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不言
2月6日下午,國務院聯(lián)防聯(lián)控機制新聞發(fā)布會進行到記者提問環(huán)節(jié),當記者問到如何做好小區(qū)的衛(wèi)生防疫工作時,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新聞發(fā)言人、宣傳司司長宋樹立請出了天津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室主任張穎進行現場講解。
這是張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第二次刷屏。幾天前,在天津市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張穎講解天津市寶坻區(qū)某百貨大樓疫情時,就收獲了無數網友的點贊。在8分鐘的講解中,張穎全程脫稿,抽絲剝繭地將聚集性疫情的來龍去脈講得一清二楚。網友贊嘆,這簡直像是福爾摩斯在推理探案故事,聽得津津有味的同時,也學習到了相關的防疫知識。
張穎在短短幾天之內,就成了圈粉無數的“網紅”,她卻說:我不希望成為網紅。
很多網友都沒想到,他們口中的這位“小姐姐”,其實已經50歲了。
張穎1994年畢業(yè)于天津醫(yī)科大學預防醫(yī)學專業(yè),2007年取得中國疾控中心公衛(wèi)碩士學位。曾多次作為衛(wèi)生部或世界衛(wèi)生組織委派專家到其他省份進行現場調查和督導,參與多起國家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處置工作。在成為“網紅”專家之前,她已經默默地和各種病毒打了幾十年交道了。
很多人不了解疾控這個職業(yè)。張穎把自己的工作稱為是“角色扮演”:有時是醫(yī)學偵探,與肉眼不可見的病毒周旋,小心翼翼“抓”住病毒,再從蛛絲馬跡中分析它從哪兒來,又是如何傳播出去的,誰有可能被傳染;有時是政府智囊團,給政府防控疫情提出及時、精準的決策建議;有時甚至是“心理按摩師”,在做流行病學調查時,常常還需要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減輕他們的壓力。
此次疫情發(fā)生之后,很多人將疾控人員稱為“病毒獵手”。在所有人都繞著病毒、躲著病毒時,他們卻逆行而上,“追捕”病毒的蹤跡。
1月31日,天津市寶坻區(qū)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確診,立刻引起張穎的警覺,因為這位52歲的女性患者是某百貨大樓的銷售,接觸人員較多。
很快,該區(qū)又連續(xù)出現了多例確診病例,每一例都與這座百貨大樓相關。奇怪的是,這些病例均沒有武漢接觸史。
病毒到底是從哪兒來的?通過什么途徑傳入百貨大樓?張穎和同事開始與確診患者進行一對一流行病學調查,把每個人的發(fā)病時間、行動軌跡、密切接觸人員等信息繪制成圖,比對關聯(lián)點,再深入分析其相關性,一點點摸清疫情發(fā)展的脈絡。
這是一場與病毒賽跑的比賽,張穎說:“我們要第一時間找到曾去過百貨大樓的顧客,進一步追查,把這個大樓的傳播途徑完全切斷,保證不再往外傳,才能保護更多人?!?/p>
這場“追捕”充滿風險,張穎和同事必須以最快速度抵達病毒出沒的區(qū)域,從最危險的地方找到“敵人”,一刻不停追逐病毒的蹤跡,有時還需要按照患者描述的路線,一步一步實地走上一遍。而這個場景重現的過程,只是疾控人員準確核實信息的方式之一。
這些危險,在張穎從事這項工作的第一天,她就清楚,但幾十年的工作里,她從未猶豫過:“一個防疫工作者的責任,就是履行好醫(yī)學偵探的責任,盡力保護更多人?!?/p>
突如其來地走紅,張穎沒想到。直到有同事告訴她“全國網友都想搶走天津疾控中心傳染控制室主任”時,她才知道。
張穎的心情有些復雜,也有些欣喜。復雜的是,公眾是在這種情況下,才開始了解疾控工作;欣喜的是,要打贏這場戰(zhàn)疫,必須靠大家共同參與,群防群控,“從這個角度看,引起更多人關注是一件好事?!?/p>
2月12日,張穎又帶著“天津動車客車段”疫情分析,來到了天津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fā)布會上,從善如流地開始了新一輪防控宣講:“這個階段又進入到了聽故事講道理的這一部分……”
很多網友守在電腦前,認真地聽著張穎的講解,還不忘刷彈幕:“她來了,她來了,她帶著新一期的探案又來了……”
最后,大家乖乖地聽著張主任講道理:“第一個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接下來我們要迎來的是什么?陸續(xù)的、錯峰地復工,在復工之后,一個集體單位對疫情的防控應該注意什么呢……”
有網友心疼地說:“‘小姐姐’瘦了……”張穎已經連續(xù)工作好多天,每天睡眠不足6小時,忙得記不清日期,記不清多少天徹夜無眠。年邁體弱、患有多種慢性病的父母極需照顧,她根本顧不上,偶爾打電話問候,也總是報喜不報憂。除夕夜,思女心切的父母讓弟弟帶著餃子探望她。剛從“紅區(qū)”歸來的張穎不想讓弟弟看到自己疲憊不堪的樣子,含淚將弟弟趕了回去。
有時候,她一天要與3個病人開展面對面的流行病學調查。調查“天津動車客車段”疫情時,她和隊友穿著隔離衣工作,7個小時滴水未進,不能上廁所,脫下隔離衣時才發(fā)現臉上捂出了疹子。但她覺得很值得:“封控措施非常及時、有效、到位、嚴密,后期所發(fā)生的病例僅局限于客車段內部職工、職工家屬等密切接觸者,至今沒有擴散到社區(qū)、別的家庭和單位。”
張穎想守護的,不僅僅是百姓。
作為疾控人員,張穎曾經很羨慕臨床醫(yī)生:“臨床面對的更多是個體的治療,當臨床醫(yī)生治愈病人時的欣喜,病人自身的欣喜……這些,作為公共衛(wèi)生工作人員是體會不到的。因為疾控中心面對的是群體,看到的是群體防控的效果?!?/p>
但這次,張穎有了更多的體會。有一次她去醫(yī)院提取檢測樣本,親眼目睹了一線醫(yī)護人員的危險和辛苦,“病區(qū)溫度有20多攝氏度,我們待了3個多小時,護目鏡里面全部都是水珠,什么都看不見了……”
張穎說:“這次疫情,疾控中心在前面做群體性防控,臨床醫(yī)生在做個體的搶救和治愈。我們雖然在不同的崗位,但目的是一樣的。如果我們把病毒傳播都防控了,病例減少了,醫(yī)生被感染的風險就少一分。我們必須把陣地守好,替百姓守好,同時也要守好一個戰(zhàn)壕里的兄弟——臨床醫(yī)生!”
目前,隨著復工復產,疫情防控工作又迎來新的挑戰(zhàn)。張穎和同事仍繼續(xù)保持一級戰(zhàn)時狀態(tài)。她說:“我不想在新聞發(fā)布會上再出現。因為出現就是帶著案例去,要再次教育大家不要這樣不要那樣,那證明疫情又有反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