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代貴州省志輿圖編繪與特點

      2020-03-24 09:44:30張英聘
      貴州文史叢刊 2020年1期
      關鍵詞:明代貴州

      張英聘

      摘 要:本文從現(xiàn)存明代貴州四部省志入手,敘述了這四部省志編修的基本情況,探討了省志輿圖的設置與編繪,通過所設地理圖和城圖的分析,總結(jié)了這幾部省志輿圖的發(fā)展變化,以及編繪的特點,進而分析明代貴州所處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明代 貴州 輿圖 編繪

      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20)01-94-106

      省志是地方綜合性志書的一種,以一省為記述范圍。行省制度始于元代,明代為加強中央集權,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但習慣上仍稱為行省,簡稱為省。貴州作為省的建置,是在永樂十一年(1413),是年設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與都指揮司同治1。貴州省的建立,有效地加強了中央對貴州的行政管轄,在強有力的行政保障下,也促使了貴州方志編修活動的順利開展。據(jù)統(tǒng)計,明代貴州省志官修有四種2,私修有六種3,保存至今的有官修三種,私修二種,但王士性《黔志》僅為一卷,且均為文字性記述。因此,本文擬以現(xiàn)存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嘉靖《貴州通志》、萬歷《貴州通志》、郭子章《黔記》為研究對象,系統(tǒng)地考察輿圖的設置情況,探討其編繪特點及與軍政的聯(lián)系和影響。

      一、現(xiàn)存明代貴州省志基本情況

      明代貴州省志現(xiàn)存有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嘉靖《貴州通志》、萬歷《貴州通志》和萬歷《黔記》,前三部均為官修,只有《黔記》是私修,但是也是卷帙最多的一部。

      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共設十七卷,由沈庠修、趙瓚等纂。沈庠是上元(今江蘇南京)人,弘治九年(1496)由刑部郎中任貴州等處提刑按察使司副使4,主要負責督察學校的教育。趙瓚,葉榆(今屬云南大理)人,時任貴州宣慰使司儒學教授,主要負責總纂編輯,另有四川峨眉縣教諭貴州人易絃以及庠生王佐同編,最后由沈庠刪正定稿1。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記述下限至弘治十三年2,志書編修時間當在弘治十三年以后的弘治年間3。該志遵照宋祝穆《方輿勝覽》和《大明一統(tǒng)志》的體例,按照宣慰使司、府、州、衛(wèi)、所的次序記述,其下設建置沿革、郡名、至到、形勝、風俗、山川、土產(chǎn)、公署、學校、書院、宮室、寺觀、祠廟、關梁、館驛、古跡、陵墓、名宦、流寓、人物、科貢、列女、仙釋、題詠。對于這部志書的體例設置,雖然有學者認為“既不是‘圖經(jīng),也不合‘通志體例”4,但是該志卻為其后嘉靖、萬歷省志編修奠定了基礎5。特別是該志的輿圖繪制,在“圖經(jīng)”之名下傳承了圖的傳統(tǒng),盡管該志仍然文重于圖,但在卷首總圖以外,每個府州衛(wèi)所都設地理之圖,其中有的還成為其后省志繪圖所遵循的樣本。

      嘉靖《貴州通志》在貴州首次以“通志”為名,該志共設十二卷,由謝東山修、張道纂。謝東山是四川射洪人,嘉靖二十年(1541)中進士6,曾歷官兵部郎中,嘉靖三十一年(1552)任貴州提刑按察使司副使,主管學校的教育7。張道,籍貫未詳,官貴州宣慰使司訓導。該志于嘉靖三十四年成書,其體例設置按照十二生肖地支順序排列,由子字號到亥字號,設有地圖、建置沿革、郡名、星野、疆域、山川、形勝、風俗、土產(chǎn)、土貢、土田、戶口、財賦、徭役、城池、關隘、橋渡、兵防、職官、公署、宦跡、學校、科目、歲貢、祠祀、寺觀、宮室、坊市、惠政、古跡、丘墓、名宦、人物、貞節(jié)、孝義、仙釋、隱逸、遷謫、流寓、兵燹、藝文等門類,其中地圖集中設置,其余分為四十門類。該志為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的續(xù)纂,記事非貫通古今,所記內(nèi)容均為明朝史事。雖然《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批評該志“無體例”8,類目設置混亂,但從資料采擇角度,該志博引經(jīng)史子集,又走訪故老、儒生,進行實地調(diào)查采訪,終使其“浹洽而罔遺,精煉而無秕”9,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萬歷《貴州通志》設有二十四卷10,由沈思充等修、陳尚象等纂。沈思充為萬歷十四年(1586)進士,任工部主事,后補屯田司刑部員外郎中,再轉(zhuǎn)貴州提學僉事。康熙《貴州通志》記載沈思充“留心文獻”,召集紳士之有學識者“會纂《貴州通志》,手自裁定”11。陳尚象為貴州都勻人,萬歷八年(1580)中進士,以中書舍人選任戶科給事中,后轉(zhuǎn)任刑科給事中,因建儲事被削籍家居,期間受貴州巡撫江東之延請修志。該志成書于萬歷二十五年(1597),其體例兼采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和嘉靖《貴州通志》之長,又參考其他省志的做法,兼顧省會和其他門類設置,其地圖亦按照省會、府州衛(wèi)所分地匯編1。

