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友
[摘 要] “擊壤體”及其詩派是客觀歷史存在,但“擊壤體”并非在南宋末年才形成。作為重要的理學詩之詩歌范型,“擊壤體”具有“達理”“閑適”“切理”等詩歌特征,其題材、內(nèi)容及主題等非常豐富?!皳羧荔w”詩作表達方式有多種構(gòu)型,其詩歌形態(tài)亦有不受韻律、句式所限等屬性特征。宋人在學習、模仿“擊壤體”的重心及其取向上,表現(xiàn)出一定的傾向性。由此,“擊壤體”在中國哲理詩發(fā)展史上具備了重要的詩歌范式價值和文學史地位。
[關(guān)鍵詞] 邵雍 “擊壤體” 哲理詩 范型
[中圖分類號]I207.2 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20)01-0067-11
治中國文學史者大都公認,宋代詩歌發(fā)展至仁宗朝,士人詩文初步具備了迥異于唐的文學風貌。這一判斷的主要論據(jù)是,蘇軾認為宋初七十余年“斯文終有愧于古”[1]852,而《宋史》則強調(diào):“廬陵歐陽修出,以古文倡,臨川王安石、眉山蘇軾、南豐曾鞏起而和之,宋文日趨于古矣?!盵2]12997再有,歐陽修以獨到的詩歌主張及創(chuàng)作實績,并得梅堯臣、蘇舜欽為羽翼相號召,宋詩初步具有了獨立的面目。這是為文史學家基本公認的傳統(tǒng)看法。實際上,這一看法是有些問題的:其一,上述認識,均來自宋代“文章之士”的判斷,而作為黨爭傾軋嚴重的朝代,宋代“文章之士”對理學家群體總的傾向是排斥的,因此,理學家詩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及其文學史地位問題,當然被這些文章之士有意無意地疏離或者屏蔽;其二,大多數(shù)理學家秉持“文以載道”或者“文以害道”的文學功用觀,如果說他們重視文學的話,那么,大多數(shù)理學家也是試圖通過“因詩求道”,以實現(xiàn)心性存養(yǎng)為目的而非探討詩歌藝術(shù)境界或者藝術(shù)技巧等為目的。由此,大多數(shù)理學家對于“詩”之“統(tǒng)”或者“詩”之本質(zhì)等,并不關(guān)注。這樣,必然造成了一種歷史事實,那就是,在“詩”之“統(tǒng)”系中,一些詩歌很有影響、詩歌造詣非凡的理學家,往往在詩歌發(fā)展的譜系序列中,并不知名甚至根本就不在這一日趨固定了的詩歌譜系之中。
上述所言之情形,于邵雍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邵雍出生年與歐陽修相同,都是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而邵雍卒于熙寧十年(1077年),較之歐陽修晚了五年。其詩歌為當世及南宋的諸多詩人尤其是理學家詩人所推崇,特別是對元、明、清人影響極大。作為詩體而言,除了寥寥的幾部詩話談及宋代存在“擊壤體”以外,在詩論、文論等文獻上,我們看不到更多的記錄。顯然,對邵雍“擊壤體”的探討,關(guān)系到我們對宋代理學詩的范型問題的探討,也有助于我們更加全面地認識宋代詩歌的基本風貌。
一 、“擊壤體”及其詩派的歷史存在
