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范縝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無神論者。本文主要概括介紹了無神論者范縝反對佛教神不滅理論所提出的思想。
關(guān)鍵詞:范縝;神滅論;神不滅論
范縝(公元450年-公元515年),字子真,順陽人。他出身寒門,幼年喪父,拜名儒劉瓛為師,他性格直爽,常發(fā)表一些不畏權(quán)勢的言論。
一、神滅論理論提出的時代背景
在范縝所生活的年代,王朝更迭迅速,社會異常動蕩。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佛教迅速普及開來。自佛教傳入中國后,就與中國傳統(tǒng)思想進行相互融合,并逐漸成為封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的極大盛行導致了當時社會階級矛盾日益尖化,最初反對佛教是從維護中國封建統(tǒng)治者的絕對權(quán)威入手的,隨著反對佛教斗爭的逐漸深入,對于佛教的批判也就集中到了其理論方面的內(nèi)容上來了。
范縝就是抓住了作為佛教神學理論基礎(chǔ)的“神不滅”理論,向佛教展開斗爭,提出了他的“神滅論”思想,作為與佛教理論展開斗爭的理論武器。因此范縝的“神滅論”思想具有鮮明的戰(zhàn)斗性特征?,F(xiàn)存的范縝的著作有《神滅論》和《答曹舍人》兩本,他的著作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戰(zhàn)斗的無神論思想史上的不朽著作。
二、反對佛教因果報應(yīng)論
范縝反對佛教神學的斗爭,是從反對因果報應(yīng)開始的。范縝在回答南齊宰相蕭子良“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貴貧賤”的問題時回答說:“人生如樹花同發(fā),隨風而墮。自有拂簾幌墜于茵席之上;自有關(guān)籬墻落于糞溷之中。墜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糞溷者,下官是也。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何處?”也就是說,人的命運就像樹葉和花朵一樣一起開放,隨風被吹到地上,它們中有的落到了精美的墊子或席子之上,有的卻被吹到了糞坑中。殿下你就是被吹到墊子上的花朵,而我就是落在糞坑中的花。貴賤雖然截然不同,但是哪有什么因果報應(yīng)呢。這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貧富貴賤完全是偶然的遭遇,與因果報應(yīng)毫無關(guān)系。范縝用自然的偶然性反對佛教的因果論具有一定的理論作用,但用來解釋人們貧富貴賤的差別則是犯了根本性錯誤。
三、《神滅論》提出
范縝自己也感覺到自己對于因果報應(yīng)的這一回答尚不足以駁斥佛教,因此他寫了《神滅論》。
范縝論證“神滅論”思想的第一個論點就是形神相即。在《神滅論》一書的開頭范縝就提出了:“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在這里,“即”就是不相分離的意思,神與形不相分離,形與神也不相分離。二者“名殊而體一”,范縝認為形與神是即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密不可分的統(tǒng)一體。范縝又講這一思想稱為“形神不二”或“不得相異”。范縝之所以首先強調(diào)他的形神一元論,就是針對佛教中盛行的形神二元論的。佛教信徒認為形與神是相互分離而獨立存在的,生只是形與神的暫時結(jié)合,人死后形骸留下而神就會轉(zhuǎn)移到其他地方。
范縝的形神一元論是無神論,他在《神滅論》中說:“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币簿褪钦f,人的肉身存在時,靈魂也就存在,人的肉身消亡了,靈魂也就不復存在了。在這里,范縝明確表明了形是第一性的,神要依賴于形才能存在,以此論證他無神論的形神一元論思想。
四、形質(zhì)神用
范縝進一步用“形質(zhì)神用”的觀點來論證他的“神滅論”的形神一元論思想,也是對他“形即神也,神即形也”思想的補充。在這一觀點中明確了形神的體用關(guān)系,批判了佛教“神不滅”理論中的“形神不共亡”的世界觀。
