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文斗”到“武斗”:禮法約束下“斗秧歌”田野調(diào)查

      2020-04-01 15:21:18滕希望郭玉成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20年3期
      關鍵詞:兵法武術

      滕希望 郭玉成

      摘?要:?以海陽大秧歌中的民俗武術活動“斗秧歌”儀式為個案,運用田野調(diào)查等方法,從民俗學視角對“斗秧歌”的過程及民俗語境進行分析。認為:海陽大秧歌吸收了軍事武術中的兵法謀略與民間武術技術動作,族群生存斗爭與比武較技是“斗秧歌”吸收武術元素的重要動因,其邏輯形式表現(xiàn)為禮法約束下由“文斗”到“武斗”的遞進,“文斗”體現(xiàn)兵法謀略智慧,武術是“武斗”的主要支撐力量?!岸费砀琛笔艿蕉Y法約束,以強化鄉(xiāng)間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治理中的禮法并施思想。剖析其民俗語境發(fā)現(xiàn),“斗秧歌”是族群生存抗爭的儀式手段、護衛(wèi)生存環(huán)境的民間演習、展示個人魅力的藝術舞臺,也是地域武術傳播的民俗載體。武術與“斗秧歌”之間的融合互動關系,顯示武術與民俗活動深厚的歷史淵源及武術具有的多元價值屬性。

      關鍵詞:?海陽大秧歌;?“斗秧歌”;?武術;?兵法;?“文斗”;?“武斗”

      中圖分類號:?G8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5498(2020)03-0073-11

      DOI:?10.16099/j.sus.2020.03.008

      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事象,武術以多種形式存在、發(fā)展,呈現(xiàn)拳種繁多、地域分布廣泛的特征,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武術文化。武術拳種呈現(xiàn)地域特征的同時,也與地域民俗活動產(chǎn)生了融合。武術與民俗的融合成為武術文化研究的新視角,當前主要表現(xiàn)為運用人類學的方法研究民間民俗武術活動,并產(chǎn)出一系列成果,如對牛斗牛[1]、抬官人[2]、打金章[3]、安順地戲[4]、打黑獅[5]、黑泥屯“演武活動”[6]等的人類學研究。此類研究主要集中于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北方漢族地區(qū)豐富的民俗武術活動有待深入研究。誕生于山東海陽的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以下簡稱“非遺”)海陽大秧歌是典型的武術與民俗活動融合的體育藝術樣式。目前關于海陽大秧歌的研究僅在舞蹈學視域下展開,側(cè)重其舞蹈、娛樂、表演功能,突出其在族群交往中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的作用,忽視了其中的對抗與沖突。海陽大秧歌中的民俗武術活動“斗秧歌”是沖突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其武術元素是使情節(jié)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主要動因。

      海陽大秧歌吸收了軍事武術的兵法謀略與民間武術的技術動作?!岸费砀琛钡呐d盛與族群的生存斗爭密切關聯(lián)。在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和科技不發(fā)達的時代,人們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宗族和村落形式聚居而生,村落之間為爭奪生存資源而產(chǎn)生沖突,使得村落之間在“斗秧歌”時暗藏著對抗、斗爭的導火索。由此,“斗秧歌”成為海陽大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儀式活動,以“文斗”與“武斗”的形式演繹軍事武術中的兵法謀略與民間武術的技術。為全面深入地解讀武術與“斗秧歌”的深層關聯(lián),筆者對“斗秧歌”儀式活動進行了深入的田野考察,對其背后的民俗語境進行深描,以揭示武術融入民俗活動的邏輯與動因,剖析民間武術與民俗活動的互動關系,為民間武術的當代發(fā)展提供啟示。

      1?研究方法

      1.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搜索與海陽大秧歌、螳螂拳、民俗武術活動相關的論文,在山東省圖書館、煙臺圖書館、海陽市圖書館、海陽市文化館查閱地方市志、縣志、文化志、人物志中關于海陽大秧歌及螳螂拳的史料,在上海圖書館、上海體育學院圖書館查閱哲學、人類學、舞蹈學、民俗學、宗教學、歷史學等方面的專著,為本文提供理論基礎與文獻支撐。

      1.2 田野調(diào)查法

      采用多點田野調(diào)查法,先后4次深入田野,與研究對象同吃同住、共同生活,運用參與觀察、半結(jié)構(gòu)式訪談、錄音、筆記、攝影、攝像、身體動作分析等手段,獲取了大量照片、錄像、錄音資料。以“局外人”的視角,記錄當?shù)厝说恼Z言、動作,以及那些無法用言語描述的、不易察覺的細微線索,隨時捕捉“局內(nèi)人”的觀點。

      第1次田野調(diào)查的時間是2017年10月31日—11月10日,筆者到螳螂拳一代宗師梁學香的故鄉(xiāng)榆山夼村,參與螳螂拳傳人祭祖活動,初步接觸了海陽大秧歌。第2次是2018年7月25日—10月12日,筆者在虎頭灣大秧歌影視基地、西石蘭溝村、岱格莊等地進行了田野調(diào)查及深度訪談。第3次是2019年1月27日—2月27日,筆者到西石蘭溝村、榆山夼村、南城陽村、大磊石村、大叢家村、虎頭灣大秧歌影視基地等地進行了田野調(diào)查及深度訪談。第4次是2019年11月14日—12月2日,筆者再次到西石蘭溝村、榆山夼村、大磊石村、大叢家村等地進行了田野調(diào)查及深度訪談。訪談對象包括海陽市文化與旅游局局長趙中國,海陽大秧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八卦門花鼓于信,省級非遺傳承人、螳螂門樂大夫修建國,市級非遺傳承人、八卦門樂大夫鞠進東,市級非遺傳承人、長拳門樂大夫王旭,海陽市大秧歌協(xié)會會長、虎頭灣大秧歌影視基地總經(jīng)理王新旭,海陽市大秧歌協(xié)會秘書長姜華海,原海陽縣文化館館長王瑾兆,原海陽市鳳城鎮(zhèn)文化站站長鞠春山等。訪談內(nèi)容主要包括:“斗秧歌”的過程、程序及注意事項;“斗秧歌”如何判斷輸贏及是否有獎勵;武術、兵法謀略在“斗秧歌”中的運用;“斗秧歌”的作用及意義;等等。

