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
作為“70后”優(yōu)秀作家之一,徐則臣近些年可謂是榮譽環(huán)繞:長篇小說《北上》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如果大雪封門》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短篇小說獎;長篇小說《耶路撒冷》獲第五屆老舍文學獎;長篇小說《王城如?!繁幌愀邸秮喼拗芸吩u為“2017年度十大中文小說”……但他卻毫無功成名就的自矜。在接受《讀者報》獨家專訪時,他直言:“是閱讀創(chuàng)造了這一切!通過閱讀,我不斷地發(fā)現(xiàn)自己,然后再用創(chuàng)作去表達自己、呈現(xiàn)自己、確立自己?!?/p>
《圍城》對我的影響很大
徐則臣從小生活在江蘇省東??h一個偏僻的小村子里,家里沒有什么課外讀物,尤其文學書極其匱乏,所接觸到的多半是像《西游記》《金光大道》這樣的沒頭沒尾的小說和一些小人書。小時候的徐則臣是個放牛娃,他坦言自己很喜歡放牛,“能夠大喊大叫,可以無視課堂和作業(yè)”。當年村子里放牛娃不止他一個,但是帶著書去放牛的就他一個。牛吃草的時候,徐則臣就找一塊草地靜靜地讀書,非常享受這個時刻。正如徐則臣在《從一個蛋開始》中寫到的那樣:“就算現(xiàn)在,我具備了足夠的反思與自省能力,我也不認為整天和一頭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辛苦的事。相反,我以為那是我少年時代最快樂的生活之一。那是一個放松的、空曠的狂歡時代,雖然也不乏腹誹和厭倦?!?/p>
“到了初中,終于有了讀一些正兒八經(jīng)的文學書的機會,于是開始了如饑似渴的閱讀?!闭劶爱斈甑拈喿x時光,徐則臣對其中的一本書記憶尤深,“那時候,我非常癡迷錢鐘書。錢鐘書的《圍城》是我初中時期每年必讀之書,而且是寒假一遍、暑假一遍如此循環(huán),里面很多段落至今我還能一字不落地背誦下來。我現(xiàn)在還能想到當年的一個場景:整天蜷縮在一把舊藤椅里,手捧《圍城》,癡迷地看。這可能是我有生以來最早讀過遍數(shù)最多的一本書,當然到了后來還有一些書我也讀了很多遍,但留下的印象都沒有當年讀《圍城》那么深刻,因為《圍城》在很多年的寫作里對我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p>
我只看有價值、有意義的書
供職于《人民文學》雜志社后,徐則臣平時要看海量的文稿,不過這并不妨礙他花大量時間去閱讀。現(xiàn)在他看書“也比較挑”,“我只看好書,只看我覺得有價值、有意義的書,不會像過去那樣,雜七雜八都拿過來看?!?/p>
對于自己喜歡的作家,徐則臣會把他的作品全部看完,比如奈保爾,“類似這樣的作家有幾十個。只要他們的書出來,我都先買了再說。這樣能看到一個作家如何成長,既能看到優(yōu)點又能看到缺點,對寫作者幫助特別大?!?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1/04/02/qkimages11141114202012111420201211-1-l.jpg"/>
最近,徐則臣重點閱讀的是蘇聯(lián)著名作家米哈伊爾·肖洛霍夫的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該小說反映了十月革命時期哥薩克人的生活和思想,寫于1926年,第一卷在1928年發(fā)表,1941年獲斯大林獎金,24年后又使肖洛霍夫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我在念大學時曾讀過《靜靜的頓河》,然而在我寫作20多年以后重新再讀,所獲的感受完全不一樣,尤其是我重新發(fā)現(xiàn)了故事的力量。肖洛霍夫在這部小說里面,其實就是一直在認真地講故事,不斷地呈現(xiàn)那些最有表現(xiàn)力的細節(jié)和故事情節(jié),沒有多么高深的思想,也沒有在形式上故弄玄虛。一個好的故事是非常容易打動人的,只要所寫的故事對作者來說是入心的,那這個故事就一定能夠讓讀者入心。”對于故事的力量,徐則臣用樸素的震撼來形容,“故事的力量比我們過去想象的要大。我是一個小說家,如果沒有能力把一個故事講好,我覺得是有愧于這個職業(yè)的。所以近年來我逢人就談肖洛霍夫,談《靜靜的頓河》,作家跟他所要描述的生活和人物之間那種息息相關的血肉聯(lián)系,是我們在今天做文學創(chuàng)作的人需要好好學習和體會的?!?/p>