      萬歷《黔記》共設六十卷,由郭子章撰。郭子章為江西泰和人,隆慶五年(1571)中進士。萬歷二十七年(1599),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貴州兼督理湖北等處2,并輔佐總督李化龍平定播州楊應龍的叛亂。至萬歷三十五年(1607)七月辭官回家奉養(yǎng)父母,一個月后復官3。萬歷四十年(1612)五月,因抗擊苗人有功升至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該書成于萬歷三十一年(1603),但卷首丘禾實序題“萬歷癸卯重九日”;陳尚象序亦題“癸卯歲”,落款時間又為“萬歷甲辰初正上元日”,此即萬歷三十二年(1604)上元節(jié)。又據(jù)《黔記》卷二《大事記》,其下限為萬歷三十六年(1608)秋七月,而正文記事則止于萬歷三十五年,說明該書成書后曾陸續(xù)增補。該志共設六十卷,現(xiàn)存有五十八卷,其中卷二十五、二十六討逆志4兩卷已佚失,其余為大事記、星野志、輿圖志、山水志、災祥志、群祀志、止榷志、藝文志、學校志、職官志、貢賦志、兵戎志、郵傳志、公署志、公侯伯總兵參將都司守備表、總督巡按藩臬表、守令表、文武科第表、貤恩表、帝王事紀、宦賢列傳、鄉(xiāng)賢列傳、孝子列傳、棲逸列傳、淑媛列傳、方外列傳、宣慰列傳、故宣慰列傳、土官列傳、諸夷、西南夷總論,除大事記和西南夷總論外,有二十八門,全書體例比較嚴整,卷帙繁復,門類創(chuàng)新較多,為明代貴州省志最為宏富的一部。該志仍為續(xù)修志書,其記述時限除大事記等外,主要接續(xù)萬歷《貴州通志》,記述明代之史事。

      從總體情況來看,明代現(xiàn)存四部省志在體例和記述內(nèi)容上,都有一定的繼承性,而且是逐步完善,其中除弘治志是通志外,其余均以記述明朝史事為主。

      二、明代貴州省志輿圖設置

      現(xiàn)存明代貴州幾部省志一個突出的特點,各志的輿圖設置都極其豐富。輿圖是方志重要內(nèi)容,宋元以前方志一個重要形式是圖經(jīng),圖即是地圖,經(jīng)是指說明性文字,后來逐漸演變?yōu)閳D少文多,即便如此輿圖仍然不可或缺。貴州省志輿圖設置,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首肇其端,其后逐漸在此基礎上予以調(diào)整或完善,但大體沒有脫離弘治志設置的窠臼。