      1.3 口述史研究法

      作為“小傳統(tǒng)”的民間舞蹈樣式,海陽大秧歌的史料不夠豐富,特別是關于“斗秧歌”的歷史記載較少。通過對“斗秧歌”活動見證人的口述史訪談,可彌補“斗秧歌”歷史文獻不足的缺陷,充實研究資料及文化的生動性,從“人”的視角認識、理解與感知“斗秧歌”的歷史[7]。

      2?海陽大秧歌的歷史源流及其武術特征

      海陽大秧歌產(chǎn)生于山東半島的黃海之濱。山東海洋文化是一個動態(tài)的開放體系,它的形成是一個本地原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經(jīng)過多次互相影響、互相吸收而逐漸融合的過程[8]。在這一過程中,軍事海防對海陽大秧歌影響深遠。海陽大秧歌是海陽大嵩衛(wèi)軍士在備戰(zhàn)抗倭之余,進行祭祀、娛樂慶典的產(chǎn)物。其受到軍事武術與兵法謀略的熏陶,帶有軍事戰(zhàn)爭的烙印,同時吸收了豐富的民間武術元素,成為民間武術表演的載體。

      2.1 海陽大秧歌的歷史源流

      關于海陽大秧歌的最早文字記載見于海陽市博物館藏《趙氏譜書》(圖1):“二世祖通,世襲指揮、鎮(zhèn)撫,誥封武略將軍。洪熙一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賜‘七葉衍祥金額,懸匾谷旦,諸位指揮偕縉紳光臨賜賀。樂舞生聞韶率其創(chuàng)練之秧歌,舞唱于庭,其樂融融?!盵9]69《海陽縣志》[10]764也記載,明洪熙元年(1425年)樂舞生聞韶在大嵩衛(wèi)城里扮演秧歌,為海陽大秧歌之始。因此,樂舞生成為研究海陽大秧歌的重要線索,樂舞生是明清兩朝專門負責大、中祀吉禮之雅樂的文藝工作者?!睹魇贰分尽穂11]1146記載:“太祖初克金陵,即立典樂官,定樂舞之制,樂生仍用道童,舞生改用軍民俊秀子弟。”明朝立國之初即設置樂舞生,形成“中央—各地王府—地方官府”的基本分布架構(gòu),清朝樂舞生上承明朝,基本分為中央、地方2層結(jié)構(gòu)[12]。

      為推廣樂舞以教化民眾,中央與地方政府以樂舞生為媒介,構(gòu)建上下傳播的渠道。例如,為保證祭祀樂舞符合朝廷規(guī)制,明洪武時期實行自上至下的教學模式,即派遣太常寺樂舞生教授各地王公府邸的樂舞生,之后再由王宮的樂舞生傳授給當?shù)氐臉肺枭鶾12]?!逗j柨h文化志》[9]33記載,明永樂初年,大嵩衛(wèi)樂舞生在祭祀儀式中演奏《云門》《大夏》等文舞以及《大濩》《大武》等武舞,即是國家向地方推廣樂舞并由樂舞生實施的例證。與此同時,地方也在主動向國家學習,如孔毓圻所撰《幸魯盛典》[13]記載,明洪武七年十一月,衍圣公府將從州縣選拔出的20名樂舞生送至太常寺接受樂舞培訓。樂舞生聞韶創(chuàng)編海陽大秧歌即是地方向國家學習祭祀樂舞的典范,如有學者[14]指出,海陽大秧歌演員所用的翎扇、拂塵、霸王鞭、手巾等道具與宮廷雅樂“六小舞”即《帗舞》《羽舞》《人舞》《皇舞》《干舞》《旌舞》同出一源。有學者[15]認為,這一陣容明顯受到宮廷祭祀樂舞的影響,并主動模仿其祭祀禮儀。

      海陽大秧歌吸收了國家雅樂舞蹈中的武舞內(nèi)容,又因海陽特殊的軍事戰(zhàn)略位置與武術文化傳統(tǒng),吸納了軍事武術元素,強化了武舞特征。后逐漸下移到海陽鄉(xiāng)間,融入反映民眾生產(chǎn)、生活的文化元素,成為海陽民間舞蹈活動,用于祭祖、祭海等儀式。至清代,融合了民間武術動作,與民間武術的發(fā)展密切關聯(lián)。由此,海陽大秧歌實現(xiàn)了由官方樂舞到地方民間舞蹈的轉(zhuǎn)變。海陽大秧歌能在民間傳承的動因:一方面,因其用于節(jié)慶時的祭祀儀式活動,蘊含了人們對祖先與神靈的精神寄托,在集體狂歡中,起到強化文化認同、凝聚族群的作用;另一方面,其與武術相融合,成為武術傳播的載體,在海陽民間流傳“不喝三冬油,不能跳大秧歌”的說法,即海陽大秧歌的表演者必須在拳坊中習武3個冬天,具備扎實的武術基礎才可表演??梢?,武術是海陽大秧歌發(fā)展的重要動力。

      在中國古代社會,禮法并施、禮法合治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特征。對此,荀子[16]認為:“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倍Y是法律之根本,萬物之綱要。司馬遷[17]也提出了“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的觀點。因此,禮是中國古代社會為明確人倫關系、維護社會秩序所制定的社會規(guī)范、行為準則與文化制度。在封建社會,樂舞被視為“禮治”“樂治”的工具,亦是“載道”“治心”的手段[18]27,樂舞祭祀儀式的整個過程都受到“禮”的制約,以此灌輸“禮”的思想觀念,遂成為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教化民眾的工具。明代樂舞的特點是民間舞和宮廷舞相互滲透[19],海陽大秧歌也是宮廷雅樂與民間俗樂的融合,為民間對國家祭祀樂舞的模仿,同時實現(xiàn)了國家祭祀樂舞向民間的下移,成為禮樂教化的載體。海陽大秧歌的祭祖與祭?;顒邮青l(xiāng)民寄托對祖先及神靈崇拜的紐帶,背后隱含著對倫理關系和天人關系的維護與遵從,在祭祀的儀式性活動中,通過“天命信仰”實現(xiàn)宗教與政治倫理的結(jié)合[20]。由此,海陽大秧歌所承載的種種禮法規(guī)制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禮法并施思想在鄉(xiāng)間社會的重要體現(xiàn)。

