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君
與電視劇里的少年狄仁杰不同,實(shí)際上,狄仁杰成名很晚,即使到了59歲這一年,他的人生仍然坎坷艱難。
唐睿宗垂拱四年(688年),號稱“大帝”的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已經(jīng)去世五年,此時(shí)的大唐,盡管名義上的皇帝是李治的兒子、唐睿宗李旦,但真實(shí)的掌權(quán)者,卻是李旦的母親武則天。
此時(shí),武則天正在加緊謀劃稱帝,并任用酷吏來俊臣、索元禮等人大肆制造冤獄,屠殺李唐宗室和支持李唐的大臣。
就在丈夫李治去世七年后,在將兩個兒子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先后趕下臺后,武則天在公元690年正式宣布改唐為周,自立為帝。
在武則天的指示下,武周境內(nèi)酷吏當(dāng)?shù)?,殺伐四起。但武則天知道,酷吏只能用一時(shí),而不能用一世。奪權(quán)稱帝,必須要用酷吏殺伐開路,但一旦帝位得手,治理天下,還是要儲備一些人才才行。所以,盡管武則天縱容酷吏來俊臣等人胡作非為,但對于狄仁杰、徐有功、魏元忠等一批能臣干吏,她卻予以保護(hù)。
在李唐舊臣幾乎被掃蕩一空的情況下,武周天授二年(691年)九月,被女皇心儀的干臣狄仁杰,直接從洛州司馬升任地官侍郎,并代理尚書事務(wù),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正式成為武周的宰相。
但狄仁杰第一次拜相,只有短短的四個多月。
在見到狄仁杰后,武則天說:“你當(dāng)?shù)胤焦俚臅r(shí)候,政績很不錯,但有人卻一直在中傷你。你想知道這些人是誰嗎?”
狄仁杰回答說:“如果陛下認(rèn)為臣做錯了,臣當(dāng)改過;如果陛下明白臣并無過錯,這是臣的幸運(yùn)。臣不想知道中傷我的人是誰,因?yàn)檫@樣,我就能繼續(xù)把他們當(dāng)成我的朋友?!?/p>
狄仁杰拜相,但在一心想成為武周太子的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看來,狄仁杰始終是李唐老臣,并不可靠,于是在武承嗣和酷吏來俊臣的誣陷下,狄仁杰被以“謀反”罪名逮捕。
在獄中,酷吏王德壽直接向狄仁杰指示說,只要狄仁杰答應(yīng)協(xié)助誣陷其他官員,就可以免去狄仁杰的死罪。對此狄仁杰悲憤地說:“皇天在上,后土在下,竟然要我狄仁杰做這樣的事!”說罷,直接一頭撞到柱子上,當(dāng)場血流如注。他寧愿自殺,也不愿意誣陷同僚。
王德壽無奈,只好悻悻離去。
盡管魏王武承嗣多次請求,以有“謀反”之嫌殺掉狄仁杰,但似有所悟的武則天并未答應(yīng),只是將狄仁杰貶到彭澤(隸屬今江西九江)當(dāng)縣令。
在利用酷吏鏟除反對勢力后,武則天反過來,又開始對曾經(jīng)作為自己爪牙的酷吏們下手了。
武則天在公元690年稱帝后,為了提升人望,緩和與朝臣的矛盾,先是殺掉了酷吏丘神勣、周興、索元禮和傅游藝,“以慰人望”。
接下來,697年,武則天又下令殺掉了作為自己心腹爪牙的酷吏來俊臣,對外宣稱的名義是,“以滅蒼天之憤”。
酷吏們不懂得“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但武則天卻清醒地知道:謀權(quán),可用酷吏;但治國,卻只能用干臣。
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尊時(shí)憲而抑幸臣,聽忠言而誅酷吏”。
在此情景下,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狄仁杰被起用為冀州刺史,隨后升任幽州都督,并整軍抵御契丹入侵。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被拜為宰相,擔(dān)任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并加授銀青光祿大夫。