從詩論、詩話類文獻來看,作為詩體的“擊壤體”,在南宋晚期已經(jīng)為人所公認了。嚴羽《滄浪集》卷一“詩體”言及:“以人論則有……邵康節(jié)體、陳簡齋體……楊誠齋體。”[3]33稍后,南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引用了嚴羽的這一段話。這說明,嚴羽關(guān)于邵雍“邵康節(jié)體”的判斷,得到了詩論家的認可。不過,嚴格說來,人們對于邵雍“擊壤體”具有獨特性的認識,要比嚴羽提出“康節(jié)體”早得多。盡管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人們尚未把邵雍的“擊壤體”視同為理學詩的基本范型,但是,也正是在漫長的學習、模仿邵雍詩歌的歷史進程中,邵雍的“擊壤體”才逐漸被認同進而被確認為理學詩的基本范型和創(chuàng)作范式的。
在邵雍生前,邵雍與他人相互“和詩”諸作之中,玩物、愛閑、天真、樂意、生生不已之意等詩歌主題,得到廣泛重視。這說明,邵雍詩作的這些特征被時人普遍認同而得到推重。如熙寧七年,李君錫有詩《奉別堯夫先生……聊書代謝》,邵雍奉和《和大尹李君錫龍圖留別詩》,司馬光有詩相和《走筆和君錫堯夫》,在這三首詩中,詩人反復(fù)提及春和景明、繁華美景,于生生不已之中含有對邵雍“忘機”“隱世”的贊美。從他們彼此之間的和詩可見,諸人對邵雍安于閑適、樂于玩物、自適德性等給予高度的評價。而邵雍詩的“切理”“達理”等特征,也逐漸為宋人所推重。對此阮閱《詩話總龜后集》多有記載?!盾嫦獫O隱叢話》作者胡仔卒于1170年,《 溪詩話》作者黃徹卒于1168年?!俄嵳Z陽秋》作者葛立方卒于1165年。顯見至遲在南宋宋高宗末年,宋人已經(jīng)對邵雍詩作特征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阮閱在《詩話總龜后集·達理門》中,收錄邵雍多首詩作。如:
康節(jié)《天津感事吟》:“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閑。不似世人忙里老,生來(平)未始得開顏?!薄渡硇模ㄗ杂啵┮鳌罚骸吧砩斓睾?,心在天地前。天地自我出,自余何足言!”(同上卷一九)康節(jié)《無憂吟》:“人生長有兩般愁,愁死愁生未易休?;蛳蚶懈F力取,或于名上盡心求。多思惟恐晚得手,未老已聞先白頭。我有何功居彼上,其間攘(掉)臂獨無憂。”(《擊壤集》卷一三)[4]36-37
或問邵堯夫云:“誰信畫前元有《易》,自從刪后更無《詩》。畫前有《易》何以見?”曰:“畫前有《易》,其理甚微,然即用孔子之已發(fā)明者言之,未有畫前盡(蓋)可見也。”如云:“神農(nóng)氏之耒耜蓋取諸《益》……此理真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故通變以宜民,而《易》之道得矣。然則非畫前元有《易》乎?”[4]39
上述數(shù)條文獻,都提及邵雍詩作具有“達理”的特征。而《詩話總龜后集》具備“以類相從”的編纂特征,基本上可算是《苕溪漁隱叢話》《 溪詩話》《韻語陽秋》三書的雜湊[4]前言??梢姡纤纬踔衅?,人們對于邵雍詩歌特征的認識已經(jīng)逐漸趨于一致。在邵雍詩作后,該書同時選取了張載、張栻等人的詩作。如:
張敬夫《元日》詩:“古史書元意義存,《春秋》揭示更分明。人心天理初無欠,正本端原萬善生?!保ā赌宪幖肪砥撸?/p>
張橫《渠圣心》詩:“圣心難用淺心求,圣學須專禮法修。千五百年無孔子,盡因通變老優(yōu)游。”(《橫渠集》文集)
五峰胡廣仲詩:“幽人偏愛青山好,未(為)是青山青不老。山中出云雨太虛,一洗塵埃山更好?!盵4]40-41
上述詩作,均附于邵雍詩篇之后。這說明,阮閱認為,正是由于邵雍開啟了宋代這一類詩歌的源頭。此亦從《郡齋讀書志》透露出相關(guān)訊息?!犊S讀書志》成書于南宋孝宗淳熙七年至十四年(1180—1187年),已經(jīng)注意到了邵雍“擊壤體”的特征。晁公武在《邵堯夫擊壤集》條下記:“歌詩蓋其余事,亦頗切理。”[5]1041這說明,南宋前中期開始,人們已經(jīng)認識到,作為“達理”“切理”等特征的詩作,邵雍是其源頭和范型,后來諸人都是在學習、模仿邵雍詩作的基礎(chǔ)上,逐漸形成了這一類的詩歌寫作范式。