      2.2 海陽大秧歌的武術特征

      海陽地區(qū)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隸屬于齊國。姜子牙封地齊國,倡導“尊賢尚功”,文化思想開放,較少受到繁文縟節(jié)的束縛,因此,海陽文化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包容性,大多能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文化元素皆被海陽大秧歌吸收。海陽大秧歌將軍事武術元素囊括其中,具有軍事戰(zhàn)陣形態(tài)和兵法謀略運用的特征,吸收民間武術元素,按照民間武術拳種劃分為八卦門、螳螂門及長拳門等門派。

      2.2.1 海陽大秧歌與軍事武術的融合

      海陽大秧歌融合軍事武術與明太祖朱元璋設立衛(wèi)所制度有直接關聯(lián)。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正月,朱元璋命徐祖輝巡視山東東部沿海,組建捕倭屯田軍,并擇要地擬設衛(wèi)所。五月,于張家莊(今海陽市鳳城鎮(zhèn))等漁村設大嵩衛(wèi),首任指揮使鄧清督建衛(wèi)城。同年,設海陽守御所(今乳山縣海陽所)[10]1。明初實行屯田制與世襲兵制,“寓兵于農(nóng)”成為社會常態(tài),軍民融合、兵農(nóng)合一,軍事戰(zhàn)爭理念和軍事行動與人民日常生產(chǎn)、生活緊密結(jié)合。于蔚泉在《海陽秧歌》[21]中寫道:“偏居一隅的大嵩衛(wèi)并非繁華都市,很難想象以駐軍屯田、戍邊為主的軍事要塞長期供養(yǎng)一批專職的祭祀樂舞隊伍。每逢祭祀孔子、祭海、祈雨、祭天時,就表演樂舞,平時則從事軍事和農(nóng)業(yè)勞動?!比缜八?,樂舞生聞韶即為大嵩衛(wèi)指揮、鎮(zhèn)撫、武略將軍趙通的家庭慶典活動組織秧歌。明清時期,樂舞生為樂生與舞生的合稱,是專司祭祀典禮的樂舞人員,舞生通常從軍民俊秀弟子中選拔,樂生則選自道童[18]71。

      3.1 “斗秧歌”之“文斗”:兵法謀慮運用的民間舞臺

      海陽大秧歌受軍事戰(zhàn)爭影響,兵法謀略自然浸入其中。海陽歷史上地處齊國疆域,姜子牙《六韜》及孫臏《孫臏兵法》等兵法思想深耕于這片土地,塑造了悠久的兵家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得“斗秧歌”之“文斗”成為兵法謀略發(fā)揮作用的民間舞臺,成為富有生趣的民俗娛樂活動?!岸费砀琛敝拔亩贰庇蓸伏c節(jié)奏克敵、唱詞氣勢取勝、幽默逗樂暖場三部分組成。

      3.1.1 樂點節(jié)奏克敵

      在古代,樂舞不分離,構(gòu)成完整的一體。《論語·述而》[27]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足見樂對孔子思想的震撼與感染。海陽大秧歌由“樂”與“舞”組成,其中“樂”包括伴奏音樂中的吹打樂、打擊樂,一般包括鑼、鼓、镲、鈸等。從整體上看:伴奏樂是全場律動的基礎,成為整個秧歌表演的脈絡,全場角色又以或聚或分的表演形式及優(yōu)美的舞姿渲染整體氣氛;角色的演唱則以舞伴歌,在視覺與聽覺上給觀眾以完美之感[28]。海陽大秧歌最具代表性的鑼鼓節(jié)奏形式是“水斗”,又稱為“走陣”,根據(jù)節(jié)奏快慢分為“快走陣”與“慢走陣”。兩支秧歌隊“斗秧歌”時,在樂點節(jié)奏的設計上互相斗智,也是制勝的重要途徑。在田野調(diào)查中,姜華海講到:“樂點在這個藝術(秧歌)的競爭中也很重要。過去,一個秧歌隊每次和別人‘斗秧歌就在樂點上被別人克制。領頭的樂大夫回來后,思考很久,想出一個辦法。在對方第1個樂點是高點的時候,反其道而行之,將第1個樂點變?yōu)榈忘c,盡管在第1個樂點上輸給了對方,但后面的樂點越來越高,可以壓制對方的樂點節(jié)奏?!?/p>

      具體而言,對方的樂點節(jié)奏是“倉?冬七?冬七?冬七?倉”,而我方的節(jié)奏是“冬七?冬七?冬七一七?倉”。“倉”起的樂點最高,“冬七一七”次之,“冬七”最低。于是,對方先起樂點“倉”時,我方起樂點“冬七”,被對方壓制;第2個樂點“冬七”相同,不分勝負;當我方第3個樂點“冬七一七”發(fā)出時,即開始壓制對方的第3個樂點“冬七”;我方發(fā)出第4個樂點“倉”,則完全壓制了對方的“冬七”,這與“田忌賽馬”所運用的謀略如出一轍。據(jù)《史記·孫子吳起列傳》[17]243記載,孫臏為田忌謀劃賽馬:“孫子曰:‘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既馳三輩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卒得王千金?!睂O臏以下駟(下等馬)對齊王的上駟(上等馬),是必輸?shù)慕Y(jié)果;而以上駟、中駟(中等馬)對齊王的中駟、下駟,結(jié)果為三局兩勝?!拔亩贰敝畼伏c節(jié)奏克敵,體現(xiàn)了海陽人民受齊國兵法韜略文化的熏染,在“斗秧歌”中展示了智慧與謀略[29]。

      3.1.2 唱詞氣勢取勝

      語言是文化的根本,也是文化的符號[30]。語言也是一種力量,人類文明的進程因為發(fā)明了語言而產(chǎn)生巨變。毛遂因善辯被平原君贊譽“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17]281;張儀的連橫之策、蘇秦的合縱之策皆賴于語言來實施;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為吳蜀聯(lián)合奠定了輿論基礎,孕育了三分天下的曙光。以上善辯之士依靠語言在重要的歷史節(jié)點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語言是一把雙刃劍,“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在軍事戰(zhàn)爭博弈中,陣前罵陣即是以“惡語”擾亂敵方軍心、打擊對方士氣的方式。“深夜不必盤名姓,仆是去年罵陣人”的季布陣前辱罵劉邦,導致“漢王被罵牽祖宗,羞育(看)左右恥君臣”[31],可見陣前罵陣,對敵方主帥展開心理攻勢可起到“誅心”的奇效,體現(xiàn)了兵法“攻心為上”的威力,即使是心理素質(zhì)強大如劉邦,亦會被激怒而自亂陣腳。更有演義小說中,諸葛亮以“諂諛之臣、潛身縮首、皓首匹夫、蒼髯老賊”[32]等惡語陣前“罵死”王朗,其言語犀利狠辣,堪稱“殺人不見血的刀”。

