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婷
“一個全是預示著美好的計劃,永遠不可能實現(xiàn);只有稍許帶上幾分特別的苦惱,才可大體上防止失望”,文中的這句話似乎映證著我們當下社會所討論的“面包和愛情如何抉擇”、“彩禮錢是否取消”等將婚姻“庸俗化”的論題,似乎現(xiàn)實將愛情與物質絕對化對立,似乎生活的苦惱強迫大多數的人舍棄曾經“幼稚”卻珍貴的浪漫主義因子。在一個個偏激片面的言論下,變得佯裝世故、膽戰(zhàn)心驚,未曾前進嘗試,便后退畏縮。
在聽多了所謂“過來人”的主觀評判,或許,《傲慢與偏見》這部十九世紀初的經典之作,用將他人故事娓娓道來的方式,更能啟迪個人婚姻觀的思考。當然不可置否的是相較于奧斯汀后來的《愛瑪》,這部小說的現(xiàn)實主義成分偏少,戲劇性夸張稍多,對世事也比較樂觀,浪漫主義色彩較重。
浮在表面的傲慢與偏見
正如書名《傲慢與偏見》,文中的達西和伊麗莎白分別是傲慢和偏見的主要象征,奧斯汀將“傲慢與偏見”的沖突體現(xiàn)在片段性的愛情婚姻中,在相對較小的敘事空間和清晰的情節(jié)中上升爆發(fā)。達西父母教他明辨是非,卻沒教他如何控制脾氣;教他知書達理,卻沒教他如何謙遜待人,所以他爭強好勝、關心家族,顯得自私。如果沒有伊麗莎白的出現(xiàn),他可能不會意識到什么是“謙遜”。伊麗莎白聰明有主見,不向權勢金錢低頭,不卑不亢地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但在與達西初見時的不愉快影響了她對達西的判斷,注入主觀偏見后輕信韋翰的一面之詞,并散播了影響達西形象的話語。
達西的驕傲感并未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把握好尺度,傲慢得有分寸,伊麗莎白的聰穎在流言的挑撥下也誤入歧途。從驕傲發(fā)酵到傲慢再到偏見,到后來偏見在事實面前逆向消解,傲慢在自省自查中逐漸弱化。其間,“愛”是催化劑。拂去表面的土泥塵垢,才意識到兩人的契合,她賢淑活潑,可以收斂他的霸氣;他果斷智慧,可以豐富他的學養(yǎng)。
但要指出的是,從始至終,達西都是情感發(fā)展的關鍵所在。他是矛盾產生的源頭,也是他的動心求婚,讓不斷積聚的矛盾公開爆發(fā)在兩人面前,后面情感推進的步伐幾乎都是達西在行動,收斂高傲的姿態(tài)禮貌平和,默默幫助班納特家處理私奔丑聞,根據自己的觀察向彬格萊重新評價吉英,為麗萃主動放下門第偏見......這樣看來,伊麗莎白似乎處于被動的位置,有點男權附庸的意味。但事實上,伊麗莎白在愛情婚姻中所體現(xiàn)的標準性、原則性和情感取向更值得我們思考,也更具現(xiàn)實意義。
愛情得有,面包也要
小說中的幾樁婚姻都有著背后蘊含的深意,班納特夫婦的得過且過、理智需求高于情感的卡洛蒂和柯林斯、韋翰和麗迪雅的游戲婚姻、郎才女貌的彬格萊和吉英令人歆羨。每一對夫婦,都有著現(xiàn)實的影印:夫妻之間沒有共同語言,各取所需、自尋其樂,為孩子、家庭含糊一生;她想要一個有物質基礎的家,他想要一個能登臺面的妻子,所以他們在一起了;一時沖動后被責任裹挾、被縹緲的甜言蜜語沖昏了頭腦,為面子被婚姻的牢籠桎梏,卻毫不在意,依舊放浪形骸;彼此心意相通,卻被家世、身邊人的意見左右,浪漫愛情多舛曲折方修正果。
相較之下,伊麗莎白的愛情、婚姻觀更理性透辟。她拒絕雖然物質充裕卻過于自卑謙遜又自高自大的表哥,抗拒為物質而婚姻的觀念。對沒有家產的韋翰雖有一定好感,在與舅媽嘉丁納的談話中也表現(xiàn)得克制理性,“說實話,你可要當心了。與這種沒有財產做基礎的人談戀愛,是很魯莽的,你千萬不要墜入情網,更不要妄圖別人也和你一樣”,“青年人一旦墜入愛河,是不可能因為缺少錢財就分手的,我也一樣。我不知道拒絕對我來說是好是壞,所以我只能答應你不會輕易愛上別人,就算我們很經常來往,我也會極力控制自己的”。對于沒有感情只有金錢的婚姻,她果斷拒絕;對于有一定好感基礎,但沒有物質支持的關系,她抱以謹慎態(tài)度,克制有度。
在達西第一次高高在上、魯莽的求婚后,橫亙在兩人中間的除了懸殊的家世門第、素質差別懸殊的親戚、還有被牽涉的吉英的幸福,這些不僅壓下了她微弱的憐憫之心,甚至引出了情感深處根深蒂固的憎惡。但在事情發(fā)展中,發(fā)覺內心情感的變化后,又因憂心再續(xù)前緣幻化為泡影而沮喪,在未明了達西態(tài)度時不卑不亢地對峙身份地位懸殊的凱瑟琳,“我只是努力追求自己的幸?!薄;橐鲋凶钚杩紤]的感情和物質兩因素,達西的身份地位解決了物質的顧慮,在確認過內心后,最終決定放縱自己沉溺愛情之海。
前文提到,這部小說是有浪漫主義因素在的,如達西放下身段、家世偏見只為愛情,但不能否認的是伊麗莎白或許真的值得,她美貌清麗、俏皮活潑、懂禮有度、聰敏機靈、自主果斷,尤其是與三個妹妹和身邊的閨友們對比。她的品質和思想也都有一定的啟迪意義。并不急于過早踏入社交為自己尋覓一個如意郎君,花更多時間在思考和提升自我上。一段感情中,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不無謂地浪費情感,也不陷入物質的泥淖。對婚姻最完美的詮釋是在物質基礎上,用感情紐帶聯(lián)結。
反思當下,所謂“早戀”,是在前途未知迷茫的黑夜中盲目相擁品味愛情的滋味,小概率遇良人,相互進步,大概率遇人不淑,羈絆步伐。所謂“趁年輕談戀愛”,多是為愛而愛,暫以“純愛”的名義遮擋住未來可能遇到的困境。所謂“為結婚而結婚”,是在年齡壓力下、世俗眼光中做出的無奈抉擇,將個人感受放置在后。有時候,不用著急,一個人的時候不斷提升自我,讓自己時刻以最優(yōu)秀的姿態(tài)迎接那個人的出現(xiàn)。遇到愛情,也不盲目,遵從內心,輔以理性。在考慮婚姻時,先叩問自己是否已經做好了物質準備,同時,也不要輕易丟棄對愛情的浪漫幻想。這,或許是《傲慢與偏見》想告訴我們的。
當然,和他人的言語一樣,這也只是《傲慢與偏見》給我們的“點”的思考,不全面也不透徹。但我們也沒必要擔驚受怕,畢竟擔憂解決不了什么問題。抱著看透一切的眼光,看不透地去經歷,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