      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其體例仿《大明一統(tǒng)志》,因此輿圖設置亦仿于此。據(jù)《大明一統(tǒng)志圖敘》記載:“天命統(tǒng)一華夷……疆理之制,則以京畿府州直隸六部,天下分為十三布政司……以統(tǒng)諸府州縣,而都司衛(wèi)所則措(錯)置于其間,以為防御。總之為府一百四十九,為州二百一十八,為縣一千一百五,而邊陲之地都司衛(wèi)所及宣慰、招討、宣撫、安撫等司,與夫四夷受官封執(zhí)臣禮者,皆以次具載于志焉。顧昔《周官》詔觀事則有志,詔地事則有圖。故今復為圖,分置于兩畿、各布政司之前,又為天下總圖于首”,說明了《大明一統(tǒng)志》輿圖設置的原則。同時,“圖敘”還闡述了輿圖設置的功用和意義,認為“披圖而觀,庶天下疆域廣輪之大,了然在目,如視諸掌”5,透過圖可以洞察一切。《大明一統(tǒng)志》卷一之前設《京師畿內(nèi)地理之圖》《大明一統(tǒng)之圖》,卷六之前設《南京畿內(nèi)之圖》,之后十三布政使司卷首各設地理之圖。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認為《大明一統(tǒng)志》出現(xiàn)后,其“程式之美足為萬世志法”1,所以仿其體例于卷首設《貴州布政使司地理之圖》,之后各卷按照貴州宣慰使司和各府州衛(wèi)所依次設置,有《貴州宣慰使司地理之圖》和思州府、思南府、鎮(zhèn)遠府、石阡府、銅仁府、黎平府、程番府、都勻府八府,永寧州、鎮(zhèn)寧州、安順州、普安州四州,龍里衛(wèi)、新添衛(wèi)、平越衛(wèi)、清平衛(wèi)、興隆衛(wèi)、威清衛(wèi)、平壩衛(wèi)、普定衛(wèi)、安莊衛(wèi)、安南衛(wèi)、畢節(jié)衛(wèi)、烏撒衛(wèi)、赤水衛(wèi)、永寧衛(wèi)十四衛(wèi),黃平千戶所、普市千戶所二所,共三十幅圖,均為地理之圖。

      之后明代幾部省志編修,均參照或在此基礎上進行調(diào)整。嘉靖《貴州通志》是在弘治志基礎上續(xù)纂,不同的是輿圖設置均集中在卷一《地圖》一目,與《建置沿革》并設。所設地圖有《貴州布政司總圖》,增設了《省城圖》,仍有思州府、思南府、鎮(zhèn)遠府、石阡府、銅仁府、都勻府、程番府、黎平府八府,永寧州、鎮(zhèn)寧州、安順州、普安州四州,龍里衛(wèi)、新添衛(wèi)、平越衛(wèi)、清平衛(wèi)、威清衛(wèi)、興隆衛(wèi)、平壩衛(wèi)、普定衛(wèi)、安莊衛(wèi)、安南衛(wèi)、畢節(jié)衛(wèi)、烏撒衛(wèi)、赤水衛(wèi)、永寧衛(wèi)十四衛(wèi),黃平千戶所、普市千戶所二所,除增加的《省城圖》外,基本依照弘治志的輿圖設置,共三十幅圖。

      萬歷《貴州通志》兼采弘治和嘉靖兩志,并“參之他省志,首以省會提綱,中以各屬分紀維之”2。輿圖設置分別在省會志和合屬志,第一卷、第二卷為省會志,第一卷省會之下首設“輿圖”類目,設《貴州全省輿圖》《省城圖》;從第三卷到第十七卷屬于合屬志,按照各道統(tǒng)攝府州衛(wèi)所排列,明代在貴州設安平道、貴寧道、新鎮(zhèn)道、思仁道,這種以道轄屬分卷可以說該志的一個特點,也反映了以貴州巡撫江東之負責通志編修事宜,凸顯巡撫系統(tǒng)的修志特色。該志第一卷輿圖有《貴州全省輿圖》《省城圖》,圖后為建置沿革。第三卷和第五卷至第九卷為安平道屬,第四卷、第十卷、十一卷為貴寧道屬,第十二卷至十五卷為新鎮(zhèn)道屬,第十六卷、十七卷思仁道屬。安平道管轄貴陽府、貴州衛(wèi)、貴州前衛(wèi)、威清衛(wèi)、平壩衛(wèi)、安順州、普定衛(wèi)、鎮(zhèn)寧州、安莊衛(wèi)、永寧州、安南衛(wèi),一府、三州、七衛(wèi)。貴寧道管轄貴州宣慰使司、畢節(jié)衛(wèi)、烏撒衛(wèi)、赤水衛(wèi)、永寧衛(wèi)、普市千戶所,宣慰使司外四衛(wèi)、一所。新鎮(zhèn)道管轄龍里衛(wèi)、新添衛(wèi)、平越衛(wèi)、清平衛(wèi)、興隆衛(wèi)、黃平千戶所、都勻府、都勻衛(wèi)、鎮(zhèn)遠府、黎平府,三府、六衛(wèi)、一所。思仁道管轄思州府、思南府、石阡府、銅仁府。

