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區(qū)回瀾初級中學,浙江 杭州 311200)
很多師都會遇到相同的困惑,特別是復習階段,老師們經(jīng)常抱怨:這些學生太不用心了!這個題目剛剛前幾天講過,今天再做,還是錯了!為什么老師講過的題目錯誤率還是很高呢?真的全是學生不用心引起的?通過調(diào)查,其實每個學生心里都想取得好成績,每位同學都努力過,只是在學習過程中,不同同學的認知水平不同,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也不同。筆者由此想探究如何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去解決這些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通過長期的實踐和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認知偏差產(chǎn)生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可辨別性、穩(wěn)定性對知識遷移的影響
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是指面對新知識的學習時,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是否具有用來同化新知識的適當觀念。這一特征涉及學生面對新學習任務時,他頭腦中是否有與新的學習相關的概念及其概括程度,原有相關概念概括程度越高,包容范圍越大,遷移能力就越強。
(二)學生之間思維的發(fā)展水平有差異
認知是通過思維活動獲取知識。初中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屬于經(jīng)驗型,從初二開始,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開始從“經(jīng)驗型”向“理論性”轉化。不同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是不同的。因而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也會出現(xiàn)較大差距。
(三)知識掌握不扎實,理解不透徹、各知識點之間不能建立聯(lián)系
萬丈高樓平地起,構建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就好比是建設一座大樓一樣要建得足夠高大、穩(wěn)固,就要靠基礎知識的沉積。基礎知識就是核心知識,所有外圍知識都是建立在扎實的基礎知識之上,因此,有些學生由于某些原因導致基礎知識不踏實,再怎么大量做題也無法提高。
(四)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形成困難
邏輯思維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對客觀世界的間接的、概括的放映過程,是科學思維的一種最普遍、最基本的類型。目前班中學生具備較強邏輯思維的人數(shù)約占四分之一,所以在分析較難題目時,只有10 來個同學能跟上思路,其余30 多個同學在云里霧里,做無效學習??磥斫處煶私淌谥R外還要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一)做好鋪墊,推動知識的感悟
奧蘇伯爾通過設計組織者來改變被試的認知結構變量,提高原有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可辨別性和穩(wěn)定性,促進新的學習和保持。所謂“組織者”就是在有意義的學習中,在呈現(xiàn)正式學習材料之前,先提供一些引導性材料。
案例1: 教師在教初中生物部分知識的時候,往往認為生物知識相對簡單,只要記記背背就行,上課講授也會相對快一點。有一次在向學生介紹整冊書本概要時,講到初三生物也有一定難度時,同學們喊道:生物真是太難了!初一初二上生物就覺得難!唯有家里做苗木生意的孩子一臉淡定。當時覺得很意外,從教20 多年,第一次聽到這么多學生在喊生物難,要知道在以前因為生物簡單,所以很多生物內(nèi)容都放在初一上完。后來經(jīng)過分析,學生說難也不是沒有原因的,第一,這批孩子年幼時剛好經(jīng)歷“大拆遷”,學校周邊的農(nóng)村早已不存在,學生的活動范圍大多局限于室內(nèi)。第二,家長對孩子的學習關心程度近幾年空前重視,早早把孩子送進培訓班學習,擠壓了孩子家務勞動時間和接觸大自然的時間。因而造成大多數(shù)學生“五谷不分”、對動植物的認識少之又少。所以教師在教授動植物知識時,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全憑想象,如空中樓閣,增加了難度。
案例1 分析:這種情況,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所處的環(huán)境正在發(fā)生明顯的改變,學生的認知結構也發(fā)生改變,大多數(shù)學生對生物的認知基本上來自書本,與事實相比還是有較大的區(qū)別,因而教師的教學方法也要隨之改變,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校園環(huán)境,帶領學生觀察動植物,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辟一塊土地,指導學生進行種植,也可以將課堂教學場地延伸到校外,加強家校合作,布置課外作業(yè)讓學生雙休日進行菜市場觀察,購買種子、魚、豬心進行實驗。無法就地取材的可找一些圖片、視屏進行觀看。加深學生對生物的感性認識。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同學們對生物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能對周邊動植物進行有意識的觀察,對生物知識可以不用死記硬背了就可以掌握了。
