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歌
中國人都有個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觀念:落葉歸根。不管游子漂泊多遠,都希望死后能夠魂歸故土。然而,在爭取民族獨立與民族解放偉大征程的戰(zhàn)火紛飛歲月里,卻有許多英烈永遠長眠在了異鄉(xiāng)土地上。受當時種種條件限制,他們的后代親朋,在幾十年后的今天還不知道該去哪里祭拜忠烈。英烈已去誰來安魂?想到烈士為國捐軀后卻孤獨長眠,烈士家屬穿透半個多世紀的思念卻無處寄托哀思,一名唐山照相館主,10多年如一日,傾財義務為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剿匪戰(zhàn)爭和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犧牲的烈士尋找家屬,耗資數十萬,行程20多萬公里,足跡遍布24個省市區(qū),踏訪300多所烈士陵園,拍攝6萬多張烈士墓照片,為1300余名忠烈找到了回家的路。
崇拜英雄加盟尋親
從小就愛看戰(zhàn)爭題材連環(huán)畫崇拜軍人的張紅琢,是唐山大地震的一名幸存者。1976年7月28日那場曠世罕見的天災,讓這座百萬人口的城市瞬間夷為平地,也讓災區(qū)成為被全國人民潮水般愛心潤澤的城市。那一年,張紅琢15歲。大批解放軍戰(zhàn)士前赴后繼、舍生忘死救助遇難傷亡群眾的畫面深深地銘刻在少年心靈里,那抹橄欖綠從此成了少年最感恩最敬畏的生命色彩。18歲那年,張紅琢報名參軍沒能如愿,成為他終生憾事。23歲那年,愛好攝影的張紅琢和朋友在唐山開了家照相館,由于技術精湛生意紅火,漸漸有了點積蓄。2007年的一天,剛剛學會上網的張紅琢,偶然發(fā)現一個名為“中國尋親網”的網頁。當瀏覽到《太原戰(zhàn)役陣亡將士登記冊》中記載的866名解放軍陣亡將士中,竟有28名唐山籍烈士至今無親屬認領墓地時,他的心一下子被刺痛揪緊了。豐潤、樂亭、遷西……烈士籍貫一欄中那些耳熟能詳的家鄉(xiāng)地名,狠狠地撞擊著張紅琢的心:“這些拋頭顱灑熱血的忠烈,都是我的老鄉(xiāng)??!絕不能讓烈士為祖國獻身后再讓家人流淚空悲切!”
英雄們長眠在異地幾十年,卻始終沒有親人去看望,怎樣才能連接起這份被時空分離的親情?張紅琢油然萌生了為烈士尋找親人的念頭。很快,張紅琢聯系上了“英烈尋親發(fā)起人”山西老人王艾甫,從此義無反顧地踏上了為烈士找家的漫漫“尋親路”。
張紅琢把從網上下載的所有烈士資料按縣區(qū)打印成冊,開著自己的帕薩特跑到唐山市路北區(qū)民政局開了張大紅介紹信:茲有我區(qū)居民張紅琢,到貴處查詢你縣在太原犧牲的烈士親屬,請接洽為盼。張紅琢確定的第一位尋親對象,是籍貫一欄記有“河北豐潤縣西關”名叫周有富的烈士。2007年9月的一天,張紅琢趕到豐潤區(qū)(2002年原豐潤縣撤縣并區(qū)),在區(qū)民政局協(xié)力下查閱存檔烈士資料,順利查到了周有富烈士的基本信息:周有富的籍貫是城關公社王莊子大隊,安葬地為石家莊。聞此張紅琢非常興奮,馬不停蹄驅車來到如今已改為豐潤區(qū)浭陽街道辦事處王莊子村的烈士出生地,一路向鄉(xiāng)親們打探,竟然意外尋到了烈士的親弟弟周義老人。得知哥哥如今安葬在太原鄭村烈士陵園,周義握住張紅琢的手,“撲通”一聲跪在水泥地上號啕大哭:“我的親哥哥啊,我們找你找得好苦啊,60多年了,全家一直以為你犧牲在石家莊,10多次去當地烈士陵園尋找無果,讓我這個黃土埋半截的老頭子一輩子都無法安心。沒料到你的墓地在太原!老張,我們全家感謝你啊,大恩人!”周義老人發(fā)自肺腑的感慨,給了張紅琢極大的信心與鼓勵。首次尋親成功,更讓張紅琢腳底生風,這份最動情的企盼化作一股強大力量,敦促他一路向前再向前!