      海陽大秧歌是語言的藝術,唱詞是展示海陽大秧歌勃勃生機的窗口,既有表達美好祝愿的唱詞,如于信提到他的二姥爺給縣太爺拜年時,看到縣衙門前有一棵竹子做的旗桿,靈機一動,唱道:“老爺門前一顆竹,一節(jié)一節(jié)往上數(shù),老爺你今年做知縣,老爺你明年就做知府”;又有針鋒相對、壓制對方的諷刺性唱詞,傳統(tǒng)的罵陣唱詞如“家鴣老上山赤簍簍,騎馬下山就亂點頭,家鴣老在山后勾嘎叫,屎殼郎在沙河就滾過繡球”(鞠春山在20世紀80年代采訪民間老藝人李忠倫所得,家鴣老即鵓鴣鳥)。唱詞成為推動“斗秧歌”情節(jié)激烈沖突的法寶之一。以海陽大秧歌為切入點的小說《大秧歌》[33]中描寫的虎頭灣吳、趙兩大宗族“斗秧歌”再現(xiàn)了唱詞罵陣的場景。只聽趙家樂大夫唱道:“燕子鉆天云里走,瘸馬下山亂點頭,貓頭鷹枝頭聲聲地叫呀,屎殼郎吳家門前滾繡球?!眳羌覙反蠓蚝敛皇救?,唱道:“隔層肚皮隔層山,隔著煙囪不冒煙。今天我打開天窗說亮話,你趙家再能也翻不了天?!背~罵陣,一方接不住對方的詞,就算輸了。

      3.1.3 幽默逗樂暖場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幽默的作用常常被忽視。幽默是一種最有趣、最具感染力和普遍意義的傳遞藝術?!霸S多偉大的先驅(qū)、領袖、政治家,莫不是得幽默之助而取得偉大的成就”,因為幽默可以解決棘手的實際問題[34]。歷史上,使用幽默的方式順利實現(xiàn)目的的案例并不鮮見,以幽默、調(diào)侃的語氣將重大危機瞬間化解的則非劉邦莫屬,“漢王數(shù)項羽,項羽大怒,伏弩射中漢王。漢王傷匈(胸),乃捫足曰:‘虜中吾指(趾)!”[17]49。劉邦在被箭射中胸膛的情形下,以幽默、戲謔的語氣輕描淡寫,轉(zhuǎn)移軍士的注意力,穩(wěn)定了軍心,將一場可能因首領受傷而引起的軍心渙散消弭于無形。

      在“斗秧歌”過程中,幽默也是一支秧歌隊“軟實力”的組成部分,可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作用。盡管“斗秧歌”潛藏著危機與沖突,但雙方仍要按照規(guī)定的禮儀進行活動。樂大夫是“斗秧歌”的領導者,是一支秧歌隊的靈魂,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zhì),除高超的武藝水平、嫻熟的指揮能力、快速的臨場反應能力之外,恰當?shù)挠哪心軌蛘{(diào)和現(xiàn)場的緊張氣氛。如八卦門樂大夫鞠進東所述:“樂大夫可以做一些小動作,比如做個鬼臉,眼皮抖一抖、眨一眨,逗觀眾樂,他們就會給你騰出場地。你要是跟人家觀眾豎眉瞪眼的,人家能配合你?觀眾就不給你騰場,你能咋的?過去,看不到電視節(jié)目,一到正月民眾都出去看秧歌,人山人海地往里擠,這就靠你的技巧打場,才能在‘斗秧歌的時候讓觀眾為你歡呼?!背擞哪拿娌勘砬橥猓瑯反蠓蚴掷锏姆鲏m也是發(fā)揮幽默的道具:“拂塵不能抽到人家,但可以貼著觀眾臉一蹭,讓他不會感到疼,而是覺得癢癢的,惹觀眾笑,把觀眾斗服了,讓他主動倒茶給你喝,對方退一步,咱就進一步”,同時需要嫻熟的武藝來配合。這種通過幽默來逗樂的行為在海陽大秧歌中被稱作“暖場”,顧名思義,避免了直接沖突,營造了和諧的氛圍?!岸费砀琛眻鼍耙妶D3。

      3.2 “斗秧歌”之“武斗”:禮法制約下的克制性交手

      在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里特看來,萬物運動的原因是由于事物內(nèi)部的矛盾性——事物內(nèi)部對立又統(tǒng)一斗爭的規(guī)律。人服從于這種規(guī)律可通過戰(zhàn)爭來表現(xiàn):“戰(zhàn)爭是萬物之父,也是萬物之王。它使一些人成為神,使一些人成為奴隸,使一些人成為自由人?!盵35]《呂氏春秋·蕩兵》亦云:“兵所自來者久矣,爭斗之所自來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察兵之微:在心而未發(fā),兵也;疾視,兵也;作色,兵也;傲言,兵也;援推,兵也;連反,兵也;侈斗,兵也;三軍攻戰(zhàn),兵也。此八者皆兵也,微巨之爭也?!盵36]爭斗的這8種情形,按照程度由輕到重即怒而不發(fā)、怒視對方、勃然變色、惡語傷人、推拉撕扯、拳腳相加、群毆乃至戰(zhàn)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37],而斗爭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動力之一,是普遍的和絕對的,并在不同族群中表現(xiàn)出各自的特征?!岸费砀琛敝拔涠贰?,按照由微到巨表現(xiàn)為不接觸武功較量、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武力的直接運用等3個層次逐漸遞進。

