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21 世紀以來中國傳統(tǒng)詩歌評點研究述論

      2020-03-22 15:48:57胡建次
      關鍵詞:紀昀杜詩詩選

      胡建次

      (云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云南 昆明650500)

      21 世紀以來,中國傳統(tǒng)詩歌評點研究取得顯著的成績。對傳統(tǒng)文學評點的通論性考察、宋元時期的詩歌評點研究、明代的詩歌評點研究、清代的詩歌評點研究及民國時期的詩歌評點研究等領域都有諸多推進與貢獻。本文將從這幾個領域梳理并論述近20 年的發(fā)展歷程及學術成果,以期對中國傳統(tǒng)詩歌評點研究有所裨益。

      一、對傳統(tǒng)文學評點的通論性考察

      對傳統(tǒng)文學評點的考察,胡建次、樊慶彥、黃霖、曾紹皇、張曙光、張洪海等人都有論及。所出現(xiàn)論文主要如:胡建次的《古代文學評點體例與方式的承傳》,樊慶彥的《論蘇詩評點的文獻價值》《論蘇軾詩文評點的社會傳播價值》《東坡本色與蘇詩評點》,樊慶彥、劉佳的《蘇軾詩文評點的演進歷程》,黃霖的《中國文學名著匯評本的價值》,曾紹皇《杜詩評點文獻著錄及其觀念嬗變——以歷代公、私書目為考查對象》,張曙光的《經(jīng)學思想的嬗變與文學評點的視域生成》,張洪海的《從〈詩經(jīng)〉評點看文學評點價值》,等等。

      其研究方向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傳統(tǒng)文學評點體例、方式及特點等予以論說,二是從某一思想淵源方面探析文學評點的生成及特征,三是從縱向考察某一詩人詩作的評點歷程及其演變發(fā)展特征。

      在第一個方面,如黃霖《中國文學名著匯評本的價值》一文認為,評點是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學批評形式。發(fā)展至明代,評點與刊刻文學作品的風氣大為興盛。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了一些有別于一個評家單獨批點的“合評”“集評”類著作。這種將兩人以上多位評家的批點匯集在一個原文上面的新的整體,統(tǒng)稱為“匯評本”。這些匯評本并非都是粗糙之作。從總體來看,它們在文獻考證、鑒賞批評及促進作品傳播接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值得后人認真地去“搜采和表彰”。[1]

      在第二個方面,如張曙光《經(jīng)學思想的嬗變與文學評點的視域生成》一文認為,自南宋文學評點興起至明清時期達于繁盛,文學評點逐步擺脫經(jīng)學倫理與政治教化的束縛,不斷走上立足于文本自身特色的批評道路。促成這一轉化的就是傳統(tǒng)經(jīng)學思想的嬗變。梳理經(jīng)學思想對文學評點的影響,可以發(fā)現(xiàn),它作為一種文化傳統(tǒng)構成了評點的特定境域與思想血液。在文學評點史上,從理學到心學的變化,影響了其評點的視域生成,形成并構建出特有的批評話語、審美標準與評價方式等。[2]

      在第三個方面,如樊慶彥、劉佳《蘇軾詩文評點的演進歷程》一文認為,對蘇軾詩文的評點集中于南宋至清代末期,較典型地反映出文學評點的演變狀況。南宋至明初為其肇始與緩慢發(fā)展期,評點多集中在作品風格方面,便于為科舉考試提供指導,但相對缺乏理論性、系統(tǒng)性。明代中后期為其繁榮時期,一些批評家對蘇軾詩文的特色及成就予以總體把握,進一步確立了蘇軾的文學史地位。清代為蘇軾詩文評點的高潮時期,涌現(xiàn)出數(shù)量眾多、各具特色的評點本,其中,不乏富于學術價值的未刊手批本,它們有助于對蘇軾的詩文進一步觀照、評價及定位。[3]

