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外國語學院,云南德宏678400)
在Krashen可理解性輸入假說的基礎(chǔ)之上,Long提出了語言互動假說,該假說不僅僅強調(diào)可理解性輸入的重要性,也強調(diào)了意義協(xié)商的重要性。意義協(xié)商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互動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輸入、反饋、調(diào)整,最終實現(xiàn)話語理解的過程。Long指出,在互動過程中,針對學習者理解有困難的語言形式,有針對性地向他們輸入所需的信息,更有利于語言習得的發(fā)生[1]。Numan也指出,知識不是由教師向?qū)W生傳授的,而是由教師和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構(gòu)建的[2]。在語言課堂上,互動不僅僅是學習得以實現(xiàn)的途徑,也是語言學習本身的目的所在?;釉诤艽蟪潭壬嫌绊懼n堂教學質(zhì)量、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學生的學習信心等。因此,教師應充分重視互動的作用,包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促進英語語言技能的發(fā)展。
課堂互動是一節(jié)課的靈魂。在英語課堂上,充分合理的互動可以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并接受更多的可理解性輸入。以教師唱獨角戲為主的課堂是不利于學生學習語言知識和發(fā)展語言技能的[3]。目前,雖然大部分學者和教師意識到了課堂互動的重要性,也進行了很多相關(guān)研究,但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對在職教師的研究,忽略了對實習教師的研究。實習教師是未來教師隊伍的新生力量,他們處在從學生到教師的轉(zhuǎn)變階段,面臨著更多的困惑和迷茫。如果能夠在這一關(guān)鍵的初始階段走進他們的課堂,觀察他們的教學,分析他們的問題,并給予相關(guān)指導,一定會有助于他們的快速成長。
研究以Long的語言交互假說為理論基礎(chǔ),從課堂互動的角度對一名實習英語教師整節(jié)課中的話語進行分析。該實習教師是云南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2016級英語教育專業(yè)(專科)的一名實習生,所任教科目為小學英語。該名實習生被提前告知她的課堂會被錄音,但并未告知研究目的;同時向她保證所錄內(nèi)容只用于筆者本人研究,不會向其他人泄露;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如需截取某些錄音轉(zhuǎn)寫內(nèi)容,也不會顯示被錄音者的真實姓名,以便盡可能地收集到自然狀態(tài)下的課堂話語。
課堂教學內(nèi)容由錄音筆錄下,隨后進行轉(zhuǎn)寫分析。從課堂互動的角度找出實習教師課堂話語的不足之處,并提出相關(guān)建議,以供未來實習教師借鑒參考,從而使他們更快地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教師。
課堂的主要參與者為學生和教師。課堂的主要任務是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完成信息的傳遞和知識的構(gòu)建,這種傳遞和構(gòu)建主要通過師生之間的話語交流完成,也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程曉堂認為,英語教師的課堂話語就是英語教師在組織和實施英語課堂教學時產(chǎn)生的話語,包括英語和母語[3]。英語教師在課堂中的話語主要是為了講解語言知識、實施課堂活動、維持課堂紀律、與學生互動交流等。由于一節(jié)課的時間是固定的,所以教師的說話時間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說話時間,也會反映整節(jié)課的互動狀況。研究中,課堂的總體持續(xù)時間為44分鐘,教師的說話時間為30分鐘,學生的說話時間為14分鐘,教師的課堂話語時間占據(jù)總話語時間的68%。在學生的話語時間中,還包括一部分教師和學生的話語重疊時間,在這部分的話語重疊中,大部分是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問題。由此可見,教師的話語在課堂中占據(jù)著主導地位,而學生話語表達的機會較少。陸琪的研究也表明,小學英語教師課堂話語占上課時間的平均值為43.2%[4]。教師的課堂話語過多,勢必會造成學生的話語時間過少,從而形成了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這樣的課堂不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形成和鍛煉,因為知識不是由教師向?qū)W生傳授的,而是在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中構(gòu)建的。本研究中,教師話語量過多,學生話語量過少,說明了這是一堂以教師為主導,互動較少的英語課。通過對課堂錄音內(nèi)容的具體分析,筆者認為,導致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石文婷對新手型和專家型教師的對比研究表明,很多新手型教師總試圖讓整個課堂看起來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愿意看到“沉默”或者“空白”時間,這樣的做法讓學生缺少了自主思考的時間,無法進行信息加工,最終會影響教學效果[5]。王雪梅認為,有時候,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正在思考或?qū)W生已經(jīng)答對了一半,正在思考另一半,教師就迫不及待地說出了答案,這樣只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到沮喪,不愿意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6]。本研究中的教師自問自答現(xiàn)象較為普遍,我們以教學片斷1為例來進行分析。
教學片斷1
T:對,好,He has blue glasses.那如果是女的她,應該怎么說(問題 1)?She has blue glasses.懂了嗎(問題2)?好,那比如說,我舉個例子啊,找個戴眼鏡的同學,來,這位同學,他的眼鏡是什么顏色(問題3)?