      萬歷志第三卷貴陽府之下首設“地圖”《宣慰司、貴陽府、貴前二衛(wèi)圖》,之后是“沿革”,其他府州衛(wèi)地圖設置同貴陽府。第四卷宣慰使司,因宣慰使司與貴陽府、貴前二衛(wèi)同城,故卷首仍設《宣慰司、貴陽府、貴前二衛(wèi)圖》,且與貴陽府卷首圖為同一張圖,其他府州衛(wèi)均首設輿圖。這些圖皆為地理之圖,除貴州全省輿圖、宣慰使司和貴陽府、貴前二衛(wèi)圖外,府有都勻府、鎮(zhèn)遠府、黎平府、思州府、思南府、石阡府、銅仁府圖,此時府仍為八府,只是之前的程番府改為貴陽府。州有安順州、鎮(zhèn)寧州、永寧州、普安州四州,衛(wèi)有貴陽衛(wèi)、貴陽前衛(wèi)、威清衛(wèi)、平壩衛(wèi)、普定衛(wèi)、安莊衛(wèi)、安南衛(wèi)、普安衛(wèi)、畢節(jié)衛(wèi)、烏撒衛(wèi)、赤水衛(wèi)、永寧衛(wèi)、龍里衛(wèi)、新添衛(wèi)、平越衛(wèi)、清平衛(wèi)、興隆衛(wèi)、都勻衛(wèi)十八衛(wèi)。之前弘治志《貴州宣慰使司地理之圖》、嘉靖志《省城圖》均涉及貴州衛(wèi)和貴州前衛(wèi),且二衛(wèi)在城內(nèi),所以沒有在圖的名稱上顯示。安順州、普定衛(wèi)同城,鎮(zhèn)寧州、安莊衛(wèi)同城,永寧州、安南衛(wèi)同城,普安州和普安衛(wèi)同城,都勻府、都勻衛(wèi)同城,均為同一幅圖,加上貴州省全圖和省城圖,共二十六幅圖。

      萬歷《黔記》與前三志不同,從卷四至卷七專設輿圖志四卷,卷四輿圖志一包括貴陽府衛(wèi)州、宣慰司、上六衛(wèi)、西四衛(wèi),設貴州總圖說、省城圖說、貴陽府州圖說、貴陽府衛(wèi)宣慰司圖說、上六衛(wèi)所圖說、西四衛(wèi)所圖說,涉及州有定番州、鎮(zhèn)寧州,上六衛(wèi)有威清衛(wèi)、平壩衛(wèi)、普定衛(wèi)、安莊衛(wèi)、安南衛(wèi)、永寧衛(wèi),千戶所有普安所、安南所、安龍所、平夷所、樂民所、阿落密千戶所、赤水衛(wèi)前千戶所、摩尼千戶所、白撒千戶所九個,西四衛(wèi)有畢節(jié)衛(wèi)、烏撒衛(wèi)、永寧衛(wèi)、赤水衛(wèi)。卷五輿圖志二,包括下七府、下六衛(wèi),附四衛(wèi),下七府有平越府、都勻府、鎮(zhèn)遠府、石阡府、思南府、思州府、銅仁府、黎平府,州縣黃平州、獨山州、麻哈州? 甕安縣、余慶縣、湄潭縣、施秉縣、龍泉縣、印江縣、婺川縣、永從縣十一個,下六衛(wèi)有龍里衛(wèi)、新添衛(wèi)、平越衛(wèi)、清平衛(wèi)、興隆衛(wèi)、偏橋衛(wèi),附四衛(wèi):鎮(zhèn)遠衛(wèi)、清浪衛(wèi)、平溪衛(wèi)、五開衛(wèi)。卷六輿圖志三、卷七輿圖志四,名為“輿圖”,實為三代、秦漢、蜀、晉、唐宋元、明歷代地名沿革,并無輿圖。全志共有圖九十二幅,從數(shù)量上為明代省志輿圖之冠,從圖的內(nèi)容上看有總圖、省城圖、各府州衛(wèi)所城圖及府州衛(wèi)地理圖,與前三志相比,增加了府州衛(wèi)所的城圖。

      從以上四部貴州省志輿圖的設置來看,這些圖大體仿照《大明一統(tǒng)志》各圖,以地理圖為主,各圖都有全省總圖,嘉靖、萬歷二志增加了《省城圖》,至萬歷《黔記》,各府、州、衛(wèi)均有城圖和地理圖,還增加了所城圖,說明此時方志編修對城圖的重視,這與當時重視城市防御功能無不關系。