引導性材料選取原則:
1.要立足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
2.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3.要突出科學本質
筆者根據(jù)研究需要,總結了如下引導性材料:
(二)破舊立新,建立新的認知
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建立錯誤或模糊不清,知識的遷移能力也會受到影響。要改變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需要回歸教材,注重基礎。
案例1:質量為0.4 千克的木塊放在水平面上,求木塊重為多少? 在做這一類題目時,有一部分同學在較長時間里習慣會答G=0.4 千克,較難扭轉過來,究其原因,是由于從小受到日常生活用語的影響,把重力和質量混為一談。
案例2 分析:由于受日常生活的根深蒂固的熏陶,同學們對于“重力”和“質量”的概念區(qū)分不清,混為一談的現(xiàn)象,教師可引入“老板,這條魚重幾斤?”這句話,讓同學們利用剛學的重力知識找找這句話對錯。這樣就會引起學生強力的認知沖突,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然后教師開始講重力和質量的區(qū)別,扭轉學生的錯誤認知,同時通過反復訓練形成新的認知。通過幾天訓練,絕大多數(shù)同學能區(qū)分質量和重力概念,建立了新的認知。
案例3:如圖甲所示,小球從某高度處靜止下落到豎直放置的輕彈簧上并壓縮彈簧。從小球剛接觸到彈簧到將彈簧壓縮最短的過程中,得到小球的速度v 和彈簧被壓縮的長度△l 之間的關系,如圖乙所示,其中b 為曲線最高點。不計空氣阻力,彈簧在整個過程中始終發(fā)生彈性形變,則小球
A.到的彈力始終不變 B.運動過程動能一直增大
C.運動過程機械能不變 D.在b 點時重力等于彈力
在對小球進行受力分析過程中,有學生提出除了重力和支持力外,還應該有一個沖擊力,問他為什么說有這個力,他也只能說感覺有一個這樣的力。兒童在他們自身經(jīng)驗的基礎上,形成了對世界的理解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這種認知含糊不清,導致學習新知識的負遷移。
案例3 分析:提出“沖擊力”的是一個小男生,他或許受平時玩耍時的影響,認為運動的物體能撞擊其他物體,產(chǎn)生一個沖擊力。因而在分析小球受力情況時,自然而然提出了“沖擊力”。要扭轉他的這種認知,需要幫組他建立新的認知。我們首先要從力的概念開始給他梳理: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小球壓彈簧時,男生認為的“沖擊力”實際上就是小球對彈簧的壓力,這個力的受力物體是彈簧,而不是小球。根據(j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彈簧對小球有一個向上彈力,所以這個沖擊力是不存在的。這樣從概念出發(fā)給他分析講解之后,扭轉了他的錯誤認識,建立了新的認知。如果教師不關注學生已有的概念,并為他們提供更有效的機會去更正他們原本的錯誤概念,而只是習慣于告訴學生正確的概念,就會導致學生對科學概念的不理解。
(三)面向全體學生,夯實基礎,逐步提升
在初中階段,有些學生發(fā)育較早,理解能力強,有些學生發(fā)育較遲,理解能力也相對弱一點。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無論身體還是理解能力,從初一到初三都會發(fā)生巨大的轉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適當?shù)鹊冗@些遲到的孩子。
案例5:上課時,同學們在教師的引導下能順利完成任務。但在獨立完成相似題目時,有不少同學會覺得無從下手。在一次監(jiān)考收卷時,一位同學大喊:這種計算題我考試前背得滾瓜爛熟,偏偏這個題目數(shù)據(jù)換了一下,我又不會了。當時我很震驚,計算題居然有人在背!由此可見,在我們老師看來簡單的題目,為什么有一部分同學怎么也學不會,原來他們沒有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只記住了一些公式,不會分析。
案例5 分析:這類學生屬于成績較差的同學這一類群,沒有較強的科學思維能力,在新課教學的時候,要特別強調(diào)做好預習作業(yè),教師在上新課時要注意要照顧這一類同學,由淺入深,創(chuàng)設有意義的情境,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去觀察,去思考,去質疑。新課的作業(yè)講評也要特別仔細,相似題型能舉一反三,使這一類學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形成基本的思考能力,同時建立互助小組,使成績好的同學能力得到提高,弱勢同學不掉隊。