Ss:黑色。
T:對,黑色,那這個黑色就是什么(問題4)?
Ss:black.
在上面的師生對話中,教師一共拋出了四個問題,其中的兩個問題是自問自答,(問題1和問題2),一個問題是在教師的帶領(lǐng)下,少部分學生作出了回答(問題4),只有一個問題大部分學生作出了正確的回答(問題3)。問題3的回答人數(shù)最多,聲音最洪亮,因為問題3不需要思考就可輕易回答出來。這說明,大部分學生如果知道答案的話,他們是很愿意回答的。問題2屬于信息交流型的問題,學生對此類問題的反饋至關(guān)重要,它可以告訴教師學生是否領(lǐng)悟了教師的所言所教,遺憾的是,教師并沒有給學生回應此問題的機會。問題1和問題4屬于知識建構(gòu)型的問題,學生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思考或記憶搜索。但教師在提出問題后,并沒有給學生一定的候答時間,而是采取了迅速自問自答。教師在提出問題后,首先應該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具體的合理候答時間應根據(jù)問題的類型、問題的難易度、學生的實際水平來決定,一般以3—5秒為宜。如果教師給予學生合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自己說出答案,則有助于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更有助于學生自己建構(gòu)知識。相關(guān)研究表明,當老師將候答時間從1秒增加到3—5秒時,會有更多的學生主動給出答案,且答案正確率會更高,也會更加詳細。因此,教師在提出問題后,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思考,這樣才能使提問本身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合理有效的問題應該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回答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并能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問題的設(shè)置還要遵循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即學生的發(fā)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fā)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問題的設(shè)置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不能過難,也不能過于容易。我們以教學片斷2為例來看本研究中實習教師的一個問題設(shè)置:
教學片斷2
T:好,同學們先翻到28頁,翻到?jīng)]有?