      3.2.1 不接觸武功較量

      在“斗秧歌”過程中,雙方將各自的武術動作運用于“斗秧歌”表演中。雙方秧歌隊如兩軍對峙,樂大夫一馬當先,相距大約1~2?m時,甲方樂大夫跳起,落地成馬步,側(cè)身面對,乙方樂大夫則做出弓步。同時,不斷變化步法,在弓步、馬步、仆步、虛步、交叉步之間轉(zhuǎn)換,表演一套類似武術套路的動作。如:八卦門樂大夫先以半馬步開場,之后變成左腿支撐、右腿離地的金雞獨立式,接著右腿落地成八卦掌的“擺扣步”,繼而按照八卦掌的走圈轉(zhuǎn)掌路線逆時針繞轉(zhuǎn)一圈,再做出穿掌動作;螳螂門樂大夫則以螳螂拳的“寒雞步雙封手”起勢,又以螳螂拳蹦步向前“躥跳”,落地成仆步,繼而轉(zhuǎn)換為玉環(huán)步,上肢做出腆肘動作。雙方各自展示自己擅長的武術套路動作,進行不接觸武功較量。這種較量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的全方位博弈。

      海陽大秧歌對武術的依賴可見一斑,姜華海提到:“過去,村村有拳房,組織秧歌隊必須有拳房的師父參與,他有功夫、有威望、有徒弟,村委會主任就求他出面,因為秧歌表演離不了他這一身武藝。”鞠進東的口述也從側(cè)面強化了這一觀點:“‘斗秧歌必須生龍活虎,動作踏實沉穩(wěn)、剛猛有力,沒學過武術、沒有功夫,就沒有精氣神,架子也不好看?!费砀柚v究的就是手眼身法步。動起來,要有男人的陽剛之氣和勇武,要粗獷、豪放,拿出山東大漢的氣勢來。觀眾是最好的評委,看你的動作是否瀟灑、有沒有武術功底,一對比,勝負就分出來了。”這種武功較量勝負的評判,以類似于武術套路競賽的形式,在沒有肢體接觸的動作展示中,爭取動作的觀賞性與精氣神更勝一籌,以產(chǎn)生壓倒性優(yōu)勢。

      3.2.2 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兵法曰:“屈人之兵而非戰(zhàn)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盵38]“貴和諧,尚中道”[39],中國文化本質(zhì)上是一種崇尚和諧的文化,不尚窮兵黷武,講求師出有名。興義師討伐奸佞、維護和平、使民安居樂業(yè)是王者之師的根本追求。故有“須知兵者乃兇器,圣人不得已為之”以及“兵者,兇器也;戰(zhàn)者,逆德也;爭者,事之本也;故王者伐暴亂,本仁義也”[40]的說法,體現(xiàn)了中國兵法文化的慎戰(zhàn)思想。《六韜·武韜·發(fā)啟》所推崇的“全勝不斗,大兵無創(chuàng)”[41],表明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是兵法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斗秧歌”中,樂大夫以克制性的動作出手,在不傷害對手的前提下,對不遵守禮儀的對手施以懲戒,使對方心服口服,讓對方有所收斂,亦可起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在海陽大秧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八卦門花鼓于信的記憶中,其祖父在“斗秧歌”時實施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策略贏得了勝利。于信講道:“我爺爺去徽村‘斗秧歌,我們已經(jīng)施完禮了,徽村派出一對舞獅子搗亂,攔著我們不讓進村,這就是他們失禮了。我爺爺一個旱地拔蔥就跨到一頭獅子身上去,騎著獅尾的脖子,用了一個千斤墜,兩腿使勁一夾,同時用雙手摁住獅子的脖頸。獅頭和獅尾抬不起來,想把我爺爺甩下去,我爺爺是練武之人,他們根本甩不掉他。最后,對方心服口服,向我爺爺施禮,老老實實地閃開,我爺爺就帶著秧歌隊進村了?;沾宓拇迕穸急晃覡敔?shù)奈涔φ鸷沉耍覀兇宓难砀璩雒?,之后出去‘斗秧歌,別的秧歌隊對我們很客氣?!笨梢姡j柎笱砀柚v求先禮后兵,若對方得寸進尺,則以武力、智謀制服對方,以實現(xiàn)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3.2.3 武力的直接運用

      “武斗”將“斗秧歌”推向高潮,最后的底線則是武力的直接運用,通常在矛盾激化的情況下才會爆發(fā)。發(fā)生武力沖突的原因主要是一方觸犯了“斗秧歌”的禮儀規(guī)定,即所謂的“不合禮道”,使得另一方受到了冒犯。鞠進東講述了幾種違反禮儀的行為:“我的秧歌隊還沒表演完,候場的秧歌隊如果鑼鼓聲響起,我們就直接出去接秧歌,這就要開始‘斗,全程充滿‘火藥味。另外,雙方樂大夫‘斗的時候,可以做馬步、弓步等步型,但做仆步時要特別注意,切忌把腿伸出去沖著對方,這樣不尊重對方。更嚴重的是,如果轉(zhuǎn)身,把背和臀部沖著對方,就是極大的侮辱,對方一腳就會踹過來,雙方當場就要打起來?!背恕安缓隙Y道”產(chǎn)生沖突之外,王新旭提到了因為積怨而故意挑釁的情況:“‘斗秧歌很講究禮儀,與我們練武術一樣,你要遵守禮儀?!费砀璞厝粫驗樘衾懋a(chǎn)生一些摩擦,去年我在你們村里演出時待遇不好,今年你們來我村里演出,我就要壓你一頭,兩支隊伍就會不斷地‘斗,產(chǎn)生很多矛盾,輸了的一方回家就要好好練武,爭取明年再斗的時候贏過對手。過年‘斗秧歌是集中檢驗村子綜合實力的機會,‘斗秧歌贏的一方一年趾高氣揚。雖然雙方會有打斗,但不會太過分?!?/p>

      民俗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民俗一旦形成,就成為規(guī)范民眾行為、語言和心理的一種基本力量,同時也是民眾習得、傳承和積累文化創(chuàng)造成果的一種重要方式[42],成為民眾生活的民間法律文本。在一定的文化空間中,民俗對社會成員的行為和意識產(chǎn)生約束和控制作用,規(guī)定人應該做與不應該做的事,并使之成為一定群體的行為模式和思想道德準則。民眾在民俗的規(guī)矩里生活,時時受到它的規(guī)約,無論是觀念還是言行都必須在民俗允許的范圍內(nèi)進行,一旦越軌,就會引起周圍人的異常反應。換言之,民俗是一把尺子,生活于其中的每個人,都以這把尺子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視其為模仿的對象,并不間斷地學習、理解和實踐[43]91?!岸费砀琛敝械亩Y法對參與“斗秧歌”活動的秧歌隊員即發(fā)揮著約束和控制作用,當個體違背習俗規(guī)矩時,就會受到來自對方的暴力反擊,即表現(xiàn)為“武斗”之武力的直接運用。武力的運用被限定在一定范圍之內(nèi),不造成大的傷害,始終受到禮法的約束。