這一次,狄仁杰當(dāng)了三年宰相,一直到他去世,武則天都對他信任有加。
武則天比狄仁杰大6歲,在她看來,彼時(shí)的大唐,只有狄仁杰一人,稱得上是她的股肱重臣。
在武則天看來,狄仁杰在第二次拜相后,為武周伐契丹、抗突厥,無論是文治還是武功都無人可比,因此,這個一生殺人無數(shù)、殘酷暴虐的女皇,在狄仁杰面前,卻是十足溫柔和藹的形象。武則天從這一時(shí)期起,稱呼狄仁杰為“國老”,并且特許狄仁杰在朝堂上不用下拜。武則天說:“每見公拜,朕亦身痛。”
而在風(fēng)燭殘年之際才登上人生巔峰的狄仁杰,已經(jīng)老了。
第二次拜相這一年,狄仁杰已經(jīng)68歲。以近古稀之年,他仍然為武周東征西討,出將入相,但他心中掛念的,仍然是武周的未來,以及李唐的復(fù)名與延續(xù)。
當(dāng)時(shí),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一直在謀求立為太子,并幾次三番,試圖加害武則天剩下的兩個兒子李顯和李旦(武則天另外兩個兒子李弘和李賢已為武則天所殺)。對此,狄仁杰等“護(hù)唐派”則一直堅(jiān)持請立武則天的親生兒子為太子。
狄仁杰對武則天說:“您與武承嗣只是姑侄,而廬陵王李顯卻是您的親生兒子。姑侄與母子之間,到底哪個更親呢?”
為了發(fā)動更多人游說武則天,狄仁杰甚至還對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說,天下思念唐朝的恩德已久,你們以色相侍奉君王,一旦皇帝駕崩,作為男寵和皇族的丑聞,是有被除掉滅口的性命之憂的,所以不如參與勸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為自己立點(diǎn)功勞,以求日后自我保全。
于是,在狄仁杰等效忠李唐的老臣們的不斷游說下,以及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的枕邊風(fēng)念叨下,圣歷元年(698年)三月,武則天最終下令將親生兒子、廬陵王李顯,從貶黜地房州(今湖北房縣)接回了洛陽。
接回李顯后,武則天對著狄仁杰說了一句:“還卿儲君!”
狄仁杰則跪倒在李顯面前,泣不成聲,扶都扶不起來,因?yàn)樗溃鶠橹畩^斗的復(fù)名唐朝的大業(yè),隨著女皇的老去和廬陵王李顯的歸來,已逐漸看到曙光。
見到這一幕,武則天也淚流滿面。她撫摸著狄仁杰的后背,同樣泣不成聲地說:“你不是朕的臣子,你是大唐的股肱之臣!”
隨后,廬陵王李顯被重新立為太子。而狄仁杰則在自己生命中的最后兩年,相繼提攜、舉薦了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李楷固、駱務(wù)整等名臣。
兩年后,武周久視元年(700年)九月,狄仁杰最終在宰相任上去世。武則天為此流下了眼淚,她經(jīng)常跟身邊人感慨地說:“朝堂空矣!”
此后每逢朝政有大事不能決斷,武則天就會感慨地說:“天奪吾國老,何太早耶?”
狄仁杰去世五年后,武周神龍?jiān)辏?05年),82歲的武則天病重,朝政被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把持,文武百官也無法見到武則天。在此危急情況下,由狄仁杰全力舉薦的宰相張柬之等人趁機(jī)發(fā)動兵變,殺掉張易之和張昌宗,并逼迫武則天退位。隨后,李顯第二次就任皇帝,并宣布恢復(fù)國號為“唐”。
而狄仁杰,則在有意無意之中,為最終光復(fù)李唐,安排下了張柬之這一人物。
以身死,仍謀國,為李唐光復(fù)鞠躬盡瘁,或許,這才是“神探”狄仁杰最大的功勞。
(摘自《中外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