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廟,華夏第一廟
2019年12月1日早上5點多,我和閨蜜就起床出發(fā)趕寧夏銀川開往甘肅天水的火車,一路風塵仆仆就為了去參觀心心念念的天水麥積山石窟。早上9點多,我們到了天水,立刻打了一輛車前往麥積山石窟。但是剛上車不久,司機師傅就告訴我們,沿途會經過被譽為“華夏第一廟”的伏羲廟?!安淮蛩闳タ纯磫??”我倆當即決定先去伏羲廟。
我和閨蜜走在伏羲路上,遠遠望見一座大牌坊,第一感覺便是不虛此行。那牌坊是伏羲廟的前大門,高有兩米,寬有五六米,巍然矗立于將近80米的臺基之上。拾級而上穿過大門牌坊,我們就看到了正門。正中門楣,懸掛著一匾——“太昊宮”,據說含義同“與天地準”相似,都是頌揚伏羲造福人類的恩德廣大無邊。
據導游介紹,伏羲廟本名就是太昊宮,天水人又稱人宗廟。1963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中國西北旅游營銷大會暨旅游裝備展上,還入圍了“神奇西北100景”榜單。
伏羲廟主要分為文祖殿和先天殿,院落重重相套,四進四院,宏闊幽深。廟內古建筑包括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鐘樓、鼓樓、來鶴廳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覽廳等共6座。新舊建筑共計76間。整個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縱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莊嚴雄偉。
我和閨蜜在伏羲廟轉了一圈,整整花了兩個小時,但也徹底被迷住了。殿、閣、亭、榭,高下相間,與院內星羅棋布的株株參天古柏,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妙趣橫生。尤其是文祖殿里的64株古柏,據說是按照伏羲八卦推演的64個方位栽植的。雖然現在僅存37株,但是依然冬夏長青,生機盎然。
相傳,伏羲的生日是農歷正月十六,因而祭奠伏羲最隆重的就是這一天。人們在這一天趕廟會、唱戲、燒香、磕頭、施舍,在心里把許多話“告訴”伏羲,以求從他那里獲得智慧,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傳播話語的渠道就是這些“靈柏”。聽到這,我也忍不住對著“靈柏”默默許了個愿。
麥積山石窟,
懸崖峭壁上的泥塑藝術
從伏羲廟出來后,我們很快趕往麥積山石窟。麥積山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位于甘肅天水市的麥積山上。麥積山是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因山形酷似麥垛而得名,這里山巒疊翠,巖壁陡峭,而石窟就開鑿在峭壁上。
我們剛到石窟下面,就被震撼了。這些石窟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則達七八十米,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連通。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了成百上千個洞窟和佛像,這在中國的石窟中是極其罕見的,也因此,古人曾稱贊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p>
聽導游的介紹,我們對石窟的歷史更是多了幾分了解。據說當年開鑿石窟時,先從下堆積木材達到高處,然后施工鑿窟,營造一層,木材拆除一層,直到山腳。當時施工所需要的木材,幾乎把山上的樹木都砍光了,到現在當地群眾中還流傳著“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后有麥積崖”的民謠,可見當時開鑿洞窟,修建棧道工程之艱巨、宏大。
山崖上的懸空棧道是近距離欣賞石窟的最佳方式。爬上棧道,不僅能真正體會懸崖峭壁上的泥塑藝術,也能憑高遠眺欣賞周圍的景色,只是一看這高度、陡峭度,難免讓人望而卻步。同行的當地游客說,敢于攀至頂端者鳳毛麟角。我和閨蜜互相鼓勵了一番,也僅僅是爬了幾個中等高度的棧道,但對古人的聰明才智著實是敬佩不已。
如果說莫高窟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麥積山就是一座大雕塑館。由于麥積山山體石質結構松散不易精雕細鏤,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稱于世,雖歷經種種浩劫,至今仍保存了198座洞窟,7800多身泥塑石雕,壁畫1000多平方米,題材豐富,藝術精湛,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
這里的雕塑大的高達16米,小的僅有10多厘米,體現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tǒng)地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發(fā)展和演變的過程。麥積山石窟的開鑿年代,大部分學者認為始于十六國的后秦,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歷代不斷地開鑿和修繕,現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
這其中最特別的,當數第四窟散花樓,也稱上七佛閣,位于東崖三大佛上方最高處,距地高約70米,為麥積山規(guī)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窟,也是最輝煌壯觀的殿堂式大窟??邇仍芤环鸢似兴_像,歷經唐、宋、元、明不斷修繕,造像已非初始原貌。此窟之所以稱為散花樓,據說是由于在此散花,佛和菩薩將帶給你好運和祝福。我和閨蜜最終沒有爬上去,但是目睹了那些攀登者將五彩繽紛的紙片撒向空中時的奇妙景象。這些紙片先是徐徐飄落了一會,突然又爭先恐后地向上飛升,升至一定高度后又慢慢地向下散落四方,那場景實在是太奇妙了。
仙人崖,隱士高人成仙的地方
天水又被稱為“隴上江南”,離不開鬼斧神工的自然造物。此次天水一游邂逅的仙人崖,便是如此。
仙人崖景區(qū)是國務院公布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qū)”之一,距麥積山石窟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所組成。仙人崖始于南北朝,據今近一千六百年。宋代稱“華嚴寺”,明代永樂皇帝賜名“靈應寺”。相傳過去這里常有高人隱居修行,故名仙人崖。
同行的游客告訴我們,來天水旅行,一定要去仙人崖一覽絕崖石縫的奇觀。所以進入景區(qū)不久,我就和閨蜜沿著石梯一級級攀爬。越向上走,我發(fā)現空氣愈發(fā)清新,石級兩旁滿是落葉,盡顯冬的風情,不知不覺,已登完409級臺階,這便抵達了西崖。
臨近西崖,只見一排峭壁巖石凹凹凸凸,石面的紋路或深或淺,以滔天巨浪般的姿態(tài)一往直前,最終卻“懸崖勒馬”。定在空中與底下的“海面”形成了一個中空格局,一座座古樸的寺廟建筑鑲嵌其中,沿著崖縫一字排開,恢宏磅礴,令人驚嘆。
走近崖縫,身臨其中的那種震驚之感,更為強烈。數十座寺廟殿宇順應山石形態(tài)而建,有的緊貼巖壁,有的凌空而架,仿若天生與這崖石長在一起,讓我不得不感慨古人那高超的建筑工藝。
參觀完西崖的古寺廟宇,沿著木質棧道一直往前走,不一會兒一座不大的殿宇映入眼簾,這便是東崖的“東磨針殿”,傳說故事與“鐵杵磨成針”有幾分相似。在此小憩片刻后,我們繼續(xù)向前便抵達了東崖。在東崖一定不可錯過群峰之景,尤其是那堪稱鬼斧神工的“十八羅漢朝玉帝”景觀,實屬奇特。除此之外,還能參觀到明代建筑“羅漢堂”,從雕塑當中感受十八羅漢的不凡氣度。
同行的一位旅友說,在整個仙人崖景區(qū),要想觀賞到最佳的山間自然風光,一定不可錯過通往仙人湖的那條森林棧道。木質的棧道著以紅漆,我和閨蜜漫步在棧道之上,穿梭于密林之間,呼吸著冬日獨有的清冽空氣,兩旁的樹林寂靜清幽,腳下的枯葉一陣一陣地簌簌作響……不知是否沾了廟宇的仙氣,仙人崖的冬景顯得尤為靈動,美得不可方物。
(編輯 邢多多 1048572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