      附:明代貴州省志輿圖設置表

      三、明代貴州省志輿圖編繪

      明代貴州幾部省志輿圖設置,從總圖到各府州衛(wèi)所圖多為地理之圖,萬歷《黔記》配置了城圖,從編繪方法上看大體仿照《大明一統(tǒng)志》,變化不是太明顯,有所變化的是總圖和圖的比例。以《大明一統(tǒng)志》所設《貴州地理之圖》6為例,該圖在方位上采用上北下南,標注四至八到,東抵湖廣界,東北抵四川界,東南抵廣西界;西抵云南界,西北抵云南界,西南抵廣西界;南抵廣西界;北抵四川界,布政司、貴州宣慰司以及各府州衛(wèi)皆以黑方框符號表示,方框內(nèi)注明地名,山脈用寫景山水畫大寫意的方法,以山相隔,整體布局用示意圖的方式(參見圖1)。

      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的《貴州布政使司地理之圖》,基本沿襲了《大明一統(tǒng)志》繪圖方法,在方位上采用上北下南的形式,標注四至八到,東、東北、東南抵湖廣界,西、西南抵云南界,南抵廣西界,北、西北抵四川界。圖中標注了貴州布政使司、貴州宣慰使司和各府、州、衛(wèi)、所在位置,地名仍用方框符號表示,主要側(cè)重地理疆域,但與《大明一統(tǒng)志》疆域范圍有所不同,說明這期間貴州疆域仍在變化中。在編繪手法上,仍以示意圖的方式,增加了河流走向,河流用雙曲線表示,從總體上看山水的繪制比《大明一統(tǒng)志》更為簡約(參見圖2)。

      嘉靖《貴州省志》的《貴州布政司總圖》沿襲了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的《貴州布政使司地理之圖》,方位上仍為上北下南,疆域范圍標注四至八到,但更為具體。如東抵湖廣偏橋衛(wèi)界,東北抵湖廣界,東南抵湖廣界;西抵云南曲靖衛(wèi)界,西北抵四川界,西南抵云南界;南抵廣西泗城州界;北抵四川綦江縣界、四川瀘州界,東西南北方向具體到州縣、衛(wèi)。繪圖仍用方框符號表示地名定位,山水亦用寫景大寫意的方法,雙曲線表示河流,不同的是圖中增加了驛站地名,還有西北的雪山關、西南的關嶺,東與湖廣交界并屬于湖廣布政使司管轄的偏橋衛(wèi)、鎮(zhèn)遠衛(wèi)、清浪衛(wèi)、平溪衛(wèi)在圖上標注,此四衛(wèi)在萬歷年間歸屬貴州布政使司管轄。北部四川的播州宣慰司、烏江驛、黃灘、平茶司、邑梅司以及湖廣的永順司、保靖司等交界地區(qū)比較重要的地名,也在圖上標注,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貴州周邊的疆界(參見圖3)。

      嘉靖年間,羅洪先在元代朱思本繪制《廣輿圖》的基礎上,進行改編增補,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本綜合性地圖集,把中國傳統(tǒng)的地圖繪制技術推上了新的高度。該圖集地圖的繪制采用計里畫方的方法,其中輿地總圖按照每方五百里,分省圖按照每方百里,其他圖畫方不等。該圖集還首次使用了“圖例”符號,“輿地總圖”作為首幅地圖,劃分為三百四十二方,每方為五百里。因此,使圖中海岸線輪廓、河流走向以及城邑位置的標注都較為準確,而且府州地名與名山、湖泊、河流的名稱亦均有標注。分省圖每方百里,各省內(nèi)府州縣、衛(wèi)所、關隘、鎮(zhèn)、營、堡等均采用標準符號表示,并注有名稱,圖上繪出了府界,由于采用畫方,精度較高1。萬歷《貴州通志》的《貴州全省輿圖》就是參考《廣輿圖》中的《貴州輿圖》,“參之睹記,稍訂其訛,補其闕”2而成。據(jù)該志“凡例”云:“輿地故有圖,止分布諸屬名,而于列方計里、名川源委,總無當也,今更畫之?!?說明之前方志輿圖只反映分布和所屬地名,沒有采用計里畫方的方法,對名川源流繪制不太妥當,所以采用《廣輿圖》的繪制方法(參見圖4)。《貴州全省輿圖》與《廣輿圖》的《貴州輿圖》比較,在一幅圖的右下角增加了“圖例”,同現(xiàn)代地圖的圖例繪制是一樣的,此圖例亦是參照《廣輿圖》的圖例進行修訂(參見圖5)。兩相比較可以看出,“水”“界”“路”“府”“衛(wèi)”的符號都稍有變化,一些地名未像《貴州輿圖》標注符號那么嚴格,圖例的使用有所減省。兩幅圖同樣標注了河流的淵源。在圖的左上角,還注明了輿圖繪制標注地名的原則:“貴州山叢故多不載,水難測故辨其脈,路崎嶇故指其向,府衛(wèi)錯治故識其處,府與衛(wèi)同城者書府不書衛(wèi),衛(wèi)與州縣同城者書衛(wèi)不書州縣”,這個原則也是各個府州衛(wèi)所圖繪制原則。