在張紅琢的最初設想里,既然名冊上有名字有籍貫,只要按圖索驥順藤摸瓜就搞定了。而且自己經營一家照相館,每年都有七八萬元收入,有車有閑,唐山就這么大點地方,找?guī)讉€人應該很輕松??墒怯捎诹沂考灡椴荚跇吠ぁ⒂裉?、豐潤等7個縣區(qū),大多無詳細地址。加之時過境遷,區(qū)劃和地名頻繁變更,張紅琢只能開著車在各縣區(qū)之間來回奔波,到民政局、街道辦事處反復核實烈士名錄和籍貫,尋訪參加過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的健在老戰(zhàn)士挖掘信息佐證。有時為了找到一位烈士的親屬,一個地方他要往返10余次。實在沒轍,就在烈士出生地各大論壇上發(fā)出尋親帖子,打報紙、電視臺報料熱線,借助媒體力量發(fā)布尋親信息,如大海撈針般尋找一切可以利用的線索。
比起查訪的艱辛,更讓張紅琢委屈尷尬的是一些人的冷漠無視。有一次,他剛剛找到一位烈士親屬,成就感交織激情豪邁之下,就想順路去另一個縣查找烈士資料。趕到當地民政局時已是中午了,在小吃店吃了碗面條,張紅琢在車里耐心等著。下午進了辦公室,張紅琢表明自己的來意,希望調閱一下當地的烈士英名錄信息,沒想到竟被那位負責人一口粗暴回絕。張紅琢趕緊掏出介紹信,賠著笑臉說:“大姐,這是咱區(qū)里開的介紹信,我是志愿無償尋找烈士親屬的?!薄爸驹笇びH無利可圖,天下竟有這樣的好人?!”孰料,對方根本不買賬,直接把他轟了出去。人格尊嚴受到嘲諷奚落,張紅琢憋屈極了,淚水在眼眶里直打轉??梢晦D念,小小挫折比起烈士們的生命與遲到的團圓簡直不值一提,認準的路一定堅持走下去!
有時為獲取第一手信息還要斗智斗勇。有一次,張紅琢只身來到一個烈士陵園,任憑他磨破嘴皮,陵園管理員都以“領導不讓進”為由拒絕他入園拍照?;氐铰灭^,張紅琢決定采用偷襲戰(zhàn)術。第二天他凌晨3點出發(fā),4點抵達陵園。陵園外墻有3米高,張紅琢蹭破了手腕鮮血淋漓,顧不及包扎翻墻進園,借著閃光燈一口氣拍完100多位烈士墓碑文,如獲至寶般凱旋而歸。
遲到團圓山河動容
尋親需要大量的信息驗證,涉及歷史、軍事、地理等行業(yè)專業(yè)知識,只有小學文化的張紅琢只得從書店、網上搜羅惡補。他從當地新華書店買來《中國人民解放軍戰(zhàn)史》《河北革命風云錄》《冀東革命人物》等軍事題材書籍研讀,還花高價從書市網羅到唐山乃至外省20多個地區(qū)的史志、縣志、地名志攻讀。并在鄉(xiāng)政府當公務員的女兒的幫助下,學習電腦操作技術,現在他的電腦收藏夾里全是與尋親有關的網頁鏈接。每走訪一個烈士陵園,張紅琢都要先拍下所有墓碑照片,每個烈士陵園的所有墓碑照片和墓志銘記載信息都分別在電腦里建文件夾。然后再根據碑文所記載的部隊番號或籍貫,到籍貫地尋找烈士英名錄后進行核對。無數個深夜,張紅琢都在電腦前進行碑文資料與烈士英名錄校對,這個枯燥繁雜的苦活容不得半點誤差。由于用眼過度,張紅琢落下了遇風流淚的眼疾和嚴重的頸椎病。而對于沒有具體部隊番號,或沒有登記詳細籍貫,或因筆誤登記與現今不符,或姓名和地名音同字異的,張紅琢還要反復地對比研判才能確定烈士家鄉(xiāng)。等一切都校對正確后,張紅琢才在烈士籍貫地各大論壇發(fā)布信息??嘈娜颂觳回?,在兩年多時間里,張紅琢尋找到28位犧牲在太原的唐山籍烈士所有親人。