      在這一研究地塊,寫成專著的有張洪海《〈詩經(jīng)〉評點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8 年出版)。該書對明清時期評點《詩經(jīng)》的文獻進行了全面梳理。作者發(fā)現(xiàn)了諸多稀見的《詩經(jīng)》評點本,對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細致的考證,探討了《詩經(jīng)》評點的發(fā)生、影響與傳播價值。在致力于挖掘與整理文獻的基礎上,作者對30 余位評點家的《詩經(jīng)》評本進行論述,探討其文化成因、發(fā)展脈絡、批評取向、個性特征及社會影響等。該著作對進一步拓展《詩經(jīng)》批評史研究顯示出重要的意義。

      二、宋元時期的詩歌評點研究

      在宋元時期的詩歌評點研究方面,白·特木爾巴根、石蘭榮、宗瑞冰、張靜、孫先英、焦印亭、尚永亮、趙星、邱旭、查屏球、程?;?、王奎光、林陽華等人都有用力。其考察的對象,主要體現(xiàn)在劉辰翁的詩歌評點、真德秀的《詩經(jīng)》評點、郝天挺的《唐詩鼓吹集注》、高楚芳的《集千家注批點杜工部詩》及方回的《瀛奎律髓》等。

      所出現(xiàn)論文主要有:白·特木爾巴根《元代蒙古族文學評點家郝天挺和他的〈唐詩鼓吹集注〉》,石蘭榮的《方回〈瀛奎律髓〉中的詩歌評點》,宗瑞冰《評點視野下的孟浩然詩歌藝術——以劉辰翁評點孟浩然詩為例》,張靜的《劉辰翁杜詩批點本的三種形態(tài)》《爐煙接云——劉辰翁評點著作合刻本考述》,張靜、焦彤的《論劉辰翁的評點目的》,孫先英的《真德秀〈詩經(jīng)〉評點的“性情之正”說》《論真德秀〈詩經(jīng)〉評點的政教觀》,焦印亭的《劉辰翁批點杜甫詩論略》《凌氏刊刻劉辰翁評點著作考述》《劉辰翁評點杜詩著作敘錄》《劉辰翁評點王維詩著作敘錄》《劉辰翁評點特征尋繹》《高楚芳與其〈集千家注批點杜工部詩〉述論》《劉辰翁評點韋應物詩輯錄》,趙愛榮、焦印亭《劉辰翁評點孟浩然詩著作輯錄》,尚永亮《論方回之崇白及其對白詩的評點》,趙星《劉辰翁的杜詩評點初探》,邱旭《論劉辰翁杜詩評點的特點》,查屏球《元初私塾詩學教育與唐詩評點本的文化傳承功能——〈贅箋唐詩絕句選〉評點中的遺民之恨與理學之思》、程?;ā稄摹村伤琛悼捶交貙Z島的批評》,王奎光《論方回〈瀛奎律髓〉中的張籍詩評》,林陽華《〈瀛奎律髓〉對朱熹詩歌的評點傳播論辯》,等等。

      其研究方向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就某一批評家對具體詩人詩作的評點予以輯錄或敘論;二是就某一詩集或詩選對具體詩人的評點予以論說;三是從某一批評家對具體詩集或詩選的評點考察其所體現(xiàn)的批評觀念。

      在第一個方面,如焦印亭《劉辰翁評點杜詩著作敘錄》一文認為,劉辰翁是宋末元初時期的文學批評家,他評點過多種先秦兩漢散文、48 位唐代詩人及5 位宋代詩人之作。他的評點已成為這些著作版本流傳的重要組成部分。劉辰翁對杜詩的評點為后代批評家與學者所看重,因而被大量刊刻。該文梳理了劉辰翁評點杜詩的文獻情況,認為其大致可分為“須溪評點批點”系列9 種、“集千家注”系列16 種、“選本、合刻”系列7 種,其計30 多種。[4]

      在第二個方面,如尚永亮《論方回之崇白及其對白詩的評點》一文認為,方回詩學取向不只專尚江西諸人,他也將目光投向了白居易。在其晚年詩作中,有大量涉及白居易的篇什,他的若干自述也表達了取法白詩的意圖。方回所編《瀛奎律髓》選唐人之詩1 200 余首,其中杜甫最多,有221 首,其次便是白居易,有127 首。方回每以樂天自比和取法白詩,固然緣于他歷經(jīng)人生滄桑后對平淡閑適生活的向往,但也緣于其學江西之后的困而知返,緣于其對白詩“無粉飾”“近人情”之創(chuàng)作旨趣的傾心認同。[5]