      萬歷《黔記》中貴州省輿圖直接采用了羅洪先《貴州輿圖》(參見圖6),與萬歷《貴州通志》相比,左邊繪圖標注地名的原則皆相沿襲,沒有注明圖例。但在圖說中,說明了繪制輿圖的原則、目的和意義:“貴州一線,路外即苗穴矣。即苗即賊,不窺吾路則窺吾城,故圖疆域之遠近、道里之險易,令守路者知其去來之蹤;圖城郭之廣狹、民居之疏密,令守城者曲為平陂之防,庶于彌盜稍有裨乎?是吾作輿圖意也。貴州東抵平溪衛(wèi)界,五百五十里;南抵泗城州界,三百四十里;西抵曲靖衛(wèi)界,七百二十里;北抵瀘州界,七百五十五里;東南抵荔波縣界,五百八十五里;西北抵建昌行都司界,一千六百里,西南抵亦佐縣界,九百二十五里;東北抵湖廣五寨司界,八百里;抵南京四千二百五十里,抵京師七千六百七十里,其幅員廣矣。睹吾鄉(xiāng)羅文恭公輿圖,其夷險晰矣。”1又引嘉靖間桂萼《貴州圖敘》:“山箐峭深,地瘠寡利,夷性猾詐,殆有甚焉。”2郭子章作《黔記》時,已平定播州楊應龍之亂,但是對防守仍很重視,尤其是對城池的防守。因此,《黔記》的《輿圖志》有四卷,對明及以前地理沿革用詳盡的文字予以闡述,在輿圖的設置上,除了地理圖還增加了城圖。

      從嘉靖《貴州通志》開始,雖晚仍以地理圖為主,但對城圖的繪制開始重視,不僅增設了《省城圖》,而且城圖在圖中占比漸重,對城池的表示不再是一個符號。萬歷《貴州通志》除《貴州全省輿圖》變化較大外,其余《省城圖》及府州縣衛(wèi)所圖均沿襲了嘉靖志的做法。至《黔記》地圖的繪制又有一個大的變化與發(fā)展,不僅數(shù)量比前幾部志書遠遠多出,而且除《省城圖》外,各府州衛(wèi)所都有一幅城圖與地理圖并設。

      從以上四部省志輿圖編繪來看,從受《大明一統(tǒng)志》的影響,到受《廣輿圖》的影響,反映了輿圖編繪向準確、規(guī)范發(fā)展的方向。

      四、明代省志輿圖編繪的特點

      從現(xiàn)存明代四部省志來看,在編修體例上具有很強的繼承性,每一次編修都是在前志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輿圖的編繪也是如此。從總體來看,明代貴州省志輿圖與其他地區(qū)相比,有不少特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輿圖的數(shù)量較多。一般的方志輿圖多為地理圖、城圖、衙署圖、儒學圖等,數(shù)量較少,每種圖只有一幅,而且多集中在卷首。從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到萬歷《黔記》,除了全省地理圖外,府州衛(wèi)所還有地理圖、城圖兩種,弘治志、嘉靖志均為三十幅,萬歷志二十六幅,至萬歷《黔記》多達九十二幅,這在明代方志中是不多見的,充分說明貴州方志編修對輿圖的重視。

      二是貴州省志輿圖受《大明一統(tǒng)志》影響。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是現(xiàn)存貴州省志最早的一部,其全省地理圖以及各府州衛(wèi)所都受到《大明一統(tǒng)志》的影響,《貴州布政司地理之圖》基本照搬《大明一統(tǒng)志》,甚至繪制符號亦仿照《大明一統(tǒng)志》,之后的嘉靖《貴州通志》從布政使司到各府州衛(wèi)所基本沿襲,萬歷《貴州通志》和萬歷《黔記》除全圖之外,各府州衛(wèi)所之圖亦是沿襲前志的做法。