自南宋中期開始,宋人學習邵雍詩作的文獻記載逐漸多了起來。如陳普《學詩》有句:“未能動地驚天句,且誦吟風弄月篇。擊壞莫拋康節(jié)集,煎膠可續(xù)上林弦。”[6]43757詩篇述及在吟詠邵雍詩作之時,往往擊節(jié)嘆賞以至于把邵雍《擊壤集》弄壞了。也有人在閱讀、學習邵雍詩作之時,有感而發(fā)作詩。如仇遠有《昔康節(jié)先生題安樂窩詩中云……系之以詩》:“人生有至樂,主善以為師……何似安樂窩,受用堯夫詩?!盵6]44168詩篇述及其讀邵雍詩篇而聯(lián)想作詩。又如方回有詩《丙申重九前后得今日都無病一句成十首》,其三云:“今日都無病,沉吟算此生……近時學康節(jié),更敢競時名?!盵6]41778其尾聯(lián)明確記載學習、摹寫邵雍詩作。當然,一些學習邵雍詩作的詩人,往往在其詩作中取邵雍詩篇的名句而演化成為新詩。如劉黻《次酬胡編校賦竹屋》有句:“梧桐弄月思康節(jié),楓柞吟秋憶履常。”[6]40721詩篇取邵雍詩作中的繁花“弄月”意象,而表達出推崇“生生不已”于日常日用中體悟、踐履心性之道的意味。顯然,上述諸詩,都可以從邵雍詩作中找到源頭。
可見,邵雍的“擊壤體”在宋末被標稱為獨具特色的詩歌體式,并不是偶然現(xiàn)象。這是在流傳日久、具備廣泛詩壇影響力的基礎(chǔ)上,詩論家有所總結(jié)而提出的。換句話說,是先有了“擊壤體”的詩壇影響、詩壇傳播,而后有了“擊壤體”這一名稱。因此,可以這樣認為,“擊壤體”自邵雍生前,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范式意義。在南宋前中期開始,“擊壤體”逐漸為時人所關(guān)注,產(chǎn)生了學習和摹寫的情形,作為詩歌范型的“擊壤體”已經(jīng)得到確立。而非學術(shù)界普遍公認的至南宋晚期,“擊壤體”才成為詩歌范型。
而作為詩派,“擊壤體”派卻晚得多。較早的文獻記載,在宋末才出現(xiàn)。宋末人吳淵在所作《鶴山集序》,以為宋代文運“亦無慮三變”。以楊億、晏殊為一變,歐陽修、蘇軾為再變,而將周敦頤以后直至南宋的理學派文風,統(tǒng)歸為第三變。關(guān)于第三變,作為詩體的“擊壤體”,吳淵對其興起及流弊做了如下概括:“始也厭五季之萎爾而昆體出,漸歸雅醇……已而濂溪周子出焉,其言重道德,而謂文之能藝焉耳,于是作《通書》……要以關(guān)世教、本立矣……由是先哲輩出,《易傳》探天根,《西銘》見仁體,《通鑒》精纂述,《擊壤》豪詩歌,論奏王、朱,而講說呂、范,可謂和順積中而英華外發(fā)矣。后生接響,謂性外無余學,其弊至于志道忘藝,知有語錄而無古今。始欲由精達粗,終焉本末俱舛……南渡后惟朱文公學貫理融……又未及而公與西山真公出焉?!盵7]24宋代文運,有此三派固然基本正確,而以周敦頤、邵雍等引領(lǐng)的理學派發(fā)揮影響,確乎也在歐陽修、蘇軾等之后,但把周敦頤、邵雍放于歐陽修、蘇軾的“第二變”之后,實際上有些問題,因為,邵雍生年與歐陽修相同,周敦頤也只不過晚出生于歐陽修六年。無論如何,吳淵注意到了周敦頤、邵雍等理學家的詩文影響,是有積極意義的。這說明,在吳淵時代,“擊壤體”及“擊壤派”已經(jīng)成為不可忽視的歷史存在。而作為影響而言,“擊壤體”派主要對元、明、清等三朝形成了重要的影響。
二 、“擊壤體”詩歌范型體現(xiàn):詩作內(nèi)容、主旨及形式