小勝不收兵。張紅琢開始把為烈士尋親的視野擴大到全國范圍,好幾次驅車幾千公里前往太原、蘭州等地尋找唐山籍烈士墓地。看著丈夫一天到晚為了別人的事忙得不亦樂乎,妻子索性向他攤牌:“這些燒錢的活應該是政府的事,你瞎摻和啥?女兒都給你添兩個外孫了,家里忙得團團轉,你還要這個家就該給我和女兒點溫暖?!?5歲的許國泰是張紅琢的鐵哥們兒,此時連許國泰都懷疑已經“走火入魔”的哥們兒動機:張紅琢每年有3個月時間在外奔波,而他只是路北區(qū)釣魚臺辦事處張各莊社區(qū)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物業(yè)管理員,每月工資只有2000多塊錢。為了貼補尋親事業(yè),張紅琢利用和朋友早年合伙開的一家照相館,沒日沒夜拼命掙錢,卻悉數撒在與自己沒一毛錢關系的烈士尋親路上,他究竟圖啥?2013年的那個清明節(jié),許國泰好奇地跟張紅琢一起去“尋親”,那次他還特地邀上張紅琢妻子李令軍同行探秘。2013年清明節(jié),雪花飛舞。一路驅車跋涉來到冷寂肅穆的長春市革命烈士陵園里,68歲的西安老人周漢文顫巍巍地拿出家鄉(xiāng)特產白柿餅,奉上故鄉(xiāng)一掬黃土,灑下一杯烈酒,再用錄音機播放起家鄉(xiāng)聲震長空的秦腔。老人和兒子尹青江長跪不起放聲慟哭,那哭聲撕心裂肺,穿越時空,止不住的淚水和呢喃令蒼天悲戚動容。而眼前烈士墓里安葬的,正是他從未謀面的烈士父親周德友。與親生父親的相會,戰(zhàn)爭的殘酷讓老人等了68年?!半m然父親從沒見過爺爺長啥樣,但萬分慶幸的是,他還能在有生之年實現夙愿親自祭拜爺爺。這么多年我們付出太大了,為了尋找爺爺安葬地,父親執(zhí)拗地將我們兄妹四人全送往爺爺昔日服役的部隊所在地吉林長春市讀大學,希望能尋找到爺爺的蛛絲馬跡。正是張紅琢叔叔發(fā)布在網上關于爺爺的信息,讓我們一家三代人實現了墓碑前的相聚。所以張老師是功德無量的大好人,我們家代代都會銘記恩人的大名!”尹青江哽咽著。全家人嘶啞的哭聲和堅定的感恩,徹底感染征服了老張妻子與許國泰。原來激勵張紅琢一直走下去的,就是烈士親人任性放縱積蓄已久的哭聲,就是實現烈士親人情有所寄的感動!這或許就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與層次,也讓張紅琢尋親的腳步更加堅定。
熏陶親朋風雨同舟
在滿滿正能量的感染下,許國泰毅然加入了張紅琢的尋親陣營,妻子李令軍也不再反對,而且成了賢內助?,F在他們每年都要陪張紅琢出去幾次,每次歷時兩周左右。路上兩個中年漢子輪流開車,每次最少跑3000公里,跑個5000公里也是常事。長途跋涉對五六十歲的人而言就是嚴峻考驗,尤其是遇上極端惡劣天氣或路況不佳,更是要冒生命危險。盡管張紅琢很注意行車安全,但也很難不出現失誤。有一次他們下行匝道駛上一個高速收費站出口,不料車內導航指引錯誤,他們發(fā)現路況不對后,打好轉向燈正要掉頭時,后面突然有一輛重卡擦著車窗呼嘯而過。當時車里3個人都被嚇出了一身冷汗。
