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崖
下了一場雨,我跟著旅行團(tuán),撐著傘,在婺源的山間到處看看。這里茂林修竹,山路蜿蜒,古村落在雨幕下顯得愈加古拙,綠苔生在石縫間,似在泄露多年前這里發(fā)生的秘密。
早就知道古徽州的婺源是朱熹的故里,這里山峰綿延,地緣相近,江西婺源和皖南涇縣至今還存在諸多朱姓后人,他們在這樣一片綿延的山景中安寧度日,時(shí)光更迭了一叢又一叢,山間的香樟木也從原來的樹苗長成了參天大樹。
朱熹是最愛香樟木的,在他的故居前后,皆有香樟和竹子。竹子代表文人的品性之高潔,寓意風(fēng)骨;香樟木因通體含有揮發(fā)性香氣,寓意道德之馨。
走進(jìn)古村落,我看到許多店面都在售賣香樟木。在一家手作匠人的店面,我看到匠人拿著鋸子,嗤嗤地拉著,木屑飄落,香樟木的香氣四散而開。
這里的香樟木被做成許多文具,如果你只是簡單地想用它驅(qū)蚊蟲,就只需買兩片剛剛鋸下來的香樟木片放在書案上,蚊蟲便不敢冒進(jìn)。
可以想象,很多年以前,朱熹也曾拿著這樣的香樟木片,在窗前讀書習(xí)文,后來終成一代儒圣。
朱熹多愛香樟木呀!全國各地,朱熹親手植下的樟樹太多了,除了古徽州的山巒之間,福建的尤溪縣至今仍有兩株樟樹,綠葉蔥蘢,樹木參天,樹高在九層樓以上,胸徑達(dá)3米,冠幅達(dá)29米,是福建第一批樹王。因朱熹乳名“沈郎”,所以這兩棵樹名曰“沈郎樟”。
在武夷山的腳下,有一座名叫五夫鎮(zhèn)的地方,這里有一座紫陽樓,朱熹曾在這里居住。在紫陽樓附近,有一株樹齡在800年以上的香樟木,也是朱熹親手種植的。這棵香樟樹枝繁葉茂,像一位巨人站在那里,蓊蓊郁郁的樹冠,宛若朱熹的思想一樣深邃。
除此之外,在南昌大學(xué)的朱熹雕像周圍,也圍攏著諸多香樟樹。這座朱熹雕像,朱子手持書卷,目光幽深,后側(cè)香樟木已然成林。雕像的捐建者是香港孔教學(xué)院院長湯恩佳博士及其夫人。朱熹的學(xué)術(shù)思想跨越數(shù)百年,猶如香樟木一樣,依然在開枝散葉,散發(fā)著陣陣馨香。
朱熹為什么這么喜愛香樟呢?
樟樹為一年四季常青的植物,生命力何其旺盛,所以,江南的古村落一般都采取“前樟后楝”的規(guī)制種樹,宅前有樟,常年蔥綠滿目,實(shí)在養(yǎng)眼。另外,樟樹能隱蔽整個(gè)宅院,也能把噪音擋在戶外,讓人心思寧靜地讀書,這是涵養(yǎng)心性的“保護(hù)傘”。
南方有嘉木,其名為樟樹。古人贊美樟樹的文章何其多,《豫章頌》《豫章賦》《豫章記》——“豫章生深山,七年而后知”“七年乃識(shí),非曰終朝”……就連魯迅先生也曾用名“周樟壽”,足見古今文人對(duì)樟樹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