沉浸式閱讀的必要性
“‘碎片化一詞聽起來很可怕,它把我們的時間、生活和人生切割得七零八落,很難將其整合,但越困難的事越要去面對,越是碎片化的時間越需要整合,因為包括閱讀在內(nèi)的很多事情只能在成塊的時間里完成?!毙靹t臣稱,在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我們?nèi)绾稳ジ淖冞@種碎片化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完全反抗這種碎片化的閱讀,在今天是不切實際的,因為時代就走到了這樣,我們必須正視時代本身與生活的變化。但是也不能因為現(xiàn)在面臨著碎片化的時代,沒有大塊完整的時間,我們就徹底告別深度閱讀。沉浸式的、深入的、長時間的閱讀對人的精神建構是必要的,它可以讓我們相對殘缺的生活和人生變得完整、客觀。這就需要我們調(diào)整閱讀思路,尋找一種整合時間的方式去應對碎片化時代。”
如何去整合零碎的時間?徐則臣建議大家摒除生活中不必要的社交活動,并有效地計劃生活,從而整合時間。同時,還需要調(diào)整心態(tài),并了解到生活本身就是碎片化的,由此進行重新整合?!耙驗樯罟?jié)奏太快,因為時間七零八落,我們對事物的認識都是角角落落,也都是那種蜻蜓點水似的,缺少一種宏觀的把握和審視,所以在閱讀上我們必須把這一課補上。比如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這樣的作品,無論我們怎么忙,都要想辦法找出時間,來看看一個作家是如何宏觀地描述一個時代,又是如何對這個時代建立他自身的一個邏輯和整體感。”
只有愛閱讀才能生活得更好
對于剛剛閉幕的2020天府書展,徐則臣遺憾地表示“自己錯過了一個讀書人的盛會”,同時也肯定了今年書展“線上線下融合辦展”的新模式。“近些年,我們一直都在倡導全民閱讀,閱讀這件事看起來很簡單,但真正實施起來也并不是特別容易。大家都很忙,對書籍的選擇經(jīng)常缺少必要的引導,也缺少此類機會,書展就是在一個非常大的平臺上把書直接擺到讀者面前,讓讀者自己去選擇。所以,書展是在作家和讀者、出版商和讀者,最重要的是在書籍和讀者之間搭建一座橋梁,提供了面對面的機會,最終讓書籍得以真正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天府書展的永久主題是“愛閱讀、會生活”,徐則臣認為該主題非常精辟地概括了閱讀和生活之間的關系,“你只有愛閱讀才能生活得更好,才可以被認為是會生活。因為閱讀的確是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有質量。對我來說,閱讀比寫作更重要,不寫作我也可以很好地生活下去,但是如果不閱讀,簡直活不下去,生活的品質那是要大打折扣的?!?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1/04/02/qkimages11141114202012111420201211-2-l.jpg"/>
事實上,在徐則臣的寫作生涯中,花在閱讀上的時間也遠遠大于寫作的時間。“閱讀是寫作之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半徑是有限的,經(jīng)歷和時間也是有限的,但是寫作需要動用的不僅僅是個人的一些經(jīng)歷,還要動用其他人的經(jīng)歷,也不僅僅寫自己,還要寫別人?!细F碧落下黃泉,想擁有一個廣闊的世界,就需要閱讀。閱讀可能是我們認識世界和自我的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它可以讓我們思考和反思自己的人生。通過閱讀、匯集和感受來自各種視角的知識,我們可能會獲得一種相對更全面、更完整、更客觀的人生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