      在第三個方面,如孫先英《論真德秀〈詩經(jīng)〉評點的政教觀》一文認為,真德秀《詩經(jīng)》評點的政教觀以教化為旨歸,他強調心性涵養(yǎng)、“性情之正”是實現(xiàn)政教之求的根本途徑與手段,把文學價值取向引向主體的心性修養(yǎng),將對作品審美的觸角深深扎向人的心性領域,賦予了《詩經(jīng)》以道德的規(guī)定性,這種政教觀念對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不小的影響。[6]

      在這一研究地塊主要有以下專著:張哲愿《方回〈瀛奎律髓〉及其評點研究》(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出版),焦印亭《劉辰翁文學評點尋繹》(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年出版),田金霞《方回〈瀛奎律髓〉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年出版),等等。在焦印亭《劉辰翁文學評點尋繹》一書中,作者認為,劉辰翁集文學家、批評家與學者于一身,在當時的東南文壇處于執(zhí)牛耳地位。其評點種類繁多,內容涉及經(jīng)史子集方面,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特征。其評點著作在明清兩代影響甚大,所開創(chuàng)的雙行夾批與評點語匯為后人所沿用。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評點大師。作者以劉辰翁的文學評點為中心,在充分占有文獻材料的基礎上,尋繹其文學評點的具體內涵及有關特征,對劉辰翁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與地位做出了充分的評價。

      三、明代的詩歌評點研究

      關于明代的詩歌評點研究,王友勝、龍向洋、鄭艷玲、張洪海、解國旺、岳進、侯雅文、王燕飛、黃霖、吳晗、郝潤華、王永波、楊貴環(huán)、查屏球、趙賢慧、李成晴、周興陸等人都有涉足。其考察對象主要有顧璘的《唐音》評點、孫鑛的《詩經(jīng)》評點、鄭善夫的《批點杜詩》、郭正域的《批點杜工部七言律》、朱奠培的《竹林詩評》、鐘惺與譚元春的《古詩歸》等。

      所出現(xiàn)論文主要有:王友勝《簡論明代的蘇詩選評》,龍向洋《明清之際〈詩經(jīng)〉文學評點論略》《簡論孫鑛的〈詩經(jīng)〉評點》《以“詩”證〈詩〉:明清〈詩經(jīng)〉評點方式》,鄭艷玲《題名鐘惺評點的〈名媛詩歸〉》《陸云龍對鐘惺詩文的評點》,張洪?!丁丛娊?jīng)〉評點三種來源考論》《試論明末〈詩經(jīng)〉評點中的以詩評〈詩〉》《明代〈詩經(jīng)〉評點版本敘錄》《明清科舉文化對〈詩經(jīng)〉評點的影響》,解國旺《明代古詩選本與評點批評——以鐘惺、譚元春的〈古詩歸〉為例》,岳進《明嘉靖時期的唐詩評點——以〈唐詩品〉〈批點唐音〉〈批點唐詩正聲〉為中心》《竟陵論唐人七律——以〈唐詩歸〉為中心》,侯雅文《李夢陽參評〈孟浩然詩集〉及對劉辰翁批點的承變》,王燕飛《論明代杜詩選注和評點的特色》《鄭善夫〈批點杜詩〉輯錄及其特色》,黃霖《〈詩經(jīng)〉評點與〈詩經(jīng)〉傳播——以晚明時期為中心》,吳晗《以“臆”說〈詩〉論——以〈讀風臆評〉和〈讀風臆補〉為例》,郝潤華《李夢陽評點〈孟浩然詩集〉及其文獻價值》,郝潤華、王福元《李夢陽的孟詩解讀視角——以評點〈孟浩然詩集〉為例》,郝潤華、莫瓊《明代李白詩選注評點本考錄》,王永波《杜詩在明代的評點與集解》,楊貴環(huán)《上海圖書館藏明代五種唐詩選本中的柳詩評點述要》,查屏球《由鏡中之相到審音辨體——顧璘〈唐音評點〉與明人對唐詩的接受方法》,趙賢慧《郭正域〈批點杜工部七言律〉研究》,李成晴《〈竹林詩評〉考論》,周興陸《明代吳興閔凌套印與詩歌評點的傳播》,等等。