Ss:翻到了。
T:好,我們先來學習一下,這個是什么?鞋子,怎么讀?(問題1)
Ss:(沉默)
在上述師生對話中,教師提出了一個問題:“鞋子,怎么讀?”。事實上,“shoes”是本節(jié)課中要學習的生詞,在新知識學習之前,教師就對學生進行提問,這是毫無意義的。王雪梅認為,有效的問題應該是清楚明了、有目的有組織地提出簡短的、發(fā)人深省的問題,要能引起學生的回答和回應[6]。因此,教師在問題的設(shè)計上要做好充足的準備,要充分考慮到提問的有效性,精心設(shè)計問題,盡量避免在教學過程中的隨意提問。在提問之前,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是什么,距離目標知識有多遠,并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創(chuàng)設(shè)多層次的問題,觸及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引發(fā)學生內(nèi)心的認知矛盾,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實習教師而言,由于缺乏教學經(jīng)驗和積累,在課堂提問方面會顯得手足無措,因此,在備課和設(shè)計問題的時候要做好充足的準備。為了保證問題的有效性,實習教師可以參考Dillion提供的教師提問框架圖,從提問前、提問中、提問后三個角度思考問題的設(shè)計。提問前要考慮的因素包括:1.目的——為什么要提問;2.準備——如何理解提問內(nèi)容。提問中要考慮的因素包括:1.提問——如何組織問題;2.回答——誰來回答;3.反饋——對回答做出什么反饋。提問后要考慮的因素包括:1.評估——如何讓提問有效;2.再設(shè)計——下面哪一個問題有效。
課堂教學的推進必須環(huán)環(huán)相扣。學生是否已經(jīng)掌握了所學知識?是否要進入教學的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對這些信息的判斷和掌握是至關(guān)重要的。因此,教師務必要重視學生對相關(guān)問題的回應。我們再來看教學片斷3:
教學片斷3
T:好,那這組的同學啊,又是像剛才那樣,開火車的,這組同學的讀的是她有長發(fā),這組的同學是她有短發(fā),然后one by one地接著讀,好嗎?懂了沒有(問題1)?好,開始。
S:She has long hair
T:大聲一點,吐字要清晰哈,不然有的同學聽不到。
和教學片斷1中的問題(2)一樣,教學片斷3中的問題(1)“好嗎?懂了沒有?”不屬于對所學知識的提問,而是基于信息獲取的交流,即教師希望了解到學生是否掌握了剛才的所學。這樣的信息交流對增進師生感情、推動教學進展、調(diào)整課堂授課節(jié)奏等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能夠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值得贊賞的,但遺憾的是,教師未對學生的應答做出回應。事實上,此類問題雖有一定的意義,但教師在課堂上不應該多問此類問題,因為對于學習者而言,很難判斷自身是否懂了、會了,或者是懂了多少,會了多少。作為教師,應該學會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表情、語言輸出來判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此外,教學片斷3中的后兩個話輪,教師對學生表現(xiàn)的反饋是“大聲一點,吐字要清晰哈,不然有的同學聽不到”。這樣的反饋并沒有對學生給出的答案做出評價,卻對學生回答問題的方式給出了負面評價,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打擊學生的熱情和自信心。如果學生的聲音確實小,教師可以通過反問、追問等方式向?qū)W生確認答案,隨后再提醒學生應該大聲一點,而不應該直接忽視學生的答案。胡青球?qū)ξ逦粌?yōu)秀英語教師的調(diào)查表明,他們使用的話語性反饋(55.3%)略高于評價性反饋(44.7%)[7]。評價性反饋主要是對學生的答案給予對錯的評價,如:
T:What is she doing?
S:She is singing.
T:She is singing.Yes,good.Sit down,please.(評價性反饋)
而話語性反饋則是教師圍繞著話題,對學生進行更多的啟發(fā)式追問,如:
T:Do you think they will succeed?
S:I hope so.But,it is just my hope.
T:What do you mean by saying it is just your hope?(話語性反饋)
S:I mean something unexpected will always happen in our life.