前述已有論及,邵雍同時代人以及宋人學習“擊壤體”,多關(guān)注這一詩體具有的“達理”“閑適”“切理”“遠名”主題,以及學習其“觀物”“安樂”等性理特征。而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有關(guān)評價來看,元、明、清人學習“擊壤體”的重點,則集中于“語錄體”“涉理路”“不入格”等特征。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宋代陳著以及明代龔詡、曹端、岳正、鄭文康、莊泉、羅欽順、顧允成、元淮、朱升、汪循等人詩作風格、特征的評價,就透露出很多信息。在宋代陳著《本堂集》條下,四庫館臣曰:“惟其詩多沿《擊壤集》派,文亦頗雜語錄之體,不及周、樓、陸、楊之淹雅?!盵8]1408則以“雜語錄之體”為“擊壤集”特征之一。在明薛瑄《薛文清集》下,四庫館臣引劉克莊評論:“近世貴理學而賤詩賦。間有篇詠,率是語錄講義之押韻者耳?!盵8]1486則以“語錄、講義之押韻”為“擊壤體”特征之一。而論薛瑄之詩文,又以“無俚詞”“兼涉理路”為評,則“擊壤體”又有“具俚詞”“涉理路”等特征。在明徐燦《徐陽溪集》條下,四庫館臣曰:“平生喜講良知之學,故其文皆質(zhì)俚,詩亦類《擊壤集》派?!盵8]1591說明“質(zhì)俚”為“擊壤體”特征之一。在明汪褆撰《檗庵集》條,四庫館臣曰:“其詩則全作《擊壤集》體,不以聲律論矣”[8]1607,說明“不以聲律”為“擊壤體”特征之一。又論明夏尚樸《東巖詩集》為:“多涉理語,近白沙、定山流派。集中《讀擊壤集》絕句云:‘……始信堯夫是我?guī)??!盵8]1502夏尚樸學邵雍詩,故“涉理語”亦為“擊壤體”特征。總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目錄學著作,通過對元、明、清等三代詩人學習“擊壤體”的總結(jié),大致給我們指出了為宋代之后的詩人取法“擊壤體”的基本理路,那就是,無論從內(nèi)容還是形式上,后學者對于“擊壤體”的研討和模仿,是多方面的。從邵雍同時代直至清人,對于邵雍“擊壤體”屬性特征的認識,涉及的內(nèi)容是非常廣泛的。由此而言,我們要對邵雍“擊壤體”范型進行探討,也必須從其題材內(nèi)容、主題、志趣及表達方式、詩歌境界等方面來展開。
第一,“擊壤體”的題材及內(nèi)容非常豐富。從內(nèi)容上看,邵雍“擊壤體”包括詠史詩、詠物詩、閑適詩、哲理詩、詠懷詩等各種詩歌題材,內(nèi)容豐富多樣。詠史詩如《過陜》《過潼關(guān)》《宿華清宮》《題淮陰廟十首》《觀七國吟》《觀兩漢吟》《觀十六國吟》等諸篇,皆能與歷史史實中提煉、闡明其有資于治政、史鑒之經(jīng)驗,頗有興亡感慨。詠物詩如《盆池》《天津水聲》《芳草長吟》等皆能于“物”中察知其德性所在,頗有理學意趣在其中。而其閑適詩、哲理詩、詠懷詩等,往往與其心性存養(yǎng)、德性理趣、禮樂教化、安樂閑適等理學思想相結(jié)合,成為邵雍詩作最具有特色的部分。
邵雍的“擊壤體”,以書寫日常日用的隨適生活態(tài)度為重要內(nèi)容,表達其安于閑適、隱逸生活,抒寫其理學義理、旨趣。如邵雍的《林下局事吟》寫了自己的晚年生活:“閑人亦也有官守,官守一身四事有。一事承曉露看花,一事迎晚風觀柳。一事對皓月吟詩,一事留佳賓飲酒。從事于茲二十年,欲求同列誰能否?!盵6]4534可見,于游玩風景間吟詩唱酬,自適其樂,是其重要的生活內(nèi)容。他往往于日常日用詩作之間,以理學的思理來審視平凡的生活事件,而得出含有深刻理學之“理”的詩歌主題。如其《傷足》:“災(zāi)由無妄得,為患固非深。乖已攝生理,貽親憂慮心。乍然艱步履,偶爾阻登臨。逾月方能出,難忘樂正箴?!盵6]4471“傷足”本是人生常事,但邵雍以之于“得”“患”“生理”等相連,末句又提到樂正之箴言,這就把日常之事的詩篇書寫與儒家傳統(tǒng)思想中的全身避禍、時刻惕懼等思想相聯(lián)系,闡明了理學所強調(diào)的“生理”。其《游山二首》之二:“二室多好峰,三山多好云??粗恢耄蜌鉂撋?。一慮若動蕩,萬事從紛紜。人言無事貴,身為無事人?!盵6]4472因觀山景而及心性存養(yǎng),引出修養(yǎng)心性的要訣乃是身心的定止。