      其研究方向主要體現(xiàn)在五個方面:一是對某一詩集或詩選批點的文獻真?zhèn)位虬姹厩闆r予以考察;二是對某一詩人詩作在特定時期的評點情況予以論說;三是從不同詩選考察對具體詩人詩作的批點;四是將對某一詩集或詩選的評點與其傳播接受情況結合起來加以考察;五是從對某一詩集或詩選的評點論說其所體現(xiàn)的批評特色及歷史價值等。

      在第一個方面,如李成晴《〈竹林詩評〉考論》一文認為,學界對《竹林詩評》一書的性質及作者的認識,一直含混不清。通過對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明代成化本朱奠培《松石軒詩評》的考察,可知《竹林詩評》實為《松石軒詩評》的節(jié)略本。馮惟訥所編《古詩紀》節(jié)錄《松石軒詩評》中的先唐部分,署為《竹林詩評》。清宛委山堂本《說郛》又據(jù)以輯出,于是便有以《竹林詩評》為書名的別行本。該詩評的最大特點是以象喻品詩,這種方法是遠效南宋敖陶孫《臞翁詩評》,直接師承則來自作者祖父朱權的《太和正音譜》。[7]

      在第二個方面,如王永波《杜詩在明代的評點與集解》一文認為,明人對杜詩研究的主要方式是評點與集解。明代對杜詩予以過評點的,主要有楊慎、徐渭、鄭善夫、郭正域、郝敬等人。他們多采取眉批與行批等形式,評語要言不煩,但多貶抑性文字。明人對杜詩的集解,在類型上分為杜詩全集箋注、杜詩選本賞評與杜詩研究專著幾種。其中,以單復《讀杜詩愚得》、胡震亨《杜詩通》、邵寶《杜少陵全集分類詳注》、唐元竑《杜詩捃》、王嗣奭《杜臆》等為具有代表性。明人對杜詩的評點與集解,與特定的時代環(huán)境、文藝思潮、批評標準等密切相關。這些,對進一步深化對明代杜詩學的認識都具有重要的價值。[8]

      在第三個方面,如楊貴環(huán)《上海圖書館藏明代五種唐詩選本中的柳詩評點述要》一文認為,明人對柳宗元詩的評點,除了在柳氏詩文集外,還存在于一些選本之中。上海圖書館藏有:桂天祥《批點唐詩正聲》;李攀龍輯,凌瑞森、凌南榮輯評《李于鱗唐詩廣選》;陳繼儒批點《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陸時雍選評《唐詩鏡》;鐘惺選評《唐詩歸》,等等。這些唐詩選本中的評點,對于加深柳詩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的認識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們也折射出了明代詩文流派之間的論爭,對梳理與完善柳宗元接受史的認識意義不小。[9]

      在第四個方面,如黃霖《〈詩經(jīng)〉評點與〈詩經(jīng)〉傳播——以晚明時期為中心》一文認為,一直以來,有關《詩經(jīng)》的研究著作很多,明代萬歷以后更出現(xiàn)不少評點之作。這些作品長期被一些人視為旁門左道,但實際上它們?yōu)椤对姟穼W發(fā)展闖出了一條新路。由于它們順應學子的應試需求,滿足讀者的審美期待,其批評樣式具有特別的親和力,所以,還是有一批有識之士樂此而不疲,贏得了讀者的廣泛歡迎,為《詩經(jīng)》的傳播接受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10]

      在第五個方面,如王燕飛《論明代杜詩選注和評點的特色》一文認為,明代杜詩學是杜詩研究史上的黯淡時期,所出現(xiàn)的杜詩全集性注本不多,影響也不太彰,但明人對杜詩的選注與評點卻獨具特色。作者認為,明代杜詩選注與評點的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一是以選錄律詩為主,選錄形式多種多樣;二是評點內容要言不煩,多貶抑性批語;三是善于運用一些批評套語或特定句式來評點杜詩。明人的杜詩選注與評點,為清代杜詩學的輝煌奠定了基礎。[11]