      4?“斗秧歌”的民俗語境解讀:關于海陽大秧歌的地方性知識

      作為語言分析的一個專門術語,“語境”從它誕生以后,很快就成為語義學家、語用學家、民俗學家、人類學家、哲學家以及認知學家們共同關心的課題。20世紀,隨著民俗志田野工作的突飛猛進,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民俗不僅反映過去,而且還反映現(xiàn)在?;谶@樣的理解,學者們開始大聲疾呼民俗語境的重要性[43]170-171。田野調(diào)查工作對民俗語境的重視,在馬林諾夫斯基、巴斯科姆以及鄧迪斯那里得到了踐行,即提倡對研究對象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功能和作用等地方性知識的解讀。對“斗秧歌”民俗語境進行解讀,剖析“斗秧歌”相關的地方性知識,有利于揭示“斗秧歌”民俗文化土壤的營養(yǎng)成分,使得對民俗武術活動的研究著眼于“鄉(xiāng)土根性”,而不是成為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4.1 “斗秧歌”是族群生存抗爭的儀式手段

      “斗秧歌”是族群性活動,族群為生存而抗爭是其繁榮的重要推動因素。人是社會性動物,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個體依賴族群而生存,對此,馬克思在批評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時指出,人的本質(zhì)“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4]130。在傳統(tǒng)社會中,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必須通過宗法關系實現(xiàn),以宗法關系為特征的社會群體屬于自然共同體[44]135。尤其是在生產(chǎn)力水平較低的封建社會,宗族是個人賴以生存的重要群體,宗族的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個人必須附屬于宗族。為了生存,不同宗族之間會產(chǎn)生斗爭,過年期間的“斗秧歌”活動成為這種爭斗的延續(xù)。在“斗秧歌”中勝出,寓意族群、村落的昌盛,如《大秧歌》中吳、趙兩家通過一年一次的“斗秧歌”勝負決定是否擁有出海權。決定“斗秧歌”勝負的關鍵性因素是雙方的武藝水平。這激發(fā)了秧歌隊員習武練功的熱情,如新中國成立前海陽地區(qū)一個村子里出現(xiàn)了“八座拳房八盞燈”的盛況,通過習武練拳強族、強身,試圖在斗爭中提高戰(zhàn)斗力與勝率。盡管“斗秧歌”具有較強的儀式性意義,然而其作為海陽地區(qū)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民俗儀式活動,也是族群生存抗爭的手段之一,具有儀式性與現(xiàn)實性的雙重意義。

      4.2 “斗秧歌”是護衛(wèi)生存環(huán)境的民間演習

      海陽大秧歌的風格形成與其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有著密切關系?!肚迨犯濉むl(xiāng)兵》記載:清道光二十一年,“近海村落,招募鄉(xiāng)兵,興筑土堡”;清咸豐三年,在海陽縣等山東沿海地區(qū),以村與村聯(lián)合的形式,組織團練,凡有土匪襲擾,民團與官兵共同配合,互相助戰(zhàn)[45]。為抵御盜匪和宗族爭斗,各村開設拳房,邀請拳師教拳,拳房成為鄉(xiāng)間重要的組織力量。在抵御盜匪、維護地方治安方面,團練與拳房有著共同的目的與利益,團練遂將拳房整合,拳房中的一些武功高強之人進入團練。

      “斗秧歌”與拳房的組織者、參與者基本是同一群體,長年累月的抗倭戰(zhàn)爭與內(nèi)御盜匪的備戰(zhàn)思想滲入海陽地方文化血液中,軍事陣形、陣法在“斗秧歌”中以藝術形式呈現(xiàn)?!岸费砀琛蔽?、融合軍事武藝的形態(tài)與思想,將軍事戰(zhàn)爭中的陣法進行演練,用于村落之間的爭斗與對抗,在“斗秧歌”中模擬戰(zhàn)場對陣的情景,在每年的“斗秧歌”儀式活動中,不斷進行護衛(wèi)生存環(huán)境的民間演習。歷史上曾有一股倭寇在準備登陸大嵩衛(wèi)時,聽到大秧歌表演的鑼鼓鳴奏及三眼槍響動,誤以為行蹤被發(fā)現(xiàn),擔心岸上埋伏軍隊,遂撤離陸地??梢?,海陽大秧歌的團體組織形式能夠起到震懾倭寇的作用。此外,清代有流寇沿河竄至海陽搶奪財物,螳螂拳宗師梁學香根據(jù)兵法擺成雁形陣,帶領鄉(xiāng)民擊退了流寇。海陽大秧歌也模仿這一陣形,常作為開場或結(jié)尾時的隊列出現(xiàn)。可見,軍事武藝的影響深入民間,并以藝術形式投射到海陽大秧歌中?!岸费砀琛睂娛玛嚪?、陣形的演繹即是護衛(wèi)生存環(huán)境的民間演習。

      4.3 “斗秧歌”是展示個人魅力的藝術舞臺

      “斗秧歌”與“巴厘島斗雞游戲”有著相似的文化隱喻:格爾茨在《文化的解釋》[46]中描寫道,隨著現(xiàn)場氣氛的逐漸激烈,巴厘島斗雞不僅是斗雞游戲,更是彰顯男子雄性魅力的競技場,因為“表面上在那里搏斗的只是公雞,實際上卻是男人”。同理,“斗秧歌”也是男子競技、博弈的舞臺,他們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武功技巧、雄性氣概以及領導魅力。然而,與巴厘島斗雞不同的是,男性秧歌隊員不僅具有“巴厘島男性如雄雞一樣”的“巴厘島氣質(zhì)”,以武力的展示與暴力性對抗展現(xiàn)“動物性的表達”,同時,種種鄉(xiāng)間禮法規(guī)定也對男性秧歌隊員的行為加以約束,做到一切合乎禮法規(guī)定。民俗的傳播是民俗社會化和地方化的過程,某些有特殊能力的人為民俗的傳承和擴散作出了突出貢獻、承擔著重大責任。因此,這些人在社區(qū)生活中擁有特殊的地位,受到特別的尊重[43]70。長拳門樂大夫王旭談到自己因扮演樂大夫角色而收獲了愛情:“我岳母非常喜歡大秧歌,她經(jīng)常看我的演出,就相中了我這個小伙子。我和妻子戀愛、結(jié)婚時就很順利,沒有向我要車、要房,就是因為她們從心里喜歡我、認同我?!蓖瑫r,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使樂大夫在海陽鄉(xiāng)間成為猶如明星一般的人物,在社會交往中會受到較多關注并享受一定的便利。王旭繼續(xù)談道:“不管我去哪里辦事,別人對我就很客氣,甚至會得到優(yōu)待。”可見,“斗秧歌”是展示個人魅力的藝術舞臺。