      三是貴州省志輿圖反映了明代地圖繪制水平的進步。地圖起源很早,“可能在人類發(fā)明象形文字以前就有地圖了,因為原始的地圖都是形象化的山川、道路、樹木,用圖畫實物來表示,以為旅行和漁獵的指針,而象形文字卻多少帶符號性質(zhì),是比較進步的文化”,認為“現(xiàn)存的《山海經(jīng)》,原來是有圖的”3。因此,萬歷《貴州通志》亦記載:“俯察分疆萬國,敷土九州。《禹貢》之作,輿經(jīng)鼻祖。殷纘舊服,周掌職方,迨漢蕭何收之,秦府咸陽之炬,圖籍未滅”4,提到商周至秦漢時期輿圖的情況。西晉初年,裴秀擬訂制圖六體,尤其重視分率和準望,也就是使每幅圖全部依據(jù)統(tǒng)一的比例尺和開方計里的縱橫平行線定位,對于地圖的精確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動了輿圖之作的水平。從隋唐至宋元,地圖制作呈現(xiàn)多樣化,邊境地圖得到重視。元代地圖杰出的作品是朱思本的《輿地圖》,明代羅洪先在此基礎上增編,除了將元代的區(qū)劃改成明代區(qū)劃外,還增補了許多具有新內(nèi)容的專圖。在繪圖中還創(chuàng)制了二十四種符號,初步形成了地圖符號系統(tǒng),使地圖繪制趨于標準化。萬歷《貴州通志》和《黔記》的貴州全圖,借鑒并采納了輿圖繪制的最新成果,在方志地圖制作的準確和標準規(guī)范方面前進了一大步。二志雖然采用了羅洪先《廣輿圖》中的《貴州輿圖》,但沒有拘泥于此,而是根據(jù)實際情況作了修訂,以使輿圖更為符合實際。

      四是注重城市建設與布局規(guī)劃。明朝對地方城池的修筑極為重視,在元末明初,朱元璋在拓展軍事戰(zhàn)果的同時,也兼顧地方的經(jīng)略與城池的修筑,并提出經(jīng)略地方的一些理念。如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聽取儒士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1的建議,注重城池的修筑。至正二十五年(1365)五月,“以王天錫為湖廣行省都事,諭之曰:‘汝往襄陽,贊助鄧平章設施政治,當參酌事宜,修城池、練甲兵、撙節(jié)財用、撫綏人民”2,將修城池與練甲兵、撙節(jié)財用、撫綏人民并重。至正二十五年,還提出了“凡守城者譬之守器,當謹防損傷。若防之不固,致使缺壞,則器為廢器,守者亦不得無責矣”3,將守城當作守護武器。因此,筑城安民,據(jù)守一城一池,成為明代經(jīng)略地方的一個重要策略。從明初以來,各地非常重視城池的修筑與建設,貴州也不例外。從各志記載來看,貴州各府州衛(wèi)所城大部分在洪武時期就初具規(guī)模,之后屢次加固,尤其是明中期開始貴州有土司之亂,對城池的修筑和防護更為重視。因此,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收錄的都是地理之圖,說明明代前期對貴州地區(qū)的重心還在開疆固土,嘉靖以后漸有變化。嘉靖《貴州通志》首次將《省城圖》入志,不僅有城墻及各門,還標注了各重要官府衙門及衛(wèi)所,周邊的山川形勢亦一目了然。而且嘉靖志各府州衛(wèi)所圖,亦改變了弘治志只是圖示的做法,凸顯了每座城市的布局和重要機構(gòu)所在地。萬歷《貴州通志》由于借鑒羅洪先《廣輿圖》的繪制方法,在繪圖的準確方面更進一步。萬歷《黔記》在前幾次修志基礎上,更為重視城市圖入志,除了省城圖之外,所有入志的府州衛(wèi)所均配備了城圖和地理圖,在每幅城圖之后還有圖說,詳細記載這座城市修造建筑的歷史與規(guī)模,“圖城郭之廣狹、民居之疏密,令守城者曲為平陂之防,庶于彌盜”4,這也就是城圖入志的目的和意義(參見圖7)。