      在這一研究地塊,寫成專著的有鄭艷玲《鐘惺評點研究》(人民日報出版社2006 年出版)。該書結合晚明社會文化背景,具體考察鐘惺評點的內涵,探討其評點的特征。作者認為,鐘惺以選詩起家,他與譚元春合作完成的《詩歸》是其文學評點的代表之作,體現(xiàn)出“性靈”與“學古”并重的文學思想,在晚明文壇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作者還考察了鐘惺的其他評點之作,包括評點《詩經(jīng)》《東坡文選》《三注鈔》等,又探究題名鐘惺的評點之作,分析了幾種較有價值的題名評點本,等等。該著作對進一步廓清鐘惺的一系列評點顯示出特別的意義。

      四、清代的詩歌評點研究

      在這一研究地塊,薛亞軍、王友勝、周興陸、吳曉峰、莫礪鋒、張洪海、張蕾、孫琴安、吳承學、朱秋娟、王麗、趙超、劉重喜、謝海林、何海燕、徐美秋、徐雁平、田金霞、龍野、樊慶彥、詹福瑞、曾紹皇、宋紅霞、劉飛、孫微、鄧煜、楊貴環(huán)、蔣寅、吳華峰、陳紅明、朱莉韻、李成晴、茶志高、童岳敏、楊曦、張貴、蔣信、孫欣欣、梁光華等人都有下力。

      所出現(xiàn)論文主要有:薛亞軍《清人選評箋注唐人試帖簡說》,王友勝《論汪師韓的蘇詩選評》,周興陸《〈通甫評杜〉瑣談》《黎簡手批〈昌黎先生詩集注〉》《翁方綱評點〈山谷外集〉輯考》《上海圖書館藏鄭文焯手批〈陶淵明全集〉敘錄》《王鐸、錢陸燦批點〈杜工部集〉提要》《清人批注李賀詩集稀見本匯要》《清代名家手批詩集五種提要》,吳曉峰《心靈睿發(fā)其變無窮——從紀曉嵐批點〈唐宋詩三千首〉看他的詩論主張》,莫礪鋒《論紀批蘇詩的特點與得失》,張洪?!缎炫c喬〈增訂詩經(jīng)輯評〉考論》《清代儲欣、姚鼐〈詩經(jīng)〉評點二種述略》《清代〈詩經(jīng)〉評點版本敘錄》,張蕾《詩教法則的嚴守與變通——紀昀評點〈玉臺新詠〉管窺》,孫琴安《清代唐詩選本中的唐詩評點與爭論——以七言律絕為例》《〈說詩晬語〉與沈德潛的詩選評點探微》,吳承學《〈四庫全書〉與評點之學》,朱秋娟《何焯詩歌評點之學芻議——以何評義山詩為例》,王麗《略論何焯〈義門讀書記〉中的杜詩校評》,趙超《論王文誥對紀批蘇詩的繼承與駁難》,劉重喜《李因篤的杜詩評語》,謝海林《朱彝尊〈朱竹垞先生杜詩評本〉之學術價值及其詩學》,何海燕、袁文舉《清代評點類說〈詩〉文獻論略》,徐美秋《論紀昀評點韓偓詩歌》《紀昀的詩歌評點及其研究現(xiàn)狀》《論紀昀批解〈玉臺新詠〉的文獻和詩學價值——以王文燾過錄本為考察文本》《論紀昀評點試律詩三書》,徐雁平《批點本的內部流通與桐城派的發(fā)展》,田金霞《查慎行詩歌評點之學探論——以查評〈瀛奎律髓〉為例》《何焯〈瀛奎律髓〉批評鉤沉——以稀見評點本為中心的考察》,龍野《王士禎等手批〈綿津山人詩集〉稿本述要》,樊慶彥《國圖藏清代蘇詩未刊評點三種述要》,詹福瑞、周小艷《關于〈中州集〉評點的歸屬問題》,曾紹皇《清代杜詩未刊評點序跋的文獻價值》《奚祿詒批點杜詩考辨》《試論清代杜詩未刊評點序跋的理論價值》《清人手批韓愈詩歌考索》《清代杜詩未刊評點與相關詩話著作關系考》,宋紅霞《杜詩何焯評點本的版本情況及文獻價值》《從“悼亡”說到“自傷”說——論何焯對〈錦瑟〉主題的闡釋及其流變》,劉飛、趙民《復旦藏清抄本〈剡源集〉所錄何焯評點的學術價值》,孫微、韓成武《朱琦〈杜詩精華〉與邵長蘅杜詩評語的厘定與區(qū)分》,鄧煜《論紀昀對〈二馮先生評閱才調集〉的“刪”與“正”》,楊貴環(huán)《清人手批柳宗元詩四種》,蔣寅《虞山二馮詩歌評點略論》《紀昀的批評理念與詩歌批評成就》,吳華峰《厲鄂杜詩批點研究》,陳紅明《〈詩經(jīng)原始〉中評點的性質》,朱莉韻、李成晴《〈朱竹垞先生杜詩評本〉辨?zhèn)巍?,茶志高《陳榮昌、李坤輯佚明滇詩的貢獻及〈滇詩拾遺〉詩歌評點》,童岳敏《新見方苞、姚范、張裕釗杜詩評點考略》,楊曦《南京圖書館藏〈方南堂先生手批杜詩〉考論》,張貴《高延第批點〈陶詩析義〉的文獻價值》,蔣信《王芑孫批點〈謝宣城詩集〉考論》,孫欣欣《查批本〈才調集〉詩歌評點略論》,梁光華《莫友芝治學起點第一本手稿整理點?!滴跛螤伟妗词┳⑻K詩〉莫氏批點》,等等。