      4.4 “斗秧歌”是地域武術傳播的民俗載體

      “斗秧歌”作為一種地域民俗活動,受到民俗規(guī)范的約束。民俗是在特定地域中共同生活于其中的人們在生產(chǎn)、生活中形成的規(guī)約與文化習慣,用以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民俗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并將日常生活的諸多方面關聯(lián)起來。海陽地區(qū)的武術習練者也是海陽大秧歌的組織者、參與者,二者有著密切聯(lián)系和交集,使得海陽大秧歌吸收海陽螳螂拳、八卦掌、長拳等武術拳種的元素;“斗秧歌”必須依靠武力方能取勝,強化了海陽大秧歌與海陽地域武術的關聯(lián)性,遂使“斗秧歌”成為地域武術傳播的民俗載體和地域武術傳承的動力。海陽大秧歌因吸收武術拳種也具有了武術拳種的宗派性,海陽大秧歌中的螳螂門與八卦門是實力最強的兩大門派,二者存在著競爭關系。螳螂拳是本土拳種,習練人數(shù)較多、群眾基礎深厚,螳螂門在“斗秧歌”中勢力最強。八卦掌主要由宮寶田等海陽籍武術宗師自北京傳回海陽,他們多為曾在清廷擔任要職者,因其官方背景及較高的社會地位,八卦門大秧歌在某些時候?qū)腴T大秧歌具有一定的壓倒性優(yōu)勢。在“斗秧歌”的對抗與競爭中,海陽地域武術拳種得到有效的推廣,由此,“斗秧歌”成為地域武術傳播的民俗載體。

      5?結(jié)束語

      海陽大秧歌吸收了軍事武術中的兵法謀略與民間武術的技術動作。族群生存斗爭與比武較技是“斗秧歌”吸收武術元素的重要動因,其邏輯形式表現(xiàn)為禮法約束下由“文斗”到“武斗”的遞進?!拔亩贰卑伏c節(jié)奏克敵、唱詞氣勢取勝與幽默逗樂暖場;“武斗”由不接觸武功較量、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及暴力的直接運用組成。“文斗”體現(xiàn)著兵法謀略智慧,武術是“武斗”的主要支撐力量?!岸费砀琛笔艿蕉Y法約束,禁止不合禮法的越軌行為,杜絕暴力沖突,避免造成鄉(xiāng)村社會關系的失序,以此強化鄉(xiāng)間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與人際關系的和諧,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治理中的禮法并施思想。因此,“斗秧歌”引發(fā)武力沖突的目的,不是致死、致傷,而是制勝對方,展示各村的實力,獲取更多的優(yōu)質(zhì)生存資源。

      綜上,“斗秧歌”實質(zhì)上具有儀式性和象征性的意義,既是生活在同一空間里的人們的娛樂方式,也是約定俗成的解決矛盾的契機,更是制造矛盾沖突的緣由。出于功利性目的,人們習武練拳,將武術融入“斗秧歌”,并使后者成為武術拳種傳播的民俗載體。正如“民俗廟會在祈福、經(jīng)貿(mào)、娛樂的多重意蘊之外,成為各種權力交鋒的隱喻空間”[3],“斗秧歌”成為不同門派武術拳種“競相斗艷”的舞臺,也是鄉(xiāng)間禮法掌控民眾文化生活的“權力之手”,更是其背后所代表的宗族勢力針鋒相對、互相博弈的文化空間。武術文化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貼近日常生活的,當代武術文化表現(xiàn)為“文化的武術”“教育的武術”“藝術的武術”“體育的武術”等4種形態(tài)[47],具有豐富性、包容性和多元化價值,武術融入“斗秧歌”正是這種多元價值的體現(xiàn)。“斗秧歌”因武術的助力而大放異彩,武術因“斗秧歌”的舞臺而增添了活力,表明武術與民俗活動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武術一直是和其他文化事象共同發(fā)展的,這對民間武術的當代發(fā)展具有啟示意義。

      作者貢獻聲明:

      滕希望:田野調(diào)查,搜集資料,設計論文框架,撰寫、修改論文。郭玉成:提出選題,指導調(diào)研,修改、完善論文。

      參考文獻

      [1] 陳奇,楊海晨,沈柳紅.一項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文化人類學研究:廣西南丹拉者村“斗牛斗”運動的田野報告[J].體育科學,2013,33(2):30-37

      [2] 譚廣鑫,周志俊,許愛梅,等.巫風武影:南部侗族“抬棺人”挖掘整理的田野調(diào)查報告[J].體育科學,2014,34(3):62-71

      [3] 龔茂富.民俗生活中民間武術的權力實踐與狂歡精神:基于民國青羊?qū)m花會“打金章”的歷史人類學考察[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7,43(1):75-80

      [4] 王明建.村落武術的變遷及啟示:對一個村落武術活動的文化人類學考察與分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24(5):402-405

      [5] 吳蓮花,郭學松.走向共生:鄉(xiāng)土儀式體育的生存性智慧:福建烏坑村“打黑獅”運動的人類學考察[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7,33(3):74-78

      [6] 楊海晨,吳林隱,王斌.走向相互在場:“國家—社會”關系變遷之儀式性體育管窺:廣西南丹黑泥屯“演武活動”的口述歷史[J].體育與科學,2017,38(3):84-93

      [7] 郭玉成,王琨,王培含,等.吳斌先生訪談錄[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4):116-122

      [8] 卜建華,翟新,李龍森.山東海洋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32

      [9] 海陽縣文化志編纂委員會.海陽縣文化志[Z].內(nèi)部資料,1992

      [10] 山東省海陽縣志編纂委員會.海陽縣志[M].濟南:山東省新聞出版管理局,1988

      [11] 章培恒,喻遂生.二十四史全譯·明史:第二冊[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

      [12] 張詠春.明代的太常樂舞生[J].中國音樂學,2017(2):21-26

      [13] 孔毓圻,金居敬.幸魯盛典:卷三[M].刻本.曲阜:孔毓圻,1711(清康熙五十年)