      五是注重安邦撫民軍政功能的呈現(xiàn)?,F(xiàn)存明代四部貴州省志的地圖以地理之圖為主,后來增加了城市圖,這些圖多畫以山川、地形、官署、衛(wèi)所、疆域,所以其功能不僅在于安邦撫民,而且還有一定的軍政功能。秦末蕭何收秦丞相律令圖書,當時主要了解“天下厄塞”5險易。秦漢時期分封諸侯,亦按輿地圖?!妒酚洝と跏兰摇酚涊d:“太仆臣賀行御史大夫事昧死言:‘太常臣充言卜入四月二十八日乙巳,可立諸侯王。臣昧死奏輿地圖,請所立國名。”6《漢書·淮南王傳》還記載部署兵事使用輿地圖:“日夜與左吳等按輿地圖,部署兵所從入”1。從漢代至隋唐,各種地圖大致都在各地繼續(xù)流傳,各地的圖經(jīng)、圖記之類的書籍,其中既有一定地區(qū)的地圖,又有比較詳細的敘述,這一時期隨著邊境形勢的發(fā)展,有關邊防的圖也有所發(fā)展2,這一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至宋元及明代。明代貴州省志地圖的編繪,都很重視實用功能。

      嘉靖《貴州通志》記載:“《周禮》大司徒掌建邦之土地之圖,以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shù)。而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而隸于司馬。先正曰:‘謹之也。蓋謂司徒營之,即藏之司馬,秘不得見,所以彌奸而防患也。山則謂此特為九畿郡國言耳!若乃天下沿邊厄塞,則固為邊備者所宜悉知,不但使秘不得見而已。唐人設兵部,屬有四,一曰職方部,我朝因之。職方所掌者,兵戎邊防之政,而沿邊圖本實在焉,意固有在矣。貴州古西南夷徼,今諸夷環(huán)列如故也。慣見鞭長,虞成尾大,然則地之有志,志之有圖,其可忽諸?”3敘述了職掌地圖的機構(gòu)職責、地圖繪制的目的與意義等,凸顯了方志地圖的功用。萬歷《貴州通志》也指出:“皇明肇啟黔藩,襟川帶粵,枕楚距滇,窟叢萬山,絲懸一線,盤蜒曲折,東西冥迷,指南籍圖于茲為亟?!?說明繪制地圖的重要意義。因此,從各部省志所繪輿圖來看,標注疆域形勢、山川走向、府州縣城市、衛(wèi)所分布,而且對“府與衛(wèi)同城者書府不書衛(wèi),衛(wèi)與州縣同城者書衛(wèi)不書州縣”的處理,顯然都是從實用和軍政功能考慮的。

      五、結(jié)語

      方志編修是隨著各地行政建置的演變進而發(fā)展的,透過方志的記載,不僅反映了地理版圖的變遷,而且反映了國家行政管理職能的變化。明代貴州建省以后,方志編修逐步與全國同步,不僅有省志而且府州縣志亦普遍展開,明代貴州方志流傳下來的較少,現(xiàn)存的幾部省志具有很強的傳承性和繼承性,其中方志輿圖的繪制也是很有特點的,反映了明代方志編修的水平。這些數(shù)量豐富的方志地圖,展示了貴州的山川形勢,凸顯了貴州在明代所處的重要地位。

      Editing and Features of Guizhou Province Gazetteer Maps

      in Ming Dynasty

      Zhang Yingpin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existing four provincial Gazetteers of Guizhou in the Ming Dynasty, which describ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compilation of these four provincial Gazetteers, and it also discusses the setting and editing of provincial Gazetteers maps. It summarizes these provincial Gazetteers map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geographic and city maps setting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diting, and then it analyze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Guizhou in the Ming Dynasty.

      Key words: Ming Dynasty;Guizhou;Gazetteer map;Editing

      責任編輯:黃萬機

      猜你喜歡
      明代貴州
      貴州,有多美
      尋味貴州——遵義
      尋味貴州
      沉醉貴州
      多彩的貴州 多彩的茶
      貴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50
      我與貴州茶一起
      貴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36
      論明代賓禮制度下的禮樂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5:01:57
      明代科舉對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科教導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7:57:32
      東南亞香藥與明代飲食風尚
      古代文明(2016年4期)2016-11-14 23:06:21
      明代休寧隆阜戴氏荊墩門的派分、建構(gòu)及生活
      古代文明(2016年4期)2016-11-14 22:57:04
      万荣县| 沐川县| 克山县| 武定县| 海阳市| 扶风县| 太原市| 鲁山县| 晋江市| 大邑县| 本溪市| 合川市| 永福县| 长子县| 黑水县| 中江县| 阳原县| 溧阳市| 山阴县| 宝坻区| 张家界市| 遵义市| 资溪县| 大姚县| 长兴县| 二连浩特市| 平阴县| 密云县| 洪江市| 若尔盖县| 达拉特旗| 吉隆县| 滦南县| 虞城县| 兴国县| 容城县| 怀远县| 塘沽区| 朝阳市| 醴陵市| 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