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茲
也不知道是哪一年的寒假前夕,當時的我還是一名中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老師讓我們跟讀《朱子家訓》:“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nèi)外整潔。即昏便息,關(guān)鎖門戶,必親自檢點……”文章不長,卻句句很精煉,時至今日還歷歷在目。老師一邊解釋,我則津津有味地聽起老師講故事來,氣氛頗為輕松暢快。聽完,我大致領(lǐng)會了古人的意圖,就是要講究整潔的家居環(huán)境,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才能身體和精神健康發(fā)展。那天回家后,似乎受到了什么啟發(fā),就照著古人的模樣,收拾起了自己的屋子。大費周章地收拾完屋子,發(fā)覺小屋果然亮堂整潔了不少,看上去很舒心。那大概是第一次通過課文來踐行古人的教誨,學著領(lǐng)悟古人的哲學思想,受益良多。這似乎就是現(xiàn)代社會所講的自省與自律的重要性,理想和目標的實現(xiàn)是從現(xiàn)在開始,付出行動。時光一轉(zhuǎn),已過無數(shù)春秋,最近又在視頻網(wǎng)站上看了一部網(wǎng)友推薦的日本紀錄片《人生果實》,介紹的是一對老夫妻的田園生活,他們向往親近自然的生活一起攜手自建家宅,自種瓜果,收獲果實,相伴到老。這對夫妻的家園建設(shè),對我這樣一個久居城市有些麻木的人而言,亦心神向往之??赡苊總€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處桃花源。勤勉力又是基石,克服心中的懶惰,才能從自己腳下踏出一條堅實的路。這也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家風。
一次,當我讀到中國陶瓷學會原會長、文物鑒定專家耿寶昌贊揚他的老師孫瀛洲捐獻文物的贊語“名傳千古,永載史冊”時,便對孫瀛洲這位人物產(chǎn)生了好奇。耿寶昌是我讀書時代的教學用書《中國陶瓷鑒定》的著者,出于好奇便了解了有關(guān)孫瀛洲的人物知識。我懷著極為尊重的心閱讀了這位老師的事跡。
孫瀛洲先生本是河北冀州的一個農(nóng)家子弟,14歲時為糊口到北京一家具店當伙計。而后經(jīng)營古玩生意長達三十多年,甚至被坊間稱為古玩界的“一代宗師”。然而,他雖然此后坐擁千萬家財,但卻一直保持著勤儉節(jié)約的生活作風。平日一身素衣,家人也是如此,甚至連女兒冬天戴的手套都是妻子用襪筒改的。孫家一日三餐極其簡單,他還規(guī)定全家人一個星期只能吃一次肉,而且每次都舍不得吃1塊錢的(半斤),只吃2兩,還必須切得細細的,這樣可以多夾幾筷子。他自己很少在外面下館子吃飯,出門辦事也只在攤子上隨便吃碗面填肚子。過春節(jié),自己動手給孩子們做糖葫蘆吃。
就是這樣的孫先生,在文物的世界里淘洗卻很“舍得”。他將自己私藏的大量古玩藏品,尤其是陶瓷藏品,據(jù)說后來裝了20輛卡車捐給了故宮博物院,捐贈文物數(shù)量達2000多件,其中包括25件一級文物。我想這恐怕是開了私人收藏捐獻給國家博物館先河的人物。試想一下,如果這些文物一時間成了別人的私藏,成了別人手中的玩物,而不能放在博物館中為更多的人所見識,那么想要系統(tǒng)而真實地了解中華民族歷史背后的寶貴文物,豈不遺憾至極。故宮紫禁城出版社社長章宏偉曾經(jīng)感慨,“為故宮捐獻做出最頂尖貢獻的有兩位:一位是捐書畫的張伯駒,一位則是捐瓷器的孫瀛洲”。老前輩們的言傳身教,為后世子孫留下文化瑰寶的同時,也在無聲地教育著后輩的成長,真是“于無聲處聽驚雷”,這是一種很棒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