      [14] 鞠春山.海陽秧歌初探[J].舞蹈論叢,1985(4):63-71

      [15] 張蔚.鬧節(jié):山東三大秧歌的儀式性與反儀式性[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89

      [16] 荀子.荀子[M].?安小蘭,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10

      [17] 司馬遷.史記[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18] 袁禾.中國古代舞蹈審美歷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9] 董錫玖,劉峻驤.中國舞蹈藝術史圖鑒:上卷[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93

      [20] 金耀基,范麗珠.研究中國宗教的社會學范式:楊慶堃眼中的中國社會宗教[J].社會,2007,27(1):1-13

      [21] 于蔚泉.海陽秧歌[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7:6

      [22] 王赫廷.孔子論儀[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6):74-75

      [23] 楚麗霞.論傳統(tǒng)禮儀的當代價值[J].理論月刊,2008(10):153-156

      [24] 吳默聞.《禮記》中的禮法合治思想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5:78

      [25] 楊亮軍.論明代國家權力與鄉(xiāng)約的調(diào)適和融通:以黃佐《泰泉鄉(xiāng)禮》為中心[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4(3):87-94

      [26]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7] 張燕嬰.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7:91

      [28] 《海陽大秧歌》編委會.海陽大秧歌[Z].內(nèi)部資料,2004:14

      [29] 于倩.山東海陽秧歌舞蹈文化特征探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16

      [30] 鐘書能.論中華文化自信中的漢語語言力量[J].中國外語,2018,15(1):4-10

      [31] 吳世昌.敦煌卷季布罵陣詞文考釋[J].史學集刊,1937(3):97-121

      [32] 羅貫中.三國演義[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5:369

      [33] 郭靖宇,夏仁勝.大秧歌[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34

      [34] 天虹.幽默的力量[M].北京:紡織出版社,2006:30

      [35] 北京大學哲學系.西方哲學原著選讀[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27

      [36] 張雙棣,張萬彬,殷國光,等.呂氏春秋注譯[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187

      [37] 毛澤東.毛澤東的五篇哲學著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5

      [38] 吳如嵩.中國古代兵法精粹[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8:212

      [39] 教育部高教司,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92

      [40] 尉繚子.尉繚子全譯[M].劉春生,譯注.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100

      [41] 姜尚,黃石公.六韜三略[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6:31

      [42] 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1-2

      [43] 林繼富,王丹.解釋民俗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4] 武天林.實踐生成論人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45] 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3951-3953

      [46] 格爾茨.文化的解釋[M].?韓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490-493

      [47] 郭玉成.當代武術文化的表現(xiàn)形態(tài)[J].搏擊:武術科學,2009,6(5):1-2

      From?Intellectual?Fighting?to?Force?Fighting:?A?Field?Investigation?of?Fighting?Yangko?under?the?Etiquette?Constraints

      TENG?Xiwang,?GUO?Yucheng

      Abstract:?Taken?the?folk?Wushu?activity?Fighting?Yangko?ritual?in?Haiyang?Big?Yangko?as?the?individual?case,a?field?investigation?is?used?to?describe?its?process?and?folklore?context?from?the?perspective?of?folklore?interpretation.It?is?believed?that?Haiyang?Big?Yangko?absorbs?the?tactics?of?military?martial?Wushu?and?the?technical?movements?of?folk?Wushu;the?survival?struggle?of?ethnic?groups?and?the?competition?of?Wushu?are?the?important?reasons?for?Fighting?Yangko?to?absorb?Wushu?elements;its?logical?form?is?manifested?from?the?"intellectual?fighting"?to?the?"force?fighting"?progressively?under?the?etiquette?constraints."Intellectual?fighting"?embodies?the?wisdom?of?the?military?strategy,while?Wushu?is?an?main?supporting?force?of?"force?fighting".Fighting?Yangko?is?restricted?by?etiquette?to?strengthen?the?stability?of?rural?social?order,which?reflects?the?combination?of?etiquette?and?law?in?traditional?Chinese?social?governance.A?deep?description?of?its?folklore?context?shows?that?Fighting?Yangko?is?an?ritual?means?of?ethnic?survival?resistance,a?folk?military?exercise?to?protect?the?living?environment,a?stage?for?displaying?personal?charm?and?a?carrier?of?regional?Wushu?spread.The?integration?and?interaction?between?Wushu?and?Fighting?Yangko?proves?that?Wushu?and?folk?activities?have?a?profound?historical?origin?and?the?multiple?value?attributes?in?Wushu.

      Key?words:?Haiyang?Big?Yangko;?Fighting?Yangko;?Wushu;?art?of?war;?intellectual?fighting;?force?fighting

      Authors?address:?School?of?Wushu,Shanghai?University?of?Sport,?Shanghai?200438,?China

      猜你喜歡
      兵法武術
      “‘孫子’兵法”等十三則
      中華武術
      黃河之聲(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2
      兵法大師
      小讀者(2021年4期)2021-06-11 05:42:14
      近十年武術產(chǎn)業(yè)的回顧與瞻望
      武術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8:06
      新型涵道武術擂臺機器人
      中國市場(2016年45期)2016-05-17 05:15:26
      愚人節(jié)防騙兵法use起來
      學生天地(2016年12期)2016-04-16 05:14:56
      武術
      小主人報(2016年11期)2016-02-28 20:50:43
      對外武術專門人才培養(yǎng)初探
      如何讓學生掌握好武術中的寸勁
      體育師友(2012年1期)2012-03-20 15:30:01
      熟讀兵法,何至兩極?
      軍事歷史(1988年6期)1988-08-21 01:57:50
      台前县| 师宗县| 当涂县| 太保市| 阜宁县| 和静县| 云霄县| 德昌县| 左云县| 苗栗市| 珲春市| 北票市| 大荔县| 宽甸| 乐清市| 西华县| 崇左市| 定结县| 哈尔滨市| 德化县| 南城县| 山东省| 邵武市| 门头沟区| 历史| 盈江县| 射洪县| 武隆县| 利津县| 静乐县| 达日县| 凌云县| 枞阳县| 大丰市| 基隆市| 万州区| 景德镇市| 吐鲁番市| 大邑县| 海安县| 安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