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袁通立 駱善林
慢性膽囊炎是一種臨床常見多發(fā)疾病,主要致病因素有:其一,寄生蟲;其二,膽固醇代謝;其三,膽汁淤積;其四,解釋阻塞;其五,膽道細菌感染等。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以及作息不夠規(guī)律,慢性膽囊炎患者數量日益上升[1]。中醫(yī)辨證劃分肝膽濕熱型是慢性膽囊炎患者最為常見的證型。祖國醫(yī)學研究認為,慢性膽囊炎屬于膽脹和脅痛范圍,病因多為酗酒無度或飲食過于甘肥且外受邪氣,勞動過度[2]。慢性膽囊炎病位主要在膽腑,與肝失疏泄和胃失和有關。超聲檢查慢性膽囊炎患者是最為常用的方法,能夠清楚顯示膽囊壁的增厚情況以及結石的具體類型和大小。有學者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膽囊超聲檢查的敏感度高達95%[3-4]。
選取本院(在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82例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患者,按照數字隨機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納入標準:其一,均符合中醫(yī)診斷標準(主證有脅肋疼痛或鈍痛、口苦咽干,次癥有小便短且黃、大便秘結、舌質紅、身目發(fā)黃)、西醫(yī)診斷標準(反復性右上腹部疼痛、伴有消化不良癥狀、超聲檢查發(fā)現(xiàn)膽囊結石);其二,均在知情下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其一,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其二,對中西醫(yī)治療過敏者。試驗組中有30例男患者、11例女患者,對照組中有28例男患者、13例女患者;試驗組平均年齡為(51.5±4.4)歲、平均病程時間為(32.9±10.8)個月,對照組平均年齡為(52.8±3.3)歲、平均病程時間為(34.1±9.2)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方法,制定規(guī)律飲食計劃,治療過程中以控制炎癥反應和臨床證為主(解痙止痛、抗感染等)。口服托尼萘酸片 [生產廠家:Phafag AG(列支敦士登)(昆山龍燈瑞迪制藥有限公司分裝);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10044;產品規(guī)格:37.5 mg:75 mg×20片,每次1~2片,每日3次,飯前30 min服用],連續(xù)治療4周。
1.2.2 試驗組 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中醫(yī)治療方法,口服清肝利膽湯(方藥組成:柴胡、黃芩、梔子、車前子、澤瀉、川楝子各10 g,延胡索、當歸、龍膽草、生地各15 g,甘草8 g;根據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患者的臨床癥狀隨癥加減,其中合并膽結石者需再加入金錢草和海金沙各10 g,合并隱痛者可再加入麥冬和沙參各12 g),每日一劑,連續(xù)治療4周。
分析兩組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患者的臨床效果[5](痊愈:治療4周后影像學檢查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患者恢復正常且癥狀積分減少≥95%;顯效:治療4周后影像學檢查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患者恢復正常且癥狀積分減少≥70%但<95%;有效:治療4周后影像學檢查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患者有所好轉且癥狀積分少≥30%但<70%;無效:治療4周后影像學檢查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患者未恢復正常且癥狀積分減少<30%)。治療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惡心嘔吐、口苦咽干、肩背部放射痛、腹脹納呆等,0分為無癥狀、1分為輕微注意才有感覺、2分為癥狀表現(xiàn)為中度且對日常生活與工作未產生任何負面影響、3分為自覺癥狀顯著且對日常工作和生活產生負面影響)。
兩組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患者治療前惡心嘔吐、口苦咽干、肩背部放射痛、腹脹納呆等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患者惡心嘔吐、口苦咽干、肩背部放射痛、腹脹納呆等癥狀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使用精確概率檢驗,試驗組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 x
表1 兩組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 x
表2 兩組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例(%)]
慢性膽囊炎患者的臨床主要病癥表現(xiàn)為:其一,右上腹部不適或疼痛;其二,惡心嘔吐;其三,惡寒發(fā)熱等[5]。相關研究資料顯示,慢性膽囊炎的發(fā)生與結石密切相關,結石會導致膽囊管受阻,繼而損壞黏膜,導致膽囊出現(xiàn)障礙[6-7]。治療慢性膽囊炎患者需按照其有無合并癥或者臨床具體癥狀等加以針對性治療,臨床往往以控制炎癥與臨床癥狀為主[8]。
西醫(yī)治療慢性膽囊炎患者雖然能夠起到一定效果,但是從長遠看,抗感染藥物的使用會導致慢性膽囊炎患者產生耐藥性,繼而起到較低的臨床治療效果[9]。從中醫(yī)學的角度來看,慢性膽囊炎的肝和膽互為影響,清肝利膽湯能夠有效保護好慢性膽囊炎患者肝功能。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患者治療前惡心嘔吐、口苦咽干、肩背部放射痛、腹脹納呆等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患者惡心嘔吐、口苦咽干、肩背部放射痛、腹脹納呆等癥狀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患者以清熱利濕和利膽通腑為基礎治療原則,清肝利膽湯可達到理想治療效果。清肝利膽湯中的龍膽草等具有清熱效果,柴胡具有疏肝理氣效果,甘草能夠有效調和諸藥[10]?,F(xiàn)代藥理學研究顯示,龍膽草煎水可顯著促進膽汁分泌,促使膽管泥沙物質快速排出,減輕膽管疼痛感,與此同時具有抗炎效果[11]。龍膽草能夠顯著抑制傷寒桿菌和變形桿菌,龍膽草中所含的龍膽總苷成分具有顯著抗炎作用。有關研究資料顯示,柴胡可顯著降低膽固醇濃度和膽酸水平。有學者認為,對于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患者而言,必須規(guī)律飲食,飲食需以低脂肪和低固醇和適量蛋白為主要原則[12]。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患者能夠可有效收縮膽囊,最終實現(xiàn)利膽目的。有關研究顯示[13],清肝利膽湯能夠有效遏制病原體,起到解痙和止痛效果,有效改善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預防病情復發(fā)。
綜上所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肝膽濕熱型慢性膽囊炎的臨床效果顯著,具有重要的臨床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