      其研究方向主要體現(xiàn)在六個方面:一是對具體批評家的詩歌評點予以介紹與敘論;二是對某一詩集或詩選評點的署名真?zhèn)渭拔墨I版本情況予以考察;三是從單個批評家對具體詩集或詩選的評點考察其所體現(xiàn)的批評觀念;四是從單個批評家對具體詩集或詩選的評點考察其個性特色及歷史價值;五是就不同批評家對同一詩人詩作評點的聯(lián)系與差異予以探討;六是對不同文學評點的累積層構與文學流派演變發(fā)展的內在關系予以考察。

      在第一個方面,如蔣寅《虞山二馮詩歌評點略論》一文,從二馮批點的《玉臺新詠》《才調集》《西昆酬唱集》《瀛奎律髓》等入手,論述二馮在整理古代詩歌文獻方面的貢獻,分析二馮詩歌批點的個性特征。作者認為,虞山二馮是清代詩學走向專門化的開風氣者。他們的學術特征表現(xiàn)為,從文本的???、輯佚、考訂入手,由具體文本推廣到詩史研究,通過詩史研究與選本評點來表達自身的詩歌批評觀念。[12]

      在第二個方面,如曾紹皇《奚祿詒批點杜詩考辨》一文認為,奚祿詒是清代初期重要的杜詩評點家。但因其評點未付之刊印,流傳不廣。通過對奚祿詒生平、交游及杜詩批本的考辨,可知復旦大學圖書館所藏“奚祿詒批點《杜詩詳注》”非奚祿詒親手批本,而系他人過錄本。復旦大學圖書館藏過錄本奚祿詒杜詩評點,較黃叔璥過錄本評語數(shù)量更多,內容更為豐富。奚祿詒評點杜詩時,善于從地域文學的視角來觀照杜詩,以“得力”與否為詩歌用字的標準,顯示出順應時代文化思潮的批評特征。[13]

