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文
1893年,30歲的挪威畫家蒙克創(chuàng)作了《吶喊》,此時憂慮與疲憊已過早爬上這個年輕畫家的臉龐。之后他又五度將《吶喊》搬上畫布,反復描摹那個張口大叫的禿頂人像,仿佛一種持續(xù)不斷的宣泄,用現(xiàn)代心理學的眼光來看,也許那就是他獨門的減壓方式吧。
蒙克可能想不到,未來,焦慮不再是個人情緒了,它甚至會像傳染病一樣蔓延開來。在《柳葉刀》2018年發(fā)布的世界主要城市人群問卷調查中,焦慮等心理問題儼然成為全球范圍的健康殺手。而他的《吶喊》,冥冥中竟成了焦慮情緒的代言標簽,被無數(shù)人貼在了自己身上。
究竟是什么原因,會讓個人情緒變成“社會傳染病”的呢?我們又該如何控制焦慮這匹脫韁野馬?英國心理學家柯瑞妮·斯威特在《焦慮日志》一書中,給出了答案。
《焦慮日志》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心理自助類圖書。主要針對不同類型、程度的都市焦慮人士,仿佛一路伴你同行的心理專家,為你隨時隨地提供建議和指導。
首先我們要明白,焦慮無法徹底根除,因為它本就是自身情緒的一部分。某種程度的焦慮是完全正常的,甚至是有用的。只有超過某個臨界點,焦慮才會變成可怕、痛苦,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所以,我們應該學會的不是完全否定焦慮,而是把它控制在合理的程度內。
其次,雖然我們對心理問題的了解日漸詳盡,但也不得不承認,我們身處的社會歷來重視勇敢、堅強或有能力應對問題的人,而往往會輕視那些膽怯或表現(xiàn)出脆弱的人。所以與焦慮和焦慮的人相關的詞語往往帶有貶義色彩。如果感到焦慮,或者公開表達了焦慮的情緒,其他人會做出各種各樣的假設,而這些假設通常是負面的。因此,焦慮不但沒有緩解,反而增加了額外的負擔。而《焦慮日志》這類心理自助圖書,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讀者會發(fā)現(xiàn),它們就像盡職盡責的隨身醫(yī)生,讓“舒焦”過程變得輕松。讀者可以隨時傾吐,不再擔心別人說你傳播負面情緒,回應你的永遠都是支持與幫助。
該書一經出版即成為心理自助類權威讀物,躋身英國暢銷書榜前三位置并獲得英國心理學會推薦。正如英國心理學會等機構對這本書的評價所說:這本書就像一個朋友在與你說話,告訴你不要對自己太苛刻,也不要養(yǎng)成壞的心理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