案例6:在上九上化學時,發(fā)現(xiàn)幾個本來成績很好的男同學,第一章內(nèi)容上完后,成績直線下降,由于學習態(tài)度導致知識點掌握不踏實,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不能熟練掌握,導致很多題目不會分析。在教學中,特別是上化學這一塊知識時,由于知識點理解不是很難,有個別成績平時還不錯的同學,會掉以輕心,要做的筆記,要記得筆記沒有踏實完成,導致這些同學一段時間學習成績下降明顯,因而教學設計要盡量多的偏向中等同學,增加一些概念理解和記憶的訓練,由淺入深,從而達到水漲船高這種境界。
案例6 分析:識點掌握不踏實、理解不透、知識點之間不能建立聯(lián)系往往會使學生產(chǎn)生是似而非的情況,特別在中考時,題目內(nèi)容比較綜合的情況下,選擇題失分會教嚴重。教師上課時都要重視實驗過程,讓同學們知道為什么要做這個實驗,從事物本質著手,把各個變量之間關系分析清楚,使學生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最后通過記憶、對比法、核心概念變式化、一題多解、制造疑難等多種形式的強化訓練來加深學生對這一知識的理解深度。
(四)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
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思維的進行需要具體經(jīng)驗來支撐。教師在上課過程中,要借助于模型、實驗、或具體數(shù)字來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向“理論型”轉變。
案例7:在做復習階段題目:有一塊冰浮在一杯濃鹽水中,(冰的密度為0.9103千克/米3)濃鹽水的密度為1.5103 千克/米3)。當冰全部熔化后,鹽水的密度和液面將( )
A.密度變大,液面下降 B.密度不變,液面不變
C.密度變小,液面不變 D.密度變小,液面上升
因為類似的題目以前做過幾次,所以先請同學分析一下解題思路,大多數(shù)同學能說出思路:比較V 排和V 熔水,當V 排>V 熔水時,液面下降;當V 排 案例7 分析:大部分同學會采用這種方法,初三同學也一樣,用具體數(shù)值帶入題中計算,能更直觀進行比較。但教師在學生比較完之后,有意識地用符號來進行計算,逐步引導學生由“經(jīng)驗型”向“理論型”轉變。 案例8:在講授物質結構這節(jié)課時,對于“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薄胺肿邮潜3治镔|化學性質的一種微?!薄霸邮腔瘜W變化中的最小微?!边@些概念,很多同學們往往會產(chǎn)生較大困惑,搞得暈頭轉向,一頭霧水。 案例8 分析:教師如果只是從理論上講解分子、原子、離子的不同點,學生很難理解,如果準備不同顏色的小球,來模擬分子、原子、離子,講清楚三者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使學生對這三種微粒有較清楚的認識。然后再模擬化學變化的過程,有具體的模型支撐,這樣學生就能較輕松理解這三句話的含義了。 進行此研究,筆者能時刻了解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盡量扮演引導者角色,不是主導者,盡可能及時關注學生的表現(xiàn),關注不同層次的問題和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認知水準,為學生搭建有效的交流平臺,釋放學生的個性思維,給他們足夠時間去思考、梳理、探究。通過一年多時間的研究實踐,發(fā)現(xiàn)學生在做以前講過的題目的正確率由50%左右提高到80-90﹪,同時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也大幅提高,初三每次月考,成績都有不同層次進步。 在本課題的研究中,筆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些成績: (一)教學中根據(jù)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結構認識,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大大提升了中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的抑制了學生的兩極分化。 (二)有效改善了課堂的教學氛圍,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當中來,師生在教學中有效互動,使課堂生機勃勃,氣氛良好。 (三)學生的思維能力在不斷提升,做題正確率逐漸提高,級里形成了一支擁有較強解題能力的隊伍。 (四)同一類型題目教師不需要再三講評,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在教學中我也常常反思,教師在長時間的教學教育中,往往會養(yǎng)成一些不好習性:以自我為中心,對學生高高在上,不肯俯身傾聽學生的心聲,造成教學效果不佳,如果教師能不斷學習教學理論,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站在學生角度看問題,那么,對于初中階段學生來講,最難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三、成效與反思