T:Unexpected? 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possibly unexpected things?(話語性反饋)
在上述對話中,教師采用不斷追問的方式將更多的話語權(quán)交給了學生,促進了學生對問題的進一步思考,維持了交流的順利進行,也表現(xiàn)了教師對學生回答的興趣,這對促進學生的語言輸出和思維發(fā)展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該設(shè)計更多的話語評價性反饋,以增強互動,促進學習。
總之,教師的反饋對學生而言非常重要,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對于正確的回答,教師應該給出積極的評價(話語評價或肢體語言反饋,如點頭、微笑等);或者教師重述學生的回答,以便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可理解性輸入;如果學生的回答不夠全面或者深入,教師可以繼續(xù)追問??偟膩碚f,對于正確的回答,一個合理的話語模式應該是:
教師:提出問題
學生:回答
教師:(視情況選擇其中的至少一項)
積極評價
重述回答(或者重復)
繼續(xù)追問(面向個人或者全班同學)
對于錯誤的回答,如果教師需要糾正,可以從直接修正和提供支架兩個方面著手?;趯h語二語課堂的研究,何楊緯蕓、牟蕾認為,直接修正包括直接糾正、元語言修正和修正性復述。提供支架包括啟發(fā)性修正、要求解釋、翻譯反饋和轉(zhuǎn)向他人[8]。筆者認為,如果時間允許,教師最好能夠采取提供支架的方式進行修正。提供支架的方式將話輪再次分配給學生,并通過意義協(xié)商的方式完成修正,是理想的語言學習模式。
課堂中的互動不僅僅體現(xiàn)在師生之間的互動,更應該體現(xiàn)學生與學生之間思維的交流和碰撞。在英語教學的課堂中,溝通與交流是語言訓練的主要方式,但教師只有一名,要實現(xiàn)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充分交流是不可能的,因此,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就顯得尤為重要?!吧印笔侵冈谡n堂教學這一具體情境下,學生與學生之間發(fā)生的相互合作和相互溝通。孫培東、宋光文認為,課堂學習小組是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突出生生互動的課堂教學的最重要的實體性學習單位[9]。小組活動可以是兩人一組或多人一組,具體的互動形式包括小組內(nèi)成員之間的互動、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互動、教師與小組之間的互動等。
在本研究中,教師一共給了學生兩次生生互動(同桌兩人為一組)的機會,第一次的形式為互相討論,時長為1分鐘,隨后教師分配給學生的回答時間共計為3分鐘;第二次的生生討論(同桌兩人為一組)指令下達后,就到了下課時間,所以討論時間和學生輸出時間都為零,因此,這次的生生討論可以視為無效討論。我們來看下面的小組活動教學片斷:
教學片斷4
T:……好,接下來的時間,描述你的同桌,你可以選一樣描述,你可以選頭發(fā),也可以選他的鞋子,然后描述你的同桌,他是怎么樣的?一分鐘的時間討論哈。
S:(討論)
T:好了,停了,討論結(jié)束了,不要講話了,好,老師要點名了……
在上述會話中,教師的指令是“描述你的同桌,一分鐘討論時間”。從內(nèi)容要求來看,討論應該是就某一問題或者話題交換意見觀點,而教師的指令是描述你的同桌,所以同桌兩人所面臨的問題是不同的,無法進行討論。此外,程曉堂認為,如果在小組活動時教師加入到某個小組并與小組成員進行互動,則不是以教師為主動的活動[3]。即使是教師指定個別學生發(fā)言,全班也是在其控制之下,依然是“以教師為主導的互動”。因此,在組織上述活動時,教師應該積極融入小組討論,進行引導和檢查,并核實小組任務完成情況,而不應在一開始就將活動的時間盲目地設(shè)置為一分鐘。同時,為了增加學生的話語輸出機會,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內(nèi)、小組間的信息互換。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師在下達指令的時候應該具體清晰,最好是能夠找一名同學協(xié)助,配合完成任務,給其他同學做示范??傊?,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師可以從指令下達方式,指導學生進行討論、確定討論時間、學生輸出方式等幾個方面進行進一步改進。我們再來看本節(jié)課中的第二次生生互動:
教學片斷5
T:……舉個例子,我有一個好朋友,我就描述的是我這個好朋友,比如說,他是高的。He is tall,他有黑色的鞋子Has black shoes.就是這么描述。好,描述你的同桌。
S:老師,下課了(一個學生說)。
T;下課了嗎?好,下課了。Class is over.
S:bye.