范縝指出:“形者神之質(zhì),神者形之用;是則形稱其質(zhì),神言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痹谶@里,“質(zhì)”的意思指的是主體、實體;而“用”指的是作用。這句話也就是說,形是神的主體,神是形的作用。二者不是不相同的東西,而是一個統(tǒng)一體的兩個方面。精神從屬于形體,是由形體派生出來的。因此,人的形體消亡了,其精神的作用也就沒有了,“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狈犊b的這一思想克服了以往的無神論者把形神看作“精粗一氣”,兩種不同物質(zhì)的理論缺陷,堵塞了佛教倡導的神可離形而獨立存在的理論漏洞。
五、人之質(zhì)有知,木之質(zhì)無知
范縝提出“人之質(zhì)有知,木之質(zhì)無知”的觀點來駁斥佛教徒提出的“質(zhì)同”“用異”的詭辯。人與木的質(zhì)是不同的,所以才會有有知與無知的不同。有知(精神)是人之質(zhì)所具有的特定屬性,而不是其他所有事物都具有的質(zhì)。絕對不能因為人有知而木無知就認為精神可以脫離形體而獨立存在。在此基礎(chǔ)上,范縝為了反駁佛教徒認為的人的形體有知覺作用,那么人死后,形體依舊存在所以也還會有知覺,可見靈魂不會隨著形體的死亡而消失,靈魂是永遠存在的這一問題,又區(qū)分了活人的質(zhì)和死人的質(zhì),他說:“生形之非死形,死形之非生形。”活人與死人的形體是有質(zhì)的區(qū)別的,活人死后不能復生,“死者有如木之質(zhì),而無異木之知;生者有異木之質(zhì),而無如木之質(zhì)?!币簿褪钦f,死去的人的骨骼猶如木頭的質(zhì)一樣,所以和木頭沒有區(qū)別,都是無知的;而活著的人的質(zhì)有別于木頭,是有知的。范縝在這里把精神活動規(guī)定為只有生者的形體才具有的特定的質(zhì),這一理論是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卓越理論成就。從理論上擊垮了佛教所宣揚的輪回、報應(yīng)都迷信思想。
六、知慮各有其本
范縝用“知慮各有其本”的觀點來反駁佛教“形傷而神不害”的詭辯。神不滅者認為:“今人或斷手足殘肌膚而智思不亂?!倍犊b認為精神活動必須依賴主體。范縝把精神活動分為兩類:一類是能感覺痛癢的能力,即“知”(感覺、知覺);另一類是能判斷是非的能力,即“慮”(思維)。范縝認為“淺則為知,深則為率”,二者具有深淺程度上的不同。他進一步區(qū)別了二者程度上的差別:“手等能有痛癢之知,而無是非之慮,是非之慮,心器所主?!钡牵@里雖然區(qū)分了知和慮的區(qū)別,但并不是說二者在本質(zhì)上有區(qū)別,只是作用上的不同而已,就像眼睛和耳朵,眼睛只能看不能聽,耳朵只能聽不能看,但是眼睛和耳朵都是人身體器官,只是各自所起的作用不同罷了。但由于科學水平的限制,范縝只能將“慮”簡單的理解為是又心臟器官發(fā)出的活動,在對這一理論的闡述上是樸素的。
參考文獻:
[1]中國哲學教研室.中國哲學史 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21-130.
[2]潘富恩,馬濤.范縝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33-40.
[3]牙含章,王友三.中國無神論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110-119.
[4]周春艷.對范縝神滅論思想的辨析[J].語言與文化研究,2019(01):147-149.
[5]李勇強.形神之間:范縝與神滅論[M].四川: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50-59.
[6]《中國哲學史》編寫組.中國哲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7]劉梁劍.“形神”不定:魏晉南北朝思想的一個面向[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3(03):133-139.
[8] 福永光司,欽偉剛.中國宗教思想史(中)[J].宗教學研究,2009(02):145-163.
作者簡介:張思桐(1996年),女,漢族,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碩士在讀,單位:黑龍江大學,研究方向:中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