2014年3月20日,張紅琢日夜風雨兼程,趕到鴨綠江邊的寬甸縣革命烈士陵園。剛剛下過大雪的遼東地區(qū)最低氣溫零下20攝氏度。為迅速拍完烈士墓碑資料返程,他不顧陵園大門緊鎖,越過欄桿跳進陵園,一口氣拍完幾百個墓碑。拍完后,出了汗的帽子都無法從頭上取下來,手指頭也被凍得無法彎曲。這個陵園里的萬余烈士是在朝鮮戰(zhàn)場身負重傷后,轉到國內后方野戰(zhàn)醫(yī)院救治無效犧牲就地安葬的,因此不少親屬始終以為親人忠骨埋在朝鮮。張紅琢決定不能讓地下的烈士再等了,想讓祭拜相聚的親人來得更快點。這次,鐵哥們兒許國泰派上大用場:得知老張核對墓碑照片時需要東北的革命英名錄,行前他就叮囑家住沈陽的女兒女婿去當地圖書館檢索復印了兩麻袋資料,還跑遍周邊各縣復印了縣志,以便核對獲取資料。
每次走訪烈士陵園,張紅琢都是自掏腰包,謝絕各方招待,連一口熱水都是自備的。這一點,讓丹東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副所長孫虹非常感慨。不久前張紅琢千里迢迢來到陵園時,正趕上食堂開飯。孫虹與張紅琢邊聊邊走進食堂,張紅琢聞到飯菜香,立即掙脫孫虹的雙手,奪門而逃。每年都會有很多家屬來丹東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查找烈士,如果沒找到自家烈士,孫虹都會把張紅琢推薦給對方。這時大多數人都會問具體怎么收費???他為什么管這事兒啊?每到這時候,孫虹都會大聲地說:“請放一萬個心,老張是自發(fā)公益行為,人品沒得說,這人我敢拿自己人格擔保!”曾經有家屬奔波50多年沒能找到烈士葬在哪里,經張紅琢尋找1個月就圓了夢。河北的一個家屬拿來1萬塊錢,跪在老張辦公室堅持讓他收下,感謝他幫助找到了烈士的下落,卻被他婉拒了:“我要收了,哪對得起烈士啊,再說一收錢我的所有付出就變色失去意義了?!?/p>
從2007年至今,59歲的張紅琢自費尋訪了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qū)的300多個烈士陵園,拍攝烈士墓碑6萬多個,在全國各地志愿者、媒體和相關部門的協(xié)作下,共為1300多名烈士找到了“家”。如今,張紅琢的手機、郵箱成了熱線,每天都有烈士親屬請他幫助尋親?,F在,張紅琢整理校對的烈士名錄里,仍有800多位烈士等待回家。張紅琢10多年自費為烈士尋親,有記者問起這些年的投入時,他說:“與千萬烈士氣壯山河的壯舉相比,我這點小小付出不值一提。耗費的就是開車油錢和過路過橋費,吃的是路邊攤果腹就行,住的是小旅店,幾十塊一晚,用不了幾個錢,也沒時間算過??赡軇e人無法體會,我每天都能接到十幾個全國來電,有答謝的有求助的,尤其是聽到風燭殘年的老人求助聲音時,我就會有一種緊迫感使命感,老人們日子不多了,如果沒能幫他們找到親人安葬地,將是我終生遺憾。我現在最迫切的希望是,能夠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這樣一旦需要烈士資料的時候他們能就近查閱,我也不用跑那么遠去查資料,只要在電腦前校對下就妥了。如此,尋親效率將會大幅提高。”
腳下的路依舊在延伸。2020年10月1日,他動身去云南昆明等地踏訪幾座烈士陵園,預計行程2周。老張喜歡在路上的感覺,他說人各有各的活法,有人喜歡游山玩水打牌創(chuàng)業(yè)掙錢數到手抽筋,而他最喜歡夜燈下翻翻烈士尋親統(tǒng)計名單,這就是他一個小人物追求的幸福。只要身體允許能跑動,他會一直為烈士們找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