第二次生生互動的任務和第一次類似,但教師在下達指令后,下課時間到了,隨后該活動不了了之。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繼續(xù)完成該活動,并在下節(jié)課進行展示。本研究中的課堂雖有兩次學生活動,但兩次活動并沒有實現(xiàn)較好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學生的語言能力也沒有得到較好的鍛煉。教師在設(shè)計課堂活動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到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重要性。
語言互動理論認為,只有理解性輸入,沒有說的機會,學習者不知如何說英語,最終還是無法掌握這門語言。Levinson認為,話輪是某一講話人在一個典型的、有序的、有多人參加的會話中單獨講話的時間段[10]。在中國英語教學的環(huán)境中,英語教師的課堂話語主要是以教師為主導的互動中使用的話語[3]。也就是說,教師在整個課堂中掌握著話語的主動權(quán)和話輪的分配,學生能夠獲得多少說話的機會,要看老師的設(shè)計和安排。在本研究的課堂中,一共有120個話輪,教師占用了其中的68個。且學生話輪的句子長度遠遠低于教師的,當然,由于本節(jié)課中的學生都是小學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句子長度。但不管怎樣,教師應該努力創(chuàng)造與學生互動的機會,將更多的話輪交給學生。我們以其中的一個教學片斷為例:
教學片斷6
T:(話輪1)好了,停了,討論結(jié)束了,不要講話了,好,老師要點名了。哪位同學正確描述你的同桌的外貌特征,你可以說的是她有長發(fā),或者是她有短發(fā),也可以說的是她有鞋子,什么顏色的鞋子,自己看啊。那還有,你可以說她戴著眼鏡。好的,第一組的,好,老師點名了,這位同學,描述你的同桌。
S1:(話輪 2)He has black shoes.
T:(話輪3)他有黑色的鞋子。
T:(話輪4)好,這邊的同學,第三位女生,描述你的同桌。
S2:(話輪 5)He has short hair.
T:(話輪6)好,這位同學,描述你的同桌。
S3:(話輪 7)He has short hair.
以上對話中,話輪1的長度過長,邏輯混亂。教師已經(jīng)要開始點名學生回答問題了,才講清楚問題的具體要求和提示,這說明之前的指令不夠具體和清晰,此時的補充明顯為時過晚,且占用了學生的說話機會。話輪2中,學生在回答完He has black shoes之后,教師應當進一步追問,以給予學生更多的語言訓練機會。因為按照教師的要求,學生可以描述鞋子、頭發(fā)、眼鏡等等。因此,教師此時完全有理由繼續(xù)追問,鼓勵學生進行補充,從而使學生有更多的語言訓練機會。教師在話輪2后的追問方式有很多種,可以用“and?”來暗示學生繼續(xù)補充;也可以結(jié)合肢體語言,用手指著被描述對象的眼鏡或者頭發(fā)讓說話者繼續(xù)補充。而此處教師的反饋卻是用漢語重復了學生的回答,這樣的重復是毫無意義的,既不能為學生提供可理解性輸入,也無法激起學生繼續(xù)參與課堂的興趣。在英語學習的課堂上,教師不能一直掌控著話輪,而應通過各種方式促進互動,給予學生更多的說話機會。程曉堂認為,為了提高課堂的互動,除了設(shè)計互動性教學活動外,教師應盡可能使用互動性話語[11]?;有栽捳Z其實就是啟發(fā)、鼓勵、引導學生加入課堂,進而表達觀點的話語。因此,教師在講課的時候,應思考學生有沒有充分參與課堂,有沒有足夠的互動,是否給了學生足夠的說話機會,哪些話語可以讓學生來說等問題。
英語教師的課堂話語不僅僅是組織課堂、講授知識的工具,也是學生可理解性輸入的重要來源。因此,教師的每句話都要精心琢磨。說什么,說多少,怎么說,都需要教師在課前精心準備。本研究主要從課堂互動的角度分析教師的課堂話語,指出影響課堂互動的幾個因素:自問自答、小組活動、話輪把控、問題反饋。一節(jié)好的英語課,不僅僅要有可理解性輸入,還要有適當?shù)妮敵觥⒍嗑S的互動,這樣才能增強學生語言素質(zhì),提升思維能力。總之,學生應該是課堂的中心,教師應該鼓勵和引導學生互相交流,從而形成一種課堂多聲話語結(jié)構(gòu),促進多元思維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