      在第三個方面,如張蕾《詩教法則的嚴守與變通——紀昀評點〈玉臺新詠〉管窺》一文認為,紀昀評點《玉臺新詠》是其研究實績的重要體現(xiàn)。其品鑒賞讀,論析源流,滲透著其一貫的詩學思想與批評理念,包括肯定“情”為詩之本體,體悟作詩說詩之法,體現(xiàn)沿波討源的史學意識等。對于詩教法則的嚴守與變通,使紀昀的評點交織著通達與迂腐之論,由此也映照出正統(tǒng)派文人對艷體詩的多維接受態(tài)度。[14]

      在第四個方面,如,田金霞《何焯〈瀛奎律髓〉批評鉤沉——以稀見評點本為中心的考察》一文認為,《瀛奎律髓》引起明清時期諸多評點家的極大重視,何焯就是代表性一家。何焯的評點甚具個性。他把“疏”的注釋方式引入評點領域,促進了評點形式的創(chuàng)新;注重校勘與考證,批評態(tài)度頗為嚴謹;在清初唐宋詩之爭中,尊崇唐詩而不廢宋詩,所持詩學批評觀念較為通達;以儒家詩教論詩,重視詩歌的諷諫功能與含蓄蘊藉的風格,這與清初儒學復興的詩學思潮是相與合流的。[15]

      在第五個方面,如,鄧煜《論紀昀對《〈二馮先生評閱才調集〉的“刪”與“正”》一文認為,韋縠所編《才調集》收詩上千首,是現(xiàn)存唐人選唐詩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種。在清代,此集的評注本眾多,其中,馮舒、馮班評點本影響很大,紀昀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刪正。在對比兩者所有評點過程中發(fā)現(xiàn):從“刪”詩上看,紀昀重視詩的“質”“興象”“自然”,同時又不排斥“調響秾麗”;從對二馮評點的“正”來看,紀昀對西昆、江西兩派基本持“折中”態(tài)度,主張相容并蓄,博采各家之長。[16]

      在第六個方面,如,徐雁平《批點本的內部流通與桐城派的發(fā)展》一文認為,姚永概《慎宜軒日記》中的很多信息顯示,他對桐城鄉(xiāng)賢及著述的偏重,是其家學與流派意識的顯露。由其讀書活動所涉及的書與人,可見一個以血緣、師友等而形成的桐城派文人圈。桐城派的著述中,編選、批點之作相當豐富,圍繞批點本存在一個“交流網(wǎng)絡”,這一書籍交流的“私密性”是桐城家學傳承風習的一種表現(xiàn),也是形成桐城派“地域性”的基因。桐城派中后期過錄批點風氣的形成,意味著桐城之學進入到累積與整合的時期。其家學累積與流派之學的匯合,形成對該流派共同認可的經(jīng)典文本較為周全的解讀。它們細致地體現(xiàn)出桐城派框架建立后的豐實與充盈。[17]

      在這一研究地塊,寫成專著的主要有:周興陸《漁洋精華錄匯評》(齊魯書社2007 年出版),徐美秋《紀昀評點詩歌研究》(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 年出版),等等。徐美秋《紀昀評點詩歌研究》一書,作者在考察紀昀10 多種評點著作的基礎上,結合其文集與《四庫全書總目》集部提要,論述了紀昀對詩歌本旨、創(chuàng)作技巧、藝術風格的總體評論,同時,結合具體的評點說明其“詩本性情”說與“溫柔敦厚”說。作者不僅考察了紀昀對《玉臺新詠》《才調集》《瀛奎律髓》等的評點,論述了其對李商隱、韓偓與蘇軾詩集的評點,還論析了其《唐人試律說》《庚辰集》《我法集》等著作,對紀昀詩歌評點的方方面面做出了細致深入的論說。

      五、民國時期的詩歌評點研究

      在這一研究地塊,由于民國時期所跨時限較短,故所出現(xiàn)詩歌評點本有限,但胡可先、龍野、聶麗娟、李成晴等人仍然有所論說。所出現(xiàn)論文主要有:胡可先《汪辟疆手批《〈蘇詩選評箋釋〉述論》《汪辟疆〈蘇詩選評箋釋〉批語輯錄》,龍野《五色批本〈杜詩偶評〉述要》,聶麗娟《梁啟超〈白香山詩集〉未刊批點輯錄》,李成晴《從〈白香山詩集〉未刊批點看梁啟超詩學思想的轉向》,等等。

