
林則徐回到老家,父母家人都反對他辭官,更關(guān)鍵的是,已經(jīng)當了8年京官的林則徐在家鄉(xiāng)沒有謀生技能,只好再回京城。原來對林則徐的任命因他請假辭官而撤銷,他回京城等于待業(yè)。好在是,他的會試老師曹振鏞很看重他,積極為他斡旋。要是一般官員,作用也有限,但這個曹振鏞此時已是大學(xué)士、軍機大臣,還是皇帝的老師。他向道光皇帝舉薦林則徐,皇帝早就聽聞林則徐能力強、政績突出,于是特地召見林則徐,一場召見,成為林則徐人生最大的轉(zhuǎn)折點。
道光三年(1823)正月,38歲的林則徐任江蘇按察使,一上任就致力于澄清吏治,改革審判程序,親自裁決案件,明查暗訪,驗尸時甚至親自動手,短短4個月,就把之前的積壓案件處理了十之八九,被當?shù)匕傩枕灋椤傲智嗵臁薄?/p>
自此,林則徐因為能力強、有擔(dān)當,深受道光皇帝的信任,官職步步高升。他忠君報國為百姓,放開手腳干事業(yè),成為那個時期一顆璀璨的政治新星。
道光十二年(1832)二月,林則徐任江蘇巡撫;道光十五年(1835)十一月和道光十六年(1836)七月,兩次署任兩江總督;道光十七年(1837)正月,升任湖廣總督;道光十八年(1838)年底,林則徐受道光皇帝委派為欽差大臣,到廣州主持禁煙。
在道光十九年(1839)的禁煙以及第一次中英鴉片戰(zhàn)爭中,林則徐的表現(xiàn)使他成為一代名臣,流傳千古。道光二十年(1840)九月,因為懼怕英軍北上進攻京城,道光帝革了林則徐的官職,命令“交部嚴加議處,來京聽候部議”,后降為四品卿銜協(xié)辦軍務(wù)。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月,英軍不斷進逼,清軍節(jié)節(jié)敗退,被嚇得六神無主、求和心切的道光皇帝在將領(lǐng)奕山等的讒言之下,將力主禁煙抗英的林則徐“從重發(fā)往新疆伊犁,效力贖罪”。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林則徐到達伊犁惠遠城。發(fā)配期間,林則徐難免憤懣,兼且思念遠隔的家人,但更多的還是憂國憂民,時時想起道光皇帝。如林則徐在伊犁的《除夕抒懷》詩中寫道:“朝元舊憶趨丹闕,賜福頻叨濕紫泥”;再有,同樣因鴉片戰(zhàn)爭被發(fā)配伊犁的鄧廷楨被赦免回京時,同事兼好友的林則徐寫了一首《送嶰筠賜環(huán)東歸》,其中有兩句:“回首滄溟共淚痕,雷霆雨露總君恩?!薄C合詩文來看,林則徐對道光皇帝一直是心存感恩的。
實際上,道光皇帝也并沒有雪藏棄用林則徐,他對林則徐的才能和忠心了然于心。鄧廷楨被赦免回京后,寫信告訴尚在伊犁的林則徐,說道光皇帝召見他時,講過:“朕看林某(林則徐)才具,似勝于汝?!笨梢?,道光皇帝不但沒有忘記林則徐,而且相當看重他。
果然,從道光二十五年(1845)開始,朝廷開始重新起用林則徐,讓他先后署任陜甘總督、陜西巡撫。道光二十七年(1847),林則徐升為云貴總督,任上竟然還被加太子太保銜,賞戴花翎——有清一代,功臣加銜,一般來說先是加太子少保銜,再上才是太子太保銜,林則徐直接就加太子太保銜,顯然有破格的成分,不知道這是念其在云貴總督任上的功高呢,還是道光皇帝對他的一種補償?——可能后者的成分更大。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十四日,道光皇帝駕崩,9個月后,林則徐去世,享年65歲,清廷給他的謚號是“文忠”——忠心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