邵雍“擊壤體”于日常生活內(nèi)容的詩篇中所表達出的理學思理和旨趣類型是比較多的。天機、隱逸閑適、心性存養(yǎng)、生生不已、樂意、尊德性、觀物等常見的理學詩主題,都可以從邵雍的這一類內(nèi)容的詩作中得以表達出來。如其《落花長吟》尾句“開謝形相戾,興衰理一同。天機之淺者,未始免忡忡”[6]4507,為夏初花謝之時觀景所得,表達出“四時節(jié)序,成功者去”的思想,所強調(diào)的是,于物衰物榮之際而反觀自身,應(yīng)不以盛衰而變易初心。而其《天津閑步》則表達出“不必奇功蓋天下,閑居之樂自無窮”[6]4515的情懷。在邵雍的以書寫其日常生活的詩篇中,經(jīng)??吹健疤旖颉薄盎ā薄皥@”“閑行”“林”等物象,說明其生活環(huán)境多在洛陽城。邵雍“擊壤體”在書寫其日常生活時,有不少詩篇內(nèi)容充滿了世俗煙火氣。如其《答人見寄》有句:“鬢毛不患漸成霜,有托琴書子一雙。既乏長才康盛世,無如高枕臥南窗?!盵6]4483只是書寫日常生活應(yīng)酬,毫無詩歌之美可言。
邵雍的“擊壤體”所抒寫的“理”,既包括理學之性理、道德、道等,又包括自然、社會運行發(fā)展的規(guī)律,還包括事物之“當然”之本體、功用、結(jié)構(gòu)等規(guī)定性的屬性特征,內(nèi)容是比較廣泛的。比較而言,邵雍“擊壤體”抒寫理學之“理”,是“擊壤體”最為引人注目的詩歌內(nèi)容。因萬事萬物而“觀”其“理”、抒寫心性存養(yǎng)、表達“樂意”等為詩歌基本內(nèi)容書寫范圍,從而為宋代“理學詩”確定了基本的內(nèi)容框架。
“擊壤體”所書寫的“理學”之“理”,內(nèi)容豐富。有的表達其“樂意”思想。邵雍在《擊壤集序》提出了他的“三樂”思想:“人世之樂”“名教之樂”“觀物之樂”。他認為,“人世之樂何嘗有萬之一二”[9]180,而“名教之樂固有萬萬”“觀物之樂復(fù)有萬萬”。在邵雍看來,“名教之樂”“觀物之樂”才是他所推崇的。比較而言,邵雍“擊壤體”所言之“樂”,所指向的重心乃是心性定止的“德性”之“樂”。而邵雍的詩作之中,強調(diào)的是在保有內(nèi)心定止的前提下的德性圓滿無礙、和悅安適之“樂”。如其《龍門道中作》:“物理人情自可明,何嘗戚戚向平生。卷舒在我有成算,用舍隨時無定名。滿目云山俱是樂,一毫榮辱不須驚。侯門見說深如海,三十年來掉臂行。”[6]4472詩篇言及世間萬物皆可察明,宜隨心所欲,定止其心,不入宦海,而不必計較于得失榮辱,在此人生境界中才可體會與天地萬物打成一片的無物無我之樂。邵雍詩篇中,抒寫“德性定止”而自適山水的“觀物之樂”是常見的詩歌主題。如其《龍門石樓看伊川》:“數(shù)朝從欵走煙霞,縱意憑欄看物華。百尺樓臺通鳥道,一川煙水屬僧家。直須心逸方為樂,始信官榮未足夸。此景得游無事日,也宜知幸福無涯。”[6]4498此詩亦是表達心性定止而適意山水之樂。
以“德性之樂”為主題的詩作,又常常與體貼“生生不已”之“大化流行”相聯(lián)系。如其詩《東軒消梅初開勸客酒二首》之二:“春色融融滿洛城,莫辭行樂慰平生。深思閑友開眉笑,重惜梅花照眼明。況是山翁差好事,可憐芳酒最多情。此時不向樽前醉,更向何時醉太平。”[9]261春意盎然,梅花照眼,所詠正是生意。從邵雍所詠之“德性定止之樂”來看,舉凡《清風長吟》之“和氣”、《秋暮西軒》之“深秋景物隨宜”、《對花吟》之“春在”與“春歸”、《樂物吟》之“樂與萬物同其榮”等,都以實踐主體與天地萬物同其氣息、打成一片為“樂”之根本。