      其研究方向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某一詩集或詩選的批點予以輯錄或述論;二是從具體詩集或詩選的評點考察其所體現(xiàn)出的批評觀念及歷史價值等。

      在第一個方面,如龍野《五色批本〈杜詩偶評〉述要》一文提出,復旦大學圖書館所藏五色批本《杜詩偶評》四卷,是民國學者以沈德潛《杜詩偶評》為底本,匯錄諸家評點箋注并附以自家評語而成的,屬于未刊杜詩評點。作者對其收藏者與評點者、批點經(jīng)過、批點特色等進行了敘論,評說了其獨特的文獻價值。[18]

      在第二個方面,如李成晴《從〈白香山詩集〉未刊批點看梁啟超詩學思想的轉向》一文認為,梁啟勛在汪立名一隅草堂刻本《白香山詩集》上過錄的梁啟超批點,共計236 條,是系統(tǒng)呈現(xiàn)梁氏的白居易研究的未刊資料。梁啟超對白詩的批點完成于1918 年,是其文學思想走出“詩界革命”論的一份標志性文獻。在這份批點中,他一方面從“承”與“變”兩個向度回應著自己對舊體詩意境風格、詩歌形式、章法修辭的思考,完成了從“新民”實用到“為文學而文學”觀念的演進;另一方面順應自己文學思想的“轉向內在”,以復古為解放,在傳承中變新,這為其后期的“情感中心”論思想奠定了基礎。[19]

      值得提及的是,21 世紀以來,中國傳統(tǒng)詩歌評點研究領域所出現(xiàn)的著作與論文集還有:曾棗莊主編《蘇詩匯評》(四川文藝出版社2000 年出版),章培恒、王靖宇主編《中國文學評點研究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出版),周興陸所著《詩歌評點與理論研究》(鳳凰出版社2011 年出版),張洪海所著《詩經(jīng)匯評》(鳳凰出版社2016 年出版),黃霖主編《文學評點論稿》(鳳凰出版社2017 年出版),等等。

      總結21 世紀以來的中國傳統(tǒng)詩歌評點研究,可以看出,其主要體現(xiàn)在對傳統(tǒng)文學評點的通論性考察、宋元時期的詩歌評點研究、明代的詩歌評點研究、清代的詩歌評點研究及民國時期的詩歌評點研究等領域。這些領域的傳統(tǒng)詩歌評點已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研究體系,運用了多樣化的評點方式,呈現(xiàn)出了文學評點研究的興盛景象。

      猜你喜歡
      紀昀杜詩詩選
      《左傳》里有穮和蓘
      知識窗(2023年5期)2023-05-26 22:30:43
      夜讀(一)
      中學生報(2022年5期)2022-04-29 20:00:37
      譚俊詩選登
      北極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6
      來時霧散盡
      飛言情B(2019年10期)2019-09-10 07:22:44
      吟雪
      篆刻杜詩記
      藝品(2017年4期)2017-11-06 03:48:52
      清初杜詩研究二題——錢謙益《解悶》詩箋與仇兆鰲“四句分截”說
      長江學術(2016年4期)2016-03-11 15:11:29
      涂光雍詩選
      中國詩歌(2015年3期)2015-06-27 00:27:05
      闡釋距離的微妙把握與闡釋體驗的差異性生成——以“杜詩”闡釋為例
      闡釋距離的微妙把握與闡釋體驗的差異性生成——以“杜詩”闡釋為例
      金阳县| 临城县| 乌拉特后旗| 西峡县| 婺源县| 岑巩县| 容城县| 东平县| 华容县| 汉源县| 涟水县| 新沂市| 陆良县| 化德县| 奉贤区| 泌阳县| 登封市| 淳安县| 扎鲁特旗| 乌审旗| 大同市| 阆中市| 五河县| 宜宾县| 云林县| 南汇区| 锦州市| 桃园县| 阳江市| 敦煌市| 股票| 水城县| 芮城县| 德格县| 商河县| 巫山县| 永康市| 南汇区| 潞西市| 黔南| 洞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