當然,邵雍詩篇中詠及“名教之樂”的也不少。如其《名利吟》《名實吟》《知非吟》《陰陽吟》分別對“名利”“名實”“是非”“陰陽”等儒家傳統(tǒng)義理闡釋。比較而言,邵雍的“名教之樂”詩作的內(nèi)容,而其“人世之樂”在詩作中亦有提及,如其《喜樂吟》:“生身有五樂,居洛有五喜。人多輕習常,殊不以為事。吾才無所長,吾識無所紀。其心之泰然,奈何人了此。”自注:“一樂生中國;二樂為男子;三樂為士人;四樂見太平;五樂聞道義。一喜多善人;二喜多好事;三喜多美物;四喜多佳景;五喜多大體。”[6]4554其間除了“聞道義”涉及“名教”以外,大致都是“人世之樂”的內(nèi)容。
邵雍詩作中,有不少詩篇表達其“尊德性”思想。其《首尾吟》共135首,內(nèi)容廣泛,而大都與“尊德性”相關(guān)。組詩中每一首均以“堯夫非是愛吟詩”為首尾句,歌詠“圣賢興有時”“四時變革”“魚躍雁飛”“林泉風月”“誠明”“天地發(fā)露”“恢張風雅”“風月朗照”“靜默”等,大多數(shù)詩作所要表達的主題,都與“明德”“見性”“定止其心”等有關(guān)。如其三十首:“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堯夫?qū)茣r。處世雖無一分善,行身誤有四方知。大凡觀物須生意,既若成章必見辭。詩者志之所之也,堯夫非是愛吟詩。”[6]4677言及“處世”“行身”需要為善而無名,否則必受其咎。又如其三十五首言及“在尋常時觀常守,當倉卒處看施為”[9]520,第三十七首言及“此心是物難為動,其志唯天然后知”[9]521,第四十一首言及“揄揚物性多存體,拂掠人情薄用辭”[9]522等,抒寫“守為”“心志”“物性人情”等,都與“尊德性”有關(guān)系。而集中表達其“尊德性”思想的詩篇,莫過于《觸觀物》一首:“萬物備吾身,身貧道未貧。觀時見物理,主敬得天真。心凈星辰夜,情忻草木春。自憐斵喪者,能作太平人?!盵6]4699詩篇言及孟子萬物備于身思想,對主敬、觀時、用誠、生意、守靜等均有提及,體現(xiàn)出邵雍詩篇所表達的“尊德性”主題的詩歌特征。再如其《燕堂閑坐》詠及“我心久不動,一脫二網(wǎng)中”[6]4475,《夢中吟》提及“悟盡周孔道,解開仁義結(jié)”推崇儒家之道等,皆為理學“尊德性”內(nèi)容。
“擊壤體”也注重抒寫基于傳統(tǒng)儒學核心范疇與命題的“名教”內(nèi)容。清康熙八年,重刻明吳翰、吳泰注《擊壤集》卷一有《訓世孝弟詩十首》,對儒家傳統(tǒng)的“孝弟”思想進行了闡釋,十首詩作均以“子孝親兮弟敬哥”為詩篇首尾,詠及報親、手足情深、善事公婆、兄弟相和、闔家安樂等,亦對傷和、不孝、貪財?shù)冗M行了批評。再如《名利吟》詠及“名利到頭非樂事”[6]4472,《夢中吟》提及“賢愚難并行”[6]4479,《代書寄劍州普安令周士彥屯田》強調(diào)“君子屈伸方為道,吾儒進退貴從宜”[9]254等,均為傳統(tǒng)儒家思想。而《偶書》更是強調(diào):“紛紛議論出多門,安得真儒號縉紳。名教一宗長有主,中原萬里豈無人?;释醯郯詴r雖異,禮樂詩書道自新。觀古事多今可見,不知何者謂經(jīng)綸。”[6]4495詩篇強調(diào)儒家傳統(tǒng)歷久彌新,必將長存于世。而從《擊壤集》中的詩題來看,邵雍往往以儒家傳統(tǒng)思想中的重要范疇或者命題為詩題。如《思省吟》《言行吟》《言默吟》《誠明吟》《意未萌于心吟》《邪正吟》《善惡吟》《爭讓吟》《推誠吟》等,均為傳統(tǒng)儒家“名教”內(nèi)容。
“擊壤體”之中也收錄有不少的“文人詩”類型。我們知道,兩宋理學家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往往是文人詩、理學詩并存。邵雍的詩作亦是如此。在他的詩作中,有表達其強烈歷史愛憎的詩篇,如其《觀春秋吟》:“堂堂王室寄空名,天下無時不戰(zhàn)爭。滅國伐人雖恐后,尋盟報役未嘗寧。晉齊命令炎如火,文武資基冷似氷。惟有感麟心一片,萬年千載若丹青。”[6]4608除了尾聯(lián)贊美孔子以外,其他則以冷峭嚴厲的筆調(diào)對春秋諸侯伐邦滅國的行徑予以鞭撻。深沉的歷史感慨,古今興廢的滄桑感,往往存在于“擊壤體”中。如其詩句“高城半頹缺,興廢事休論”[6]4473“但聞霓裳曲,世人猶或傳”[6]4474等,都表達出這種思想。不唯詠史詩如此,邵雍的詩作中也有關(guān)心時事的詩歌內(nèi)容。如其《依韻答友人》有句:“百萬貔貅動塞塵,朝廷委寄不輕人。胡兒生事雖然淺,國士盡忠須是純。隴上悲歌應(yīng)憤惋,林間酣飲但酸辛?!盵6]4522表達了關(guān)心邊事的愛國情懷。此外,在邵雍詩作中,歌詠隱逸高致生活,表達文士不遇等情感也時有表露。
第二,邵雍“擊壤體”以“觀物”為基本的詩歌表現(xiàn)方式,較好地實現(xiàn)了他在《擊壤集序》所提出的詩歌寫作目的,因“物”而“觀理”“見性”等得到彰顯。邵雍所寫作的一些理學詩,受到了其“觀物”認知方式的重大影響。從其表達方式來看,主要有“物象—理學之理—(踐行)”構(gòu)型。以這一類構(gòu)型而寫作理學詩的,往往這三者并不完全具備,但是,一般而言,這一類的詩歌會具備其中兩個因素。如邵雍組詩《小圃逢春》之一:“隨分亭欄亦弄妍,不妨閑傍酒臚邊。夜檐靜透花間月,晝戶晴生竹外煙。事到悟來全偶爾,天教閑去豈徒然。壺中日月長多少,爛占風光十二年?!盵9]227前四句寫景取象,中兩句表述理學旨趣,最后兩句述及日常生活。又如其《秋懷三十六首》之三十二:“水寒潭見心,木落山露骨。始信天無涯,萬里不隔物。脫衣掛扶桑,引手探月窟。不負仁義心,區(qū)區(qū)五十一?!盵9]223包含寒潭、落木等物象,表達“天無涯”之理,復(fù)又聯(lián)系到踐行“仁義之心”,包括物象、理、行等三個要素。邵雍的這一類理學詩表達性理主題的詩歌構(gòu)型,顯然是理學實踐主體以“觀物”來實踐其涵養(yǎng)體察、認知與體驗來實現(xiàn)其對天體性體道體心體的把握,連帶而及,這些理學詩也述及理學踐履的存養(yǎng)功夫以及作者的踐行體驗等。
“物象—義理”構(gòu)型。在邵雍詩歌中,常有因“觀物”“格物”而述及實踐性認知與體驗的詩歌內(nèi)容,只不過所得的認識不一定直接涉及理學的性理主題,但這一接近于客觀事物運行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的認知,仍然是為后來理學家所重視的“理”亦即義理。邵雍以這種方式表達理學詩主題的詩篇,是比較多的。如邵雍著名的長詩《觀棋大吟》,開篇從“觀弈棋”說起,極陳弈棋雙方的心機、動作、思想變化等弈棋之“象”,再就弈棋者的形勢變化推知,“名實”“得失”“福禍”“強弱”等皆可隨時更易。進而,詩篇把由此得來的“理”驗證于歷史,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比觀之博弈,不差乎毫厘”,故而,作者于詩末點明“消長天旋運,陰陽道范圍。吉兇人變化,動靜事樞機”[6]4454等“理”。邵雍經(jīng)常通過詩篇建構(gòu)較為完整的詩歌境界,而在篇末點明其想要抒發(fā)的性理主旨。再如其《秋日即事》:“鳥聲亂晝林,為誰苦驅(qū)逼。蟲聲亂夜庭,為誰苦勞役。嗟哉彼何短,一概無休息。借問此何長,兩能忘語默?!盵6]4464前四句詩寫鳥蟲晝夜劬勞,后四句則予以發(fā)揮,表達物我兩忘以怡性的思想。又其《不可知吟》:“犂牛生骍角,老蚌產(chǎn)明珠。人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事固不可知,物亦難其拘。一歸于臆度,義失乎精粗?!盵6]4540寫法與上相同,均以物象堆疊而成詩境,再抽繹、分辨其“理”。可見,“物象—義理”構(gòu)型只不過是邵雍對事物認知的外在表現(xiàn)。
“性理的詩形表達”構(gòu)型。這種類型取詩歌形式,以大致相同或者相近的句式來而表述理學義理或者性理。如邵雍有詩《答人語名教》《名利吟》《閑吟》等,都是以詩歌的形式抒寫其理學性理主題。如其《仁者吟》:“仁者難逢思有常,平居慎勿恃無傷……與其病后能求藥,不若病前能自防。”[6]4505詩篇抓住仁者有“守”思想,闡述其對“有常”“爭”“默”等范疇的看法。大致說來,這一類構(gòu)型的詩歌,主要以議論或者闡釋的方式來表達儒家思想。從其詩作來看,邵雍以這種表達方式寫作的詩篇是比較多的,如《君子與人交》《唯天有二氣》《人鬼吟》《知識吟》《意未萌于心》等,均是如此。
當然,邵雍詩歌的表達方式是比較豐富的。上述只是對其理學詩的主要表達方式進行了歸納。作為兼具認知方式、體驗方式和審美方式的“觀物”,只不過是對其詩歌表達方式產(chǎn)生影響比較大的一種。其他諸如情景交融、因象立意(非理)、因物起興等很多詩歌表達方式,也多見于邵雍的詩作之中。
第三,“擊壤體”的詩歌外在形式特征,呈現(xiàn)出不拘形式、豐富多樣的特點。從邵雍詩作來看,不受韻律、句式所限的自由詩歌形式,是“擊壤體”重要的詩歌外部特征。在《擊壤集序》中,邵雍強調(diào)其作詩的方法:“所作不限聲律,不訟愛惡,不立固必,不希名譽,如鑒之應(yīng)形,如鐘之應(yīng)聲?!盵9]180這里強調(diào)的是實踐主體以不動心性的態(tài)度與“物”相合,不做特意的區(qū)分、賞鑒或者批評。既然要求實踐主體包括情志、思想、審美體驗等保持定止而不為外物搖動,詩作不受韻律、句式乃至對仗等句法、詩法等的限制,自是必然的。如其《意未萌于心》:“意未萌于心,言未出諸口……人神亦吾心,口自處其后。”[9]400詩篇是以詩歌形式來闡發(fā)儒家“正心誠意”思想。詩作不講格律,也沒有嚴格的對仗、字數(shù)等限制,呈現(xiàn)出散文化、口語化的特征。
重在議論、突出說理,也是“擊壤體”在表達方式方面的重要特征。《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擊壤集》下注云:“自班固作《詠史》詩始兆論宗,東方朔作《誡子》詩始涉理路。沿及北宋,鄙唐人之不知道,于是以論理為本,以修詞為本,而詩格于是乎大變。此集其尤著者也?!盵8]1322四庫館臣認為“切理”“知道”等詩歌追求,導致北宋“詩格”出現(xiàn)了巨大變化。他們又從邵雍詩作的詩法范型方面,探討邵雍詩作的淵源:“邵子之詩,其源亦出白居易,而晚年絕意世事,不復(fù)以文字為長,意所欲言,自抒胸臆,原脫然于詩法之外。毀之者務(wù)以聲律繩之,固所謂‘謬傷海鳥,橫斤山木;譽之者以為風雅正傳……亦為刻畫無鹽,唐突西子,失邵子之所以為詩矣。”[8]1322認為邵雍雖追步白居易,但其要在于“自抒胸臆”,確實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詩法有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